AAMFT臨床會員均符合嚴格的培訓和教育要求,以使會員達到進行獨立婚姻及家庭治療的能力。 AAMFT要求會員們遵守AAMFT道德守則,該守則是婚姻及家庭治療行業中最嚴格的道德行為守則,它界定了具體的道德行為和準則,讓會員們可以遵行,以確保受輔導者受到最高道德標準的對待。 婚姻及家庭治療是一門獨特的專業學科,治療師一般擁有碩士學位,有些更有博士學位。 婚姻及家庭治療畢業生完成一個認可的課程後,通常需要經過一般為期兩年、接受監督的臨床實習,才符合協會發予執照或證書的資格。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一般採用有規律的短期治療,根據美國當地的統計,平均輔導次數為12節。 有近65.6% 的個案可以在20節內完成; 87.9 家族治療 % 的個案,可以在50節內完成。
當關係變得緊繃時,在某個點上,人們常常會從內心或地理上做截斷。 截斷導致溝通中止,並常常導致各種症狀,但切割所產生的問題卻很少被指認。 或許在出生時的某些特別情況,焦慮程度相當高。 由於人們未必以理性方式面對焦慮,焦慮有時會轉入系統中,它完全發生於覺察之外。 然而當某個子女出生時,當時的焦慮狀態程度高,焦慮會環繞在此情緒單位中,引發家庭過度注意在特定孩子身上,一但焦慮被啟動,這種過度注意的模式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家族治療: 家庭治療的五個階段
家庭是個系統,就像小的社會一樣,彼此關係對每個份子都有影響,個人的變化也可能影響家中其他人或整個家庭,家族治療可以提供新的方式去面對家中的挑戰。 家族治療 以新的觀點詮釋問題,讓潛在的結構問題浮現出來,並且避免不至於讓某一個成員遭受過度的指責,讓大家擔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使其看法能同時顧及其他家庭成員。 有時工作員會像教練般提供資訊、建議或方法,使家庭改變以往不當的溝通模式。 要求成員將發生在家庭中的衝突情境扮演出來,藉此觀察成員的互動,評鑑家庭結構。 家族治療 在此過程中,工作員會留意及阻止一些既存的互動型態,然後找出修正其互動和造成結構改變的方法,並請家庭成員嘗試新的互動方式,例如成員間說話的先後次序,最後,確認家庭對於新規則的調適力。 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可能同時分屬於不同次系統,一個家庭中也可同時擁有無數個次系統,每個成員在不同的次系統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權力、角色功能與責任,透過不同的技巧與其他次系統的成員互動。
凡與家庭功能紊亂有關的成員均參加,甚至可包括一些有關的社會成員,如朋友、醫師、監護人等。 要克服參加人員的顧慮和阻力,如怕家醜外揚、互相抱怨、家庭被社會歧視等。 家庭生活的挑戰,就是找一個方法,使眾人可以參與或旁觀,但絲毫不感到自己是外人,或是一個犧牲者,或是自我無價值的人。 關於溝通的陷阱:有些人會把溝通建立在自己的假設上,認為別人都應該知道他肚子裡想什麼,或是人們常常推測,別人應該都能夠了解他們。 它與宇宙、所有的人類生命以及超越這些生命的力量連結。 有些人會稱它為自我實現或者活在當下,但薩提爾稱它為內在和諧(peace within)、人際和睦(peace between)、世界和平(peace among)。
家族治療: 婚姻及家庭
因此孩子才不會一直陷在問題哩,而能減紹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感。 答:結構家庭治療的主要治療目標為:重新建構家庭溝通規則的系統,藉由調整家庭的互動規則,及建立適當的界現,來達到重建家庭結構的目摽。 家族治療 答:(一)何謂家庭結構:家庭結構式家庭中一組隱形的功能需求或規則,掌控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方式,藉由觀察家庭成員互動的行為,例如「誰」對「誰」說「什麼」話,用什麼樣的「方式」說話,即可了解家庭的結構。 其中黏結型與疏離型是指一種偏好的互動類型,大多數的家庭都同時具有黏結型與疏離型的次系統。
當與父母緊密生活時,「未解決的情緒依附」會透過自我否認與自我孤立的內在操作來表現,透過逃離父母,或者透過情感上的隔離以及與父母保持距離來呈現。 過去切割越強烈,越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有比父母親更極端的家庭問題,也越可能他自己的小孩會與他有更強烈的截斷。 有很多強烈的變化過程,在截斷所會面臨的道路上。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不同於先前的客 觀概念化系統,而是一種觀察者依賴系統;他們認為人類會運用語言主觀建構對現實的觀點,創造個人的人生。 其治療目標在於:經由家庭成員對家庭故事的重述,來重新建構他們的人生,亦即經由對舊問題情境的重新建構及賦予新意義。 家族治療 家庭系統論著重家人與家人間的互動關係,家庭系統透過一個回饋的過程互相溝通,即所謂的回饋圈。
家族治療: 系統取向治療訓練第四列車之第四階段 治療師的發展I(週二班)
相對於精神分析模式為病人提供解釋和洞察,經驗主義取向治療讓家庭成員有自發性、表達情緒之自由及個人成長之機會,亦即人際互動的經驗才是成長的主要動力,而非僅依賴治療技巧所能達成。 家庭療法的支援焦點不以個人為主,而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 家族治療 家族治療不會像這樣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將焦點鎖定於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 練習這些雕塑時,激發出我許多的疑問,包括:我要怎麼保護自己?
最後,越來越多的臨床治療者開始了解到改變家庭結構以及互動模式常常是必要的,如此才能以適當的行為替代有問題的、功能失常的或不適應的行為。 一個截斷而離開自己家的人,不是代表他的獨立能力比沒有離家的人強。 家族治療 在人際關係中流浪的人、頂客族群、退隱山林的人,都表現了不同版本的切割。 與父母截斷的人,往往很容易衝動的進到情緒緊繃的婚姻,而後常導致離婚的切割收場。
家族治療: 心理動力經典基礎課程-理解兒童晚期與青少年的情緒世界-家庭生活與心智發展
當焦慮達到某個程度,會阻擾群體的運作,而且會降低工作效率,若情況惡化,它有可能摧毀整體組織的運作,甚至是組織本身。 焦慮可以透過人為的處理而阻斷其在系統中流動,當組織更具包容性,就有機會重振工作效率及團隊精神。 輔導過程往往輕鬆、有趣、愉快,且具焦於問題解決而非問題的本身,使得孩子在面對問題時,願意去思考:對他來說,什麼是有效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是如何產生的。
- 這些分裂應該也可以採用結合醫療以及心理臨床工作者的相同原則以獲得改善。
- 清楚的界限也是指建立一個階層化的家庭結構,父母在家庭中是處於領導者的位置。
- 戲末,老師、學生、接受治療的家庭都徹底改頭換面。
- 配偶次系統:是由婚姻關係所維繫的系統,當夫妻雙方有互補性特質時,可使系統發揮最佳功能。
- 1930 年代開始,婚姻諮商團體逐漸盛行,Jackson、Haley、Ackerman 和Whitaker 等學者將婚姻治療合併於家族治療中。
- 人人都說四川女人厲害,卻沒有人想到,那不表態的男人才是重要關鍵。
Bowen認為社會和家庭一樣,包含個體化與未區隔的力量,在長期壓力下,社會的焦慮現象便形成。 社會亦如家庭般可能具有未區隔焦慮情緒,在融合與獨立間衝突,社會的區隔程度愈來愈低,無法以理性判斷。 然而,在社會長期陷在重重的壓力下時,就會減低了社會的區隔功能,使社會產生退化的現象。 因此,社會必須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有獨立自主的分化程度,才能使其不受情感所左右,而以理性的思考方式來決定事物。
家族治療: 系統取向治療訓練第五列車之第二階段 模擬會談(週六班)
透過親子會談,可以重新把父母、孩子的原先僵化固定的角色及思考點打破,重新活化家庭動力。 在大家願意跨出一步前來詢問時,就開始不同於以前解決的模式,就能給自己跟彼此一個新的選擇。 A 真的很渴望可以慶祝,B可能根本沒有在聽(當然也可能只是在忙),當 B 沒有特別回應時,A 接著又送出了一個隱晦的邀請,B 仍然沒有接住,若 A 不想要起爭議,就會把話停在這裡。 關係是互動出來的,或許 B 可能認為討論慶祝的地點會被對方嫌東嫌西、也或許 B 對這段關係已經沒感覺只剩敷衍,當 B 發現這樣回應可以維持和平,這種淺層的互動就增強了兩個人的行為。 下次再遇到難以討論的「禁忌話題」時,就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滑」過去。
- 他們內心焦慮、哀傷,精神狀態混亂,沒有歸屬感,不被人關照,還常被人誤解。
- 換句話說,美滿的婚姻並不代表婚姻中沒有任何衝突,而是指夫妻能夠以理性、有效的方式解決衝突。
-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在會談的過程中,治療師會陪伴家庭,並且透過家庭成員所說,理解家庭當中的質變。
- 二、Minuchin的結構學派以僵化和模糊兩個端點所形成的線,來描述界限的性質。
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恢復力(Resilience)。 家族治療的焦點不在於家庭的負面印象,而是要強化家庭所潛藏的正面恢復力,並協助家人憑自己的力量克服問題。 不過,如果已尋求上述支援,卻仍然解決不了問題的個案,就會來到我的諮商室。
家族治療: 經驗自己,涵養生命
5.家庭成員對「發病者」的個別治療,甚至有想要介入、干擾或破壞的現象,就好像家庭與「發病者」的「病」有相當利害關係。 徐森杰說:「華人文化裡面的儒家思想,把我們非常多人綁得死死的。」他說明,當今台灣社會仍存有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兄弟友愛等傳統價值觀念,「治療」對於多數人來說仍是沉重的名詞。 (3)鼓勵家庭認識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每個家庭成員認識到自己對存在的問題的責任。 要讓每一事實上庭成員都參與,而不是個別成員。
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理解」而不是「解決」。 但理解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超級宇宙爆炸難,接下來我就要告訴大家這個這一陣子我覺得非常受用的方法,可以用在你每天和孩子或者是伴侶的溝通、訊息、甚至是自我覺察上面。 那麼,有沒有可能在問題還沒變成核彈,在荷包蛋等級的時候(什麼比喻XD)就把它解決呢? 事實上,在婚姻當中,有69%的衝突是無法解決的(歡迎來到黑暗的世界!)。
家族治療: 社會與公眾
而第十五章「比較分析」則依據作者介紹各模式所採用的架構,進一步分析不同模式之間的共通點及差異處,並以提綱挈領方式幫助讀者領略各模式的菁華。 經家庭投射,三角化歷程,孩子亦自我區隔低,長大後找一自我區隔低之配偶。 在任一核心家庭中,有一個小孩是家庭投射歷程的最初對象。 這個孩子比父母的自我區隔層次更低,生活功能更差。 如果我們探究最受阻礙孩子所屬的連續幾個世代,我們會發現分化越來越低的趨勢線。 其他只是稍微被雙親牽扯的小孩,他們的自我區隔程度則顯得與父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