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康健中心好處9大好處2024!(持續更新)

現時,所有康健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及成為合作夥伴的網絡醫護提供者,均須登記加入互通系統。 利用互通系統作為共同的平台,網絡的醫護專業人員便能有效率地分享使用者的電子健康紀錄,從而為他們提供無間斷和切合需要的護理服務及治療。 建立以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系統,可以加強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提供的社區支援與公營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供的醫療支援之間的合作,以加強醫社合作、以家庭為中心的協調護理,為難以接觸及身體狀況較弱的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援。 衞生署自1998年起在各區成立18間長者健康中心,針對長者的多種健康需要,為長者提供綜合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年滿65歲及以上人士經申請成為會員後,可接受由跨專業團隊提供的健康評估、健康輔導、健康教育和診療服務。

葵青康健中心編制下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分別不超過三人,護士也僅有兩人,而其網絡服務提供者中的西醫、中醫師等也只有三、四十人。 專業人士是否足夠一方面取決於預算,但一方面也取決於專業人士對康健中心的認知。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今年1月進行的「家庭醫生對香港地區康健中心觀感」調查顯示,在葵青地區康健中心2019年開放至今,仍逾半受訪醫生不了解其目標。 而受訪中沒有考慮加入地區康健中心的私家醫生中,最常見原因是中心對現有的工作沒有幫助。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地區康健中心

對於被診斷為患有慢性疾病的市民,我們期望能協助他們預防及管理相關併發症,以減少住院需要。 在中醫服務方面,醫管局亦一直積極推動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與地區康健中心合作。 例如在2021年12月的「三九天」期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與三間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包括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和西貢地區康健站)合作,試行天灸服務,並舉辦中醫專題講座,深受市民歡迎。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服務的潛力及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政府將繼續透過服務規劃,提升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探索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在基層醫療系統中的定位,並進一步推動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與基層醫療持份者的協作。 在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結束後,我們將視乎情況,透過公私營協作將婦女健康中心的服務整合到地區康健中心及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 服務整合後,地區康健中心將加強健康評估工具,為婦女提供健康評估、教育及個人諮詢等服務,滿足婦女的特定健康需要。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他以近期資助市民接種流感針為例,由於疫苗需要由醫生接種,計劃便需透過網絡醫生的形式進行。 范醫生亦笑言,即使再過100萬年,世界各國都仍將面對醫生不足的問題,必須配合其他專職如護士、藥劑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以應付社會需要。 地區康健中心是本港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觀念,加強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舉措之一。 現時醫務衞生局轄下地區康健中心的特色之一是透過購買區內服務,整合同一地區的服務提供者,建立地區服務網絡,讓市民能夠獲得更便捷且更容易負擔的醫療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健康風險因素評估

比如,在宣傳和增加對私家醫生的吸引上,政府或許比非政府運營機構更有影響力和效率,政府則應予以相應的支持。 同時,中心的服務範圍覆蓋性不足,尤其欠缺跟進精神健康的疾病,令中心跟坊間其它的健康中心性質無差別,缺乏其獨特性,長遠難爭取大眾對中心服務的支持。 筆者翻閱16-17年度立法會資料庫的數字,關於公營精神科接受新症的人數不斷上升,由 197,600 (2012/13年度) 激增至240,900 (2016/17年度)。

隨著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在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與醫管局已建立醫管局高血壓及/糖尿病病人自強及社區支援方面的協作。 本會期望藉此推動以社區為本的健康管理服務,聯繫社區內不同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提供者,促進醫社合作及公私營協作,提倡預防性的健康管理。 每一位葵青區的居民都是康健中心的用家,一定會遇到中心職員未能處理的問題,這就需要與團體協作。 他表示,區議會始終都是一個重要的代表地區的組織,每位區議員代表一個選區,每個區都有不同的問題。 葵青區康健中心現時有大約65名員工,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社工等等。 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主席周奕希坦言很難聘請醫護人手,加上中心的薪金不及醫管局,只希望能透過理念挽留人才。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香港柴灣利眾街24號東貿廣場16樓D室

市民實在不清楚,政府到底還有多少糊塗帳尚未曝光,公帑冤枉來、冤枉去,難道不需要向納稅人交代? 現屆政府實在有必要重新檢視林鄭推出的地區服務及設施,不獨獨是康健中心和康健站,而是各區各樣設施都必須全盤檢視。 否則,這裏花十多億元,那裏又花十多億元,市民卻全然享受不到好處,即使庫房再多錢,也是遲早坐吃山空。

  •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前排右四)16日在大埔地區康健站開幕儀式與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處長蔡宇思醫生(前排左四)、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董事會主席李國謙(前排右三)、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管理委員會主席黃婉玲(前排右二)和其他參加者合照。
  • 隨着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系統的發展,因應醫務衞生局的政策考慮和基層醫療署的監督,這些計劃可被擴展、停止或修改,以配合最新的政策/計劃目標。
  • 香港復康會致力成為一所具效能、影響力以及關懷的全人照顧及復康機構,透過創新復康服務及賦權殘疾或面對健康挑戰的人士,倡議全人健康、社會參與以及共融有利的環境。
  • 在政府未及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11個地區,在2021年9月和10月期間設立了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提供健康推廣和教育、健康風險評估、慢性疾病管理等重點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預早為長遠建立一個以預防為中心的基層醫療體系打好基礎。
  • 事實上政府在多份政府報告中都顯示出對基層醫療的重視,但各項措施往往效果未如人意。

人口老化導致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為基層醫療甚至整個醫療體系帶來沉重壓力。 儘管有關政策或會帶來這些好處,但我們需先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點和挑戰,以確保成功實施。 首先,鑑於歷屆政府多年來一直宣揚類似的目標,在宣傳方面留下的空間已所剩無幾。 食物及衛生局連同醫院管理局必須向公眾講解DHC的目的、性質甚至是其局限性,以提高家庭和社區對該計劃的認知。 汲取了成立首間康健中心的經驗,辦事處現正朝目標進發,全力籌備餘下十七區的康健中心。 於黃大仙、深水埗、屯門、元朗、荃灣和南區增設六個康健中心的準備工作現正進行,預期於現屆政府內完成,而其他地區則會設立規模較小的「地區康健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大埔康健: 香港大埔按摩推薦

策略及行動計劃的其中一項措施是加強各層醫療體系,特別是以家庭醫生模式為本的非傳染病預防、及早識別和管理的綜合基層醫療。 設立於各區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以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大學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營運,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診所的日常運作。 除了非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培訓及研究職能外,中心自2020年3月起一直提供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 醫管局轄下普通科門診提供服務予所有年齡組別人士,主要服務長者、低收入人士及慢性病患者。 普通科門診照顧的病人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病人,以及症狀相對較輕的偶發性疾病患者。

所以陳沛然議員提出,指我們沒有加入家庭醫生,這是絕對有的,現時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其實有37名家庭醫生,屬於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提供者。 獲得服務使用者的同意後,服務提供者可根據服務需要而透過「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互通市民的臨床資料。 主中心將會透過個人服務環節及小組形式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層預防計劃,及增值服務計劃(如防跌及輕度認知障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精神健康是地區康健中心不可或缺的拼圖

而觀乎地區康健站的常規服務與在疫情中的切實作為,都促使我們反思其距離加強基層醫療的目標有多遠。 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在會上指,推動地區康健中心有3個重點,包括減少重複入院及住院需要;糾正以急救服務為首個接觸點;以及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參與。 由於公立醫院服務壓力每年上升,如急症室去年接近160萬病人求診,其中次緊急及非緊急新症佔半數,而部分專科新症排期時間亦較長,徐認為仍有改善空間,而推動基層醫療可帶來幫助。 為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以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政府於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於十八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 康健中心得以順利運作,互通系統於幕後協助連繫不同的社區夥伴,協力為所有年齡層和不同健康狀況的地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乃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5)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泰式按摩:屬於最大動作的按摩,利用壓腰、鎖頸、踏背等方式活動關節,伸展肢體,手法正宗的泰式按摩有效增加身體柔韌度,按摩時有痠痛感,可以向按摩師要求調整力度。 足部和人體器官有相應的反射點,如按摩時有痛點,可反映體內運作異常的器官。 大埔康健 透過腳底按摩有助平衡身體機能,促進血液循環,特別是手腳冰冷的人。 7) 推拿:推拿屬於中醫學外治法之一,運用推拿在人體的穴位與特定部位按壓,可作輔助治療,以暢通經絡氣血,舒緩身心疲勞,平衡身體機能。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1966年成立,本著「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服務格言和「轉化生命‧活出豐盛」的服務精神,一直為社會上不同年齡和階層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務,共建關懷社會。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活動推介

同時,有研究指出「社會爭議」是誘發有關疾病,或使精神健康趨向負面的主因之一。 因此,筆者擔心自2019年起因為反修例風暴而造成持續的社會爭議,導致患病人數將會創新高,可見依中心目前的服務範疇,確實有不全面的缺陷。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再者,在公共行政管理角度中,成立中心之時有關當局對於利益衝突的敏感程度明顯不高。 關於由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成功投得中心的服務提供者一事中,筆者難以相信中心管理層會不知其協會的榮譽贊助人便是陳局長,可構成利益輸送之嫌,犯下一個低級的公關失誤。 雖然,公眾明白「榮譽贊助人」僅是有名無實的職位,而局長也了解避嫌的緊急性,迅速辭去此職銜。 然而,此事顯示港府未有就利害衝突作完備的考慮,自行「申請」了公關災難,可謂「出師不利」,對中心成效的評價大打折扣。

該協會最初計劃以「醫、福、社」的模式,綜合區內醫護和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士,連同地區內的持份者,為民眾提供貼身的社區醫療護理服務。 該模式更於2016年獲健康城市聯盟頒發健康城市最佳醫療系統獎項,而政府亦期望這一社區重點項目能夠為未來地區醫療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區的康健中心作出示範。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在實際執行上,跨專業團隊服務模式的成功仍有賴各專業之間的互相協調和配合。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成為團隊夥伴

陳肇始致辭時說,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為市民提供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期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重點提及改善基層醫療的政策方向和承諾。 自1990年起,香港已採取多項措施改善公共基礎醫療服務,然而在上兩份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關針對基礎醫療的改革措施並無帶來新意。 創立地區康健中心(DHC),因應當前的實際情況,符合醫療機構——社會合作提供保健服務的發展策略。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醫管局病人計劃涵蓋醫管局病人,旨在達致政府透過醫管局服務建立綜合醫療系統的目標。 雖然它的服務重點放在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但亦推行多項基層醫療相關的健康服務(包括一些策略採購計劃)。 隨着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系統的發展,因應醫務衞生局的政策考慮和基層醫療署的監督,這些計劃可被擴展、停止或修改,以配合最新的政策/計劃目標。 例如,醫管局現時在基層醫療層面提供的病人自強計劃、社區支援、療養及護理服務均適合與地區康健中心合作。 政府會繼續與醫管局合作,整合不同服務,為病人提供全面照顧,善用資源,避免重疊。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相關新聞

例如,為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一直在地區層面發揮前線作用,積極參與地區層面抗疫工作。 地區康健中心在地區層面開展的防疫工作包括提供疫苗接種服務、分發防疫物資及快速抗原測試劑包、宣傳防疫相關健康資訊、舉辦防疫教育活動、為公眾提供熱線支援服務,以及為2019冠狀病毒病康復者提供復康支援等。 地區康健中心的上述職能可以令資訊有效地在地區層面傳遞,並有效地分發防疫資源,亦協助政府推行相關準備和應變計劃,在疫情期間實屬必要。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我們的故事

透過推動地區性的醫社合作及公私營協作,康健中心以嶄新的運作模式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基層醫療服務。 要充分發揮地區康健中心整合資源的角色,除了增加服務的能力外,政府亦需要完善地區康健中心的轉介機制。 雖然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在立法會會議上指出,地區康健中心會為有需要的市民轉介合適服務,但相關的正式轉介機制仍然未盡完善。 有見及此,政府可參考目前公立醫院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之間的轉介協定,為地區康健中心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量身制訂相類似的協定,訂明病人資料互通的原則,透過標準化評估以促進互相轉介,幫助病人獲得最需要的服務。 如此,既能夠釐清雙方在基層醫療精神服務的定位,也刻畫轉介機制的細節,例如轉介流程、個案跟進等。 轉介協定將能有助地區康健中心連繋及協調地區服務夥伴,更積極及靈活地善用地區資源。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長者健康中心

生局(前食物及衞生局)於2022年3月31日向香港仔坊會批出南區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南區地區康健中心在2022年在10月17日正式投入服務。 南區地區康健中心以主中心為總部,並配以4個設於方便位置的分區附屬中心作為服務樞紐,利用資訊科技基礎設施,連結一個由地區醫護人員組成的服務網絡。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南區地區康健中心會致力加強與其他地區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設施的協調,在社區內提供更便捷的環境予居民照顧個人健康需要。 概念源於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年提倡的「健康城市」,意指在社區建設平台,令社會各階層容易獲得健康訊息,長遠促使公營醫療系統的效率提升。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成為我們的會員

過往香港醫療系統「重治療,輕預防」,一直以醫院為中心,但隨著人口增長及老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揮之不去,本港的公營醫療負荷日益沉重,更突顯了發展基層醫療的需要及迫切性。 在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的第四部分,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引用基金於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説明透過適當的門診照護,例如基層醫療、社區支援等,可避免公立醫院近一半的入院個案。 她又引述另一項本地數據表示,每投放1港元在社康護理,便能節省8.4港元的急症護理開支,反映基層醫療除了可以在病人層面從預防著手,亦可以減低社會的整體醫療開支。 此外,政府表示康健中心主要為市民提供基本健康風險評估,市民為參加政府的全港性子宮頸癌的合資格人士,康健中心負責給予專業指導、協調及轉介至有參與各項篩查計劃的醫生進行篩查,換句話說,政府並非在康健中心提供相關癌症檢查服務。 精神健康方面,2019年的社會事件,加上自2020年初起持續的新冠疫情,為部分市民的精神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影響。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政府決定由禁毒基金提供三億元額外資源,加強於社區支援有需要的市民,並提高大家對精神健康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