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導引放射治療2024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所以腫瘤標記並不是想像那麼簡單,有關資訊一定要仔細詢問腫瘤科醫師,不然很容易得到錯誤的觀念。 遠處轉移是放射治療最頭痛的問題,前者以第一期鼻咽癌為例,治療結束後,陸續追蹤鼻咽都沒問題,但是卻發現骨骼轉移,情況逐漸惡化而死亡。 後者以口腔癌為例,治療後追蹤發現局部復發,最後因為腫瘤出血引起呼吸道阻塞致死。 局部復發是因為殘餘癌細胞對放射線有抵抗性,所以殺不死它們最後又逐漸長大。 電腦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放射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三維適形(3D-Conformal)治療,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調強適形 治療、影像導引放射治療等更精確的放療技術,像手術刀一樣精準, 卻不用開刀手術。 在最早的二維(2D)放射技術中,放射線劑量以人工計算,照射角度有限,照射形狀單一, 不能依據腫瘤形狀做精細調整,因此有大量射線同時照射正常組織,對正常組織傷害較大。

「前列腺癌放射治療計劃」是中大醫院與支援基金推出的首個資助項目,合資格的前列腺癌患者,可獲資助於中大醫院接受核磁影像導向放射治療。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一般為每天一次, 每週五天,每天治療時間視病情複雜度不同,約30-60分鐘,兒童因有麻醉等處置需考慮,則須更長時間。 進入質子治療時,質子治療無色無影也無形,病人無痛也無感,治療後身上也不具有輻射線殘留。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部門技術 ❯ 螺旋放射治療

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和傳統放射治療相似,須先為病人製作模型(模具或面具)以固定位置,再透過電腦斷層模擬攝影機進行模擬攝影,有些病人可能需再加上核磁共振模擬攝影,始能更清楚定出腫瘤範圍。 醫師藉由不同影像決定出治療範圍後,由醫學物裡師按醫師提供的優先考慮順序及重要器官限制規畫出專屬個人的治療計畫,經醫師最後確認及核可後執行治療。 質子治療設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昂貴醫療設備之一,而設施與病患數目正快速增加中。 質子相較於X光治療的優異處在於質子射束在生物體內,可以經由控制能量高低,使其在特定深度釋出大量的能量,而在穿越的路徑上只釋放出較少能量,並在腫瘤之後的區域完全沒有輻射量,此特性即為知名的布拉格尖峰。 經由這些特性,質子射線除能精準打擊癌細胞外,亦降低正常組織輻射劑量及副作用,已逐漸成為某些腫瘤之有效且較佳的放射療法。 例如經臨床研究已證實可提升顱底腫瘤、肝癌、早期肺癌等治療成功率,而可降低如小兒腫瘤、頭頸癌等病患副作用之發生。

這種治療方式,對於深度不一或是形狀不規則的腫瘤,有較好的包覆性,且對正常組織傷害較小,腫瘤內的劑量分布也較為均勻。 而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可藉由再次的影像確定治療位置及範圍,減少治療的誤差。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在直線加速器上,搭配可以執行高解析度的錐狀射束(Cone-beam)或扇狀射束(Fan-beam)之MV或KV電腦斷層影像設備,可以進行即時性電腦斷層掃描及影像融合,提供三度空間之病人影像對位結果,修正位移誤差。 對於治療中可能因呼吸造成腫瘤移動的病人,例如肺癌,除了於每次放射治療前進行IGRT修正位移,治療中還可以透過呼吸調控控制系統,減少病人因呼吸時所造成腹部及胸部器官的之間的移動,使放射治療更為精準。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費用

一改過往胰臟癌病人常因合併化學治療及傳統放射治療照射到肝、腸、胃造成的嚴重腸胃不適、噁心、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或中止治療等。 病人在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一般以輕微皮膚炎之紅、腫、破皮為主,此在質子治療亦會發生。 使用質子治療好處在於減少心臟、肺臟及對側乳房接受的放射劑量,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減少對於肺臟功能的影響,以及降低對側乳房產生次發性腫瘤的風險。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因心臟在胸腔左側近乳房下方,最近報告顯示病人接受左乳癌傳統放療後,長期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因此質子治療可大幅降低心肌梗塞的機會。

  • 此種治療技術目前仍在研究及發展中,國內有少數醫療院所在執行,為一項新興且具有潛力的放射治療技術。
  • 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將放射線直接作用在癌細胞上,並且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
  • 放射治療技術數十年的演進,從最簡單的前後、左右對照的二維放射治療,到多角度的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再進化到可以產生凹形劑量分布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劑量分布的精緻程度不斷提升。
  • 使用PTV邊緣1.5cm時沒有影像導引的病人的覆蓋率為56%和63%,有影像導引的病人覆蓋率可達到96%,因此沒有影像導引的病人會建議2.5公分的PTV才能使覆蓋率大於96%,如果是有影像導引的病人PTV就可以小於1.5公分。
  • 因為橫隔膜的移動不會影響到盆腔或骨頭(胸骨及肋骨除外)的位置。

和光子不同,質子為帶電且具質量之粒子,因此質子治療需要配合昂貴且精密的設備才可進行治療。 這帶來了質子治療的第一個、可能也是最明顯的問題-高昂的治療費用。 除了經濟問題外,質子治療對於腫瘤位置與深度的敏感性,也考驗著醫師與放射師們對於器官移動、對位精準度的了解與要求,這帶來了質子治療的第二個問題,治療時間相對光子治療更長。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服務時間

除了癌症腫瘤外,放射治療也被應用在良性腫瘤和甲狀腺功能亢進上。 TomoTherapy最大的特色有二:斷層式治療技術提供更精緻、更均勻的放射劑量分布,每日進行的影像導引技術則可明顯降低治療位置的誤差。 相對於一般放射治療,TomoTherapy無疑提供了更高品質的選擇,但可別忘了標準放射治療的發展,不論是設備、技術、觀念,亦是日新月異,與時俱進。 病患在決定治療方式之前,可先於門診或會診,接受放射腫瘤科醫師專業的評估,並進行充分討論,了解不同治療技術的利弊得失之後,再做出最理想的選擇。 放射治療為治療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精準掌握放射治療的 範圍及劑量,是醫界不斷追求的目標。 目前一般傳統放射治療是 利用直線加速器產生X射線來殺死腫瘤細 胞,但腫瘤週遭的正常組織器官可能也接受到不必要之放射劑 量,進而產生傷害或副作用。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故醫用直線加速器運轉時間需較久,且因須利用治療中錐狀射束電腦斷層影像(cone-beam CT)來精準比對治療位置,所以治療時間較一般放射治療久,約需20~30分鐘,通常在1~2週內做3~5次即結束。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但,某些較大腫瘤或對輻射抗性較強之癌症可能需8-10次治療。 所以,如果SBRT的高劑量照射出現嚴嚴重偏差,對正常組織的影響可以很嚴重。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江盈瑩 醫師

但是皮膚是具有彈性的組織,加上雷射線加皮膚標記都有一定的寬度,因此對位上可能出現誤差,所以標準放射治療還會定期拍攝驗證片,即X光片,和模擬攝影定位時的影像作比對,確定骨骼構造也擺設於正確的位置。 體內器官的位置,如胃腸道、膀胱的蠕動、填滿、排空,又如肺部的吸氣、吐氣,心臟的搏動,時時在變動之中。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因此,當我們欲照射的部位(如攝護腺),出現在這些位置容易變動的器官旁邊時(如膀胱,直腸),就算骨骼位置完全精準,照射標的區仍可能產生數公厘甚至數公分的誤差。

在顱外身體各部位的治療,諾力刀可運用互成直角的兩個X光射源做影像導引定位放射治療,治療前以確保治療位置的準確性,但仍無法在治療中作位置即時的修正。 SBRT在給予腫瘤高劑量放射線的同時,還需要配合各種精準的儀器。 當中包括特別製作個人化模具和腫瘤追蹤技術如降低呼吸幅度的腹部壓迫設備、主動式呼吸調控系統、植入金標等。 另外,在每次治療前運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技術所取的三維影像掃描對位校正,可減少每次治療可能發生之位移誤差,使高能量輻射更集中於在標靶區之餘,也避開正常的身體組織。 而螺旋刀是運用電腦斷層的概念,將高能的放射線束用來治療及造影。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影像導向放射治療(IGRT)

伽瑪刀使用二百多顆固定角度的鈷60射源,其射束集中至一點,治療時將病灶移到劑量集中點,便可在短時間給予相當高的劑量。 而好的病患固定系統加上固定角度的射源,給予伽瑪刀在各種腦部放射治療機器中,最小的治療誤差。 但是其高劑量區成一圓球形,若腫瘤形狀為不規則形,便需要利用多個中心點的圓球劑量分布來組成治療所需形狀,這種治療方式導致伽瑪刀常是劑量分布最不均勻的治療方式。 另一方面,伽瑪刀因其設計為頭盔式的射源,故僅能運用於腦部或頭部治療,而射束大小也限制其適合病灶約在3公分左右。

放射治療可能是您唯一所需的治療,不過,也可以與其他治療 (例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外科手術)一併使用。治療過程相對快速,僅持續幾分鐘,通常以門診形式進行。 因為治療次數少,治療天數大幅縮短;因為極高精準度及單次劑量高,治療副作用比傳統治療方式小而療效更佳。 由於這是個人化治療,計劃過程所需時間可能較其他治療更長,而且每次治療的時間也較長。 以頻率來說,每次治療前都有施行影像導引技術的輔助,是最為精準的,次之則為一周2-3次的影像導引,若完全沒有影像導引輔助,則需額外加大治療照野的範圍來弭平誤差,兩者加大的範圍甚至可達近3倍之多。 最近有幾位直腸癌、食道癌患者在做手術前需要做放射治療,但放射治療結束後檢查卻找不到腫瘤了,經醫師評估,不需要再做手術。 放射治療是局部治療,一般只在照射部位造成副作用反應,這亦是與化學治療的最大分別。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詹頂立 醫師

透過特別設計的協調護理模式,我們提供出色的放射治療服務,達到最佳的醫療效果,同時亦將病人在整個療程間的不適減到最低。 每位病患進入質子治療放射療程前,必須先經過放射腫瘤科醫師審慎完整的醫療評估,再依據每位病患的病況及腫瘤形狀,研擬一套治療流程,包含模型製作、模擬攝影、電腦治療計畫規劃專屬療程,整個時程約需費時2至3星期才能開始治療。 多年前醫師們就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有能量的放射線來透視身體,以診斷疾病,大部份的人可能已經有看過胸部、牙齒、骨頭的X光照片。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換言之,沒有副作用不等於治療成功(或失敗),成功的治療不一定能避免副作用。 急性副作用:通常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以急性發炎、黏膜受損為主,往往幾週內出現,在放射治療結束後數週就會好轉。 我們只想藉此手冊,使病人在接受放療時能很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對於治療抱何種期望,如此就可以排除內心的焦慮,在此還是要再提醒大家,無論遇到或感覺到有任何不對勁或需要時,請不要客氣地向治療小組的任何成員尋求協助。 總之,在做腹部及胃部的放射治療期間,飲食計畫是非常重耍的,設計飲食時一定要確認熱量及電解質、營養素是否足夠,並且要記住一旦治療結束後,這惱人的噁心、嘔吐、腹瀉都會消失的。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謝承恩 醫師

而對於全身有多處腫患者或需要大範圍的照射,由於螺旋放射治療技術的覆蓋範圍能高達 160 釐米,因此亦將治療時間縮短至一次完成。 在臨床放射治療部分,已安裝最新型直線加速器Elekta Synergy,可執行動態弧形刀VMAT治療技術,2分鐘內治療完成,配合影像導引XVI裝置,可更快速精準命中腫瘤,分散正常 … TomoTherapy沒有絕對之禁忌症或條件限制,但須經過醫師依專業之評估與判斷,來決定確實適合治療對象。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適合進行一般放射治療的病患,除了因呼吸困難或躁動無法平躺20分鐘左右者外,皆可以接受TomoTherapy。 某些不適合接受一般放射治療的情況,例如腫瘤生長形狀特異,貼近重要的危急器官,仍有機會透過TomoTherapy進行治療。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指大量微細的射束從不同角度照射,在癌腫位置匯合。 它能夠依據腫瘤本身的形狀,及周邊組織的相關位置,調節放射劑量分佈,將高劑量區集中於腫瘤,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電腦設計 – 這部分由您的醫生及我們專業的團隊為您預備,包括勾畫腫瘤及附近健康組織;設計妥善的放射治療計劃及計算輻射劑量。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黃炳勝 醫師

詢問醫師你是否可以在治療部位的皮膚上使用肥皂、乳液、芳香劑、防曬油、藥膏、香水、化妝品、滑石粉、或者是其它的物品。 重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會定期評估治療的效果,而病人通常注意的焦點可能是在疼痛感、出血或其他不適;當療程完全結束後,病人將會感受到症狀的減輕及疾病的改善。 另一種體內的放射線治療方法是口服或注射非密封性的放射線藥物,如果是採用這種治療方法的話,必須要住院幾天。 在治療的前5天每天掃CBCT與CT的影像比對,來定義膀胱的偏移,然後再計畫一個新的PTV,跟一般單一PTV作法相比,這種複合式方法可以讓目標覆蓋率好還可以降低40-50%的PTV大小。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放射線在癌症治療中的角色

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是先進的醫學影像診斷技術,融合了正電子和電腦影像掃描技術,能同時展示精密的身體結構數據和體內細胞及組織新陳代謝的情況,幫助醫生診斷及準確偵測病變的位置,確保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療。 適用於追蹤及診斷癌症、腦部及神經系統疾病和心血管(心臟)疾病。 為避免此種傷害造成的副作用,因此傳統放射治療就會使用許多方向角度的照射,將多餘的劑量分攤到其他周圍的正常組織。 由於小孩子們快速的生長發育,身體對放射劑量造成副作用較為敏感,質子治療能夠大幅降低散射的中低放射劑量,減少對於小孩子成長發育的影響,對孩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且能降低次發性腫瘤的發生機率。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椰菜花(性病疣、生殖器疣)易復發 治療及…

不同程度的浸潤也可能改變腫瘤的收縮性,就像T2腫瘤的膀胱與T4腫瘤相比彈性就會不同,因為有腫瘤的膀胱壁的彈性會比沒有腫瘤的膀胱壁彈性差。 表面導航放射治療 表面導航放射治療是一種無痕放射治療,採用先進的攝影機技術,在設置和治療過程中於皮膚進行3D追蹤。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電療是一項先進的技術,應用於治療邊緣清晰、體積較小及通常生長於腦部、脊椎或肺部或肝臟的腫瘤。 體外放射治療 體外放射治療是一種使用一個或多個射束,從體外照射至體內,將高能量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X 光傳送至體內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

當系統鎖定腫瘤所在後,便會將輻射從多角度射向腫瘤,不會因病人身體移動而偏離目標,從而大大減低對正常組織的破壞。 數碼導航刀可從數以千計的角度選擇發放出X光射線,集中射向腫瘤,將之摧毀。 由於數碼導航刀的準確度極高,誤差少於1毫米,可安全地將大劑量輻射投射到患處,其殺傷力如同一張鋒利的手術刀,一些過往難以透過傳統外科手術或其他放射治療處理的複雜個案,現在都可考慮以此嶄新技術治理。 放射線治療技術與設備,從以往的鈷六十到最新的全方位螺旋電腦斷層放射治療儀,這些現代化設備的發明與使用,目的就是要提高治療的精確性與腫瘤的控制率,並減低副作用的發生。

影像導引斷層式放射治療儀(螺旋刀)與傳統放射治療之差異性螺旋刀具有較傳統放射治療更為優勢之特性,主要差別在於結合影像導引及螺旋式兩項新式治療技術,可以提升腫瘤的治療成效及降低副作用。 此外,螺旋刀治療範圍可涵蓋 160 公分以內之腫瘤,明顯優於傳統放療的 40 公分,是以病人腫瘤為治療中心導向之優質放射治療方式,大幅提升放療病患之生活品質。 一般放療只利用皮膚上的記號對位置,螺旋刀於每日治療前透過電腦斷層之掃描定位,擷取當日最新之腫瘤與正常組織的影像,並評估腫瘤位置與預計治療範圍是否相符,可立即調整每日治療的準確性,一方面提高腫瘤治療的精準性,另一方面減少正常組織不必要的照射。 螺旋刀配置兩排電腦操控氣動式多葉式準直儀,二排葉片以非常高速(毫秒內)的交錯開啟或關閉方式,調節光子射束的照射劑量強度。 在進行螺旋式照射時,多葉式準直儀可阻擋不必要的放射劑量照射正常組織。 此時,治療床也同時在移動,治療儀以同心軸旋轉的方式完成治療,所以不論腫瘤的大小,也不論有幾個病灶,螺旋刀皆能創造出完美的劑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