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長與弱兒的成長,家長會除跟進學前、學齡及成人的服務外,亦關注與殘疾人士有關的法例,以及倡導家長積極參與推動政府改善服務質量的工作。 設立照顧者津貼,擴大「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受惠對象至所有確診基層SEN兒童照顧者,並按比例派發津貼;領取綜援或在職家庭津貼的家庭可根據SEN兒童評估報告直接獲額外津貼。 (一)在過去5年,特殊幼兒中心及兼收計劃每年的服務名額、輪候人數及平均輪候時間的資料,載列於附件。
母嬰健康院的「幼兒健康及發展綜合計劃」為初生嬰兒和兒童提供全面服務,旨在促進兒童的全人健康(包括生理、認知、情緒和社交方面)。 計劃為兒童提供免疫接種以及健康和發展監察服務,也為父母開辦親職教育研習班並提供個別輔導服務。 政府明白社會各界關注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福祉,並一直投放資源和制訂優化措施,致力為他們提供多元及全面的支援服務。 我們很樂意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持續優化各項措施,提升質素及效能,並與各界攜手協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在不同階段健康成長及發展潛能提供支援。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宣教會恩霖社區服務中心
備註:以上資料只作參考用途,個別個案的輪候時間會因應服務名額、輪候服務人數(包括輪候期間需要轉換服務的申請人)、服務空缺,以及申請人的選擇意願等因素的轉變而有所變動。 雖然生理因素是導致此症的主要原因,但心理及社會環境的因素(包括家人的協助、學校提供的調適及社會對此症的接納等),也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及對生活的影響。 研究顯示,患有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其腦部活動與其他兒童有異,尤其在大腦前額葉區、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等多個重要區域。 由於腦部負責執行功能的區域有異,患者的工作記憶、專注力、行為與情緒的控制、安排及組織能力均受到影響。 在這階段,專注力弱所帶來的問題逐漸明顯,兒童可能會在學業上出現困難。
在決定將服務常規化時,以當時的估算,7,000個名額應可滿足服務需求。 但是OPRS其中一個成功之處,是讓過往或許有猶疑的家長因看到服務的成效及接受服務的幼兒的顯著進步,明白到應為可能有特殊需要的幼年子女尋求合適的評估和服務,結果導致服務需求增加。 OPRS這計劃誠然有助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成長;計劃原先希望紓緩服務不足與頗長的服務輪候時間,現在卻因深受家長歡迎的緣故,本身出現了另一個輪候隊。 將社會福利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延長至學齡兒童。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特殊學習需要家長協會
本會於2018年的《SEN兒童在「人本支援」模式下的支援成效》的質性研究結果顯示,SEN學童的自信心較低和存有自卑感。 校本支援除協助他們的學業外,亦需要發掘SEN兒童的潛能,若他們可在藝術、體育或音樂等多元智能方面有所成就,相信可重塑他們的自信心。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可惜基層兒童因家庭經濟拮据,即使有興趣愛好,亦無法報讀坊間的收費項目,或無法支付裝備、服裝、參加比賽或考試的費用,只可依賴學校或社區提供的免費課外活動機會,但這些活動通常欠持續性,過去兩年因疫情,絕大部分校本興趣活動均受嚴重影響。 是次調查中亦顯示,SEN兒童若在社區中參加興趣類的收費班組,每節需支付$ 元(如繪畫、音樂和運動等),平均數為$104元,每月以4節計算則需約$400元。 根據教育局定義,SEN兒童包括讀寫障礙、多動症和專注力不足、自閉症、肢體傷殘、發展遲緩、聽障、視障和言語障礙,2020/21年度亦將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包含在內。 全港2020年有1,023,700名18歲以下的兒童,保守估計至少有82,858名確診SEN兒(11,475名學前和71,383學齡),佔全港兒童的8.09%,若加上懷疑個案,相關數字可能仍是低估。
(三)在學前康復服務方面,社署為初生至六歲的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提供有助身心發展和提升社交能力的早期介入服務,包括「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及「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從而提高他們入讀普通學校和參與日常活動的機會,並協助家庭應付其特別需要。 課程特色之一是設有不同實習項目,實習機構包括不同類別的學校,如中小學、幼稚園、特殊幼兒學校等;透過實習,學員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服務對象,了解他們的需要,另每名學員均有督導老師跟進,他們會跟校內老師聯繫,給學員提供支援,因為新人的挑戰主要在於跟學校及不同單位建立互信關係。 Rita 用行動證明了她的決心,工作多年的她決定重返校園修讀教育心理學碩士課程。 畢業後,她投身協康會任職EP,主要負責特殊幼兒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包括學前培訓和學齡項目,如自閉症傾向、整體發展遲緩、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等學童支援服務;提供意見給老師和家長、籌辦家長小組等,為所需的幼兒作支援。 教育局表示,《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已列出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所需的支援,供學校參考。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時間:2023-02-23 04:24:13來源:大公报
由於申請人開始輪候及接受服務時的年齡不同,故此他們接受服務的時間長短亦各有差別。 社會福利署(社署)沒有備存學前兒童使用學前康復服務的時間的統計資料。 我們一般可將學前兒童的特殊需要分為三層,SCCC是對應第三層(Tier 3)較高特殊需要,EETC主要是對應第二層(Tier 2)中等的特殊需要,而OPRS則對應第二層及第三層的特殊需要。 上述剛開始為期20個月的試驗計劃便是對應第一層(Tier 1)較輕的特殊需要。 若這個第一層支援服務計劃試驗成功,日後可能與OPRS結合,讓那些在第二層支援服務中有顯著進步的幼兒可以過渡到第一層的支援服務,而無須繼續留在第二層支援服務或要即時中斷服務。
要落實SCCC零輪候時間的目標亦要視乎在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下多個SCCC項目的發展及落成進度。 為無法得到家人適當照顧的6至18歲輕度弱智兒童提供住宿照顧,目的是讓他們在一個穩定、安全及近似家庭的環境下得到照顧,培育他們的整體成長和發展,包括生理、社交、情緒及智能等方面,直至他們可返回家中,或獲安排合適的長期居所。 為進一步讓輕度弱智兒童融入社群,社署亦設立兼收輕度弱智兒童的兒童之家,入住比率為一名輕度弱智兒童對七名正常兒童。 香港所有弱智人士均同樣獲得九年免費教育,會按其程度編排就讀輕、中或嚴重特殊學校。 弱智是指腦部功能發展緩慢或不能如常完全發展,使學習及社會適應能力受到限制或遇上困難,不及常人。 發展遲緩的情況早在嬰兒或兒童期間可察覺得到,不似一般疾病或精神病的突發性。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兒童及家庭支援服務
內容包括直接為受發展障礙影響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的心理輔助服務,以及透過諮詢和訓練服務加強對照顧者系統的支援。 由二零一九年八月一日起,中央心理輔助服務(成人服務)推出人生過渡期支援服務,集中為處於重大人生轉折階段的發展障礙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適切而及時的心理支援,協助他們處理過渡階段的相關事宜。 調查又發現,中小學治療服務不足,曾有27.3%的受訪家長尋求除社協以外的非牟利機構服務,但75.6%受訪家長認為收費太貴,63.2%受訪者稱只能負擔每月1,000元以下針對SEN兒童的學習、興趣與訓練支援。
現時,所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須在《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提供其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資料。 中、小學方面,所有公營普通學校均須在《學校概覽》闡述照顧學生多樣性的措施以及「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的情況;每年的學校報告亦須涵蓋其融合教育政策、所獲的額外資源和向學生提供的支援服務,並上載至學校網頁。 此外,教育局每年均聯同提供學前幼兒康復服務的非政府機構舉辦家長講座,幫助幼稚園的家長了解普通小學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的支援,為子女升讀小一作更好的準備。 阿旋一家四口居於劏房單位,兒子於K1前就被發現有言語障礙和發展遲緩,排期一年多至升讀K2時成功申請到社會服務機構的早期教育和訓練中心,每個月約有3次訓練。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相關內容
然而在這理想下的困難是,面對課堂內的個別差異,教師不能用同一種教學方法來教導全班學生,亦不能要求學生達到劃一的學習水平。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甫上任便增加50 億元教育經常性開支,其中花逾6 億元為全港公營中小學各增加一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常額教席,以改善對SEN的支援。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若僅依賴學校服務,將協助壓力集中在教師身上,相信繼續出現SEN兒童融入困難、教師壓力備增、家長缺乏支援的三輸局面。 因6歲以下的學前SEN兒童支援政策由社會福利署統籌,過去幾年勞工和福利局亦不斷補足服務斷層。 可惜無論是「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或是「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均只針對學前兒童,只要SEN兒童足6歲,其支援政策就開始由教育局統籌,多項支援學前兒童的政策與服務在SEN學童進入學齡階段便驟然停止,令學童和家長無所適從。
- 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時,而直至其在規劃上發揮效用,都可能是八至十年之後。
- 例如及早評估和介入,加快衞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評估,讓學前SEN兒童能夠盡早開始接受康復服務。
- 提昇兒童於學習、情緒、社交及行為等各方面的發展,協助父母了解及處理子女在成長路上遇到的困難、轉變和挑戰,讓兒童有更全面的發展。
-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主要為初生至兩歲的殘疾幼兒提供早期介入服務,並特別着重殘疾幼兒的家庭成員角色。
- 而全港公營中小學中,僅有兩成半在2020/21學年獲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即教育心理學家每年到校平均30天,其餘學校則約為20天。
- 以上各種措施皆以照顧學生的個別需要為原則,我們持續檢視有關措施的成效,並推出改善措施。
以學校為例,輔導員專注處理學生情緒,社工則配合資源支援學生需要,而教育心理學家集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如評估他們的學習能力,包括智力和讀寫障礙等問題,並提供適切支援。 EP的主要服務對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中小學生等,近年在融合教育政策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的推行和發展下,學前兒童更成為EP新的服務範疇,其角色愈趨重要。 (二)教育局一直鼓勵學校增加透明度,讓家長和持份者了解學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策略及措施,在選校時有所參考。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政策建議
長遠而言,當學前康復服務的輪候時間大幅縮減時,政府會重新檢視各項學前康復服務的定位,包括服務特色和需求,探討是否把EETC的服務重新聚焦於三歲以下的兒童。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假如老師或幼兒工作者發現校內兒童有健康、發展或行為問題,經家長同意後,可轉介到區內所屬母嬰健康院。 母嬰健康院會主動聯絡有關家長,盡早安排初步評估,在有需要時轉介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或其他專科跟進。 為殘疾情況嚴重或複雜而需緊密照顧及持續訓練的幼兒,以及無家可歸、被遺棄、居住或家庭環境惡劣但無法另覓居所的殘疾幼兒,提供住宿照顧及持續訓練,保障和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1上述的現象不是新事物,大部份的資助服務當供應上升時,都會帶動需求上升。 背後涉及到公營資助服務與私營服務在收費水平及質素的差異、公營資助服務輪候時間長短對服務使用者的間接成本、及潛在服務使用者的行為轉變等。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康復服務中的宿舍服務輪候時間十分之長,嚴重肢體傷殘人士宿舍服務更是多年來輪候時間最長之一,雖然於2019/20年的輪候時間,已由2018/19年的168個月,減至123.6個月,仍是要超過十年時間。 而在2019/20年有另外兩類服務的輪候時間更長,嚴重弱智人士宿舍服務需要160.5個月,以及中度弱智人士宿舍144.3個月。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社區健康中心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特殊教育需要子女關注組今日(15日)發表《基層SEN兒童和照顧者需要》調查報告,發現學前及學齡支援服務出現斷層,照顧者亦對校本支援不滿意。 更有家長表示自己身子錯過治療黃金機會,因照顧壓力太大自己亦受情緒問題困擾, 需要定期到公立醫院看精神科醫生及接受藥物治療。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2月23日發佈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 本會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下稱「SEN」兒童)關注組就預算案提供政策建議,促請財政司司長在增撥資源予特殊教育兒童和照顧者同時,檢視現有支援服務是否真正讓基層SEN家庭受惠。 本會基層家庭提出多年的服務詬病至今未能解決,包括基層家庭未能負擔非牟利機構提供的支援服務;學前和學齡服務現斷層;融合教育「校本支援」模式有局限性和照顧者壓力大等問題。 社署於二○○九年一月起增撥每年約3,500萬元重整社區支援服務,於全港設立了16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為殘疾人士及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以地區為本和一站式的支援。
▲現今,香港有約20,000名學前SEN兒童,但政府及社會對他們的支援仍有不足。 因此,有可能導致延誤了學前SEN兒童治療的黃金期,影響他們的康復進度。 另外,社會及學校方面對學前SEN兒童及其家長支援仍有不足,原因包括學前SEN兒童的治療師供不應求、幼稚園未能如中小學般聘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教師缺乏照顧SEN兒童的專業知識,以及校方未有統一規劃幫助他們等。 支援不足有可能導致延誤學前SEN兒童治療的黃金期,影響他們的康復進度。 該計劃讓學前SEN兒童在輪候政府提供的服務時,得到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特殊需要教師、社工及心理學家組成的專業團隊到校提供康復治療服務,同時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支援。 教育心理學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簡稱 EP)跟社工、輔導員的工作有何分別?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對兒童有甚麼影響?
由於服務不到位,有85.2%受訪家長最近一個月有失眠情況,當中15.4%有自殺念頭,有73%人需要長到到精神科覆診,可見SEN兒童照顧者壓力爆煲。 本會每年出版兩期「耀‧躍‧童真」學前服務通訊,報導本會學前服務的最新消息,介紹最新的學前教育及訓練資訊,以建立一個與業界、家長及社會人士交流的平台。 提倡寓學習於遊戲及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培育兒童主動學習的態度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建立自信、自律、生活自理的能力;解決問題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 醫學研究顯示,有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其病徵會持續至青少年期,百分之六十五會持續至成年期。 患者在生活的適應及工作的選擇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病徵的嚴重程度及種類、兼患疾病的嚴重程度、智力、家庭狀況和所接受的治療等。 她指,進修碩士課程學習到多元技巧、思考模式、溝通方法,以及如何跟不同的單位合作。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社會資源
與孩子一同外遊前,須要注意一些常見健康事項,例如旅遊時遇到腹瀉的處理方法,以及乘搭飛機時孩子所需的特別照顧。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你更應就旅遊目的地的情況,考慮為小孩接種疫苗,或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以免染上瘧疾。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每100名兒童之中,約有6人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當中以男童較多,男女比例約為2比1。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組成跨專業專家團隊 協助學前SEN兒童
雖然本府自2016年起推出「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由社署推行,照顧者經服務單位檢視所提供的照顧時數後,可每月$2400津貼,若需照顧超過一名殘疾人士,最多可獲每月$4800津貼。 計劃雖然推出三期,但受惠總名額全港只有3500名,且計劃僅惠及嚴重殘疾人士(經由社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登記輪候的資助住宿照顧服務及日間康復訓練服務人士),對於僅在特殊學校或者主流學校學習的SEN兒童照顧者,並非計劃的服務對象。 但礙於家庭經濟情況,基層SEN兒童照顧者的確需要額外的津貼以應付SEN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是次調查中高達93.6%的照顧者希望政府可為SEN兒童提供額外津貼,讓子女可在坊間參加學習、興趣和訓練服務,他們希望每月可有$2600元津貼。 此外,接受社署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單位會尋求家長的同意,在新學年前把學前兒童的進展報告通過社署送交教育局,以便教育局在新學年開始前把這些兒童的進展報告轉交他們將入讀的公營小學或直資小學。 教育局的專業人員則會在每個新學年開始後的六至八星期內到訪有關小學,了解小學根據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提供的評估資料及學前康復服務單位提供的進展報告,為相關的小一學生所提供的支援服務,並向學校給予適當的意見。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發展障礙及行為問題
政府的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一直通力合作,透過跨專業模式提供各種服務,支援有特殊需要或有發展遲緩危機的兒童。 具體來說,食物及衞生局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評估和醫療服務,勞工及福利局提供康復和福利服務,而教育局則負責為公營普通學校提供不同的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協助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通過為教師提供培訓,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以便他們及早識別和提供適切的支援予有特殊需要的學童。 本會於今年2月發佈之《學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過渡至學齡階段的服務需要》質性研究調查報告,已揭示學前SEN支援服務與學齡SEN支援政策出現服務斷層,今年4月審計署亦揭示融合教育制度下的多方不足。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IP):在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內,為輕度殘疾幼兒提供訓練和照顧,以協助他們將來融入主流教育及社會1。 註冊西醫或心理學家可轉介有需要的兒童接受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的評估及診斷及醫院管理局其他的專科跟進。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採取以地區為本的策略,為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和支援。 中心透過提供一系列的支援服務,強化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的家居及社區生活技能,協助他們融入社區。
若孩子在某方面的發展未達預期水平,會安排護士跟進,或醫生作初步發展評估,並按情況轉介至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或其他專科跟進。 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政府開始關注SEN幼兒在升讀小學後過渡期相關的服務,提出「社會福利署(社署)正聯同教育局,探討如何加強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的支援,讓他們在升讀小學後獲得適切的服務」。 反之,我亦曾經公開表達過,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成功的一點,是讓一般家長都觀察到服務對幼兒發展的成效,因而減少了家長的心理障礙,願意為有需要的子女提出康復服務及評估的要求,導致服務需求上升。 大家只要將2020/21年服務名額與輪候人數的總和,與2018/19年的同樣總和比較,便看到學前康復服務總需求由2018/19年的19 030增加至2020/21年的19 795,即增加了4%。 中央心理輔助服務(學前服務)旨在促進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前幼兒及其家長/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健康。 自二零一九年八月一日,中央心理輔助服務(學前服務)進一步加強支援服務,為有需要的個案及其家長/照顧者提供跟進及心理治療服務。
(五)教育局鼓勵學校採用「全校參與」及透過三層支援模式,按學生的個別情況和支援需要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 對於問題較嚴重及持續的學生,學校會為學生提供第三層支援,透過個別學習計劃為學生規劃個別化的支援及小組訓練,以及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課堂練習及應用在第二及/或第三層支援習得的知識和技巧,確保整體支援的效能。 (一)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在全港共設有七間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為懷疑在成長發展過程上出現問題的12歲以下兒童提供全面的體能智力測驗評估和診斷服務,並於評估後根據個別兒童的需要制訂跟進計劃。 兒童輪候評估及康復服務期間,測驗服務會為家長提供過渡性的支援,協助兒童發展成長。 計劃的其中一個部分,乃透過區內學前教育機構及母嬰健康院的合作,發展一套轉介制度,讓學前教育工作者及早轉介有需要的兒童到有關服務機構接受跟進。 假如老師或幼兒工作員發現校內兒童有健康、發展或行為問題,經家長同意後,可填妥轉介表格,透過傳真直接轉介兒童到區內所屬母嬰健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