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巴士紀念館2024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1998年3月20日凌晨,一輛行駛港澳碼頭至坑口北的N691號線丹尼士禿鷹11米巴士(車隊編號DA63),於鯉魚門道近觀塘警署撞向石壆後翻側,5名乘客受傷。 1996年3月3日深夜,一輛行駛慈雲山至鰂魚涌的116號線丹尼士禿鷹12米巴士(車隊編號DL13),於灣仔堅拿道天橋近伊利莎伯大廈對開與一輛九巴利蘭奧林匹克12米(3BL82)迎頭相撞,35人受傷。 1992年11月4日上午,一輛行駛小西灣至北角碼頭的85號線倫敦珍寶(車隊編號XF46),於柴灣道近東區走廊入口向右翻側,車長死亡,另31名乘客受傷。 (相關新聞報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於肇事車輛翻側時前半截龍骨從上而下被破開,將整個駕駛室連帶底盤、樓梯及油缸完全壓毀,加上年事已高(1973年出廠,1980年購入,案發時車齡逾18年),事後直接报废。

  • 龔嘉豪:〈中庸之服務九巴〉,載《都城嘉慕 都城巴士》(香港:尚線出版,2011年),第52-61頁。
  • 而該五部裝上6LX引擎的巴士,則編入LX車系,編號LX1-5,其中「L」指長車身(30呎),「X」指6LX引擎。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島人口不斷增長,中巴積極擴張路線網絡與巴士車隊;1951年至1966年,中巴車隊數目由151輛倍增至498輛,年度載客量由4,612萬人次大增至1.86億人次。
  • 而中巴方面,眼見巴士業務朝不保夕,又加上發現把原先持有的市區土地發展成地產項目,收益回報可謂更為吸引,漸漸與本業越走越遠。
  • 巴士配備吉拿6LXB引擎、Voith DIWA 851波箱及細小的路線牌箱設計,車窗採用淺藍色的玻璃。
  • 計劃興建之辦公樓建築圖則、挖掘及地基圖已遞交屋宇署等候審批。

經過一輪測試,試驗取得成功,中巴遂把AC4713和AC4714裝上減短了長度的M車系車身,成為26呎長的雙層巴士。 兩者使用的車身,同樣是來自M車系的,取自原來M43和M44的車身改建而成。 這次,中巴改良了車窗的長度,使整體車身外貌較之前來得更井井有條。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華巴士紀念館 由於中巴希望將車隊雙層化以增加載客能力,同時「長龍」巴士的車尾結構無法承受長期超載的龐大重量而下墜扭曲,於是中巴計劃於1975年末前淘汰「長龍」,成為最後被淘汰的非一人控制巴士。

中華巴士紀念館: 旅遊注意事項

共有49部「水翼船」被重建為S,另有56部「水翼船」成為LS。 兩者的分別在於LS為矮車身,高度只有14呎2吋,較正常S車系矮5吋,以方便行走15線。 為分便員工分辨S與LS,以免車身較高的S在加列山道天橋底發生意外,中巴將S的水箱欄柵髹上忌廉色,而LS則髹上藍色(當時中巴的車身色彩仍以橙紅色為基調),以資識別。 同時,原為M24的車身組件抵港,但M24的底盤卻要滯留英國,中巴遂嘗試把M24的車身縮短,並安裝在AD4589的底盤上,以測試這款雙層巴士的表現,以增加中巴車隊的載客量。 但巴士仍需要有一些改動,例如改良懸掛系統、使用闊輪胎及改用大比例尾牙。

動力組合方面,阿拉伯五型可選用吉拿5LW、6LW或6LX引擎,以及佳牌的四前速恆久嚙合式手動波箱或四前速半自動波箱。 底盤是前置引擎半駕駛艙設計,採用傳統的階梯式大樑(ladder frame)佈局,兩條平行的大陣由車頭伸延至尾軸後,中間由若干橫陣連接,不設向左右伸出的翼陣,所有骨架均由螺栓接合。 引擎縱置於頭軸上,經過單片式離合器(配手動波箱)或液壓飛輪(配半自動波箱),以一條傳動軸連接位於底盤中間偏左的波箱,再經一條傳動軸驅動差速器靠左放置的尾軸。 制動系統為全風式設計,懸掛系統使用傳統的葉片彈簧,每個車輪各配上一個吸震筒。

中華巴士紀念館: 都城嘉慕威曼都城

其中MC1於1978年2月16日由邊行輪船公司「萊茵丸」運車船運抵本港,2月28日投入服務,屬全球最先投入服務的同型車之一。 MC1在試驗期間每天服務時間長達23.5小時,以驗證新一代後置引擎巴士及首見於中巴車隊的Voith DIWA 851全自動波箱的可靠度。 其中一輛MC(相信是MC3)於付運來港前曾被廠方用作示範車,借予英國本土的巴士公司試用。 當年積極進取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曾於1975年11月購入兩輛都城斯堪尼亞大都會型(MCW-Scania Metropolitan)巴士,編號MS1-2。 1998年9月1日午夜,新巴及城巴分別接辦中巴91及8條路線,兩條與九巴聯營的過海路線改為由九巴獨營,其餘路線被取消,中巴全面退出專營巴士市場。 2015年7月1日,中巴停止當時僅餘經營的非專營巴士路線,代表中巴不再有任何巴士在香港載客,完全退出巴士客運業務。

中華巴士紀念館

隨著中巴72被削予城巴,中巴為求自保,便以舒緩38客量作理由,於1993年8月18日開辦38A(置富花園←→天后),取道香港仔隧道往返銅鑼灣。 儘管本身中巴大可利用38、42去和城巴抗衡,38A也曾成功搶得72客量。 然而38A始終與38、42、72等線重疊,加上城巴於1998年4月27日開辦77(田灣←→筲箕灣),分散了往北角之客源,變成38、42也可應付銅鑼灣之需求,因此於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後,38A於該年9月1日下馬。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華巴士紀念館 由開辦到九十年代,47、77一直是用佳牌阿拉伯五型,直到此車絕跡於中巴,才改派勝利二型擔綱。 因兩線只到西環,本來不是問題,然自1993年、1995年中巴兩次有路線被削予城巴,與城巴相比下,難免顯得尷尬。

中華巴士紀念館: 單層巴士

但由於需遷就位於車頭偏右的散熱水箱,其擋風玻璃不及大都會型的深闊。 1978年,車廠回應中華巴士要求,特意為出口市場設計出11.45米兩軸超級都城巴士,只生產40輛,全數於1978年至1979年交付予香港中華巴士使用。 都城巴士第一型屬「半整合式」(semi-integral)結構,其車身需承受全車約25%的負荷,除了有三輛由亞歷山大裝上AD型車身外,其餘第一型均由都城嘉慕威曼於其伯明翰Washwood Heath廠房內組裝完成後,再以整車形式付運。 1993年中巴出售北角兩間車廠套現,與政府關係卻日漸惡化,加上服務質素未見改善,當局1995年把中巴專利權延續三年,決定進一步削減中巴路線網絡,從中巴路線網刪除14條路線,透過「不公開協商」方式,直接轉交城巴營辦。 政府同時在9月1日生效的中巴專營權中加入特別條款,一旦中巴遭削線後影響勞資關係,引致服務質素下降,政府可以再削減105及590線的經營權。 1996年5月30日是阿拉伯五型最後服務的日子,當日LX319完成14號線的服務後,正式為阿拉伯五型在中巴的34年載客生涯劃上句號。

此車廠於1994年拆卸,中巴並與太古地產合作,有意於地皮上發展酒店,可是計劃由於遭政府反對而告吹,有關土地曾只用作存放地盤工具;及後,該土地改為興建商業大廈South Island Place,並於2019年完工。 都城巴士最終在1989年5月停產,車身和底盤的生產權分別被英國Optare和荷蘭DAF收購。 後來兩間公司以都城巴士為藍本,於1991年推出配DAF DB250底盤的Optare Spectra巴士,繼承了都城巴士的傳動系統及尾軸懸掛佈局,到1997年再改良為低地台版本,但兩者均沒出口至香港。 Optare Spectra及VDL DB250分別於2006年及2008年停產,其後由埃及MCV公司提供予九巴試用的VDL DB300,是由VDL研發的全新底盤,設計上已與都城巴士無關。

中華巴士紀念館: 引擎

大埔車廠初期只是上水車廠轄下停車場,由2000年至2014年間所有大埔區早更或特別更車長均須於指定時間前到達上水車廠派更部簽到(拍卡),然後直接乘搭員工接送車到大埔車廠取車。 上水車廠於1984年2月21日啟用,當時屬於屯門車廠的衛星車廠,佔地約14,250平方米,以解決當時上水街上夜間出現的巴士長龍問題。 車廠入口設有4台洗車機及12個快速入油設施,而接近出口位置設有泵房,將洗車機用過的污水處理。

1989年至1993年間,中巴勞資雙方就薪酬和退休金的爭議多年未解決,更引發罷駛事件,故香港政府在1992年延續中巴經營權的同時,取消中巴其中26條港島巴士線及2條與九巴聯營的過海隧道路線的經營權,並公開招標引入其他巴士公司經營。 隨後城巴獲得該28條路線的經營權,由1993年9月1日開始經營(詳見Network 26 新里程)。 1995年,香港政府進一步縮減其路線網絡,透過不公開協商的方式把另外14條原本由中巴經營路線的經營權交予城巴,令城巴在短短兩年內大規模擴張港島區巴士網絡,而中巴的巴士業務則逐漸萎縮,乘客量有所下跌。

中華巴士紀念館: 車隊資料

1995年的中秋節迎月夜,中巴的15線尾班車在臨近收車時間突然「脫班」,令四百多名於山頂賞月的民眾無車落山,最後要警方接載民眾下山。 有本港巴士迷指該巴士回歸到亞洲十分開心:「唔知有冇日本巴迷有興趣買部香港退役巴士去日本收藏?」亦有人認為該輛巴士輾轉到各地服役十分傳奇,希望它最終能回到香港以作收藏。 龔嘉豪:〈MCW「沙仔」征服大帽山〉,載《都城嘉慕 都城巴士》(香港:尚線出版,2011年),第44-51頁。 被巴士迷收購之S3M223(EH2940)曾經參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時裝處境喜劇《女王辦公室》的拍攝工作,而同樣被巴士迷收購之S3M249(EL7659)及其擁有者亦曾經在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綜藝娛樂節目《千奇百趣省港澳》第三集登場。 經營非專利巴士及租賃巴士業務的雅高巴士,曾經由1988年起從英國南約克郡South Yorkshire PTE引入六輛二手的9.7米都城巴士第一型。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巴於1986年6月底以1,800萬增購20輛都城嘉慕超級都城巴士12米,後來加訂20輛,用以配合新屋邨落成、新隧道通車和乘客增加的需求。 中華巴士紀念館 都城嘉慕威曼曾經於1984年考慮製造都城巴士第三型,但因當時英國巴士製造業的不景氣,計劃最終放棄。 第三型打算改用體積較小的吉拿5LXCT或康明斯L10引擎,以將散熱水箱放於引擎室右邊,並採用前軸獨立懸掛及低地台設計,與後來於2004年推出的改良版VDL DB250相似。 都城巴士的引擎與波箱之間裝有一個80度夾角轉彎齒輪(angle drive),橫置引擎所輸出的動力先轉向車頭方向再進入波箱,然後經過傳動軸直接驅動尾軸。 大多數橫置引擎巴士(例如利蘭亞特蘭大、利蘭奧林比安、丹尼士巨龍/禿鷹)的引擎與波箱處於同一條直線上,引擎動力先經過波箱,再用轉彎齒輪及傳動軸連接尾軸。 與後者相比,都城巴士的傳動系統佈局能夠減低轉彎齒輪所承受的扭力,而且引擎室有充裕空間,足以容納體積龐大的吉拿6LXDT引擎和Voith DIWA 864G波箱,而奧林比安和統治者/巨龍/禿鷹車系均不能。

中華巴士紀念館: 路線分類方法

及後中巴在香港仔開辦一些區內線,如1974年8月已有78;1977年1月又有48。 因已另有新線來往香港仔至黃竹坑,73、74之作用,亦相應降低,除非假日,才有較多乘客。 畢竟71、75以前曾是大線,既被削予城巴,按道理城巴是有所得的。

中華巴士紀念館

至於嶼巴只向中巴借用一輛短矮車身佳牌阿拉伯五型(LS43)做測試而未曾載客。 佳牌阿拉伯五型(Guy Arab Mark 中華巴士紀念館 V),俗稱「紅蕃頭」,在香港只有中華巴士和嶼巴擁有此車型,共331輛,而中巴亦是全球最大的佳牌巴士用戶。 阿拉伯五型於1962年推出,取代亞拉伯四型,1963年起在香港投入服務,部份巴士服役至1990年代,曾在中巴車隊中佔有極重要地位。 1970年代中香港交通諮詢委員會因中巴服務品質不佳,曾向香港政府建議,由英國海外運輸公司會同香港兩家公司,入股聯營中巴,但遭中巴拒絕。 加上中巴手上持有的修車廠和停車場等土地是早年批出,此時已身價百倍,情況如牛奶公司一樣,被敵意收購只是時間問題。 1970年代是中巴的全盛期,當時正值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通車,中巴聯同九巴合營過海隧道巴士線,中巴更大量購買新型巴士服務,旗下新車全面採用較易維修的纖維車身。

中華巴士紀念館: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LS25底盤、車身均嚴重損毀加上車齡問題,意外後退役;肇事車長則被困駕駛室,身受重傷而送院救治。 於1983年至1996年期間有5輛佳牌阿拉伯五型因為交通意外或火警而退役,而且大部分是翻新的亞歷山大車身兼底盤。 其中LS43曾經於1977年被新大嶼山巴士(嶼巴)借用,以測試雙層巴士在大嶼山行走的可行性。 該次測試原訂於4月1日進行,但因未有合適船隻運載巴士而押後。 同年5月30日,巴士由英軍登陸艇從昂船洲載至銀礦灣,並於梅窩至大澳之間模擬載重行走。 測試結果顯示,雙層巴士行走梅窩及長沙之間問題不大,但隨後通往大澳的道路路窄彎急,且路邊樹木多,易生危險。

中華巴士紀念館

LS的標準高度為14呎2吋,但這九輛所謂的LS,高度卻是14呎4吋,比先前的批次高出兩吋,未能安全通過15號線途經的加列山道天橋底。 這九輛巴士雖然較普通的S為矮,但無奈也被中巴重新編為S車系,成為S41-49。 中巴為三部自行改建的樣辦車編為S車系,編號分別為S1-3,英文字母S代表短小(Short)的意思。 三部「雙層水翼船」投入服務初期,中巴仍然安排售票員在巴士上售票,巴士提供23個企位。 積極進取的中巴,也希望車隊能擁有類似對岸的九巴被喻為「巨無霸」的AEC Regent V和丹拿CVG6-34般巨型的巴士,以壯大車隊的運載能力,於是向佳牌車廠詢問其可行性。 佳牌車廠極力勸阻,並遊說中巴把「長龍」的底盤長度縮短至30呎,與LW和LX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