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往東龍島5大伏位2024!(持續更新)

下山時可經過東龍洲最南端、建於1940年代的南堂尾燈塔和鹿頸灣。 由西灣河坐船出發,約45分鐘會到東龍島第一站,想行山的可以在第一個站下船、想直接到營地就可以從第二站下船。 由第一個站出發,沿著炮台營地士多走、就會到「合全士多」,向左直行就到第二站,兩站相隔約十五分鐘步程。 平日往東龍島 東龍島的山徑主要由南堂碼頭連接至營地及東龍炮台。 另一道則由該碼頭南下至鹿頸灣,再上引至發射站,在發射站也有一條隱密小徑下降至營地。 雖然東龍島鄰近清水灣半島,但只可於鯉魚門三家村乘坐街渡前往。

平日往東龍島

炮台建成後,一直駐有守軍,及至十九世紀初,海盜日益猖獗,而炮台位於孤島上,補給和支援困難,遂在1810年被九龍炮台取代。 王崇熙於1819年編制的《新安縣志》有「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的記載。 此石刻高約1.8米,長約2.4米,為現時香港境內所知最大的石刻。 東龍島四周環海加上處處斷崖,路線中不少地方都能看到浪花拍岸的壯觀現象。 而且這裏更是天然攀岩勝地,假日隨時能親眼看見這款極限運動。

平日往東龍島: 東龍島活動推介 – 露營

於油塘地鐵站A2出口步行約十五分鐘,到達三家村碼頭乘搭街渡前往東龍島營地,船程約需30分鐘。 三家村碼頭除了能乘搭街渡外,本身身為避風塘亦充滿了香港獨有的風貌,於等候乘船期間亦能到處遊覽拍照留念。 香港仔水塘這條行山路線,是一條適合一家大細、情侶輕鬆的市區行山路線。 這次介紹由近香港仔的海鷗樓出發,到灣仔方向的行山路線。 只需短短約兩小時便可觀賞香港仔水塘景致,適合即興及新手的行山路線。

島名東龍,乃因該島東岸,長期受風浪侵蝕,因而形成了衆多「通窿」的海蝕洞,東龍之名,即從「通窿」的諧音而來。 登岸之後,我便去考察島上建於清代的東龍炮台和推定刻於三千年前的東龍洲石刻。 南宋時,九龍蒲岡村林姓林松堅、林柏堅駕駛艚船出海遇到颱風,船毀貨失。 他們兩人力挽船篷,緊抱船上祀祭的林氏大姑神主,浮到東龍洲(南佛堂),安全脫險。 他們認為這是神靈保佑,便在南佛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廟」。 林松堅的兒子林道義後來又在北佛堂修建了一座同類神廟。

平日往東龍島: 露營用品+露營裝備

玩完飛索、游繩下攀,如果仲有時間體力,可以挑戰徒手攀岩。 東龍島一向是攀石愛好者的基地,採訪當日亦有不少人帶齊裝備攀岩。 相比起前面兩項活動,攀岩對技術和體力的要求都高得多,要根據適當路線爬上峭壁頂端,全程都要手腳並用,少點體力都不能玩。 所以教練只建議有基礎技巧的參加者試玩,初學者還是專心玩飛索和游繩下降吧。 首先挑戰的,是40米高懸崖游繩下降,借助登山繩的幫助,於懸崖邊往下攀,過程快則10分鐘,慢則20分鐘,速度由自己控制,視乎閣下膽量與技術。 除了行山或露營,喜歡極限運動的朋友,不妨挑戰東龍島的高空飛索和攀岩!

故與友人出門,到東龍島遠足,順道親身考察一下當地的史蹟。 雖然運輸署資料顯示此航線使用筲箕灣避風塘十號梯台作起訖點,但實際上此航線使用的是筲箕灣避風塘一號梯台。 直至2016年12月11日,此航線才跟從運輸署資料,使用筲箕灣避風塘十號梯台為上落點。 此航線主要使用1艘木製雙層街渡(永業三,Wing Yip 3,擁有授權證明書號碼:A4003,可載122人)航行,該船不設任何空調設備。 東龍島近清水灣以南,屬西貢最南端小島,曾因近佛堂南、南堂海峽嘅南面而被稱為南佛堂、南堂島,據悉曾因天然形成嘅海蝕洞而被稱為通窿洲,後來自改名東龍洲。 小島既係假日係熱門攀岩場地,觀景亦一流,東北海岸線清晰可見,走上山不時會見到懸崖峭壁,風光明媚,空氣清新,藍天白雲下拍拖散步亦相當舒爽。

平日往東龍島: 由 三家村碼頭 至 東龍島

若幸運的話,仲有機會在水柱中睇到彩虹~溫馨提醒,若想在此影相打卡,小心注意安全。 全港最早有文獻記載且最大的石刻,高約1.8米高,長約2.4米。 平日往東龍島 於1819年王崇熙所編制的《新安縣志》中曾記載著「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因此被列為法定古蹟。 從東龍島碼頭落船后,向右邊行就能到達東龍石刻的位置。 向來喜歡行山的TVB藝人曾淑雅(Jumbo)探索新路線,周日分享到東龍島行山,並去到小島南端的景點「白崖」打卡。

這座已有百年歷史的白色燈塔有小橋與岸相連,是東龍門的打卡熱點。 不過燈塔有時候波濤洶湧,想要走到燈塔上的朋友一定要小心。 石刻高約1.8米,長約2.4米,是香港境內最大的一塊石刻。 士多也設有堂食,提供多款美食,如餐蛋麵(HK$32)、韮菜餃子麵(HK$40)和冬菇餃子麵(HK$40)。 飲品方面有特色紅豆冰(HK$20)和綠豆冰 (HK$20)。 而居住港島區嘅朋友則能於西灣河港鐵站步行約10分鐘至嘉亨灣旁的筲箕灣避風塘碼頭十號梯台,轉乘前往東龍島的街渡,船程約45分鐘。

平日往東龍島: 西貢出發

東龍島(Tung Lung Island)又名東龍洲或南堂島,是西貢區最南端的島嶼,位於清水灣半島以南、香港島小西灣的東南方。 東龍島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指定露營營地之一;更可以在島上挑戰獨有的崖上飛索及從40米高懸崖游繩下降! 不喜歡極限活動的,可以行山郊遊、欣賞著名的東龍洲石刻和炮台遺址外,全程約7公里,需時3-4小時。 欣賞了懸崖,相信大家這時候應該也會感到有點肚餓吧,是時候要去醫肚了! 從原路走回合全士多,如果大家覺得口渴可以在此買杯天然蜂蜜檸蜜來飲吧,不過吃東西 Edward 就不建議了,一來款式選擇不多,二來一碗麵隨時要等 30 分鐘以上! 大約走 30 分鐘,大家就可以到達東龍島的另一個碼頭,以往是林記使用由西灣河前往東龍島的航班使用的碼頭,停航後就主要讓遊艇停泊。

平日往東龍島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位於東龍島北部,與清水灣鄉村俱樂部隔海相望的東龍炮台(南堂炮台),在清代曾是扼守海道的險要之地。 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前,清廷已於佛堂門設南堂炮台(在今東龍洲),歸大鵬協水師統轄,設把總一名、防兵25名,以禦海氛。 至嘉慶十五年(1810年)以孤懸海外、補給困難等原因裁撤,移建九龍寨城海旁。 近兩年疫情嚴重,長假期離港旅遊的人潮已不復見。 在過去的假期,深感「行山莫待好年華」,讀萬卷書,尚要行萬里路,親歷其境,方驗書中真切。

平日往東龍島: 香港仔水塘.親子路線看古蹟水壩

走過一段幾乎沒有遮蔭的小路後,會到達帶點外國郊外味道的石灘,石灘旁有三尖八角的大岩石,浪花拍打沿岸礁石的聲音,令人格外平靜。 再向前走就會看到著名的南園士多及假日士多,看到精美的中英並列招牌就知道是遊客常到的地方。 平日往東龍島 不過前往那裏的山路頗斜及枝葉甚密,新手及雨後不宜前往,更需要穿著合適的衣服,以及攜帶足夠裝備如手袖、手套、行山杖,以及食物和運動飲品。

  • 其中,崖上飛索從一座山滑翔至另一座山,感受刺激快感之餘,還能欣賞到島上周邊的海景及山景。
  • 東龍島從前是軍事重地,因此島上仍有不少戰期的遺跡。
  • 不喜歡極限活動的,可以行山郊遊、欣賞著名的東龍洲石刻和炮台遺址外,全程約7公里,需時3-4小時。
  • 前往東龍島,可在鯉魚門三家村乘船,這船只會在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行駛。

東龍島船期不同,去東龍島最早出發班次是由三家村開出的班次。 回程在東龍洲碼頭開出的航班,星期六日假期兩條航線在聖誕節分別有多班。 平日往東龍島 往返東龍洲渡輪的航線有兩條,分別是鯉魚門三家村和西灣河。 不論是三家村和西灣河航線,只會在星期六日公眾假期行駛,平日星期一至五休息。

平日往東龍島: 最新影片

每次一想到去大嶼山遊玩,除了天壇大佛及昂坪360以外,很多人都會選擇有「港版威尼斯」之稱的大澳。 由昂坪出發到大澳車程大約20分鐘,就可以遠離煩囂來到傳統水鄉。 平日往東龍島 大澳不但有絕美景點,連行山徑與打卡美食,甚至手信都一應俱全,非常適合大家來一場輕旅行。

平日往東龍島

想向難度挑戰的則可選擇環島遊,向另一法定古蹟景點東龍石刻出發,然後行經鹿頸灣,再走上島上最高處南堂頂,浴山路走回北邊景點,最後回到碼頭。 平日往東龍島 不過大家要注意,環島路線需時近四小時,出發前要預留時間,以免錯過回程船。 東龍洲對外公眾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只在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日間服務。 在救急需要等特殊情況下,可利用在南堂頂附近設有的直升機坪。 從東龍洲北碼頭落船,沿左邊方向行,可以輕鬆到達幾個打卡位,碼頭風景有山有水,亦有小沙灘,風景已經夠怡人。

平日往東龍島: 西貢最南端的天崖海角

落白崖的路線難度較高,需要手腳並用,不宜新手嘗試。 來一次絕對不夠,跟媽媽來了一次,下一次又想帶閨密來拍攝文青照片,然後又想和男朋友靜靜地坐在大石享受二人世界。 若想環島一周,未計拍照時間大概需時3小時,由碼頭走到士多前向右出發,先遊覽東龍石刻,再去鹿頸灣。 走上南堂頂再由直升機坪下山,下山的路十分險峻,需要手腳並用慢慢地走,之後再走過奇形異石陣就會到達營地。 若想走近燈塔可以走入假日士多,左後方有條小路,一直通往佛堂門燈塔。

平日往東龍島

想悠閒地沿海邊路線行山,可以去東龍島南岸的鹿頸灣。 鹿頸灣路段都是沿海行石屎路,易行又有海景,行山同時感受東龍島的閒情逸緻。 據《新安縣志》記載,東龍洲炮台是為了防禦海盜而於康熙年間(即1662至1722年間)興建。 但亦有資料記載,炮台為兩廣總督楊琳於任內(即1719至1724年)下令建造。 炮台呈長方形,外牆長33.5米,闊22.5米,圍牆高度約為3米,入口設於北牆。

平日往東龍島: 交通

據悉白崖是經由人為加工而成,目的是為了導航船及防止大船撞山擱淺。 由於沒有正式路線,加上上落山崖時都需攀爬,所以攀爬時要非常注意安全。 最享受在郊野中自由自在的感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獲得感動和動力。 不久前開始認真上山藝課程學習行山及對待自然的態度,希望由自身開始,好好守護香港郊野,並令身邊的人都愛上香港的四分之三。 201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學系,現於卡迪夫大學修讀國際規劃及發展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