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時候,遙遠時空的迷濛「他者」形象,遮掩了此時此地的生活。 從上個世紀中至今,科幻影視中源源不絕的星際探索和賽伯格意象,洩露了這樣的潛意識換置。 張君玫 克萊恩斯(Manfred E. Clynes)和克萊恩( Nathan S. Kline)在1960年一篇關於如何讓人類得以去探索太空的文章中發明了「賽伯格」(cyborg)一詞。 他們用了一個傳神的比喻:如果一隻魚想在陸地上生活呢?
比如對他說「你好啊」,或者是「董事長您好」之類的。 因此,以社會思考來講,怪物就像一個禮物,因為他讓你覺醒,或者有覺醒的可能性。 雖然,你可能不會覺醒,你可能會用很多的心理系統上的防衛機制來解除怪物給你的挑戰。
張君玫: 【搜尋「張君玫」的人,同時也搜尋……】後殖民的人類世
然而,疫情所帶來的訊息,一定程度反而是要人類回頭重拾「自我反省」的路徑。 因為疫情有如拉岡(Jacques Lacan)理論中的「病徵」(symptom),讓我們看到的是人類自己的心病:背離了厚德之途。 人類自現代性(資本主義)成為生活方式以來,便將非人世界(non-human world)視為「備用資源」(standing reserve),對其進行竭澤而漁的搾取。 這種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強力批判的態度,正是當前一切問題根源。
政府因應政策/社會發展需求,針對特定產業別或人口族群提供補助專案,此類補助可依性質分為「貸款補助」及「資金補助」。 張君玫 貸款補助多半會有利息補貼,對於中小型創業者而言算滿實惠的選擇之一,而資金補助多半直接補助特定金額。 政府補助專案申請需確認是否符合資格,辦理流程較複雜,整體會較耗費時間,適合運營穩定、非急迫資金需求的創業者。 創業者除了自身存款或穩定收入來源之外,還可能向家人、朋友、信任者(Family、Friend、Fool,3F)籌募款項,此類籌募款項多寡與個人因素(交情深淺、存款多寡)相關,因人而異。 值此人類世危機時刻,本書九篇論文彼此呼應、互相燭照、分進合擊,提出了對全球化與人類世的諸多洞察,相信必能對後疫情時代略有提點之功。
張君玫: 生活與休閒
而在共同棲居且相互牽連的社會生活中,個體想要成為自由,就不能不想要他者也是自由的。 「等一下,小子,你說什麼?病毒有社會性!?哦,得了吧,真是胡鬧!」聽到這裡,一些社會科學家可能會調侃張君玫宛如後現代的女巫,要是被扔進社會生物學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淵藪,也是剛好而已。 我希望,他們至少能同意她,不同物種的兩個有機體可以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並啟動一種發展的整合(頁103)。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合辦,台北:政治大學行政大樓第五會議室。 無論我們旅行到何處,我們攜帶著,我們的歷史,我們的記憶,我們的島嶼,我們的行星,以及我們共同及個別演化出來的延伸感官與文化裝置。 以此而言,我們確實正處於一個必須不斷進行界線重估的生態糾纏世(the era of ecological entanglement)。
張君玫: 性別與種族、階級和文化的交織:後殖民女性主義
而這次的疫病雖然可能只是現代性的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但卻造成了全面性的衝擊。 由此可知,人類不能把疫病單純只視為疫病,而應視為一種來自天外的警訊。 而這個警訊之所以在此刻出現,或正是因為「人類世」已經走向了即將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這意味著人類必須對人與非人世界的關係進行終極性的省思,而不是補破網式的修葺。 也就是說,人類與環境之間必須立即找到和解的方式,否則,人類似乎已經被非人世界的反撲逼到了無法迴身的地步。 很可惜,但也幸好,我們只能和彼此一起生活在某種中介尺度上,那既是人的也不僅是人的尺度。
回應態度有觸發條件:只有當一個人值得信任時,信任這個人才恰當。 但是,慈濟大學盧蕙馨所長卻逕自在九月二十八日召開所務會議,謊稱游謙副教授已遭停聘(參見附件),害我名譽受損,學生流失。 但是,盧蕙馨所長卻在九月二十八日召開所務會議,謊稱游謙副教授已遭停聘,害我名譽受損,學生流失? 我發信抗議後,三位教授也沒有宣布所務會議的錯誤,設法彌補我的損失。 不 幸的是,慈濟大學校方竟然於2006年5月至今在學校選課網路上謊稱游謙教授所有開設的課程「修課人數已達上限,不可再選」(參見附件四),害學生無法修 習小弟開設的課程,損害學生及本人的權益。 小弟於2006年6月14日向本院教師評議會(萬育維教授為主席)提出異議,院評會置之不理,小弟又於2006 年6月20日向本校教師評議會(王本榮校長為主席)提出異議,校評會同樣置之不理。
張君玫: 後殖民的人類世的书评 · · · · · ·
但我們終於知道,小說中人物所失去的,其實是他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的東西,而他們的瑕疵,與其說是瑕疵,不如說是虛構了正常與完美之後的創傷反應。 我想,這才是作者最核心的問題意識,關於真實的質疑,以及無從解答,除了光譜,以及程式。 讀者可以看到每篇小說中都有特定型態的固著與重複,每一次重複似乎都是在重新計算,也都像是在重新確定關係與自我。 在林新惠的小說裡,有許多的失去,頓失或漸失,對象則是妻子、丈夫、兒子、女兒、自己,但背後真正的對象其實不是別的,而是所謂的真實,以及人類的獨特性。
既然意義仍在演化,譯作的「信」度判準也就不在於傳達原著的意義。 張君玫 翻譯是這樣的過程,意義的演化,伴隨著純粹語文的成形。 這種神學的無限性概念,在原初的語言失落之後似乎已經註定了不可回返,除非我們能夠結合人間一切語言有限的「意向性」,或可重現一個無限的整體。 而翻譯,以其穿梭在不同語言意向性領域之間,很可能就是一個邁向此一整體的過程。 「歐化文」的倡議者傅斯年批判嚴復的「達恉」,指其根本就是「改恉」―― 把原著的真正意涵都給改掉了。 基於對中文的改造需要,傅斯年主張直譯歐文句法,甚至最好是「字字對譯」。
張君玫: 博恩自曝性侵惹議 教授批:對自己以外的受害者沒有任何理解
英國哲學家Onora O’Neill(2013)在一場TED演講中討論「信任」(trust)。 他談到媒體如何透過民調結果的報導來渲染人對人的信任如何低落,以及評論家如何強調信任的重要、呼籲大家重建對彼此的信任。 Anthropocene),2018 文化研究年會「文化在民間」。
當然,創業除了題目、技術與敢於嘗試的勇氣之外,現實層面的資金問題往往是考驗創業者的第一個關卡。 回想草創時的財務經驗,fOx認為資金與財務管理絕對是創業必修的課題,因為在創業過程的不同時間點,創業者需要面對如籌募草創時期的啟動資金、維持公司營運時12-18個月的現金流等不同的財務問題。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張君玫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張君玫: 人文/史/哲視野
不過,廣告小妹也說,博恩無疑是勇敢的,無論他有沒有走出來,他願意將這件事公諸於世試圖讓社會重視男性受害者,立意良善她尊敬。 廣告小妹認為,「當我們越把責任往受害者身上堆的時候,她會認為這一切都是她導致的。可這不是事實,是生理差異造成的各方面弱勢(包括了經濟)迫使受害者站到了被傷害的位子上」。 一個巨大如彗星般的氫雲,從溫暖的、海王星大小的行星上滲出,另描繪了其母星GJ436,一顆暗淡的紅矮星。
- 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2016)和《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2012)。
- 「賽伯格」與「怪物」都代表了一種我們無法以既有框架去界定、分類的存在。
- 其次,我將探討中國二十世紀初的翻譯實踐與論述,尤其是直譯與意譯之爭,以及魯迅等人倡議以「直譯歐文句法」來改造中文與中國腦袋的論述實踐。
- 一個思考者必須在自身界線上重新組織相關取向或方法之間的關係。
如同她課堂的黑板,這本書畫出了一張有著複雜及神秘連結的地景,或一大幅「分子塗鴉」。 您只需跟隨作者這位嚮導,讓自己沈浸在這個神秘的風景中。 這些微生物不僅在生物圈中無可取代,對認知圈也有所貢獻。 它們不僅具有某種形式的能動性,科學家還發現它們甚至具有某種形式的記憶和「社會性」。 是的,這是一個學者樣貌,不只是出世的勤懇治學,也有入世沾塵的勇氣,如果世界正在崩落,我們仍明知不可為而為,為的是不讓世界崩落得太快……我們不會因此心冷,而是用掌心的溫度溫暖彼此,用文字餵養精壯彼此的靈魂… 記得第一次見君玫時,阿肥老師說:這是張君玫,我十分訝異,我想像「譯著豐碩,著作等身的張君玫教授」應該是一個四平八穩體態十分穩重的女子,見眼前的妙齡女子,不能相信「張君玫教授」是存在在一個如少女漫畫形體。
張君玫: 社會與公眾
一切秩序都在消散,所有幽靈都化為實體,從現實走入夢境,挖掘腦內礦物,做成生命的流變。 我們正在或想要重構的不再是秩序,而是秩序和混亂之間的界線。 生態糾纏(ecological entanglement)的事實並沒有解開人類對於純粹的迷戀。 這樣的意向「補充」或「互補」,當然是建立在一種「普遍語文/書寫」(a 張君玫 universal language/ script)的理想。 根據這樣的理想,每一個語文都是不完整的,未完成的,必須在互相翻譯的過程中邁向完成的。
故全球化由新自由主義主導,固然會拉大窮國與富國、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但全球化的全面崩壞也可能導致地球更大的災難。 我想,他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正是因為他忽略了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各種「自由」,其實都是有恰當的信任關係在背後支撐著才能夠成立的。 「自願」本身無法帶來自由,只有當我們「自願」將信任託付給一個值得信任的對象時,我們才真正得到自由。 而若要拒絕這種由恰當的信任關係帶來的自由,那其實就是在拒絕任何形式的自由。
張君玫: 中文書
而「硬」的翻譯與閱讀,將迫使中國讀者去思考,去進入,進而同化原著的句法與思考方式。 硬譯所遵循的「信」,與其說是忠於原著的思想內容,毋寧更忠於原著的句法結構,而這一切,全都可以在論述上歸結到一個語文/思想改造的方法論 ―― 藉以促進中國書寫者與閱讀者的句法改造和認知轉型。 根據這樣的方法論,魯迅等人的直譯,甚或硬譯、死譯,確實企圖劃出一張新的心智地圖,以利中國思考方式的科學化與現代化。 而這在論述上又往往不免被歸結到一個鉅觀的,整體主義的中國語文現代性計劃 ―― 新的句法,新的書寫,新的閱讀,新的思考方式,新的思維,新的文化,乃至新的國族。 換言之,社會學家本身的生存處境是關鍵的,其社會物質條件和歷史文化脈絡,乃是進行社會學知識建構的核心立足點。
張君玫: 藝術與文化
在文體「歐化」與文化「西化」的大旗之下,確實有著無數關於「文法等同物」與語意轉折的分子化創造。 許多學者指出,句法、風格以及文藝理論的「歐化」,都是現代白話文學創作的重要資源,尤其是新詩的寫作(參見張桃洲 2002)。 然而,「歐化」這個概念很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澄清與商榷,特別是其中所包含的整體化意涵。 我希望強調的是,在所謂文化與文字「歐化」的過程中,歐洲來源本身都必然已經歷經了一種轉化與創造的過程,以併入目標文化的意涵模式,就像中國目標為了併入歐洲來源,也必須歷經一定的轉化與創造。 換言之,「歐化」的努力夲身,必然跨越了歐洲和中國之間的文化界線 ―― 不僅是鉅觀的,不損及原先界線的跨越,而是分子化的潛流,重新劃界的過程。 當我們說,「現代中文已經被歐化」,我們做了一個鉅觀的陳述,而並未提及其轉化過程中的任何具體運作與動態。
張君玫: 書寫身體與結構:給我共生演化的同伴
與其說魯迅、傅斯年膠著於字的個別「意義」而忽略句子才是包含完整意義的單位,毋寧說他們相信「意義」繫於字在句子中的排列順序。 對他們來說,譯文的誠「信」與否就在於是否保留這些順序,即原著的「句法邏輯」,因此他們主張以構成句法序列的字為分析單位。 對他們來說,句子不只是句子,而是思考的方法與邏輯的順序,是中國語文與腦袋缺乏的「精悍語氣」。 「直譯歐文句法」,其實就是直譯字的順序和思考的邏輯,借用林語堂的話來說,就是在直譯「西洋心理」,以改造「中文心理」。 反之,林語堂強烈主張譯本必然要經過一定程度的「國化」,亦即遵循所謂的「中文心理」,才能用通順的語文適切表達原著的意義,否則就不是「有意義的中國話」,而只是「非中國話的中國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