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需留意,如果真的透過「舊按保」借取80%按揭,則因在上會前只支付10%樓價,你需要在成交時多支付10%樓價來找清尾數。 金管局於2020年8月19日公布,將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適用按揭成數上限,上調10個百分點,即車位和工商物業最多可借5成,如已有按揭在身須扣減一成。 車位方面,如與持有物業位處同一屋苑,部分銀行接受物業和車位一起做按揭,毋需合契,車位按揭可做足6成和30年。
在樓價持續高企下,發展商只會根據市場的購買力去推出發展項目,令普眾大眾更難「上車」。 可負擔樓價 若要購入一層662.8萬元的物業,以私樓家庭入息中位數37,200元計,手持如此入息,要通過銀行加息兩厘的壓力測試下,銀行最多可借出422萬元。 換言之,自己必須儲到240.8萬元首期,相當於36%首期才可購入,月供17,496元,而供款有可能隨著加息而增多。
可負擔樓價: 壓力測試點計?
本來香港政府作為香港土地的地主,理應可透過土地供應來穩定樓價,但政府的供應決定往往後知後覺,結果令樓市更波動。 九七前,因為中英訂下每年土地供應不可超過五十公頃的政治上限,為九七樓價推上高峰種下禍根,這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有科學驗證文章指出。 可負擔樓價 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和SARS疫情,政府停止賣地,又沒有積極拓展土地儲備,加上來自境外的需求日增,為超低息環境下的樓價火上加油 。 2006至2011年間,私人住宅總量的淨增長每年平均不足1%,比九十年代的3%增長率為低。
- 坊間部份「按揭計算機」可以協助計算二按部份,但壓力測試一環,還需手動對「息率」作出調節。
- 總的而言,《施政報告》放寬按揭保險以協助首期不足的買家入市,我們歡迎政府為首置買家提供多一個選擇。
- 透過一系列的「組合拳」,把部分現時面向私人市場的置業需求導向至公營房屋市場,並從供應側改革,以增加可供出售的房屋供應來抵消按揭政策衍生的某些負面作用。
- 美銀及花旗跌近1%,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跌逾2%,高盛跌逾4%。
- 有限公司按揭須由股東或董事做擔保人,如擔保人已有按揭在身,按揭成數便要扣減一成。
-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上月非農業新增職位31.1萬個高於預期,但平均薪酬按月升0.2%遜預期,失業率出乎意料升至3.6%,或紓緩市場對聯儲局大幅加息的擔憂。
公民黨:於發表的 年度公民黨施政報告意見書中,公民黨要求政府開徵「非永久居民空置稅」、「非永久居民資產增值稅」及向非永久居民實施限購,又要求規管納米樓,限制單位最小面積。 經濟仍未恢復元氣,再有大額豪宅單位被接管放盤,西南九龍御金‧國峯連天台特色戶由債權人放售,叫價4,180萬元,較估價高約5%。 樓價方面,「美聯樓價指數」連升9週,最新報150.76點,按周續升逾0.4%,創15週高位,本年迄今累升約3.2%。 簽署臨時合約後 5 個工作天內,雙方要簽署正式買賣合約,買家須繳付「加付訂金」(即「大訂」,連臨時訂金約為樓價 10%),另亦要付清印花稅和律師費。
可負擔樓價: 物業樓價 VS 貸款額關係
納指及標普500指數亦兩連跌,納斯達克指數最多跌2.2%,收市跌幅收窄至約1.8%,收報11138點,跌199點。 標準普爾500指數失守3900點,收報3861點,跌56點,跌幅約1.5%,蒸發今年以來的升幅。 俗稱恐慌指數的VIX波幅指數單日急升近10%,一度升至28.97,創逾4個月新高。 3大指數本周累計急挫4.4%至4.7%,標普500指數跌4.6%,創去年9月以來最大單星期跌幅。 可負擔樓價 美國聯儲局一如市場預期加息0.75厘,為半年內美國五度加息、累積加幅達3厘。
- 由市建局執行的最大好處是毋須為增加發展密度補地價,大大減輕重建成本。
- 而本港方面,滙豐銀行今(22日)亦宣布上調最優惠利率0.125厘,屬香港自2018年四年來再度加息。
- 報告調查截至2021年第三季,全球共92個城市的樓價數據,在疫情下,房屋負擔能力出現惡化,當中有51個城市的樓價被評為極難負擔,即樓價收入比率達5.1倍以上,佔調查城市總數的55%。
- 舉例,如果買家選購了一層600萬元的物業,承造90%按揭,但申請人的年齡已達55歲,則在按揭年期最長為20年(75年-55年),兩者取其短者,變相按揭年期為20年。
- 任職銀行的Steve月入6萬元,他希望今年實現置業計劃,但不太清楚在現行按揭制度下,如何可以買入幾多錢的物業。
另一方面,近期有部分市民選擇移民,令二手市場頻現移民盤,區氏認為,現時的情況與過往不同,不少移民人士,不一定需要放售單位,若會繼續在市場收租,對樓價影響不算太大。 可負擔樓價 歐洲股市下挫,受到銀行股急挫拖累,滙控、德意志銀行、巴克萊、德國商業銀行低收近3%至逾7%。 美國矽谷銀行流動性危機引發擠提風險,銀行其後被美國監管機構勒令倒閉,並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事件觸發市場憂慮銀行業在加息環境下的資產負債表狀況。 德國DAX指數收報15427點,跌205點,跌幅1.31%。
可負擔樓價: 壓力測試
政府必先要投放大量資源興建各類基礎建設,所需的成本極高,未必是可取的解決方法。 可負擔樓價 持分者衝突型:可參考2015卷二題二就「標準工時」討論不同持分者的意見;以及2013卷二題三關於中國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和爭議。
稅務局最新公布,上月反映非本地或公司買家入市個案的買家印花稅(BSD)成交共有61宗,不但較1月份34宗急升近8成,創8個月新高;反映投資者入市情况的雙倍印花稅(DSD)成交亦錄得163宗,創自去年8月以來最高位。 對於香港樓價難以負擔的問題,市場一般認為供求失衡令樓價高企不下。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稱,各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令貨幣貶值,資產泡沫化必然存在,市民樓換樓還好,但要上車置業就很困難。 他續稱,住屋供應不足,覓地缺乏門路,縱使經歷社會衝突與肺炎疫情,香港樓價仍未有顯著下滑,亦看不到未來樓價會有大跌空間。 關於住宅物業價值與按揭成數上限,及按揭保險適用等問題,請參閱「最新按揭措施」,或配合「按揭計算機」作重新計算。 本港過去五年平均促成15,975宗一手買賣,但平均每宗成交金額卻仍高見1,200萬元。
可負擔樓價: 迷思2: 一手供應平衡 = 樓價可負擔?
透過「按揭計算機」,我們最希望計算出應該預算多少資金入市。 除了預備第一筆首期外,我們還要多支付約10,000元的律師費,購買二手樓也需預留樓價1%作為經紀佣金,以及買樓時也要繳付印花稅。 如果屬於前者,則按樓價有不同遞增;但屬後者的話,則需劃一繳付樓價15%的印花稅。
大地產商壟斷土地,為了利潤極大化而罔顧小巿民的住屋需求,並同時進行跨行業經營,例如房屋、公共交通、電力及超級巿場等壟斷巿場,令小巿民的衣食住行都受控於地產商。 ‧郊野公園是所有市民都能共享的地方,開發郊野公園無疑是剝削市民享用公共資源的權利,明顯有違公義及忽略了可持續發展的考慮,也忘記了郊野公園的社會功能和利益,例如讓都市人紓緩精神壓力。 香港房屋問題「牽一髮動全身」,同學複習時不妨先理解及釐清不同持分者的觀點及看法,在答題時便能夠事半功倍。 政府和金管局沿用一式一樣的假設,無非是以同一基準來反映供樓負擔對比歷史數據處於高位或低位,但用以解析當下的供樓負擔卻未能如實反映事實。
可負擔樓價: 資料來源
筆者相信如果要客觀地分析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較可取是計算用不同的入息及息率下業主的可支配收入。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都市經濟研究中心曾於2012年9月在《信報財經月刊》發表文章,指樓價上升問題之下,市民要捱貴租、抗通脹,即使節衣縮食也儲不夠首期,會導致社會怨氣矛盾日漸加劇。 根據2014/15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住戶每月平均36%的收入用於支付住房費用。 香港樓價冠絕全球,供樓開支成為不少港人沉重及長遠的負擔。
至於A室單位睡房擺位一前一後,主人房屬於後方,採光度會較弱,要透過轉角窗才能引入光線。 區內除了「其他指定用途(商貿)」外,包圍在「東頭工業區」以外的用地,則劃為「住宅戊類」,用意是鼓勵洶汰舊有工業來發展住宅,以協助區內轉型。 「雨後」屬於其中一幅轉劃為「住宅戊類」的用地外,新地及展的「映御」亦屬此類。
可負擔樓價: 香港房屋問題
新界東樓價創17周新高,按星期升1.1%,連升6周,為2018年7月後最長升勢。 但港島和九龍分別跌近0.5%和0.8%,均結束連續兩星期升勢。 中原地產指,最新CCL反映樓價在財政預算案前夕升幅收窄。 2月下旬政府下調印花稅及取消口罩令,而今周美國暗示加快加息步伐,好淡消息交錯,預期樓價反覆向上。 復活節前後CCL短期目標170點,現時指數仍有約3%上升空間。 3月23日美國聯儲局公布議息結果,對香港樓價的影響將會在4月中旬公布的CCL才開始反映。
二按息率多數起首幾年較低,但餘下幾年較高,銀行會用後期較高息率加三厘計算。 兩者一二按供款相加,供款不得多於入息六成才可通過壓力測試。 坊間部份「按揭計算機」可以協助計算二按部份,但壓力測試一環,還需手動對「息率」作出調節。 如果1,000萬以上物業,銀行理應銀行批出按揭成數為50%,但收入並不是來自香港,會先收緊一成至40%。 運用「按揭計算機」時,你必須知道自己希望購買物業樓價為多少。 可負擔樓價 舉例,你希望購買的物業為「600萬元」,你只需要如下圖般,在「單位樓價」一欄中,輸入「6,000,000」便可以。
可負擔樓價: 按揭成數:
消委會發現,各間銀行的住宅及車位的按揭計劃看似大同小異,惟由於這些計劃所提供按揭利率不同,總利息支出的差異可以極大。 一、香港約有30%家庭居於公屋,15%的家庭居於各類資助出售單位。 可負擔樓價 在統計中,這些低收入家庭會拉低入息中位數,放大了私樓樓價難負擔的結果。 因為以香港過去五年、平均按年售出15,975伙新盤計算,105,000個單位等於香港6.6年的吸納量,但這是否代表房屋問題已被解決?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量化寬鬆刺激港人追逐投資實物,本港私樓供不應求,政府大力增加土地供應,相關效應已逐漸浮現。 根據房屋局的數據,本港潛在私樓供應大增至逾十萬伙,累計有105,000個單位,按季增加10,000個,一口氣打破2004年公布紀錄以來的新高。
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局發表聲明,指由於流動性不足和資不抵債,局方已接管矽谷銀行,並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擔任接管人。 矽谷銀行日前宣布,由於投資組合出現巨額虧損,將發行22.5億美元股票以增強資本狀況,消息導致矽谷銀行周四股價暴跌超過六成,美國銀行股亦創下近三年來最大跌幅。 投資者擔心,隨著央行積極採取行動抑制高通脹,利率上升帶來的財務影響,可能導致其他銀行面臨類似損失。 美國財長耶倫表示,財政部非常仔細地關注矽谷銀行和其他機構的近期發展,她認為當銀行面臨財務損失時,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可負擔樓價: 按揭成數 – 住宅
‧第一題留意題目評論「香港政府應優先⋯而非⋯」,因此必須代入政府視角分析政府政策優次考慮;另外,部分學生忽視比較要求,只是單方面回應「房屋問題」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可是青少年因為難以負擔昂貴的房屋,對於組織家庭卻步,選擇遲婚或不結婚,甚至不生育。 即使勉強可以「上車」,大部分收入卻花於房屋上,窒礙生涯規劃及發展路向。 自2002年開始,香港政府以不干預自由市場為由停止興建居屋,迫使大量夾心階層投入私人房屋市場,增加市場需求,促使樓價上升。 長遠而言,政府須為房屋和土地供應定下清晰的方向,確保推出的政策互相配合、互補不足,才能為市民締造善擇居所的環境。 金管局的規定,猶如篩選過程,淘汰了經濟能力較差的家庭,使這些家庭根本不能夠造新按揭買樓。
可負擔樓價: 「按揭計算機」所需輸入數字
機構的報告顯示,香港去年的比率是20.7倍,次名的加拿大溫哥華是13倍。 本港樓價愈住愈貴,造就「納米樓」湧現,市民為求上車唯有愈住愈細。 據悉,有中小型銀行鑑於納米樓呎價過高又可承做九成按揭,在風險考慮下,早在政府公布引入限呎樓措施前已在研究停做樓宇面積250方呎以下單位的按揭貸款,惟暫未有最後定案。 近日香港股市波動又再加劇,或會令部分買家憂慮影響整體投資氛圍,拖累樓市向下,但筆者認為這未免過份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