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關節錯位同時也可引致手腕,手指及前臂痛,須檢查相關神經功能排除頸椎神經受壓迫。 脊醫會運用輕巧手法矯正錯位關節,使關節恢復正常活動功能,並使周邊肌肉放鬆,減輕肌腱壓力。 日前一位年輕新手媽媽劉太太就診,她看診的原因是因兩隻手又腫又痛又沒力。 劉太太的身材體型瘦小,相對的兩隻手腕跟大拇指的腫脹情況就變得很明顯,特別是右手。
視乎患者情况,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患者練習手部復康運動(詳見「復康運動」),幫助回復手部功能,當中包括肌腱關節運動、肌腱伸展運動和肌力強化運動。 若患者對所有保守治療都沒有療效,則可能需要以外科手術處理,但此情况只佔極少數。 那過於頻繁的滑動,就很容易刺激到這兩條肌腱的腱鞘,造成發炎、腫脹,或者是增厚,進一步讓整個空間變得更狹窄,那肌腱的滑動就會變得更加不順,讓整個摩擦的問題變得更嚴重,疼痛感也會更明顯。 媽媽手患者增加,平均每月至少有三、四宗求診個案,較去年多逾30%,差不多十個求診婦女,一半是為相關問題。 至於媽媽手的成因,余穎章解釋,當手部(手指公及手腕等)承托過度、經常重複性動作和不當施力,均有機會造成肌腱與腱鞘發炎。
媽媽手舒緩: 不打針、不吃藥、不復健也OK!「媽媽手」還有這些治療方式
女性在懷孕時期,身體會分泌一種稱為「鬆弛素」的激素,目的是令骨盆腔周遭的關節韌帶肌腱可以有鬆弛效果,使子宮不會遭受骨盆腔的推擠壓迫,讓胎兒在分娩時可以順利生長與出生。 肩膀自然下垂、下巴往內收、脖子保持正中,雙手平均分擔孩子的重量。 若孩子的位置較低,可以先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單膝跪地,雙手伸到孩子的肩膀與屁股下方將孩子抱起靠在胸口,再慢慢用雙膝的力量站起。 2.尺澤穴:屬於手太陰肺經,為肺經的合穴,取穴時微屈肘,肘部橫紋偏外側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揉動按摩時可配合前臂內外翻轉,具有清泄肺熱、滋陰潤肺、通經強筋的作用。
- 運動脊醫療法是脊醫療法領域中一個相對較新的專業。
- 「媽媽手」也叫做「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在醫學上正式的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 手腕痛最常發生在需要進行反覆性活動的人身上,不斷重覆做一樣的動作,容易令手腕受傷,同時會對手腕帶來過多壓力。
- 視乎患者情况,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患者練習手部復康運動(詳見「復康運動」),幫助回復手部功能,當中包括肌腱關節運動、肌腱伸展運動和肌力強化運動。
-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指的是患者可能在睡覺時發生短暫呼吸中止 (apne …
患者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 那在網路上,我們滿常看到大家會用Finkelstein’s test來測試有沒有媽媽手的問題,這個測試主要是讓我們大拇指握進拳頭,然後主動的或是被動的,把我們的手腕往小拇指方向壓,去拉扯我們大拇指這邊的兩條肌腱。 如果這個動作會痛的話,我們就會懷疑是有媽媽手的問題。 媽媽手主要是我們手指這些地方的肌腱,它在手腕的地方,上面有一層薄膜,我們稱作支持帶。
媽媽手舒緩: 認識「媽媽手」
平時可以在溫水中做復健運動,比如反覆做手腕及大拇指伸展運動,每次維持10~15秒後休息一下,重複5~10次,一天可進行3組。 如果拇指一動就痛,摸起來有點腫,感覺熱熱的,代表肌腱已經發炎,最好停止活動,先用冰敷止痛,再用副木固定,視情況搭配局部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深部摩擦按摩)。 復健科醫師通常會先採取熱療(ex:紅外線、熱敷包)、電療或低能量雷射療法,上述療法都無效才會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 黃珏頴中醫師表示,治療或舒緩媽媽手,針灸是較好的方法,一般人每周2至3次,可感覺疼痛明顯減輕,但實際的針灸次數還需視個人病症嚴重性而有所加減。
但許多人都認為長期過度使用手腕和重覆涉及腕關節上的橈骨和尺骨的活動可能導致潛在的肌腱病變。 林頌凱醫師提醒,症狀好轉後倘若不再疼痛,一定要時常緩慢轉動手腕進行復健運動,促進肌腱力量增強是媽媽手確切改善的重要關鍵。 除了量身訂製的副木,媽媽手也有專用的軟性護腕,能加強對大拇指底部的保護,減輕患者工作或照顧小孩時大拇指的負擔,同時也不會因為媽媽手而那麼疼痛。 會造成媽媽手症狀的原因也與職業有關,包括手指反覆點鈔、蓋章、使用訂書機的會計和銀行行員,或是整天重複貼標籤、轉壓零件的工廠生產線作業員,以及常單手端盤的餐廳服務員、園藝和花藝工作者等。
媽媽手舒緩: 媽媽手是什麼?媽媽手症狀、原因有哪些?
本網頁亦有權隨時增減、更改或刪除任何內容或圖片的權力,無需事前通知。 媽媽手舒緩 媽媽手舒緩 本網頁僅為健康教育用途,並非任何診斷 / 醫療方法,如遇上任何健康上的問題,應向醫療專業人員咨詢意見。 本網頁亦不會為任何因本網頁的建議、回答、示範負上責任。 脊醫同時會檢查手腕、手指、前臂及頸肩肌肉和關節,當關節錯位時,周邊的肌肉會更為緊張,循環減慢,影響復原。
天,讓大拇指獲得充分休息;非急性期且仍有工作要進行,則建議至少在休息及睡覺時配戴。 除了親餵寶寶之外,其他無論是使用手動或電動吸乳器,以單手或雙手擠乳,長時間維持過度伸展大拇指的手勢也會導致媽媽手產生。 媽媽手舒緩 要盡量讓媽媽手患者的肌肉位置感到放鬆,若是狀態許可,最好連抓握等相關小動作均避免掉,才可以使病情更快轉好。 29歲的紀小姐是新手媽媽,照顧兩個多月大的女兒,最近出現「媽媽手」的症狀,大拇指一動就痛,且難以使力。 其實,準媽媽可以學習2種簡單的手部運動,每日做3回合,降低「媽媽手」的發生機率。 對於疼痛時間已久,經過其他保守治療仍未改善、疼痛中度或嚴重者,可考慮使用小針刀經皮鬆解,鬆解第一背側腔室,減少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活動時的摩擦,以改善症狀。
媽媽手舒緩: 健康網》預防肺癌纏身! 營養師教6大飲食要點
「媽媽手」初期會反應在手腕處,隨著病程發展,逐漸延伸到前臂、上臂,嚴重時會導致肩胛骨周遭部位也疼痛不已,甚至舉手無力。 這名詞的由來, 是因常出現在必須辛勞做家事的母親(例如擰毛巾、切菜、擦地),因為不斷重複過度使用手臂這些肌肉,肌筋膜無法適當休息並修復,導致軟組織嚴重發炎。 所以,不只媽媽們,長期用滑鼠的辦公族、拇指滑手機的手機族、裝修的木工等都容易罹患此症。
媽媽手其實是一種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也稱為狄魁文氏症。 我們的手腕近拇指處有兩條肌腱,當我們活動拇指和手腕時,肌腱會在腱鞘底下來回滑下。 如果不斷重複手腕和拇指活動,肌腱就會跟腱鞘不斷磨擦,引致發炎疼痛。 拇指護具:在媽媽手發炎、急性肌腱炎時,為了防止再過度使用拇指手腕肌肉,請挑選針對拇指保護的護具。 像下圖這類的拇指護具,可以有效保護拇指,避免肌肉過度伸張。
媽媽手舒緩: 豆漿營養大勝牛奶?中醫師揭豆漿6大神奇功效,「這些人」不宜
余穎章解釋,餵哺母乳的意識抬頭,許多家長為嬰兒健康都會餵母乳,肩膀受傷情況在嬰兒出生首月最容易出現。 媽媽手舒緩 嬰兒未戒除「夜奶」,新丁媽媽可能要面對日與夜長時間手抱餵奶,望著嬰兒的角度,令頸椎斜方肌至肩膀拉傷,引起肩周炎。 在治療方面,余穎章指出,傳統治療方法如打止痛針及食藥雖然療效直接,但對需要餵哺的母親並不適合。
- 媽媽手又稱之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或「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
- 醫生會把少許的類固醇注入患者腫脹的腱鞘中,在注射1至2回以後,即能有約8到9成的效力,不過注射以後要保護肌腱1至2週,盡可能減少手腕與大拇指的運動,才不會讓治療結果沒有用處。
- 若患者形成媽媽手的原因單純,治療時會優先考慮局部的藥物注射,讓藥物直接作用於患部,不僅療效好,恢復速度也快。
- 因此如果你是有疼痛相關問題的人,建議還是要找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做完整的評估,才會比較洽當喔。
- 任何醫療處置都有風險及失敗可能,請與你的醫師當面評估及溝通再做決定。
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副木或護腕來保護拇指及手腕,避免因牽拉刺激到發炎腫脹的肌腱而產生疼痛。 抱小孩、拿手機時手腕的拇指側疼痛,當心媽媽手找上你。 媽媽手常見與中年女性、手部勞動者、手機重度使用者,本文提供自我檢測方式,常用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及中醫治療方式,供大家參考。 伸展後還要訓練周邊的肌肉,因為要有足夠的肌肉,才不易媽媽手。 胡逸惟治療師教大家肌肉加強的運動方法,首先拿著一瓶水或小啞鈴,同時手勢比個讚,往上往下晃動後再左右旋轉,此時可以看到手部的肌腱此明顯立起來。 由於周邊的肌肉力量能幫助穩定手肘、手指還有手腕的關節,強化這些肌肉和肌腱,就能夠越有耐力,重覆使用這些關節時,也就不容易受傷了。
媽媽手舒緩: 治療媽媽手第三步 – 使用輔具
一般肌肉疼痛可透過冷敷或熱敷減輕痛楚,大家同樣可局部熱敷患處20分鐘,有助加速氣血循環,溫通經絡。 但注意,急性期期間,即一郁動便痛、患處紅腫、感到患處發熱便不宜熱敷,有機會令病情惡化。 芬可斯坦測驗(Finkelstein-Test)非常簡單,先將大拇指包在其他四隻手指裡面,然後將手腕向下旋轉,若果覺得大拇指的根部很痛,患上媽媽手的機率就非常高。 不過,要注意的是,操作手部運動時,應在動作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進行,並謹記「緩慢、輕柔」2大原則,依據個人狀況一天反覆練習數次,有助紓解疼痛、降低紅腫和脹痛。
「有一次購物時簽卡,發現簽名時手部難以用力及感到痛楚,才發現自己得到媽媽手。 「約三至四個星期後尋找中醫治療,施過幾次針灸,病況有好 轉,但始終未能完全康復。」Michelle說。 其實患上媽媽手後,Michelle已將照顧女兒的工作分擔一部分予丈夫及傭人。 媽媽手舒緩 但她坦言,只要臻臻一哭,自己又會忍不住,第一時間抱起她。 利用大姆指與食指之間作支持點,托起嬰兒「胳勒底」作舉起動作時,大拇指肌腱不斷受壓,令肌腱旁腔室腫脹。
媽媽手舒緩: 媽媽手成因是什麼?
其實手腕痛不是想像中那麼難解決,只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再配合正確的生活習慣,很快你就可以回復正常生活,不再受手腕痛所折磨。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主婦或社會工作者常因手部過度操勞或不當的使用,造成大拇指靠近手腕處的地方,出現疼痛、腫脹的現象,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後,一般將此症狀稱之為「媽媽手」。 當患者發現自己拇指下方、靠近手腕處肌肉痠痛時,已是媽媽手初期,肌腱發炎的階段了。 然而若是冰敷後未見好轉,甚至更為疼痛,出現手指麻木的感覺,建議還是盡早就醫,以免嚴重到發生肌肉沾黏或落下痼疾。 媽媽手是指肌腱發炎,大拇指、手腕會明顯感到脹痛、刺痛,透過適當的運動可以修復組織,來預防及避免再度發生媽媽手,提供3招「大拇指運動」,只要持續做4星期,就有不錯的舒緩媽媽手疼痛的效果。 急性期「媽媽手」在中醫的主要治療方式為針灸及傷科處理,通常可以達到不錯的改善效果。
針灸亦有電療相似功效,針對穴位,震定痛楚神經,刺 激細胞自我復元。 余穎章建議,患者平日可配帶護具,保護主要受傷部 分,除可減少手部活動外,同時亦有保護作用;又指治療 媽媽手的同時,患者必須多加休息,才能完全康復。 在材質面料上使用了透氣濾汗網布,打孔設計令肌膚在配戴期間透氣又乾爽,手腕固定處也運用滑扣設計能夠輕鬆調節大小及力度,提供手部整體最舒適且平衡的體驗。 提重物、抱小孩,甚至是滑手機都感覺手腕大拇指疼痛,手部無法順暢活動出力嗎? 本文將解析媽媽手的症狀與成因,以及除了媽媽們,還有哪些人也是高風險族群。
媽媽手舒緩: 相關網站
由於抱寶寶的時候,一般會習慣用手腕的地方施力以拖著寶寶的身體,但這種抱法會使手腕的負擔變重,若是剛好肌肉量又比較不足,便容易使手腕受到刺激進而導致發炎。 因此,建議在哺乳或哄寶寶的時候,可以改用背巾、背帶或哺乳枕等物品來輔助,讓手腕能夠適度休息,降低肌腱與滑膜發炎機率。 中期:到了中期階段,手指與手腕的地方會逐漸腫脹,若是輕壓患部,便能明顯感受到疼痛感。 此外,在活動的時候也會持續感受疼痛、不舒服,讓生活做事變得不太方便。
媽媽手舒緩: 媽媽手針灸有幫助嗎?
現時尚不知道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的確切原因,但任何依靠重複的手或腕運動的活動,例如在花園里工作,打高爾夫球或進行球拍運動或抬高嬰兒,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媽媽手舒緩 媽媽手的學理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好發在剛生產過後的婦女,原因是過度使用手腕或大拇指重複或持續抓握動作,使手背拇指側的支持帶增厚,壓迫在骨纖維管道的肌腱與滑膜,發生腫脹發炎,產生手腕痛、大拇指痛症狀。 嚴重時會造成肌腱沾黏,大拇指及手腕活動受到限制。
媽媽手舒緩: 媽媽手痛到想哭?醫師:1個簡單動作舒緩疼痛,修復肌筋膜
若患者形成媽媽手的原因單純,治療時會優先考慮局部的藥物注射,讓藥物直接作用於患部,不僅療效好,恢復速度也快。 且局部注射對仍在哺乳的媽媽來說,可以免於藥物經全身性吸收後進入乳汁,是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除此,還有頻繁從事大拇指需要反覆用力投擲、抓握球拍的運動,例如棒球、網球、桌球等,都是媽媽手的好發族群。 個月大的寶寶活潑可愛,身為全職媽媽的她每天都陪在孩子身旁,看著他一點一滴的成長與進步,感覺真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事。 但最近小莉發現,每當自己抱寶寶、擰毛巾時,常覺得手痛,後來甚至連小水壺也無法提起,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原來手腕隱隱的疼痛,都是「媽媽手」惹的禍。 另外,部分媽咪較為怕痛,沒有意願注射打針,也能服用消炎止痛藥品,但是此方法的缺點,即是效果較不若打針好,且所要的治療時間也會較長,甚至有少數患者會連帶出現腸胃部分的副作用。
媽媽手舒緩: 媽媽手症狀有哪些?
腱鞘是包覆肌腱的組織,如下圖手指的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都穿過伸肌支持韌帶(白色條狀包覆整隻手腕的構造),而腱鞘負責保護、潤滑肌腱。 左手掌先往外轉,右手握住左手的大拇指,接著往內拉。 左手掌向前推、手肘伸直,大拇指持續往內壓,維持15個呼吸,接著換邊進行。 本網站資料均由香港註册脊醫唐大暉和周子建提供,僅供作一般參考用途,並不能代替專業脊醫的正式診治或意見。 進入網頁時,即代表訪客自願同意網站上的所有資料均由唐大暉和周子建脊醫提供及管理。 我們亦不會為本網站或連結網站內的任何商業產品或服務作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