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常放臭屁不一定是大腸癌,要小心的是解出3種特定顏色的大便! 余天女兒余苑綺直腸癌復發、轉移的新聞讓台灣民眾再度想起這個發生率NO.1的癌症,許多關於大腸癌症狀的傳言又開始在網路上傳播,比如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等等。 錢醫生又說,女患者本身有嚴重脂肪肝、糖尿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人高30%,而他一問才知道,患者平日非常喜歡3種甜食食物,分別是「夾心巧克力(夾心朱古力)」、「豬肝香腸」及「花生夾心酥」(花生威化餅)。 錢醫生相信,除了基因問題,飲食習慣也是其患上癌症的重要原因,提醒要改善平日飲食,否則「這3樣食物再吃下去,遲早會得肝癌」。 【大腸癌/乳癌/肝癌/癌症/症狀】良好飲食習慣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
大腸直腸癌一如其他疾病,出現的症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多樣化的,有時很難與其他疾病做區分。 但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下腸胃道的病灶,應該找醫生檢查,確定病因,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的人,更須注意。 直腸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可能會造成直腸黏膜受損,而出現裡急後重,所謂「裡急後重」的意思就是,患者經常想上廁所,但卻解不出東西,那是因為直腸黏膜發炎受刺激,而造成持續有便意感。 此外,直腸黏膜受損亦可能導致出血,而解出血便。 不同的治療,可能伴隨不同的副作用,謝孟書醫師舉例,化學治療會對快速生長的細胞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等。
大腸癌糞便形狀: 新聞自律規範
「正常人體『有進就一定要有出』。」方佳偉指出,便秘問題如果是短期使用軟便藥解決還好,若是長期便秘卻只依賴藥物,結果就是不斷累積體內毒素,經年累月刺激,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腸道就容易病變。 如果很累則會需要讓休息和運動時間平衡,有時太習慣整天工作或整理家務,會使人很難找時間休息,不過現在不是逞強的時候,請務必傾聽身體的聲音,在需要時休息。 大腸癌糞便形狀 建議超過50歲的人,應接受癌症掃描測驗,有一些會增加您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若您有下列因素,建議應提早接受癌症掃描測驗。
此外還有造成血便的原因,常見的有:痔瘡、大腸息肉,嚴重的話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如果長時間都出現血便,請趕快就醫求診,注意大腸健康狀況。 特別注意第三和第四點,不論是便秘或腹瀉,若是排便型態改變就應特別留意,「排便型態改變」常見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之一,例如原本常常處於便祕的情況,突然改變成腹瀉,若時間長達三個月,建議及早檢查釐清原因。 鍾雲霓醫師表示,不論是何種排便型態,若沒有造成身體不適或生活不便,看醫生與否道是無妨。 但是,若是出現了4種情況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提醒大家,大腸癌與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建議不要偏食、多吃蔬果及高纖維食物,可降低腸癌風險。
大腸癌糞便形狀: 健康 熱門新聞
如癌細胞沒有嚴重擴散,醫生會先以手術為患者切除腫瘤及附近淋巴。 一般來說,即使切除半條結腸對患者的影響不大,因結腸適應力強、癒合快,癒後無礙營養吸收。 如需切除整條結腸,小腸將直接接駁至直腸,手術6個月後同樣不會影響營養吸收,唯大腸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及將大便固體化,整條切除的影響是大便將變得稀爛。 排便時,此糞便顏色可能為腸道發炎、病毒感染,或因腹瀉導致膽汁來不及分解所致,容易伴隨腐臭味,此時排便的糞便顏色,在腸道健康上可能出了問題,需進一步檢查。 大腸癌糞便形狀 另外,此糞便顏色也可能與飲食有關,攝取過多的深綠色蔬菜、服用維他命或抗生素,都可能出現綠色顏色的糞便。 此顏色的情況可能為消化道的上端出現狀況,如胃、十二指腸出血,排便時糞便是黑色,為血液在胃中氧化變黑的顏色,排便時若出血量較多時,則糞便顏色可能呈現黑糊狀。
遺傳是另一個成因,直系親屬中有人罹患大腸,比起沒有這樣家族史的人高出2-4倍的患病率。 患有潰瘍性大腸炎或是克隆氏症也可以是成因。 患病時間越長,越易使腸黏膜發育不完全並衍生癌症,其風險比一般人大數倍。 多數的痔瘡和腸癌都是發生在手指可以觸及的部位,因此肛門指檢是一種有效的檢測方法。 建議請經驗豐富的腸胃肝臟科醫生做肛門指檢。
大腸癌糞便形狀: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與痔瘡血便的相似度相似度較高,容易搞混相似度較低而不易搞混,但血便也因為血色不明顯容易被忽略。 解決之道發現血便即就醫評估1.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揪出肉眼難以察覺的血便。 根據國健署資料,50歲以上者若為糞便潛血陽性,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而確診大腸癌的機率約為20分之一,機率並不低。 然而,痔瘡好發於20~60歲族群,如同上述案例,有人可能會因為痔瘡老毛病對血便、潛血陽性反應掉以輕心,導致錯過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機會。
-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理論上是台灣最早拿到2024總統選票的,但他是否參選到底卻總是處於不確定狀態,這當然是身為小黨的無奈,…
- 另一種可能就是糞便裡缺少膽汁,肝炎會讓膽汁無法進入大便裡;而膽結石或腫瘤,則可能讓運送膽汁的導管堵塞。
- 大腸鏡:大腸鏡是利用細小且有彈性的管子,來深入直腸確認整個大腸道。
-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9年公布的資料:「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 10大癌症之首。」但你知道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嗎?
- 如果檢查時發現息肉,則應遵照醫師指示做後續檢查追蹤。
- 食物調味也要適量,太過刺激腸胃,反而會增加不適。
- 「正常人體『有進就一定要有出』。」方佳偉指出,便秘問題如果是短期使用軟便藥解決還好,若是長期便秘卻只依賴藥物,結果就是不斷累積體內毒素,經年累月刺激,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腸道就容易病變。
報導指出,約有54%的大腸癌病患都來自已開發國家,似乎也證明了現代人飲食多肉、少蔬菜,加上久坐、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恐怕增加了罹癌風險。 而且,大腸癌可不單單隻有大便變細一個症狀,通常發展到這階段的腸癌,往往還會伴隨裡急後重、大便習慣改變等多個異常症狀。 要知道人的腸腔就是一個圓柱體,所以排出大便也是圓柱體、成形的狀態。 但是,生活中有不少朋友,在大便時都出現了大便變細、排出困難等症狀。 但當壞菌太多時,會產生毒素傷害腸道黏膜,並可能導致腸道細胞病變,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且這些糞便內的毒素會被再吸收到肝臟,間接也增加肝臟的負擔。
大腸癌糞便形狀: 大腸直腸癌的臨床症狀
一顆一顆狀:水分很少,一顆一顆就像兔子的糞便。 原因:肥胖、喝酒、飲食以紅肉為主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是罹病原因。 遺傳也占很大的因素,若直系親屬中有人罹患,就要多注意。 3、4類:這樣的便便才是最健康的, 最理想的大便就該這樣,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平時生活的精神狀態很不錯。 但如果在較後期的大腸癌情況,往往癌細胞會擴散到肝臟、肺部等遠端器官上,那麼就得要輔以高溫(射頻燒灼&微波消融)或是低溫的方式去將遠端器官上的癌細胞感染點消滅。
- 紅色或淡紅色:如果發現大便是紅色或淡紅色的話,先想想自己是否吃了紅色的食物如甜菜、番茄,或是喝了含紅色物質的飲料,若沒有的話,則顏色來源可能是血。
- 此情況需進一步檢查肝、膽、胰臟功能,確認膽汁不足的原因。
- 每天吃進去的東西,經過消化、就會排出來,但有時排便不順、便祕,或是大便顏色很奇怪,這也是身體發出的訊號,因為健康與否,從大便顏色、形狀,也能看出。
- 如果血混在大便裡面,呈現一絲一絲的,血液又比較偏紅,代表大便成形前就與血液混合,所以出血點可能位於比較上端的大腸(升結腸或橫結腸)。
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早期徵兆,如何從便便看腸道健康,好心肝門診中心專任主治醫師葉佳衢告訴你如何從排瀉狀況「腸」保健康。 謝孟書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30多歲的患者,平時稍微有便秘,因為很年輕又沒有大腸癌家族史,本來不打算進行檢查。 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看到一顆兩公分的腫瘤,已是早期大腸癌。 後續追蹤幾年,狀況都還不錯,是非常幸運的例子。 若出血點在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前段、胰管及膽道,稱為「上消化道出血」,此時血便的顏色會比較偏向黑色。 如果出血量不是很多,大便還是會成形;若量很大,大便就會顯得黑黑糊糊的,像瀝青一樣。
大腸癌糞便形狀: 預防大腸癌該怎麼做?三種方法維持腸道健康
醫師提醒便秘族群,便秘絕對不是常態,放任病情置之不理,腸癌早晚會悄悄找上門。 網路上流傳一種說法是「便秘十年必得腸癌!」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表示,這種說法雖然不是百分百準確,但不可諱言,腸癌病人的確有極高比例,曾飽受便秘之苦。 大腸癌糞便形狀 糞便基因檢測:這是另外一種檢查糞便中癌細胞的糞檢方式,若先前的血檢結果為陽性,醫師可能會要求另外加做這個測驗。
有時醫師會建議手術後化療,以殺光無法完全移除的癌細胞,也常用於癌症可能復發的時候。 化療及免疫治療有很多不同的藥物,醫師會協助您決定哪些藥物最適合您的治療。 民眾如果出現不明的下腹不適、排便異常,真的要特別小心,惡性腫瘤可能已經悄悄生成。
大腸癌糞便形狀: 排便次數
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 此外要注意是若飲食習慣與排便次數也會影響糞便的粗細,如蔬菜纖維食物增加,糞便量也會增加,肉食主義者糞便量也會較少。 但如果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例如本來都3天一次,突然一天一次或一天多次;或是原本一天3次,突然變3天才一次,且持續一段時間都如此,就是有意義的排便習慣改變,建議就醫檢查。 最擔心的就是多年來,一直高居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的大腸直腸癌,可以分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來篩檢與確診。
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情形,一般說來並不明顯,但可因腫瘤阻塞,腹痛,導致營養攝取不良,或腫瘤轉移而引起而使體重逐漸下降。 的問題,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蔬菜吃太少、水喝不夠或者是火氣太大。 應減少攝取容易上火、高熱量的食物,並多吃蔬菜、多喝水。 多運動:可以讓腸道運作更正常、緩解便祕情況;壓力是造成不正常便便的原因之一,運動則可以紓解壓力。 ,避免沙拉、生魚片等生食,因為治療過程中患者抵抗力較差,食用生食可能有感染的風險。
大腸癌糞便形狀: 大腸癌治療方式3:放射治療
綠色→腸的疾病(腸炎、食物中毒等):因發炎、食物中毒使得腸子虛弱,而膽汁的色素成分(膽紅素)比平常還多且氧化、變色。 的味道會隨著吃進去的食物而改變,例如吃肉及豆類等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或是含硫食物例如大蒜、蔥、韭菜等小五葷,則糞便較臭。 但缺點是只能看到部份的腸道健康,尤其右側(深處)瘜肉的生長比例近年也大幅成長,較不能滿足腸癌篩檢的完整意義。 而檢查方法又可分為「化學法」及「免疫分析法」兩種。 前者易受飲食及藥物的影響,而造成偽陽性;免疫分析法的敏感度及特異性均高,相對準確。 持續性下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腹部腫塊(結腸癌惡性程度較胃癌、胰腺癌等低,觸及腹部腫塊的結腸癌病人中20.1%仍屬1期病例),體重減輕。
倘若真的確診,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呼籲民眾別慌張,… 病名 大腸疾病(大腸瘜肉、大腸癌等)出血時,通常是痔瘡或肛裂,但糞便本身是紅色的話,就是大腸瘜肉或大腸癌。 糊狀:排便時完全沒有抵抗,咻~地就出來了。 大腸癌糞便形狀 5.灰白色:可能是膽管受阻,膽汁出不來,患者的尿液和皮膚也會因為無法正常代謝膽汁而變黃,需要進一步檢查肝、膽、胰臟功能。 因為腸道內有腫瘤阻塞,容易造成腹部脹氣疼痛,身體為了調節壓力因此會頻繁排氣,隨著放屁氣體的排出,脹氣腹痛的現象就會適度緩解。
大腸癌糞便形狀: 大腸癌的成因
國健署公布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大腸癌發生人數達1萬6525人,大腸癌連續13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高居男性癌症發生人數首位、女性癌症第3位。 大腸癌:觸摸到菜花狀的硬塊,或中央凹陷、邊緣隆起的潰瘍,就大有可能是大腸癌了。 另外,檢查後,指套上沾有膿液、血液的,也有很大機會是大腸癌。 胃和小腸前段因為有胃酸 (強酸) 和膽鹽 (強鹼) 可以幫忙殺菌,所以細菌數量不高。
大腸癌糞便形狀: 大腸癌原因
適度鍛鍊腹肌,尤其是女孩子常因腹肌無力而便秘。 此外,用拳頭在腹部以順時針方向畫圓圈,亦能幫助腸道蠕動。 報道引述了「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介紹糞便形狀。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是國際認可的糞便分類方法,當中將糞便依照大小和質地等分成7種類型,反映不同的健康狀況。
大腸癌糞便形狀: 大便形狀5. 膏狀
至於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包括:潰瘍、惡性腫瘤、發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等)、不正常的血管增生、痔瘡、肛裂等,須接受內視鏡檢查才能確認。 所以,大便的型態反映了腸子蠕動的情形,而腸子的蠕動習慣,每個人都不同。 要判斷大便是否正常還是有異狀,得跟自己比較,若排便習慣一向如此,並非短期內出現變化,仍有可能是正常情形。 結腸長達70厘米 大腸癌糞便形狀 – 100厘米,包括右邊的上行結腸、上方的橫行結腸及左邊的下行結腸。 楊醫生稱,結腸位於腹部空間大而且傷口癒合快,採取切除手術治療結腸癌的可行性高,風險相對較低。
直腸癌的便血在早期時的量很少,一般是在大便的一側帶有少量的新鮮血痕,少數患者在排便後排出較多的滴狀新鮮血液。 有時候由於早期的血量少,或者在體內停留的時間長,肉眼不容易覺察,可以做大便隱血試驗來鑒別。 痔瘡是由肛門的結締組織和細小血管形成,它可分為外痔及內痔。
當消化食物時,食物從胃經過小腸,再進入結腸。 結腸負責吸收所有需要的營養素,將廢棄物(糞便)從人體移除。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也是移除廢棄物的地方。 因此,平時除了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50~74歲民眾應善加利用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的民眾,每隔3~5年應安排1次大腸鏡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其實癌症的症狀有些並非具特異性,出現某些症狀,就一定是大腸直腸癌。
而且也要留意不宜太過粗糙以免刮傷腸胃,最好的比例是「水溶性膳食纖維」:「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2:1,較不會增加腸胃負擔。 若有額外補充「膳食纖維」者,記得一定要多喝水,否則水份不夠時容易會便秘。 是腸道細胞主要的營養來源,具有修復黏膜的作用。 而要預防黏膜被破壞,當然也要增加腸道好菌才行。 飲食上更避免太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像是辣、咖啡因,也會傷害腸黏膜。
事實上,大便習慣或軟硬度改變,並不是常見的大腸癌症狀,包括:蠕動速度改變、生活習慣改變或睡眠不足等原因,都可能影響大便形狀或軟硬度,因此不是判斷大腸癌的良好方式。 腺瘤型息肉是比較易惡化成為癌症的息肉,且現在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有高度癌化的腺瘤型息肉。 直腸癌也是大腸癌的一種,大腸癌發生率蟬聯多年冠軍,雖然大家都知道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但台灣人常罹患的痔瘡(約9成)的血便與大腸癌症狀相似,很多人因而延誤治療,使病情變得棘手。 事實上,血便不是大腸癌唯一的症狀,以下要帶大家瞭解大腸癌所有症狀,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定期檢查。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長期缺乏吸收生果和蔬菜的纖維,這會導致長期便秘及長期用力排便,形成痔瘡。 以上原因導致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或令附近的組織變弱,引起血管腫脹及組織突出。
大腸癌糞便形狀: 大腸癌前兆
楊醫生表示,在第一、二期早期大腸癌的徵狀包括大便形狀、狀態及排便習慣持續改變,如大便由粗條狀變為幼條狀、稀爛或水質、大便沾血或內有隱血,排便次數變疏等。 大便出血容易令人混淆為痔瘡爆裂,因而被忽略其嚴重性,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來確定是否患癌,千萬不可妄自判斷。 糞便有血色可能為下消化道出血所致,如小腸末端、大腸潰傷等等,當血液在消化道中氧化隨糞便排出時,較可能呈現暗紅色;若因痔瘡、肛裂等情況,糞便來不及氧化且未混入糞便時,則較容易呈現鮮紅色。 紅色或淡紅色:如果發現大便是紅色或淡紅色的話,先想想自己是否吃了紅色的食物如甜菜、番茄,或是喝了含紅色物質的飲料,若沒有的話,則顏色來源可能是血。 若顏色是鮮紅色的話,血可能是來自消化道的下半部。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包含良性腫瘤、癌症、結腸炎、結腸長息肉、大腸憩室炎(Diverticular Disease,結腸壁上的囊所造成的疾病)、痔瘡等等。
大腸癌糞便形狀: 痔瘡是什麼?
滿滿的糞便和體內氣體(屁)壓迫到腸子,腹脹且痛。 因便秘使得糞便在腸內停留的時間過久,顏色已經是接近黑色的茶褐色而不是咖啡色。 4.墨綠色:可能是腸道發炎或是細菌、病毒感染,此種顏色的大便通常伴隨腐敗酸臭的氣味。 而吃多了深綠色蔬菜、服用抗生素、鐵劑或綜合維他命等,也會讓大便呈現較深的綠色。 大腸癌第三、四期在確診起5年內的存活率為0~50%,雖然說末期癌細胞侵蝕的狀況與範圍相對較大,但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下,只要努力配合治療與術後的照護,相信仍是有很大復原機會。
許多疾病會有相同的症狀,同一疾病常常有不同的表現,因此才需要醫師幫忙做檢查與鑑別診斷。 上列症狀只是較常出現的症狀,都應至醫尋求幫忙,如果生懷疑有癌症就須接受更多詳細的檢查。 腹痛:會引起腹痛的原因,用一本書來描述可能也說不完,大腸直腸腫瘤則是其中一項。 當腫瘤會引發腹痛,通常是因為腫瘤以侵犯至腸壁外,或是已有部份腸阻塞情形。 疼痛並無特異性,腹痛常不侷限於一處,位置也時時改變,因此若有慢性腹痛都要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