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治療11大優點2024!(小編推薦)

子宮內膜癌的組織學型態主要為子宮內膜樣腺癌,約佔75-80%,預後較好,五年存活率81%。 這種癌症的結構主要為子宮內膜的腺體細胞,有時在其中會出現鱗狀細胞成份,若腺體細胞與鱗狀細胞同時都有惡性變化,則稱為腺性鱗狀細胞癌。 乳頭狀漿液性癌與亮細胞癌則為較少見的子宮內膜癌,它們發生轉移的機率較高,預後較差,五年存活率分別為40%-60%與30%-75%。 其他較少見的組織學型態還有黏液性腺癌、鱗狀細胞癌、未分化癌等。 子宮內膜癌似乎源自兩種截然不同的致病機轉,其中與雌激素有關之子宮內膜癌稱為第一型,惡性程度通常較不厲害。 約10%的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無關,稱為第二型子宮內膜癌,這類癌症通常細胞分化程度較差、子宮肌層深層侵犯的機率較大,組織學型態多為乳頭狀漿液性癌或亮細胞癌,預後較差。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子宮體癌 (包括子宮內膜癌及其他子宮體惡性腫瘤) 每年的新個案數在民國八十四年僅315例,其後逐年增加,到了九十六年,新個案數已高達1165例,排名躍進女性癌症十大。 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停經後之女性,大部分病人其年齡分布在45-59歲之間,九十六年的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3歲。 子宮內膜癌主要的症狀為停經後陰道出血或停經前之異常出血,絕大多數患者會因異常出血現象而就醫,因此70-80%的子宮內膜癌診斷時仍侷限在子宮內的第一期。 早期治療的結果,與其他惡性腫瘤比較,有較高的治癒機會和存活率,由此可了解為何子宮內膜癌在國人女性生殖道癌症中的五年相對存活率最高,預後在各種婦癌當中最好。

子宮內膜癌治療: 【女性癌症】子宮內膜癌年輕化6類女性屬高危 醫生:陰道異常出血是明顯警號

作下腹切口,開腹後術中應用生理鹽水200ml沖洗盆腹腔,收集沖洗液送做細胞學檢查並全面探查及切除可疑的病灶送檢。 切除子宮後應立即剖視,肉眼檢查癌腫大小、部位、肌層受累深度,並可取樣作冰凍切片檢查瞭解肌層受累情況。 國內外均有報道認為術中剖視子宮,作冰凍切片檢查為判斷臨床Ⅰ期肌層浸潤最佳方法,其陽性符合率最高。 子宮內膜癌治療 因雙側附件常有鏡下轉移癌灶原則上均應切除,對個別年輕婦女,經術中手術分期為ⅠAG1子宮內膜樣腺癌,並有條件隨訪者能否保留一側卵巢尚需作一定前瞻性研究方可得出初步結論。 國內哈爾濱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等分別對內膜樣癌ⅠA、B G1年輕患者保留瞭子宮內病變對側的卵巢(作楔形活檢陰性),已有隨訪6年以上健在無復發的報道。

子宮內膜癌治療

會議亦會審核和檢視所有獲認可在港怡進行婦科癌症手術的醫生所提供的治療。 據我們所知,港怡是香港唯一專為此目的而定期舉行婦科腫瘤學委員會會議的私營醫院。 我們搜尋了從1966年到2013年11月的相關隨機對照試驗 。 我們納入4篇從低到中等風險的隨機對照試驗,有1269位女性參與者。 4項試驗中的3項比較了類似的介入措施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比較)。我們從2個試驗中匯集的生存數據 (包括未發表的數據),並等待第3個試驗未公佈的數據。 第4項試驗在所有女性都接受手術與放射治療後,比較2種化學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治療和預後(圖)

起源於子宮內膜腺體的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絕大多數為腺癌。 為女性生殖器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子宮內膜癌遠低於子宮頸癌,但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傢,本病高於子宮頸癌,位於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 子宮內膜癌治療 高發年齡為58~61歲,約占女性癌癥總數的7%,占生殖道惡性腫瘤20%~30%,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與宮頸癌比較,已趨於接近甚至超過。 與長期持續的雌激素刺激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絕經等體質因素及遺傳因素有關。 子宮內膜癌只要在早期發現,再採取外科手術方式治療,幾乎可說是種一勞永逸的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式,但是這是針對已經生過孩子、沒有生育需求的婦女而言。

  • 體制因素 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絕經的婦女。
  • 無症狀的婦女在定期檢查中無法發現子宮內膜癌,而這種疾病在早期是高治癒的。
  • 一般來說,子宮內膜本來就是會隨著月經週期荷爾蒙的變化而增厚再剝落,而子宮內膜增生其實指的就是內膜厚度異常增加,變得過厚,而造成出血,甚至細胞出現不正常的改變,這可說是子宮內膜癌的前兆。
  •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 3.淋巴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檢查 淋巴轉移為子宮內膜癌主要播散途徑。
  • Malur et al以隨機分組的前瞻研究結果認為,腹腔鏡輔助分期手術可以傳統剖腹相同的時間完成,不但合併症減少且摘取的淋巴結數目亦相當,追蹤後發現無病存活及總存活並無差別。
  •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組織形態上,有時很難與分化良好的腺癌鑒別。

有關子宮的癌症,本港女士對於子宮頸癌的關注度較高,但其實子宮體癌個案更多見,屬本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四位。 佔了子宮體癌九成個案的子宮內膜癌,其晚期二線治療最近有所突破,特定患者採用免疫治療配合標靶治療,相較化療的整體治療反應率倍增,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也延長了四成半。 早期低風險子宮體癌的標準手術治療是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合併雙側輸卵管及卵巢切除術。 相比起開腹手術,腹腔鏡檢查(微創手術)是現時治療早期子宮體癌的既定手術方法,此手術不僅達到相同的存活率,病人亦能更快復原、減少住院時間和不良後果,以及有較佳的生活質素1、2、3、4。 在第一次見病人時,婦科腫瘤科醫生會詳細向病人查問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包括婦科檢查和超聲波檢查,亦會檢視組織病理學報告和磁力共振(MRI)報告(如有)。

子宮內膜癌治療: 風險分級及相應治療

(三)未準備淋巴結清掃者:常規探查盆腔及腹腔主動脈旁淋巴結,有腫大者至少應做活檢,有技術條件而病人也允許時,可行淋巴結清掃術。 (二)術時判斷肌層浸潤:對於子宮小於正常大小的Ⅰ期癌,患者因某些原因限定手術時間等,可先行子宮附件切除,切除子宮標本剖視確定有否肌層浸潤。 可明確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有否轉移,以利於決定治療方案。

  • 在後期的病患,將腫大淋巴結減積摘除,對於延長存活,確實有治療效益。
  • 完成治療後的病人亦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進行運動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
  • 腫瘤多發生在子宮內膜的柱狀上皮發生扁平上皮化生的基礎上。
  • 陳女士接受化療及放射治療的過程十分順利,雖然有脫髮及輕微的副作用,但有足夠的休息和營養吸收,以及治療團隊的支持,她也配上一個最時尚的假髮,漂漂亮亮的完成了治療。

另外,有3/4的患者局部復發的位置常見於陰部頂,若評估為中度風險(例如第1期B,而沒有其他的高危因素),國際指引已將局部近距離放射治療定為認可的治療方案。 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復發率是3%至17%,取決於主要和輔助的治療方法。 子宮鏡檢查能夠實現子宮腔的直接可視化,且可以用於檢測損傷或腫瘤的存在。 它也可以幫助醫師在最小損害情況下獲取子宮內膜內層的細胞樣片(不像刮宮術那樣有損害性)。 在診斷方面,刮宮術和子宮內膜活檢刮除術能夠達到60-70%的陽性預測值;但是子宮鏡檢查能夠達到90-95%的陽性預測值。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檢查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的關係,屬於荷爾蒙依賴性癌。 所以,外國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視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3大主要徵兆。 但是,完全不具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要素的女性,也不是絕對不會罹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例如女性在收經後發現陰道出血,在收經前後發現經期頗多及亂,應該盡早求醫診治。 子宮內膜癌治療 假如女性在40歲以上發現經期過多及混亂,就應該盡早檢查有否患上子宮內膜癌,發早醫治。 荷爾蒙藥Tamoxifen(簡稱TMX)有機會刺激而導致子宮內膜癌,但其於控制荷爾蒙的功效遠比導致子宮內膜癌的機會為大,故此乳癌患者應繼續服用,不必太過擔心。

子宮內膜癌治療: 健康小工具

前面所列的子宮內膜腺樣癌伴鱗狀分化的癌,曾稱為腺鱗癌(或鱗腺癌),不屬混合性癌(WHO,1994,第二版)。 ④黏液性腺癌:此腺癌細胞為高柱狀或杯狀,胞漿富含黏液,核位於基底部;細胞單層或復層構成大小、形狀不一的彎曲腺體,有的癌細胞向腔內生長,形成折疊突起的乳頭樣結構,有的腺腔擴張呈囊狀,癌細胞向間質浸潤。 組織化學用阿爾辛蘭、黏液卡紅及PAS-酶消化,可見癌細胞胞漿和腺腔內黏液物質均呈陽性反應。 B.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狀分化:指癌內的扁平上皮成分是惡性者,過去稱子宮內膜腺鱗癌,WHO第二版分類中也建議不用;若用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癌分化,也是很明確的。 約1/4癌內可見細長或短的乳頭狀或絨毛腺狀結構,則應根據癌細胞的形態特征,與下述漿液性乳頭狀腺癌和透明細胞乳頭狀腺癌鑒別。

子宮內膜癌治療

此型腺癌的形態特征與宮頸黏液腺癌和卵巢黏液腺癌十分相似,故在診斷子宮內膜原發的黏液性腺癌之前,必須排除由宮頸管黏膜或卵巢的黏液性腺癌擴散到子宮內膜的可能性。 子宮內膜癌治療 也要與子宮內膜腺體的黏液化生相區別,化生是良性病變,而黏液性腺癌的細胞有非典型性,細胞復層化,並向間質浸潤。 1.肉眼表現 子宮內膜癌的組織學類型雖然很多,但各種不同組織類型的癌大體表現沒有明顯差別。 癌組織在子宮內膜呈局限性生長或彌漫侵犯子宮內膜大部或全部。

子宮內膜癌治療: 診斷性刮宮

在外科手術後,哪一種治療方式 (放射、化學或兩者皆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還不是很明確,而哪一種抗癌症藥物的作用是最為有效的也還不清楚。 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是FIGO分期手術的重要部分,獲知淋巴結正確的診斷,可以準確地評估疾病的預後並做後續治療決策的依據。 在後期的病患,將腫大淋巴結減積摘除,對於延長存活,確實有治療效益。 在早期病例,對於是否應例行摘除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就有不同意見。

而對於較年輕的患者,通常會保留卵巢,以保留有用的荷爾蒙,並以長期覆診觀察卵巢有否出現問題。 除傳統的刮官化驗檢查,亦可使用超聲波檢查,如發現已收經女士的子宮內膜大大多於4毫米厚度,則有很大可能患有子宮內膜癌。 另外,亦可簡單於診所以幼細吸管吸取子宮內膜化驗,檢查是否因荷爾蒙影響內膜增生,或是患上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治療: 醫生: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女士容易忽視下體出血

外國有不少單孔微創手術例子更可於即日出院,香港則大致上可於術後第二天出院。 在早期可表現為稀薄的白色分泌物或少量血性白帶,如果合併感染或癌灶壞死,可有膿性分泌物伴有異味。 油炸食物、精緻糖類、披薩、漢堡、蛋糕、餅乾等都是油脂、糖分含量高且被過度精緻的不健康食物。

子宮內膜癌治療

Ⅰ、Ⅱ期,盆腔淋巴結陽性率分別為10.6%和36.5%。 (一)全身表現:相當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 病臨晚期因癌腫消耗、疼痛、食慾減退、發熱等,出現惡病質。 (四)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或/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1)腺癌(adenocarcinoma):約佔80%~90%。 鏡下見內膜腺體增多,大小不一,排列紊亂,呈明顯背靠背現象。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患者體征

手術後(在手術後八週內開始)接受化療的婦女比接受放射治療的婦女存活時間長約25%。 手術後 (8週接受過手術) 接受化學治療女性比手術後接受放射治療的存活率約多於25%。 假設60%第三期子宮內膜癌女性通常在手術和放射治療後存活至少5年,那如果她們改接受手術和化學治療,會增加至75%,這取決於其他風險因子,例如年齡,。 由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所引起的死亡風險並不高,但我們不能確定哪一種治療比另一種更具危害性。 化學治療相較於放射治療有更多的副作用 (低血細胞數量、神經損傷和掉髮)。 一般子宮頸抹片檢查,雖有可能檢測子宮內膜的異常迹象,但子宮頸抹片檢查原意是檢測子宮頸細胞的不正常病變,並非檢查子宮內膜的有效方法。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的預後好嗎?

通常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現為灶性,有壓扁的正常上皮,細胞分化較好,或可見鱗狀上皮化生,肥漿染荷花色,無壞死浸潤等表現。 而子宮內膜腺癌的癌細胞核大,染色質增多,深染,細胞分化不好,核分裂多,胞漿少,常常發生壞死及浸潤現象。 而與分化良好的早期內膜腺癌鑒別:①不典型增生者常常有完整的表面上皮,而腺癌則沒有,故如見到較完整的或壓扁的表面上皮可排除內膜腺癌。 此外,內膜腺癌常有壞死出血現象;②藥物治療反應不同,不典型增生者,用藥劑量偏小即奏效較慢,持續性長,一旦停藥可能很快複發;③年齡:年輕者多考慮不典型增生,挑戰者者多考慮內膜腺癌之可能。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如何確診?

若病灶已轉移、復發,或具高風險性,除了同時給予多種化療藥物之外,還可考慮搭配標靶藥物,以達到更好的療效及存活率。 標靶治療通常使用於持續性或復發性的子宮內膜癌,而且跟化療的副作用差不多,病患出現不適症狀的機率較高。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60歲的女性,90%的病患以陰道異常出血為主要症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翊恩指出,其實造成陰道異常出血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外陰部、陰道、子宮頸、子宮體的病灶,甚至凝血功能異常或是荷爾蒙失調等。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是惡性腫瘤的一種,亦是女性常見癌症疾病之一。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怎麼治療?

Kelley與Baker等於1961年首次報道瞭應用中等劑量的孕激素治療瞭21例復發的子宮內膜癌,達到瞭29%的緩解率。 在其治療的24例患者中,最多化療6個療程,結果7例完全緩解,9例部分緩解,緩解率達67%,平均緩解時間7個月。 但該方案有44%的患者出現神經毒性,22%出現3~4度的粒細胞減少。 B.方法及劑量:術後全盆腔照射:劑量為40~50Gy,每周2次,4~6周完成,每次180~200cGy,用於盆腔淋巴結受累或附件有轉移患者。 6、苦瓜茶:鮮苦瓜1個上端切開,去瓤,入綠茶適量,瓜懸於通風處陰於。 然後將陰幹的苦瓜外部洗凈、擦幹,連同茶葉切碎,混勻。

2、治療癌前病史,對子宮內膜有增長生過長,特別是有不典型增生患者,應積極給予治療,嚴密隨診。 若患者已有子女,或無生育希望或年齡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療。 1、開展防癌宣傳普查,加強衛生醫學知識、教育有更年期異常出血、陰道排液、合並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婦女,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早期診斷。 由於目前各報道研究病例不多,方法及標本亦各不同,尚難於得出結論。

子宮內膜癌治療: 手術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年新確診的病患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十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 直到目前為止,子宮內膜癌仍沒有理想而有效的篩檢方法。 因此,女性在停經前或停經後,若有異常的出血,一定要盡快的就醫,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改變,這樣才能盡早發現疾病,提早治療。

2.不育 不育,尤其是卵巢不排卵引起的不育,患內膜癌的危險性明顯升高。 在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15%~20%的患者有不育史。 這些患者因不排卵或少排卵,導致孕酮缺乏或不足,使子宮內膜受到雌激素持續性刺激。

化療每次用藥通常為一星期或三星期,時間長短因應使用藥物而異。 子宮手術的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輸尿管/膀胱或直腸的意外損傷導致大小便困難等,長遠可能會出現淋巴水腫、陰道出血、無法生育等。 科學證據已證實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25 至 64 歲而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即使沒有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 了解子宮頸癌的風險因素並與醫生商討,有助作出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選擇,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例如,大部分化療藥物都需自費,健保給付藥物選擇性較少,標靶藥物基本上也都需自費,而且非常昂貴。 放射線治療健保有給付,但影像導引則需要部分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