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既是國家維護醫療衞生安全和自主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因,有着科學、經濟、哲學、宗教、歷史、地理及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底蘊。 中醫藥確實不只是醫療衞生的事,它有着更深層的發展意義,大家必須作出全面而綜合的分析,加以理解。 【星島日報報道】以「將大灣區打造為中藥中心香港品牌優勢與挑戰」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中藥協作研討會,今日(2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9日)上午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出逾百項政策措施。
中醫藥已分別在依法規管、科研教育和服務市民方面建立起了基礎,並穩步地發展。 雖然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工作任重道遠,但通過業界、學術界、社會各界人士和政府多方的同心協力,並加強與海內外的協作,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將「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 在深化與內地的醫療合作方面,為促進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我們已於今年十一月一日開始,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讓已在內地註冊的藥物,在符合本地的審核機制的要求後,獲批在香港註冊及銷售,令本港的藥品供應更多元化。 我們亦會與內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繫,讓更多已在香港註冊及使用的藥物和器械可以在大灣區使用。 該些措施包括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的職能、增加政府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常規化和擴展中西醫協作服務,以及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等。 醫衛局副局長李夏茵回應稱,希望相關職位可「能者居之」,對其背景持開放態度。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藥房配劑員
中醫藥的發展一直都是香港醫療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更充分展示了中醫藥的優勢。 我們會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的職位及強化中醫藥處的職能,以推展多項工作,與中醫藥界共同進一步推動香港中醫藥全方位長遠發展,其中包括:增加政府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由60萬個提升至80萬個、常規化及擴展中西醫協作服務,以及制定整體中醫藥發展藍圖等。 中醫藥發展藍圖將涵蓋不同範疇,例如中醫藥發展的定位及策略、中醫藥人員專業發展及培訓、中醫藥服務發展、中藥產業發展、中醫藥相關研究、推廣和知識普及、科技應用,以及與內地、粵港澳大灣區和國際的協作等。
中西醫在治療各類型疾病方面都有各自不可取代的優勢,但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程度並不理想。 建議三地加強合作,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爭取形成更具療效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專家共識,探索建立中西醫臨床協作長效機制,促進診療模式改革創新。 具體包括針對重大疑難疾病形成中西醫專門臨床治療方案,並制定恒常的診療方案、聯合查房、多學科及聯合會診、病例討論等醫院管理制度。 中醫藥發展專員 大灣區政策對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他促請政府、業界和社會各界都要好好把握。
中醫藥發展專員: 施政報告|政府重整醫療體制 增強中醫藥角色
開拓公私營合作空間,公共醫療機構可與坊間中醫師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在社區協助居民守護健康,紓緩公共醫療壓力,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中醫藥發展專員 培力(香港)健康產品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鄺嘉輝說,從大陸採購中藥材遇到一系列困難,包括難以與國企競爭,將藥材運送回香港的清關時間長等。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益進步,越來越多醫療機構採取遙距診治模式,受到民眾的歡迎。
其中,我們會推出更多新措施,設立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提供即時支援及轉介服務,亦會試行設立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的服務中心。 我們提出了數項措施,以提升醫療服務及改善病人體驗,包括提出具體目標把內科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減少百分之二十。 我們會強化醫院基建,全力推動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未來五年增加約4 600張病床和約80間手術室。 李家超又提到,為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特區政府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其他合適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批准已於內地和相關地區註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質素標準等嚴謹要求後在香港註冊和銷售,從而令本港藥品供應更多元。 長者醫療券方面,政府將優化計劃內容,准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的醫療設備。
中醫藥發展專員: 議員倡「中醫藥專員」須中醫牌 局方:開放態度
當局亦會與內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繫,讓更多香港註冊藥物和醫療儀器在大灣區使用。 此外會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 另為確保公營醫療系統有足夠醫護人手,港府會探討不同方案,包括要求合資格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以及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 醫療人才確實是我們醫療服務的基石,很多議員提到關注我們醫護人手的短缺。 中醫藥發展專員 要達致病有所醫,我們必須確保有足夠的醫護人手,向市民提供所需的各種醫療服務。 為確保我們的公營醫療服務的穩定,政府計劃探討以不同方法,包括以立法方式,要求合資格的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機構內服務一定年期。
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的城市,政府會採取不同措施加強支援居家安老,包括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恆常化、新增16間長者鄰舍中心並擴展服務範圍、擴大醫院管理局的「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 同時,政府會把「關愛基金」下長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恆常化,並增加安老院的資助服務名額。 他提出改善公營醫院病人體驗;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強化醫院基建,未來五年增加約4600張病床和約80間手術室,並推廣「醫健通」。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今日(10日) 討論《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及中醫藥發展。 會上多位議員關心本港醫療人手不足,或窒礙推動基層醫療發展,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當局推出政府資助醫療計劃時,會從基層醫療名冊中挑選已登記的醫生,相信能帶來誘因。
中醫藥發展專員: 香港中醫師招募
在此之下,當局會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並制訂服務標準和質素保證機制。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今日主持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及轄下中醫業小組委員會和中藥業小組委員會聯席會議,介紹施政報告中各項有關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並聽取委員意見。 為建設關愛共融的香港,政府會設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並把全港18區劃分成不同小區,廣納地區組織和團體加入小區的「關愛隊」,推展關愛活動,凝聚各界建設社區。 特區政府應定下長遠發展計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香港中醫藥做大做強,利用香港的優勢,讓香港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舞台,弘揚我國五千年國粹。
為加強專業及政策層面的統籌及制訂整體發展藍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將籌設中藥發展專員一職,就各類政策範疇設立專員是政府一貫做法,不過與會中醫藥界人士有不同意見。 有與會者認為,將專員置於醫療衞生框架內,是矮化其職能及視野,目標自然而然以醫療衞生為導向,而非發展中醫藥產業,那與現時政府的中醫藥政策分別不大,若專員未能從把中醫藥業發展為香港支柱產業的高度或視野出發,所能發揮的作用將變得甚為有限。 為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我們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其他合適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讓已在內地及相關地區註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質素標準等方面的嚴謹要求後獲批在香港註冊及銷售,令藥品供應更多元。 我們亦會與內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繫,讓更多香港註冊藥物和醫療儀器在大灣區使用。 此外,我們會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臨床教授 / 中醫臨床副教授 / 中醫臨床助理教授
在控煙方面,經過政府和各界的努力,香港15歲以上人士的吸煙率在二○二一年首次降低至單位數──9.5%的歷史新低。 我們計劃更進一步,在明年初就進一步降低吸煙率的路線圖收集公眾意見,目標是在二○二五年將吸煙率進一步降至7.8%。 我很感謝各位議員在之前的事務委員會和今次的辯論當中,就《施政報告》有關醫療及公共衞生、中醫藥發展及共同抗疫表達支持和發表意見。 有見及此,政府會重整醫療體制,扭轉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未來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達致重預防、早治療。 中醫藥發展專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9日)上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切實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構建更和諧、更穩定的香港,扶老助弱做得更到位,讓市民享受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 《2022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是第六屆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所發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於2022年10月19日發表,主題為「為市民謀幸福 為香港謀發展」。
- 全面更新《公務員守則》,要求公務員注重團隊精神,敢於擔當,具備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意識,特別是透過推出「行政長官表揚榜」獎勵計劃以強化賞罰制度,表現欠佳公務員如果沒有改善,會被終止聘用。
- 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了強化醫衞局中醫藥處的職能,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的職位,加強專業和政策層面協調和統籌工作。
- 李家超又提到,為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特區政府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其他合適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批准已於內地和相關地區註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質素標準等嚴謹要求後在香港註冊和銷售,從而令本港藥品供應更多元。
政府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的名額,將於明年底前由現時60萬個,增加至80萬個,同時加強地區康健中心的中醫藥服務。 中醫藥發展專員 在剛過去的12月,政府舉辦應對季節性流感記者會,食衛局長陳肇始呼籲西醫和中醫一起對抗流感,同時強調政府對中醫的支持。 食衛局顧問中醫師吳梓新也報告中醫在流感高峰期的角色,講解中醫如何對治外感病(流感)。
中醫藥發展專員: 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
中醫藥確實不只是醫療衛生的事,它有着更深層的發展意義,大家必須作出全面而綜合的分析,加以理解。 藍圖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的願景,不過民建聯李世榮留意到現時全港只有2,600名醫生加入基層醫療名冊,擔心難以應付全港市民的醫療需求。 盧寵茂回應表示,基層醫療服務現時處於剛推出及加強的階段,當局推出各項計劃,包括「慢病共同治理計劃」、優化長者醫療劵、疫苗接種、癌症篩查,都會在名冊裡挑選醫生,相信能帶來誘因,吸引更多醫生登記加入。 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會)於二零一三年二月成立,現由醫務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 委員會就推動香港中醫中藥業發展的方向及長遠策略,向政府提供建議。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是根據《中醫藥條例》於1999年9月成立的法定組織,負責實施各項中醫中藥的規管措施。 管委會的成員包括執業中醫師、中藥業人士、教育界人士、業外人士及政府人員。 中醫組負責制定及實施各項中醫規管措施,包括中醫註冊、考核、持續進修,以及紀律事宜;中藥組則負責推行中藥規管措施,包括中藥商領牌、中藥商監管及中成藥註冊事宜。 其中,中醫藥處會在新設的中醫藥發展專員領導下,與中醫藥界緊密合作,分階段推展多方面的工作,包括進一步優化中醫藥發展基金運作,以及深化香港與內地、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國際的中醫藥協作。 亦有中醫師對內地的中西醫結合經驗持有強烈的批判態度,認為內地中醫院以西醫主導的經驗破壞了中醫的傳統價值,而香港則因為政策限制,反而保持純粹的中醫價值及治療方法。 雖然本地大學的中醫課程涵蓋現代生物醫學的知識,但香港現時的醫療法規不允許中醫使用現代醫療儀器及轉介檢驗,中醫師的權限和內地有所不同,故此未來的中西醫合作模式也可能和內地有所不同。
中醫藥發展專員: 相關參見
在地區層面推動中成藥使用,有助鼓勵市民用藥,這當然還需加強宣傳及公眾教育,讓市民更好認識中成藥。 我們也為政府捏一把汗,北望神州或為出路,但這只應作暫時性,長遠是培訓香港人才,政府需要加把勁。 本屆特區政府第一份施政報告的中醫藥發展部分,主要是強化現有醫衛局下面中醫藥處的職能,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其他措施還是讓中醫藥在現有以西醫為主的框架下發展。
- 帶領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昨於一個電台節目表示,康復者接受的6分鐘步行測試顯示,約有15 %患者接受治療半年後,肺功能回復至正常水平,其餘85 %人士的情況亦不斷進步。
- 對於專員的條件,與會者認為具備中醫藥背景為基本條件,但同時要了解香港中醫藥市場,更要掌握內地中醫藥市場發展,並聯繫國際中醫藥市場,才能全方位發展中醫藥產業。
-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今日主持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及轄下中醫業小組委員會和中藥業小組委員會聯席會議,介紹施政報告中各項有關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並聽取委員意見。
- 我們亦會與內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繫,讓更多已在香港註冊及使用的藥物和器械可以在大灣區使用。
- 中醫方面,推動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的合作交流,以致遠程會診。
當中包括將8,000公頃的「綠化地帶」中,1,200公頃納入發展計劃,其中255公頃有發展房屋潛力的「綠化地帶」可提供70,000個單位,分別位於貼近大欖郊野公園的「屯門東」、荃灣芙蓉山、龍躍頭鄰近皇后山和新田麒麟山以南。 政府會在明年初就進一步控煙工作諮詢公眾,目標在2025年降低吸煙率至7.8%。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表示,被擊落物體的體積像一輛小汽車,美國當局在星期四晚發現這個來源不明的物體,在1萬2千多米的空中,有理由會對民用航空帶來威脅,總統拜登下令擊落這個物體,物體在阿拉斯加北部接近加拿大邊境墜落,落在冰凍的湖上,相信能檢走碎片。 柯比表示,這個物體與之前被擊落的中國氣球有不同之處,這個物體看似沒有機動性,只靠風向支配,目前不清楚這個物體從何而來,亦不知道是誰擁有這個物體。 由於中醫藥歷史悠久,強調天人合一、結合自然,又重視養生與治未病,防於未然,實乃現今講求環境保護、注重人與地球共生關係、高舉社會或自然可持續發展、更好維持健康的重要出路,近年來備受內外社會注視,疫情肆謔期間尤甚,可見中醫藥業尚未全面開拓的巨大空間。 歷史告訴我們,去工業化的經濟體,所產生或衍生的就業、生活及社會問題實在不少,但當經濟與社會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尤其在內外環境與條件的促使或影響下,很難不在利誘或急於求成之下走向去工業化道路,香港自1980年代起走向工業空洞化道路所生的問題,便是很好說明。
中醫藥發展專員: 醫療
擴大醫管局的「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明年第三季將每年受惠人數由約33000人增加三分之一至45000人,其中可被轉介至家居照顧服務的人數由約9000人增至11000人,支援更多出院長者居家康復。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9日)上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切實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構建更和諧、更穩定的香港,扶老助弱做得更到位,讓市民享受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9日)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切實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構建更和諧、更穩定的香港,扶老助弱做得更到位,讓市民享受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另外,醫療衛生界林哲玄期望當局制定全民體檢計劃,讓市民及早預防「三高」及癌症等,而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則集中處理不穩定及複雜個案。 中醫人數方面,截至2022年2月底全港有10,557名中醫,即每萬人口中有14.3名中醫;而由2015至2021年間,每年平均有65名本地培訓畢業生,以及170名非本地培訓畢業生考取註冊中醫資格。 惟文件指,由於實際薪酬與從業員所期望的落差較大,中醫流失率甚高。
中醫藥發展專員: 政府政策
下周日(19日)是廿四節氣中的「雨水」,表示冷暖空氣交鋒,降水量逐漸增多,不過天雨會在明後(13及14日)潮濕的天氣下提早抵港! 天文台預測,一股潮濕的偏東氣流正影響廣東沿岸,明後兩天的相對濕度最高可達100%,當中明日仍然溫暖氣溫介乎攝氏20至26度,不過後日情人節當天將有冷鋒殺到,屆時將顯著轉涼,最低氣溫會降至攝氏16度。 未來兩天或達100%濕度下,明日悶熱翳焗的天氣在後日立即變濕凍,得咗! 此外,明年10月起,「關愛基金」下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照顧者津貼將恒常化,並提高金額,例如低收入家庭照顧者每月生活津貼會由2400元增加四分之一至3000元,惠及約10000名照顧者。 中醫藥發展專員 至於制定全民體檢、醫學篩查,盧寵茂表示要考慮篩查成本、風險,要視乎醫療數據支持,判斷醫學篩查是否符合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