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坑村2024必看介紹!(持續更新)

此處已近水塘終點,也是三五知己燒烤聚會好去處。 其村大族之一的陳氏,宗祠本落在雲山下,棄村後方於現址重新修築。 合雲山可通行之澗甚少,但可闖者亦有,有名字者時而取「龍」時而取「雲」,計有龍窩石澗、龍鳳石澗、雲山東坑(即沙螺洞坑或雲沙石澗)、雲鶴石澗、沙鶴石澗、雲山下坑、雲山北坑(麻芴河)等等。 相對於新界其他原居民鄉村來說,九龍坑村的立村較遲,約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當時祖輩已落籍新界的村民,有李、陳、彭、徐、王等姓氏,先後遷到這裏。

九龍坑山舊稱合雲山,因村民常見山與雲彼此相合,故有此名。 龍坑即山溪之義,九龍坑即龍坑九條,此九條山溪下之客家村落,就叫九龍坑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山頂處馬路盡頭,高約420米,高度與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相若。 我在此處居高臨下,俯瞰大埔市鎮、吐露港、三門仔、馬屎洲,只覺都市煩囂多麼渺小多麼遠,而天上仙境白雲卻很近。 馬鞍山與牛押山矗立於吐露港對岸,兩山巍峨崚直。

九龍坑村: 九龍坑山.樓梯大作戰

廟宇多年前曾由一名來自禾坑的阿姑主持,懂得中醫學理的她為許多善信開藥解籤,加上盤王有求必應,古廟長年香火鼎盛。 李叔叔說,每年的二月初八與十二月初八都是村中的大日子,為一年作願和還神。 九龍坑公立育賢學校–村公所旁邊荒廢的校舍仍然保留原貌,包括現已禁用的石棉瓦。

香港政府亦開咗衞奕信徑,途經九龍坑山頂,頂南係第八段尾,頂北係第九段頭。 山頂可以去唔同地方,西南沿山脊隔火帶,可以去大埔頭,入大埔市區,同東南轉東而行,可入康樂園,轉西,就到大埔南坑。 東行落山,可以到九龍坑老圍、九龍坑新圍同元嶺。

九龍坑村: 九龍坑總站

政府同意向沙羅洞發展有限公司批出大埔船灣一幅土地,換取發展公司交還持有的沙羅洞高生態價值私人土地。 原路折返山路出口,行石屎路去鳳園(Fung Yuen),途中係分岔口改行樓梯落私人屋苑嵐山(Mont Vert)。 樓梯好長吓,接連多個墓地,回望九龍坑山方向,喺一個山墳後方散射出大範圍山火痕跡。 由太和邨行去大埔頭村北公廁,公廁對面有衛奕信徑(Wilson Trail)第八段標距柱 九龍坑村 W099。 經過大華企業續前行,登上右方石級樓梯開始登山,50 分鐘後抵達玉秀峰 Kill 標(標高柱編號:528),隨後喺長長的天梯。 1980年代中,長坑村居民已達1,600人。

據觀察,閒日早上動輒都有約30至40人等車,小巴亦加開班次,等了3班車,半小時內就可上車,約5至10分鐘一班車。 至於周末假日的情況就相當驚人,動輒有逾百人排隊等車,但小巴服務亦會相應加強。 繼續上山,走過上斜泥路便來到一小山頂,有人於石上寫了「玉秀峰」字樣。

九龍坑村: 大埔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新界專線小巴第25A、25B及25K號線調整車費〉[交通通告],2022年11月17日。 九龍坑村 該車牌原屬鴻基專線小巴新界65系/66K/67系路線的1993年2代及新界65A的2010年6LS。 現時仁興運輸旗下新界25A、25B及25K線合共使用28輛豐田Coaster石油氣小巴行走,包括9輛16座位小巴及19輛19座位小巴。 路程/登車站收費全程收費$7.2往大埔墟方向之分段收費大窩西支路起$6.7港鐵太和站起$3.7收費備註大小同價。 2016年8月20日:因應香園圍公路建造工程,原有橫過粉嶺公路的行車天橋拆卸,來回程改經新九龍坑行車天橋,路線不再途經南華莆及橋頭村(大多已拆卸)一帶。 無論是閒日,還是周末假日,入流水響的人都絡繹不絕。

九龍坑村

流水響未改建成水塘前,是一處水潭,有文獻說,此潭於春夏有飛瀑聲,於秋冬則有琤琮水響,四季皆聞水聲,故有流水響一名。 而今水潭變成水塘,綠樹青山環水,銀光雲影片片。 據他們說,先祖原居於流水響上方的谷地,名為雲山下,以耕田維生。 步往村公所的路途上,我們遇上每塊瓦片都完整、似是新修的陳氏祠堂,陳村長說最「正宗」的祠堂在雲山下,不過都倒下了。 一八九八年前,他們太公輩有兩家人離開了交通不便的原居地,落戶在可以通往大埔的九龍坑,向原居民買地,並登記入籍,後來雲山下其餘的村民都陸續遷居至此。 因為一心打算在此定居,錯失了為原村登記的機會,因此今天在新界鄉村登記冊上追查不到。

九龍坑村: 路線數目

在樹叢的位置,可以望住粉嶺的景色,但行上一點,風景截然不同,可以俯瞰九龍坑的谷地,粉嶺公路及東鐵沿谷地蜿蜒而去,極目遠望,可見康樂園及林村,還隱約看到大帽山頂。 土地註冊處保留隨時使用絕對酌情決定權終止或暫止瀏覽服務,或修訂、略去、暫止或編撰街道索引及對照表的資料,毋須作出解釋或預先知會用戶。 用戶在使用當中資料作任何行事前,有責任自行對資料作判斷,亦建議用戶參閱原本刊物或其他相關文件,並向相關專業人士尋求獨立意見,以核實有關資料。 此站是三條繁忙時間路線(九巴74C、271P及273C)的起點,以及一條每天服務的九巴74D線之總站;該等路線車輛會在開出前停泊在和興路「和興村」站等候,待至接近編定時間再駛往此站載客。 74D線投入服務初期更須私牌返回大埔中心報到,然後再抽調巴士到此站開出。

九龍坑村

其中陳氏是從九龍坑村後山的流水響雲山下古村遷來,他們祖籍五華大嶺背,由於雲山下水源和耕地貧瘠,他們再遷現址,與李姓等共建圍村。 香港村名中最富詩意者,一為春花落,一為雲山下。 詩意總不敵浮華,這兩條山村早已湮沒,不似芒角變形旺角興盛。 九龍坑村 有心人找到春花落遺址在青衣島南灣角附近,在谷歌地圖重生;雲山下雖沒標出,但石板古道、頹垣荒田和古墓,都有迹可尋,就在流水響郊遊徑營地以南。

九龍坑村: 香港島

(潘曉彤攝)【明報專訊】大埔九龍坑被綿延的山巒環抱,或因而得名。 曾聽山友說帶同小朋友登針山時遇上跑山比賽,在陡峭又狹窄的山路上讓路予跑手造成一定危險。 作為郊野公園的管理單位,漁護署也應該整合每個星期的各項大小賽事讓公眾查閱,方便市民選擇合適的行山或郊遊地點,同時也有助提升遊人和比賽參加者的安全。 在水塘南端過橋後左走,再右轉沿流水響郊遊徑上行,接衛奕信徑第九後左轉下降,接上鶴藪水塘家樂徑。

離開只要沿馬路走,去到鶴藪與流水響之間的迴旋處,便可等待52B小巴。 於假日,小巴多數會滿客,建議前往上一個站,在鶴藪總站上車或打的離開。 最高點九龍坑山 難度6級 [中級路線] 短評一段又接一段的梯級,徐徐地拾級而上,沿途鳥語花香,但掩蓋不了長長的石屎梯級帶來的厭悶感覺。 九龍坑村 山上景觀逐漸開揚,可飽覽大埔以及八仙嶺一帶景色。 及後經衛徑前往流水響水塘,欣賞恬靜的湖水山色,最寫意不過。

九龍坑村: 九龍坑

不一會兒,行到一處馬路路口,轉左入去,沿馬路天橋旁的行山路過河,行到塘坑村;仰望村後的高山,就是今次的目標龍山。 約朋友行龍山的話,可選擇在粉嶺港鐵站A出口集合,出發前可以在車站或附近商場的便利店及超級市場買齊糧水。 上落龍山的路少樹蔭,而且中途沒有補給點,如果天熱暴曬的話,請帶備足夠食水及運動飲品。 土地註冊處表明保留街道索引及對照表的所有權利,包括版權及其他知識產權及所有申請註冊版權及知識產權的權利,不論權利是現有的或此後才產生而並沒有在此指明授予用戶的。

  • 廟宇多年前曾由一名來自禾坑的阿姑主持,懂得中醫學理的她為許多善信開藥解籤,加上盤王有求必應,古廟長年香火鼎盛。
  • 一條路走到底便是流水響水塘,可先轉左走「流水響水塘」一轉。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山頂處馬路盡頭,高約420米,高度與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相若。
  • 在樹叢的位置,可以望住粉嶺的景色,但行上一點,風景截然不同,可以俯瞰九龍坑的谷地,粉嶺公路及東鐵沿谷地蜿蜒而去,極目遠望,可見康樂園及林村,還隱約看到大帽山頂。
  • 但是隨着時日變遷,古道人迹漸稀,廟宇故趨沉寂,幸好近年在村民及善信努力下,成立重修委員會,古廟重拾靈光。

果然,在1926年10月,國民政府解除香港封鎖,罷工結束。 因主持的更迭,抑或太平盛世下坊眾無憂無慮,祠廟到了八九十年代,都衰落了。 九龍坑村 近年重開,其一幻化金碧輝煌八層高廈,其一保留天然野趣,善信各取所需。

九龍坑村: 使用狀況

長坑村位處山中,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到達,村民需步行下山到青山公路乘搭巴士或小巴,過去村內曾有兩部鄉村車接載村民到市區上班和上學,1990年代起有老村民駕駛白牌車接載村民出入,直至2010年。 長坑村的幅員遼闊,南起坳背山,北接金山山腳,位於大窩山住宅區和九龍水塘群之間的河谷,村中有一條沿自金山並經蝴蝶谷流出長沙灣的狹長水坑,村落因此得名。 長坑村主要包括村口和河谷兩岸一帶,廣義上可包含九華徑泵房上村和大蒸場一帶,雖然位置各有一段距離,但均以長坑村作為門牌。 看過九龍接收水塘,沿樓梯登上石梨貝水塘,為金山郊野公園地勢最高的一座水塘,有兩個出口流向九龍接收水塘和九龍水塘。 拐進小徑,十分鐘左右下達九龍副水塘,為公園內地勢最低的一座水塘,外貌明顯狹長,從牆壁上可以顯示水塘於1931年建成。

九龍坑村

至於「流水響水塘」,位於新界軍地,鶴藪水塘旁,也處於八仙嶺郊野公園範圍內,更有「香港小桂林」之稱。 九龍坑山又名雲山,位於新界東北與北部之間,高海拔440米,因山麓西部的九龍坑而得名。 山頂上設有香港數碼地面電視廣播之主要發射站,服務馬鞍山、大埔區、粉嶺及上水等地。 山嘅西北部份,劃入咗八仙嶺郊野公園,山頂有牌指示,所以西發射站係郊野公園範圍,而東發射站就唔係。

九龍坑村: 新界(二十七鄉)鄉村

這段路也是流水響郊遊徑,平坦易行,跟之前上落龍山的路可說天淵之別。 輕鬆行了20分鐘,就由水塘行到桔仔山坳,接上軍車路。 桔仔山坳是個主要分岔口,選右路的大馬路落山。

九龍坑村: 九龍坑 (大窩西支路)

龍山有5頂,群峰並立,矯若遊龍,故而得名,有堪輿學家稱為「五朵芙蓉」,而龍山頂就是龍山最高的山峰。 看完風景後,沿電塔後的小路繼續上斜,行至一個小山崗。 九龍坑村 一坳之隔,對面更高的山頭是龍山的主脊,還能見到一會兒登頂的山路。 這段路上得幾急,有些位置幾大級,可能需要雙手輔助行上去。

九龍坑村: 新界專綫小巴25B線

乘搭有關班次而欲前往九龍坑或元嶺的乘客,需於聯合熱帶魚場下車。 行至一個山頭,頂上有三角測量柱,此為玉秀峰,有分岔口,轉右落大埔頭路程較長,可以選擇轉左落富亨,那是一段落得很急的梯級。 落到底一出,便是大埔的富亨邨,邨內有商場食肆,更有巴士直接出九龍。 路線簡介:初段與去鶴藪的路線一樣,先上一大段樓級,在分岔口轉落往鶴藪水塘,但在落到水壩之前,有個T字路口,轉左是往水壩,而轉右則是經鶴藪水塘家樂徑往沙螺洞。 隨皇后山邨及山麗苑入伙,附近交通配套愈來愈完善。 行山人士如果不想在迴旋處等小巴的話,可以繼續沿流水響道行,落斜後留意左邊的路口,轉入布格仔路行,經過公廁,再轉上山麗苑,前往龍馬路的巴士站及小巴站。

九龍坑村: 路線資料

左邊的大馬路是往九龍坑山的,而另外兩條小馬路都不是往下山的方向。 難度方面,龍山雖然是非官方路線而且支路不少,但路徑清晰,方向明確。 而路線沿途都無樹遮蔭,而且下降至流水響的下山路坡度頗斜,而且多為浮沙碎石路,整體難度不低。 用戶須就使用瀏覽服務自行購買電腦設備及軟件、學習有關技巧和尋求支援。

電臺方面,香港三間主要電臺,都有喺九龍坑山起發射站,家下全部都係特高頻兼調頻(FM)廣播,但呢個站唔係乜臺都有。 商業電台嘅商業一台,山上以八十八點三兆赫廣播,而商業二台就九十點七兆赫。 香港電台嘅香港電台第一台,用九十三點二兆赫; 香港電台第二台,用九十五點三兆赫;香港電台第四台,用九十七點八兆赫。 新城電台嘅新城知訊台,用一百點零兆赫;新城財經台,用一百零四點七兆赫。 政府喺 2017 年公告,沙羅洞喺 12 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中排第二,僅次於國際級重要濕地 — — 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

最簡單的方法是原路折返,沿馬路行出去,約行15分鐘回到鶴藪道及流水響道的迴旋處,在那裏等待52B小巴。 在非觀賞落羽杉的季節,這個位置可能上不到車,因為小巴從鶴藪圍開出,很容易在鶴藪上滿客。 不過,在落羽杉變紅的旺季,尤其周末假期,小巴會大量加班,甚至見到有小巴在迴旋處落完所有乘客後,就掉頭回去粉嶺,不入鶴藪。 往後的路況變成了泥路,都算好走,只是一少部份比較崎嶇。 當見到一舊被塗滿白漆,紅字寫著「玉秀峰」的大石,便知道即將到達玉秀峰了。 九龍坑村 玉秀峰上有標高柱,左面可看到九龍坑的景色,對面的就是北大刀屻及大刀屻。

途中,可以留意路旁,會見到一些荒廢的英軍設施。 沿車路不斷落斜,大約需要40分鐘,就抵達九龍坑村的小巴站,可以搭25B小巴去大埔,途中會經太和港鐵站。 流水響水塘的落羽杉是行山打卡的熱點,每年冬季12月到1月開始轉紅。 流水響位於北區,行山徑四通八達,遊人觀賞過湖光山色後,不一定要沿流水響道的馬路行回去搭小巴或者行出皇后山邨搭車,附近有不同難度的行山路線供遊人選擇。

九龍坑(Kau Lung Hang)巴士站,位於新界北區九龍坑大窩西支路,通往和合石的橋頭路交界以北,乃一對設於南、北行綫的中途站。 置於豐田Coaster後的一組編號(如有)只於交通迷界內使用,其他人(包括行內人士)均沒有對小巴有此稱呼。 2020年7月25日:當日凌晨時分,仁興運輸旗下停泊於靖遠街的小巴車頭擋風玻璃被破壞擊碎,事件導致旗下的25A、25K及此路線無法正常運作。 大窩特別班次改用雙向運作,不再繞經九龍坑及元嶺落客,到大窩總站後所有乘客必須下車。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頁,即表明同意接受此等免責條款。

十七世紀末遷海令撤銷後,朝廷招募客家人來新安縣拓殖,彼等多避開廣府大族勢力範圍,選東部無人荒野海濱落籍。 客家人不畏艱困,拓荒地的崎嶇荒蕪,如雲山下者,往往令人不可思議。 他們真的很可能連在山下租一小塊田地的錢財也沒有,但更不甘心不情願跟地主官府打交道,嚮往自立自足的生活,不管貧困隔絕到何程度。 九龍坑村公所旁邊,是已廢置的九龍坑公立育賢學校,校舍仍在原址保留,香港現已全面禁止使用的石棉瓦仍然鋪砌完好。 沈思好奇村中有否出過秀才,村公所主席李叔叔與陳村長異口同聲:「我們耕田咋!」、「識寫自己個名已經好好喇!」我們同坐在村公所的方形大桌旁,說起前人的遷徙歷史。 續沿山脊走,還見到多兩座偵察堡,一座在山徑左邊,跨過草叢即可抵達其頂部;另一座在山徑右邊,面朝山下的桔仔山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