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醫院做了結腸鏡檢查後發現有2枚乙狀結腸息肉,其中較大的一顆2cmx3cm。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用X光把癌細胞殺死,也會搭配手術一起進行,來減少大腸癌的復發率。 常見副作用有照射區域紅腫搔癢、下腹不適、腹瀉、大便帶血、頻尿等症狀。 為了避免腸胃蠕動速度增快、傷口血管擴張,涉及腹部用力,使得腹壓增加、血管壓力上升的動作,例如提重物、爬上、激烈運動等,都需要暫停一週。 泡溫泉、各種水療SPA也會導致血管擴張,建議同樣要避免。 但是,考慮到人體的凝血功能,糞便潛血檢查並不是萬無一失,目前國際上仍以「腸鏡檢查」作為黃金標準。
實務上如果初次檢查發現多顆息肉,您的醫師在檢查前(麻醉大腸鏡)或檢查中(非麻醉)會與您確認處理到什麼程度,通常一次處理個三、五顆已經不少。 如果本次大腸鏡就是為了治療前次發現的息肉,則就另當別論,應會盡量徹底處理。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 40歲就該定檢
現在的觀點是,95%以上的大腸癌是大腸息肉中的腺瘤癌變而來的,因此,大腸腺瘤是應該儘早治療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都會癌變,因此無需盲目緊張。 3)管狀腺瘤: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
- 手術後需要防止糞便儲存或乾結在腸道,這樣患者容易在排便時過度用力引起腸道出血,所以每天養成大便的良好生活習慣,讓大便保持暢通,在便祕時使用果乳糖或其他通便藥物,才能避免出血。
- 考慮到息肉切除後,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國外可能沒有臨時性或充足的醫療資源,也建議切除息肉的一週內避免出國行程。
- 腸道準備:由於手術採全身麻醉,所以手術前一晚灌腸(依醫囑需求),晚上 12 點開始禁食 ( 包括開水 )。
- 出現滲漏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造口量度不合適、底板內孔剪裁過大或過小、護理技巧不夠熟練、產品使用不當(如防漏膏用得太厚或太薄)、未能對造口所產生變化作出應對等等。
- 所以結腸息肉患者應該避免吃冷流食, 放置時間較長的偏冷牛奶、蛋湯等都不能喝, 如果一旦引起食道痙攣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疼痛等, 所以結腸息肉患者應該進食溫食。
- 以上的這些注意事項是手術切除大腸息肉的患者都必須要瞭解的, 並且誒疾病還是可以預防的, 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樣會避免疾病的發生。
近日,立法委員余天的女兒余苑綺也在積極對抗復發的大腸癌。 注意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有無腹脹、腹痛及腹膜刺激癥狀,咽部有無水腫、疼痛、有無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改變。 一般來說傷口引流液的顏色會越來越接近血清的顏色,量也會越來越少。 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會定時觀察您引流液的量、色、性質,並協助引流管的排空。 活動時請將引流管固定妥當避免牽扯滑脫、折壓即可。 手術後,請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醫護人員會每天會為您的傷口換藥,並視您傷口癒合情形,在適當日數後為您拆線(一般約術後7天)。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大腸息肉摘除後會不會再長?多長時間去覆診比較合適?
當時醫生叮囑要定期複查結腸鏡,然而,李女士術後再未出現便血症狀,於是也將醫生的囑咐忘在了腦後。 沒想到六年後再次出現便血、腹痛症狀,到醫院檢查,結果息肉復發且已經癌變,萬幸的是還不算太晚。 六年前出現便血,開始很緊張,擔心患了直腸癌。
通常出院前手術傷口及引流管都已經拔除且拆線,請您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即可,束腹帶依您的需要使用即可。 咳嗽:有效的咳嗽可助於痰液的清除,深呼吸運動後再配合執行咳嗽將更有助於肺部擴張。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咳嗽時可先用枕頭或雙手壓住腹部,以免傷口牽扯疼痛或先請護理人員為您注射止痛劑。 深吸氣至吸飽氣後,再用肚子的力量快速將痰咳出,咳嗽聲音必須自肺的深部發出。 造成的原因可能由於食物水份含量太少、太多高渣食物、錯誤的灌腸方法、精神緊張或以往有便秘病史,都可能引起便秘。 (四)為了防止麻醉時造成意外傷害,於手術前須去除活動假牙、義眼、飾品髮夾、隱形眼鏡、手錶,女性病人勿化妝或塗指甲油。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注意が必要な術後合併症と術後ケアのPOINT
由於大腸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腸黏膜皺襞的遮擋,所以大腸息肉(特別是小的息肉)的漏診率較高。 第二次發現的大腸息肉不一定是新長出來的,也可能是第一次漏診的。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環境沒改變,遺傳因素不會改變,所以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後,也要定期複查,這個很重要。
歐子瑄提醒,這個階段還是要吃質地柔軟、低腸胃刺激、不會產氣的食物,盡量減少糞便量,才能讓腸道充分休養。 當時我嘗試找出她造口滲漏的原因,發現原來她剪的造口底板孔過窄,而且將部分造口壓在底板下面,令底板翹起,不能完全貼服於皮膚,出現了一個大空隙,排泄物就從這空隙走到底板下而出現滲漏。 因應她的情況,我為她重新量度及剪裁造口底板孔,再指導如何更有效及準確地把造口袋置中貼好,最重要讓她知道在這段時間,她並非孤身一人,造口護理團隊會一直支援她,協助她適應造口。 我們亦鼓勵她嘗試讓家人了解造口護理的方法,讓患者在初期可以獲得家人的幫助和支持。 她於數天後再到來跟進造口護理情況,當日她與丈夫一同到來,精神明顯比之前好,臉上亦掛有笑容。 她表示造口情況已經穩定多了,也沒有再出現滲漏。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腹腔鏡手術後多久可以行房
如果真的很困擾,醫師會開藥物來調整,也建議少吃容易產氣、刺激的食物並搭配肛門括約肌運動來控制排便。 糠榮誠說,大腸癌第1、2期都只需要手術,基本上不需要化療,除非是有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幾次化學治療;而第3期也是進行手術,之後再做完整的輔助化療,確保腫瘤都消失,而第4期則會建議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消除遠端的轉移。 大腸息肉屬於一種肛腸疾病, 是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危害的, 所以一定要儘早的治療, 一般才去的治療方法都是手術切除。 手術治療之後, 患者要是想儘快的恢復健康, 那麼在術後的飲食護理是非常的重要的。
但是切除息肉仍會有傷口,因此難免會流血,為了避免傷口持續出血,醫師會視傷口情形使用止血夾。 理論上一次切掉幾顆息肉都可以,但實際上,切太多顆息肉勢必會拉長檢查時間,增加患者的不適;即使是麻醉大腸鏡,麻醉時間過長也將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其次太多處傷口,未來出血或併發症的機會可能也會增加。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
結腸鏡檢查(Colonoscopy):檢查程序是將攝影鏡頭透過一個細小的軟管,從肛門進行侵入型檢查,當在直腸及大腸鏡發現息肉時,醫師能予以切除並取樣化驗。 通常大腸息肉都是無症狀的,當大腸息肉漸漸長大,才會有較明顯的症狀出現,因此大腸癌篩檢和檢查非常重要,只要在早期發現,息肉是可以安全被移除的。 一般來說,可先喝水,沒有嘔吐及脹氣的情況,則可採軟質飲食,並應避免進食易脹氣食物,如蛋、豆類、奶類或刺激性食物。 而這時,也有患者會疑惑,如果化療沒效、標靶太貴,那我能不能用放療把癌細胞殺死? 「因為大腸癌95%是息肉變成的,通常需要10年以上才會變成癌症,又要再花5~10年才會到第4期,所以通常第4期的患者年紀都比較大,都會到60、70歲以上,標靶主要是讓遠端轉移的器官消除毒性,讓身體比較舒服。」糠榮誠說。 不過目前只有前18~24次的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後面必須自費,每針大約3~5萬元。
至於為何不建議在切除息肉後的兩周內出國,邱世賢醫師則表示,因為在國外發生出血等問題,而且在國外又不方便就醫,所以才會有此建議「兩周內不建議出國」。 • 大腸切片或息肉切除、黏膜下切除術後兩週內,應注意解便情形,前3日可能有血絲便,少部分受檢者會有腸道出血或穿孔,如持續解大量血便、劇烈腹痛或不明原因發燒,請立即返院就醫。 因為腸道的代謝是經由纖維質,所以即使是大腸癌患者,還是要吃足夠的纖維,最好每天多吃蔬菜、少吃紅肉類、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而且以五穀雜糧代替精緻澱粉;如果出現脹氣的狀況,再適度減少纖維的攝取量,並記得多喝水。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避免刺激性、容易產氣的食物
雖然不是每個腺瘤性息肉都會演變為癌症,但由於腺瘤性息肉未來癌化的風險相對高,若大腸鏡檢查時發現腺瘤性息肉時,除非太大或已癌化且侵犯到黏膜下層,要另外安排時間處理,否則原則上會直接切除。 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近年來放射療法及化學藥物治療有許多進步,在大腸直腸癌之輔助治療和緩解治療上有許多貢獻,但目前仍是以手術為主,因腫瘤手術切除病人才有根治機會。 歐子瑄提醒,即使出院後,還是要遵循溫和飲食原則,觀察患者適應狀況,慢慢加入質地軟、有少許纖維的飲食。 「建議跟營養師共同討論你的飲食內容以及飲食時間表,維持理想的體重。主要要遵循軟質食物、均衡飲食的原則。」歐子瑄表示。 當患者對清流質飲食適應狀況良好時,可以開始改為溫和飲食,可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平日一餐的量,現在要改成2~3次進食。
當骨盆腔因為曾經的婦科手術而產生沾黏後,這些不正常的纖維組織會改變器官的正常位置,可能改變生殖器官的型態,就像上圖呈現的「綁手綁腳」的狀況。 大腸切除術後照顧 所以一定要找到合格中醫師,依照中西醫的診斷進行個別調理的建議,千萬不要隨便買補品食用,因為市面上的補品,不見得適合每種癌症患者。 癌症就像在體內灑下了「種子」,如果不想要它像除過的草又再發芽,一定要注意生活上要追求健康的生活模式,飲食也要一改過去的不良習慣,多攝食有益健康的食物。 而施行子宮全切除術者,除了在手術初期(二周內)應避免騎馬、騎腳踏車、久坐,以免骨盆腔充血,造成術後的不適外,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