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殿11大伏位2024!內含廣濟殿絕密資料

廣濟寺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組羣建築,是按我國一般佛教寺院坐北向南而建。 鍾、鼓樓建在文殊殿兩旁,左右配殿、廂房環抱,共計16問,每邊為8間。 建國後,新建縣博物館,寺院前部分建築拆除,只存一座大雄寶殿。

  • 過江羅漢: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洗浴之事,因此有些禪林浴室供奉着他的佛像。
  • 老照片拍攝時無地基,正殿距離地面很近,所以有錯覺,椽條數一數的話就會發現尺寸應該是一致的。
  • 鍾、鼓樓建在文殊殿兩旁,左右配殿、廂房環抱,共計16問,每邊為8間。
  • 殿式閣為東西向,橫跨橋面,一閣獨佔一墩,屋頂以歇山、硬山和懸山等形式為主,規矩平穩威嚴,有如大殿,故稱殿式閣。
  • 韋馱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板着臉,香客不敢進,廟裏冷冷清清,可他管理賬目有一套。
  • 這也看得出當地人更喜歡本土化俗神的崇拜,可是文殊菩薩在當地人目心中的正統地位,也不會有絲毫的減弱。

東西兩山牆下塑有十八羅漢,有仰有俯,有喜有怒,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主像3尊,供奉在前面的佛台上,結跏趺坐於須彌座蓮台上。 正中釋迦牟尼佛,頭上藍色螺發盤旋,臉形圓潤,身軀肥碩,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流暢。 左邊文殊菩薩,右邊普賢菩薩,面目豐腴,寬衣博帶,束髮蓮冠,給人以藝術之美感。 殿之前檐下懸有“大雄寶殿”豎匾一塊,為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廣濟寺時懸掛的。

廣濟殿: 中和廣濟宮

濟公在塵世間,經歷了各種刼難,於千辛萬苦後,終於完成了下凡的使命。 過江羅漢: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洗浴之事,因此有些禪林浴室供奉着他的佛像。 相傳,他修得羅漢後去東印度羣島傳播佛教,過江似蜻蜓點水,故得名。 廣濟殿 廣濟殿 廣濟殿 大雄寶殿兩邊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教十八羅漢。 在五代以前,佛寺中多塑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傳教時隨侍的十六位弟子,到了宋代又加了兩位發展到十八尊,加的這兩位就是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

為適應宗教禮拜活動和擴大內部空間的使用面積,金柱的配置,採用減柱法,前槽不設金柱,後槽只用粗大的兩根金柱承託內額,大內額之上承四椽。 大雄寶殿面寬5間,進深3問,單檐懸山頂,殿前有月台,面積290平方米。 該殿雖幾經局部重修,但樑架結構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狀。 柱頭覆盆式,各柱微向內傾,置成“側角”,造成“升起”。 屋頂坡度較平緩,檐下柱頭四鋪作斗拱,自櫨鬥鬥口出平直的假昂一跳,昂背置交互鬥,耍頭與撩檐枋相交,後尾承樺拱托四椽。 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8年我國四川特大地震,蕪湖廣濟寺舉行了祈禱大法會,廣濟寺以及廣濟寺的僧眾捐款達數十萬元,通過蕪湖市紅十字會轉交災區人民。

廣濟殿: 濟公乩童踩信眾背 網批:譁眾取寵

天王門以及配殿和鐘樓鼓樓都是明清以後的建築,矮小的可憐。 大殿之前有許多稻草,原來城內駐有騎兵一團,這草是地方上供給的馬草,暫時以三大士殿做貯草的倉庫。 寶坻所在地區為古退海之地,屬於濱海水系水運發達地區,中心地勢高四面水道環繞。

韋馱供奉在大肚彌勒像的背後是因為傳説他倆原來分別是兩個廟的當家和尚,彌勒笑口常開,熱情好客,廟裏香火鼎盛,可他不善於理財。 韋馱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板着臉,香客不敢進,廟裏冷冷清清,可他管理賬目有一套。 後來佛祖就讓他倆共管廟宇,取長補短,將寺廟管理得井井有條。 彌勒佛身後的這位少年武將的形象是韋陀將軍。 在寺廟當中,韋陀將軍的形象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將金剛杵放在肘間,表明該寺廟是允許外來僧人在此吃住的接待寺;另一種就是像我們看到的把金剛杵杵在地上,表明該寺是不接待外來僧人的非接待寺。 南方增長天王,手握青光寶劍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廣濟殿: 保安廟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23)改為今名。 明景泰、清乾隆、嘉慶時增加修葺,咸豐年間(1851—1908)重建。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報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築,鍾、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後來用於作戰。

廣濟殿

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碧玉琵琶,表明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傘,也稱寶幡,用以制服魔眾保護眾生。 西方廣目天王,手纏龍頭蛇身,用來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另一手持寶珠,取龍戲珠的意思。

廣濟殿: 保安殿

海會殿之後,1950 年 7 月 6 日,政務院下發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保護古文物建築的指示》,開始了對古文物建築的保護。 結束後的調查報告《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刊發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第四期,亦收錄於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梁思成全集(第一卷)》。 這份調查報告發表於《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之後,以更清晰的結構行文分類敘述。 廣濟宮肇始因年代久遠,迄今已不可考,但據傳約為清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創建,之後於清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五月,由地方信眾集資重建。

在民間還有另外一個吉慶的説法:四大天王各執一種法器,寶劍因為有劍鋒,取意為風;琵琶因為有弦,不能緊不能松,取其調;寶傘可以遮雨,取其雨;龍蛇多代表順,連起來就象徵着風調雨順。 辦理各種遷民手續的小公案,一邊公案在當時是用來為移民們登記造冊的,移民們在此拿上遷民憑照,由書吏填寫好,然後再去另一邊公案處領上川資,就被遷走了。 這邊放置的幾個箱子裏裝的就是專門用以供移民遷移路途中花費的銀錠銅錢。 程序的複雜,制度的苛刻,這一切更能使我們每位移民後裔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當時政府對遷民的重視與普通百姓對老家的難捨難離。

廣濟殿: 廣濟殿三聖堂

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 光緒辛巳年 1881 廣濟殿 三川殿中門門楹落款年代由此可佑廣濟宮在光緒年間這一次的興建時間至少花了二年亦透露出當時的營建順序。 建築特色:萬佛閣佔地兩萬多平方米,整座院落由文殊殿、五爺殿、戲臺、僧舍組成,呈四令型。

赭山兀立在蕪湖市區西北部,海拔86米,山上翠柏修篁,蔥郁成林,花木吐芬,“右控長江, 舳 艫連云,俯瞰城廊,歷歷如繪”,自古以來是蕪湖登高攬勝的最佳處所。 廣濟寺,殿宇依山構筑,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又稱“山門”)、藥師殿、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地藏殿、廣濟寺塔,共有88級臺階,四重殿宇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后殿比前殿高出數十米。 在安平民宅比鄰而居,且空間充份利用的情況之下,廣濟宮前,讓人驚訝的還有一片寬廣的廟埕廣場,考慮到民間居住尺度空間,而此有了在安平廟宇少有的避免沖煞的照牆。

廣濟殿: 廣濟殿

挖耳羅漢:是一位佛學理論家,尤以闡述耳根之論聞名於世,所謂耳根為六眼,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 佛教認為,六根即是生死之根,要想脱離生死就要六根清淨,他是論述耳根清淨的專家,所以其像常為挖耳狀。 伏虎羅漢:傳他住的寺廟外常有猛虎長嘯,他認為老虎餓了,便將自己的飯分給老虎,時間一長,猛虎被他收伏了,常和他玩耍,故而得名。 上面的三尊佛像,分別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 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右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左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這在佛教《華嚴經》、《藥師本願經》、《觀無量壽佛經》中有明確記載。

廣濟殿

西羅殿分靈遍佈各地,除了臺灣離島的金門、馬祖、澎湖、小琉球外,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亦有,西羅殿也奠定在台灣廣澤尊王總廟的地位。 康熙年間,由於台江的淤淺,各街形成街是,以及著名的五條港,西羅殿位於南河港口一稱「館口」因為當時的西羅殿只是一個小館,並且由附近的郭姓碼頭工人,奉祀郭聖王於此。 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並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釋迦摩尼佛、地藏王菩薩、大鵬金翅鳥,陪祀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註生娘娘、張太爺公、韋馱尊者、伽藍尊者、十八羅漢。 該院奉祀張太爺公即為張𤣹,據《嘉義縣志》記載,張𤣹去世後,人民懷其德,在廣慈院及竹溪寺中均有塑像供奉。

廣濟殿: 安平區公所

五爺廟(也稱萬佛閣)是龍王殿,亦是五台山香火鼎盛不斷、許願圓願最靈驗之佛門聖地。 依據乾隆元年(1736年)匾額「回天之功」,可知當時廟名已經是「北線尾良皇宮」。 該廟在清朝時已與南鯤鯓代天府往來,據說清朝時「南鯤鯓代天府千歲爺」每年都會被迎請到府城,因陸路不方便,所以是經海路從五條港上岸,入小西門後便駐駕在作為行臺的良皇宮,為期一個月,期滿前則會在府城遶境。 後來因為府城信眾在南鯤鯓王回鑾後仍不捨,良皇宮便供奉了南鯤鯓王。 廣濟殿 下大道良皇宮相傳創建於明鄭永曆年間,舊廟原址位於北線尾(北汕尾),當時與安平海頭社廣濟宮分別位在臺江之龍虎兩側,兩廟因而有「龍虎宮」之稱,而良皇宮之廟名即是承襲龍虎宮臺語讀音而來。

廣濟殿

廣慈庵受到戰火而殘缺不堪,神像剝落,信徒銳減,幾乎荒廢,當時觀世音菩薩降鸞指示,請來全臺白龍庵的五福大帝坐鎮,再度吸引了不少信徒前來膜拜,成為佛、道兼供奉的寺廟。 依高拱乾所纂的《臺灣府志》,此庵創建於清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面有準提閣(今台南法華寺),到了周元文所纂修的《重修臺灣府志》卻記載此庵「今圯未脩」。 臺灣觀音寺的匾額調查中,以此庵的匾額「廣慈院」為最早,為康熙三十一年,與創建年代相同。 广济寺,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座落于西城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廣濟殿: 府城各大廟宇聯境交陪境

然而周茂欽《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對此說存疑,認為該廟原稱「慈濟宮」,原本便位於鳳山縣土墼埕保,後來因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西定坊。 殿宇依山構筑,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又稱“山門”)、藥師殿、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地藏殿、廣濟寺塔,共有88級臺階,四重殿宇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后殿比前殿高出數十米。 天王殿內是十米多高的彌勒、韋馱像,兩側是哼哈兩金剛。 藥師殿正中供奉著藥師佛,藥師佛曾發十二大愿,醫治眾生病苦,消災延壽。

廣濟殿: 新北市|中和區『廣濟宮』‐‐ 開漳聖王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分類古建築時代清編號6-310登錄2006年廣濟寺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25號,為古代皇家寺院,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和直屬寺院。 廣濟寺是北京著名的”內八剎”之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宮建物面積161坪,於清嘉慶十六年五月及清光緒六年重修過,民國五十四年重修內部,民國七十六年整修過屋頂,成為目前現況。

廣濟殿: 保安殿

切到後視角度,斗拱尺寸夠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角度問題,總感覺出檐不夠。 按照當時梁的測繪考察三大士殿的整體結構和獨樂寺山門(參見舊篇如何圍觀一座遼構)是類似接近的,但是現場觀感差了很多很多,那種遼構自帶的古樸宏偉的氣勢蕩然無存。 正殿三大士殿,整體初看尺寸比例怪怪的,但細看倒是應符當時留下的測繪尺寸。

廣濟殿: 廣濟殿

韓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峯過境時常常漫過橋面,獨立通透的橋亭可以迅速排洪。 潮州夏季多台風,廣濟橋所處江面開闊,風力很大,獨立通透的橋亭通風透氣,有效地降低了颱風對大橋的傷害。 廣濟橋的橋亭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大石柱支撐木構大屋頂,石柱粗壯,大屋頂厚重結實,重量和強度上都能滿足抗洪御風要求。 廣濟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是韓江最重要的橋樑。 韓江流域汛期長水量豐,所有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橋墩可以應對強大徑流。 初創期的100多年裏,廣濟橋的橋樑是木質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為石樑。

目前位於中和市鬧區廟口夜市中和路的廣濟宮,為清代乾隆年間淡水廳擺接堡中13庄(包括今天板橋、土城、中和及永和等)漳州移民所建。 廣濟宮歷年重修多次,但觀察廟內細部建築,仍然能看到光緒年間就冒,感受到古廟的靜謐及風采,香煙裊裊,信徒絡繹不絕。 廣濟宮內約五尊媽祖、分別雕自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溪北天興宮、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因此每年農曆十二月六日必須啟程返回五地進香,至次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方始移駕回宮,此為廣濟宮一大特色。 該宮為慶祝開漳聖王聖誕,於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舉辦一連串的祭祀活動,祭典自農曆二月十三日開始,十四日下午拜斗科,十五日上午舉行祝壽聖典,同時敬天,並舉辦祈安禮斗法會,祈求全境平安,至十五日下午始宣告結束。

所謂擊鼓開戰,鳴金收兵,再後來才用於報時日。 佛教寺院敲鐘擊鼓是有特殊儀規和意義的,早晨鐘聲繼以鼓點,遲暮鼓點繼以鐘聲;可謂鼓聲陣陣敲醒名利客,鐘聲點點驚醒夢中人。 廣濟寺的山門,即寺院的正門,因為寺院多建在山林之處,所以寺院正門統稱為山門。 門口左右的這兩位護法金剛分別叫“密跡金剛”和“那羅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