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兒童的情緒相當容易被家長影響,可能會因為家長緊張的態度,變得更加緊張。 焦慮障礙並不是一時的情緒波動,在焦慮的情緒背後常有一些歪曲的信念和價值觀在支撐著這些痛苦的情緒。 在焦慮障礙的青少年中常見的歪曲信念有「在自己身上肯定會發生糟糕的事情」、「別人會嘲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必須做到最好,否則就沒有意義」等等。 這些想法通常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不進行心理干預的話很少會自動消失,通常會越來越頑固,導致情緒的極度痛苦或者迴避(比如迴避上學、迴避社交)。
對孩子來說,學會如何有效地面對負面想法與負面感受很重要,這樣他們才能獨立、自信的成長。 當你注意到孩子有上述任何一種行為時就記錄下來:他們當時在哪裡? 這樣一來,你就能釐清是哪些狀況導致你的孩子有焦慮感。 你或許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經歷過分離焦慮—小小孩要離開家長或照護者時都會很黏人、愛哭。 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且健康的發展過程,不過焦慮感會以多種方式呈現。 有時候,孩子不管發展到哪個階段,始終都很焦慮,還會給孩子帶來過多的痛苦。
兒童焦慮症狀: 壓力大吃什麼?營養師推薦9大抗壓食物 幫你舒壓、緩和焦慮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正如一個原始人面對野獸時必定感到焦慮,同時他會自動地做出反應,不管是搏鬥還是逃跑,都可以幫他解除生命的威脅。 焦慮情緒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實際上它還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必要的一種情緒。 作為一種指向未來的情緒,它是對潛在威脅的不可控的感覺而做出的情感反應,如擔憂、害怕、尷尬、驚恐等。 恐慌症 典型症狀為「恐慌發作」,患者會突然開始緊張、害怕和感到焦慮,並且沒有預兆,可能伴有冒汗、胸痛、心悸或窒息感等症狀,且通常10~30分鐘後就突然消失。 孩子往往從榜樣中學習,因此父母應和孩子一同參與健康的壓力管理活動,例如運動、聽音樂和社交,讓他們以積極方式化解日常壓力。
兒童焦慮症狀: Tags: 兒童 孩子 心理 生理 憂鬱症 焦慮症 強迫症 青少年 孩童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醫療 衛福部 More…
因著這些種種負面情緒,焦慮症病人沒辦法保持冷靜,會坐立不安,甚至著急至直跺腳,或不停自言自語。 兒童焦慮症狀 即便面對熟悉的家庭聚會,他們心理也會產生很強的恐懼感,也不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進而導致焦慮症病人無從適應任何社交活動。 環境因素:當一個人長期處在壓力下,不論是人際關係、家庭、金錢、工作、疾病問題,這些都可能會為其帶來焦慮和壓力,最後導致焦慮症。 如果孩子的病情變得嚴重且無法通過 CBT 控制,醫生可能會為他們開出抗焦慮藥物,但這應該由兒童心理學家來完成,而不是由精神科醫生或行為矯正專家來完成。 「焦慮症怎麼辦」是患者最想知道的事情,目前治療焦慮症主要以藥物治療控制症狀,並且搭配心理諮商或其他治療方式,例如罹患焦慮症運動跑步、散步、冥想、瑜珈放鬆身體都能夠起到一定幫助。
- 上了國高中後,則會有升學的壓力,還有來自LINE、IG等社群平台的壓力,很多青少年會擔心貼文沒人關注或按讚。
- 當恐慌出現在孩子生活中,孩子出現一些行為或心理問題,如抑鬱、自殘、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學校表現變質等等。
- 還有的是遺傳所導致,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焦慮情緒也很容易感染孩子。
- 請注意,經常焦慮症自我測試絕對不能代替專業臨床評估。
- 三、 遺傳及個性因素:研究顯示,父母親本身有焦慮症狀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症狀。
父母要能辨識小孩的症狀,並拋開對精神疾病莫名的恐懼或偏見。 過動注意力缺損症候群的比率大約在5-8%,過去關於全球亞斯伯格症盛行率調查是千分之零點五,但澳洲最新研究的數字飆高到將近1/60。 當我們成年以後,會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擔心和害怕,因為我們知道從什麼角度去看問題,而且絶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我們可以應對自如的。
兒童焦慮症狀: 發現焦慮症:從早期警覺開始
此外,焦慮症病人做事總是非常暴躁,動不動就會發脾氣,無法好好控制情緒。 雖然具體焦慮症成因仍是不明,但研究發現,它可因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受影響,包括我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心理傷害或壓力經驗,下列做補充說明。 孩子經歷的某些情況和事件可能會導致對疾病的焦慮,例如親戚的去世、父母之間的分歧、頻繁搬到新家或新學校、嚴重的疾病、在學校發生的讓他們受到欺凌的特定事件,或者他們考試有困難。 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怕達不到家長預期的要求,擔心受到父母的責備而焦慮不安。 另一方面,學校片面地追求升學率,課程設計、作業佈置超過了兒童的接受能力,給兒童以極大的壓力,也會使兒童表現出緊張、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 有些兒童天生容易緊張、害怕面對新事物、對事情常有負面的想法、對自己要求過高、害怕犯錯等。
有時候情緒會隨著我們的處境而變化,也會因為我們的想法而改變。 這本書的目標是要協助你和你的孩子理解並面對焦慮的念頭與感受。 不過,如果你很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書中的內容對你來說還不夠的話,可以進一步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 對孩子來說,學會如何有效地面對負面想法與負面感受很重要,與其迴避那些讓人焦慮的情境,不如循序漸進且溫柔地給孩子機會來和這個情境建立正面回憶。
兒童焦慮症狀: 分離焦慮也有優點
焦慮有輕、有重,輕微的焦慮可能事件結束後就會消失,但若過度焦慮或是焦慮持續時間過久,就可能成了焦慮症,需要接受醫師評估治療,詳細焦慮症介紹我們將在底下說明。 正面的家庭關係,加上有規律的生活,都是治療焦慮症必要具備的條件。 兒童焦慮症狀 父母要無條件地愛孩子,但絕不等同放縱,對孩子行為品格仍須有所要求。 有些家長要求子女「贏在起跑線」,即使隨着孩子漸漸長大而逐步放鬆要求,但對孩子而言,嚴格的標準早已烙在心中,形成無形的壓迫感,令孩子覺得讀書僅是為了父母而非個人選擇。
黃偉俐醫師表示,以前對兒童焦慮症的研究很少,這個觀念受到廣泛注意可能不到十年。 兒童焦慮症狀 但根據國外專家表示,小孩可能高達5~10%患有焦慮症,所謂焦慮症包括強迫症、社交焦慮症、恐懼症(怕高、怕飛機)等。 兒童焦慮症狀 父母往往認為小孩害羞、緊張是正常的,即使到了拒絕上學的程度,只要不是太嚴重,父母也不知道該求助於精神科醫師。 若是常對孩子說「你不乖就叫老師罵你」、「再吵就叫你到學校罰站」,孩子自然會以為學校是很可怕的地方,而拒絕上學。 兒童焦慮症狀 而當孩子為了不要上學而哇哇大哭時,不要批判孩子的情緒,不要說「羞羞臉!哭什麼哭」、「再哭我就不理你了」。
兒童焦慮症狀: 家長必看 認識幼兒情緒障礙六大特徵
當孩子走出家庭,在社會上或學校中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時,就容易發生過度焦慮。 1.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苟求,只知“望子成龍”,而不考慮這些要求是否超過了孩子智力發育不平,孩子攝於家長的權威,整天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導致了過度焦慮反應。 根據起病形式、臨床特點和病程臨床上可分為驚恐發作與廣泛性焦慮症。
即使沒有明顯原因或跡象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他們仍然難以控制自己的憂慮想法。 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亦令兒童容易感到煩躁、難以集中精神,或可能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例如睡眠問題、肌肉繃緊等。 如果家長察覺子女持續出現上述焦慮症的病徵達四星期以上,而且已對他/她的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造成負面影響,便應尋求專業協助。 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了解該兒童的病徵與病因,然後定下適當的治療方法。 家長若明白治療的重點,並在家中幫助子女,療效自然會更加明顯和持久。
兒童焦慮症狀: 兒童焦慮:瞭解症狀,這樣你才能幫助他
已有很多實證資料顯示,成年後的憂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可能跟小時候的心理狀況有關,長大時面對挫折,就容易誘發。 兒童焦慮症狀 ADHD如果沒治療,也可能導致未來的行為障礙、焦慮、憂鬱,且比較容易使用成癮物質。 抑鬱症在兒童期是非常少見,但在青少年階段便漸漸增加,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為多。 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硏究結果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患有焦慮症的情形並非罕見,大約一百個兒童或青少年有三至四個案例。
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可以適用於各年齡的兒童,認知治療、精神分析治療適合於青少年和認知水平較高的大年齡兒童;遊戲治療適合於幼兒,也可以用於年齡偏小的學齡兒童。 分離焦慮症的治療方法通常以支持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家族治療和遊戲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則多用於症狀控制,目的是使患者能夠恢復到配合上述心理治療的程度。 有情緒障礙的小朋友無法用恰當的行為表現來表達情感,亦無法像一般同齡孩子一樣維持適當的人際關係。
兒童焦慮症狀: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在嬰兒分離焦慮階段,當孩子堅持、耍賴地討抱抱時,家長可以試著不直接拒絕,而是先把孩子抱起來後,與孩子玩耍,讓孩子飛高高,或帶著孩子去玩玩具,試圖用轉移注意力取代拒絕,未滿二歲的孩子通常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 但如果家長表情嚴肅地堅持不抱抱,孩子很可能會不清楚家長為何生氣,因此感到害怕,進而開始哭泣。 找機會陪孩子一起認識幾位同學和老師,可以在孩子面前和老師聊聊,讓孩子理解「父母是把我交給信任的人」,是「父母的朋友」而不是陌生人,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例如家長在協助兒童處理焦慮問題時,可留意導致焦慮問題持續甚至加劇的原因。 家長的支持和鼓勵亦可有效幫助兒童逐步去面對和克服他們的恐懼;相反,讓孩子逃避和依賴則可能令治療成效減低。 另外,幼童比較需要家長協助他們將治療中學到的技巧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至於年齡較大的兒童或青少年,在治療前則適宜先跟他們討論家長在治療中的角色和參與程度。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病,每100名學齡兒童中便有多達8至10人患上,普遍認為是由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互相影響而導致。 若有家族歷史,或早期發育不良、腦部受創等,都會影響腦部發展和分泌平衡。
兒童焦慮症狀: 什麼是分離焦慮?
如能從你的親友、宗教團體或心理健康專家等方面獲得社交支持,則有助妥善管理焦慮帶來的影響。 如果你或你的親人持續經歷焦慮相關的症狀,請務必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 初次以全職打工仔的身分踏入職場可能是一種令人卻步的經歷,因為到處都充滿著別人對你明言和不言而喻的期望。 不管是家人對於分擔經濟壓力的期望,還是工作上對於效率和時間管理的嚴格要求,都可能令人難以應付。 對於剛剛退休的人來說,卸下全職工作的過程或會讓人感到不安。
兒童焦慮症狀: 研究:過勞者 憂鬱症易上身
患者主要是害怕面對社交場合,當需要接觸陌生人時,會顯得尷尬、害羞、或過度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 患有此病的人通常會避免他們害怕的場合以控制自己 的症狀。 社交恐懼症患者往往對批評非常敏感,一般自尊心較低,並且非常害羞。 跟據統計,出現分離焦慮症狀的孩童中,有70 ~ 80 % 會拒絕上學。 就算孩子將摳手、咬手的行為「改正」了,但焦慮還存在,可能會演變成眼皮會跳、頻尿、做噩夢等症狀,焦慮只是換個形式表現罷了。 除此之外,孩子會覺得父母明明是最親近的人,卻不想了解,甚至誤解他們,以後遇到事情也不會與父母分享,父母變成壓力,能逃避就逃避,親子疏離和衝突會越來越明顯。
兒童焦慮症狀: 兒童心理健康故事書《阿諾成長日記》
和孩子談談很重要,在對話的過程中,請用冷靜的方式探討各種情境,才能真正進入煩惱的核心。 把注意力放在解決方案與實際的結果上,而不是想著哪些事情會出錯。 支持孩子,讓他們知道你很重視他們,也會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
相反,亦要避免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讓孩子過分依賴,會剝奪他們學習獨立成長的機會,令他們不敢亦不懂得如何解決困難,應引導孩子自己處理壓力,當他們能從容應對逆境時,父母更應多加稱讚,鞏固其自信心。 例如媽媽在時孩子就不會咬手,那孩子的焦慮情緒可能就來自於與母親分離。 人們在與生病的朋友交談後,或者觀看有關健康問題的新聞後,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是很常見的。 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可能也會開始持續擔心個人健康,甚至開始有比平時更強烈的身體感受。 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健康焦慮令個人注意力縮窄和聚焦於自己的身體上,無論他們的身體感受是多麼輕微,他們都會將之放大。
兒童焦慮症狀: 疾病百科
比如說,如果孩子得了哮喘,父母一定比孩子更擔憂,父母的焦慮就會折射到孩子身上。 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應該堅定且笑笑地告訴孩子,「我要離開了」,不僅能緩解孩子的開學分離焦慮,對舒緩嬰兒分離焦慮也會有幫助。 不少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因為擔憂孩子可能無法獨自適應陌生環境,甚至表現得比孩子更緊張。
移居外地的人和家庭可能會面對煩惱和感到悲傷,並出現社會退縮的情況。 適應新環境具一定挑戰性:尋找新居、學習外語、熟悉截然不同的社區、從事新工作,以及重新建立社交圈子。 兒童焦慮症狀 與此同時,他們不但遠離了原有的社區支援,親人或因為反對移居外地而出現負面反應,還要承受著離別之苦。
兒童焦慮症狀: 面對分離焦慮,家長應該避免的處理方式
思想:在治療中,兒童會學習如何去識別、挑戰和改變那些負面的、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例如:我一定要做到最好,否則我就是個失敗者)。 兒童方面,根據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 對於治療兒童焦慮症有顯著成效。 焦慮症的確實成因及機制仍有待研究,但普遍認為並非由單一原因導致,而是由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相互影響,形成焦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