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建築2024詳細資料!(持續更新)

這項全新概念的建築模式,就是導入所謂的模組化應用,不但降低建築成本,還能加速興建速度,以及後續維修的單一化。 在地處熱帶風暴多、風力常比紐約大兩倍的香港,欲使高樓穩如磐石,就必須要有充分可靠的技術保證。 根據稜形空間網架的幾何原理,貝聿銘採用了嶄新的形式作結構,依靠位於整座方形平面的大廈四角的四根大柱來承受全部重量,外牆上的大型 “X”鋼架則作為整個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使垂直荷重分散傳至四角的大柱上,從而免除建築物內部眾的支柱。 這種結構不僅賦予大廈堅牢穩固的支撐,所耗用的鋼材也幾乎比相應高度的傳統建築物節省一半左右。 中銀膠囊塔大樓是一棟相當特別的建築,設計者黑川紀章本身就是一位建築奇才,他與淺田孝、菊竹清訓、大高正人、槇文彦等數位青年建築師,在1950年代末期提出「代謝派運動」理念,並開始推動與實踐這項創新的建築思想。 中國銀行大廈由設計到興建都沒考慮過風水因素,但其三尖八角的造型被指仿似一把刀,且有三面刀鋒,分別指向港督府(即現今的禮賓府)、駐港部隊軍營和滙豐總行大廈(HSBC Main Building),風水上被認為殺氣騰騰。

中銀建築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也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甚至影響電影編劇對角色的行為的設定,例如變形金剛4,大黃蜂撞到中銀大廈,然後就在上面滑行,並在落地後成功殺敵。

中銀建築: 建築

中銀大廈外形為稜柱狀,仿照竹不斷向上生長,喻意「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大廈揉合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結構上也講求實用,大廈的重力集中在外牆,加強受風能耐及防震力。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中銀建築 China Tower)。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中銀建築 其因此為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的中環廣場所取代。 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 高度的数值也有讲究,分别是1,2,3,5单元高度,暗合斐波那契数列,给人一种指数级增长的感受。 中銀建築 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由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根柱子上。 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

中銀建築: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解体の記録

最一開始建造時,中銀膠囊塔的目的不是成為人們溫馨的家,而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中為上班族提供物美價廉的小型公寓,讓人們免於長途通勤或花大錢住旅館。 中銀大廈兩側的兩個三角形花園,與建築物的三角形主題協調統一,格調和諧,與大廈相交映襯。 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佈局經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築透發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 曾經風光一時的中銀膠囊塔到了今日,除了建築結構本身相當老舊之外,運作機能也在近年來逐漸停擺,例如在中央熱水器停用之後,剩下的居民只好自行安裝熱水器、去地下室使用臨時的淋浴設備,或者去公共澡堂。
  • 中銀大廈也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甚至影響電影編劇對角色的行為的設定,例如變形金剛4,大黃蜂撞到中銀大廈,然後就在上面滑行,並在落地後成功殺敵。
  •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 中銀大廈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鋭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 中銀大廈是中銀集團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決定興建,體現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
  • 有了石破天驚的展開,1972年(昭和47年)所興建的中銀膠囊塔大樓,就成了黑川紀章實踐代謝運動的代表作品了。
  • 大廈在剛建成之時曾引發一場風水戰,當時傳指中銀大廈的形狀像一把刀,與1980年代港督尤德爵士身亡的事件扯上關係。
  • 中銀大廈底部之二層墩座,鋪以不同深淺的花崗石,並鑲以大型玻璃,不僅與上部的幕牆互為協調,而且有深沉穩重的感覺,這是中銀集團事業“根基穩固”的隱喻。

繼推出綠色存款、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及ESG基金後,本行進一步將可持續發展擴展至按揭服務。 大廈在剛建成之時曾引發一場風水戰,當時傳指中銀大廈的形狀像一把刀,與1980年代港督尤德爵士身亡的事件扯上關係。 而其中一面「刀鋒」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禮賓府),港督府因而請人化解,最後決定在面朝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以擋殺氣。 中銀大廈最初由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建造,其花園道入口仍然標著「中國銀行」,而不是中銀香港(BOCHK)。 所有權歸屬中銀香港後,其母公司中國銀行租回了幾層樓面用於自己在香港的業務。

中銀建築: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の7カプセルでミニタワーをつくりたい!

剛落成時,每間膠囊房的售價約為380萬至480萬日圓不等,若考慮到通貨膨脹,換算為現今的價值則是1,090萬至1,380萬日圓(折台幣約252萬至320萬元)。 而原本所募得的資金則作為修復堪用的膠囊模塊,並將其捐贈給美術館或是博物館,並與合作單位另尋地點,重組部分的膠囊模塊提供住宿體驗,讓中銀膠囊塔的精神能夠繼續流傳。 尚有更多其他適用之住宅項目,詳情請向中銀香港職員查詢或於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網站 中銀建築 () 中查閱。

中銀大廈設計者為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其亦曾設計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築。 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中銀建築 可是,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價的高峰期,因此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於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向中國表示友好的行為。 有了石破天驚的展開,1972年(昭和47年)所興建的中銀膠囊塔大樓,就成了黑川紀章實踐代謝運動的代表作品了。 中銀膠囊塔大樓佔地430平方公尺,分別由11層樓與13層樓兩棟所組成,除了1、2樓是共用空間之外,3樓以上是由特殊的膠囊模塊所組成,總共有140個建築模塊,每個模塊都採模組化設計,成為整棟大樓最為核心的組成。 享負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法國巴黎羅浮宮設計了金字塔入口,在香港亦留下中國銀行大廈這建築界鉅作。

中銀建築: 解体されゆく「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カプセルはどこへ行く? 黒川紀章の名作、日本の美術館が収蔵を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中銀膠囊塔曾經在2018年和無印良品合作,推出了月租膠囊套房,一個月的租金(含水電費)為12萬日圓(折台幣約2萬7,830元)。

  •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銀香港」)一直致力促進環境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代謝運動的領頭人之一黑川紀章就是中銀膠囊塔的設計者,他在設計這棟大樓的時候有個相當大膽的想法──讓這些一格一格的膠囊房可以被拆除和更換。
  • 中銀膠囊塔大樓是一棟相當特別的建築,設計者黑川紀章本身就是一位建築奇才,他與淺田孝、菊竹清訓、大高正人、槇文彦等數位青年建築師,在1950年代末期提出「代謝派運動」理念,並開始推動與實踐這項創新的建築思想。
  • 黑川等人認為,戰後的日本社會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人口增長以及都市膨脹,導致建築本身的更新速度加快,也讓傳統的設計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為此必須融入全新的設計概念,將建築本身得以輕易地擴充、更新、甚至於替換,就如同新陳代謝一般。
  • 通常建築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中銀大廈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更是中國銀行在世界銀行界顯著地位的象徵,它不僅要讓老殖民地的其他標誌性建築相形見絀,而且還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 中銀大廈的設計,也如竹子一樣外剛內柔,大廈的重力集結在外牆,受風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時得到加強。 中銀大廈揉合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以玻璃幕牆及鋁合金建成,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不同的色彩和空間感,體現着貝聿銘的設計名言:“讓光線來作設計”。

中銀建築: ランキング 建築

如果你去過東京,或看過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在2013年主演的電影《金鋼狼:武士之戰》(The Wolverine),那你可能會對這棟方塊狀的奇特建築印象深刻。 中銀大廈全座由最簡單的線條所組成,大廈最底的十多層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後,往上向外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兩邊則向中央收窄,與向上斜伸的一面會合;再十多層高後,原來向內收窄的兩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而使最上的十多層回覆一個較小的正方形的建築形式。 而後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杆形建築。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層樓高,在其北側的休閒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瞰到營業大廳,展現出空間的流暢性。

中銀建築

即便膠囊塔的住戶們與眾多的粉絲,一直期盼能夠復興這棟曾經的代表作, 中銀建築 2014年展開的「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畫」,讓這棟建築再次地浮現於人們的眼前,整個計畫透過導覽與場地出租等,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棟建築的歷史。 其中2018年無印良品更與中銀膠囊塔大樓合作,推出為期兩年半的月租行動,這期間有近200名租客入住中銀膠囊塔,其中不乏作家、音樂人、DJ、畫家等知名人士,此舉也獲得廣泛的認識。 為了實踐「代謝派」的理念,根據原始的設計,所有的膠囊模塊使用25年後都可以個別取出,然後再更新放置新的模塊,如此便得以不斷的循環,生生不息的讓整棟建築永續使用。 如此前衛的設計果然造成轟動,許多人捧著現金與長時間的等待,為的就是能夠入住這棟「珍建築」,其響亮的名聲更是吸引許多名人前來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