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醫學院新綜合大樓舍落成,由英國唐謀士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由香港寶嘉建築承建。 同年,李樹芬樓拆卸,其後丟空至2009年後重建為賽馬會跨學科大樓,專供一些與醫學院有合作的港大部門使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校園內放了兩位醫生的銅像:曾經肆業於其前身香港西醫書院的孫中山以及提倡優生學的德國醫生約瑟夫‧門格勒。
孔繁毅續指,幼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重症個案亦偏低,但由於幼童過去3年疫情內均配戴口罩,並未接觸過上呼吸道病毒,自然感染免疫力低,因此建議幼童及長者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 「短時間內個肺清番晒,一星期左右病毒轉陰,但因為肺有纖維化,仍需要氧氧治療。」孔繁毅說,由於鄺先生肺部出現纖維化,故建議口服抗纖維化的藥物。 孔補充,各類肺部感染都有可能引致肺部纖維化,一般會隨時間改善,服食抗纖維化藥物可加快康復進度。 有研究指新冠康復者的心臟健康受影響,孔繁毅指,第一、二波疫情康復者在覆診時,須照心電圖和超聲波檢查,約5%有心律不整,但未知是否在患病之前已出現。 一名63歲男子接種科興疫苗兩日後死亡,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指,初步解剖顯示,死者有嚴重冠心病,但是否與疫苗有間接關係,要待完整解剖報告才知道。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接受訪問時,建議當局未來只需公布重症及死亡病例。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指現為疫情最嚴峻及關鍵期 市民3天內完成快測可追蹤個案
抗疫八個月,他投身多個崗位,除了在病房工作、繼續受訓和考試外,也為康復者跟進覆診及處理捐贈恢復血漿事宜,他亦有參與多項由袁國勇團隊帶領的研究,包括為從鑽石公主號返港檢疫者抽血做抗體測試,終發現病人雖無病徵仍可持續傳播病毒。 他又向病人講解治療方式,說服病人參與「三聯療法」的研究,這項研究揭示「干擾素」的重要性,令外國也開始使用這藥物。 另外,他建議高危人士在人多的地方繼續配戴口罩,如交通工具內,亦強烈建議醫院及院舍員工配戴口罩,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他又指,不建議在學校內配戴口罩,認為學童需要見到口部,以助其言語發展;雖或會導致輕微的流感及上呼吸道感染爆發,但指出自然感染可產生足夠免疫力。
亦有學生不滿校方強制性做法,但因經常要回學校,會考慮打疫苗。 有位於土瓜灣的醫務所因貼上中國科興疫苗及復必泰疫苗的比較列表後,而被《文匯報》狙擊。 記者以市民身份到該處詢問有關科興疫苗的接種的資訊,醫生「勸退」勿打科興,建議記者轉打其他疫苗。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新聞
他又指,復必泰對變種病毒的中和抗體水平相當高,能有效應對南非變種病毒之餘,相信亦會對印度變種病毒有效,但有待進行更多測試,才知道具體保護率。 孔繁毅醫生 新冠肺炎襲港逾8個月,一群前線醫護依然緊守崗位,為抗疫戰出一分力。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提出「三聯療法」,即同時使用蛋白酶抑制劑、使用干擾素及利巴韋林,為輕度及中度確診者進行治療;但應對新冠肺炎難解之謎,又豈能單靠一人之力? 正所謂近朱者赤,孔繁毅將數據化成治療方案,為病人提供最溫暖的希望,亦感化其徒弟抱有勇氣,走上前所未知的疫戰。
孔繁毅醫生 本港近日新增確診個案徘徊在3,000宗上下,留院接受治療的確診者亦接近千人。 考慮到當前的疫情發展,並平衡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需要,延長現行社交距離措施。 因此,營業的所有餐飲及表列處所須嚴格執行「疫苗通行證」和「安心出行」等要求。 他續指,根據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推算,本港單日確診在最高峰期可達到8至10萬宗,總確診人數可達150至200萬,並預料確診數字或會在高位維持一段時間。 他亦指,即使確診數字已到頂,個案仍會繼續浮現,需等到患者的病情完結,不再將病毒傳染出去,尤其是安老院舍的情況已飽和,即或有超過6至7成的長者已受感染,而剩餘的長者或已接種疫苗並有抗體,疫情便會回落並開始受控。
孔繁毅醫生: 醫生
他直言,二年級生考試比較難,因要連同一年級課程一起考核,但他不認為本年試卷難度特別高,認為因同學「唔夠勤力,才不合格」,醫學院會於8月安排補考,他相信屆時學生會取得合格的成績。 鄺氏一家康復過來,有街坊親友替他們高興;但亦有鄰居顯得避忌。 鄺太說:「染病前,大家會打開大門,出入都會打招呼;現在有的把大門緊閉,有次見到我搭升降機,還即刻避開。」雖然被街坊標籤,鄺太和丈夫都坦然面對,最感謝醫護團隊的努力,令他們一家三口康復過來。 有報道指,承辦商延誤向檢測市民發出陰性檢測證明達8、9天,陳肇始指,已向延誤的化驗商發警告信,會嚴肅處理。
連同早前已經運作中的17間,將共有23間指定診所提供服務,每日派籌預料增至4,300個。 孔繁毅表示,青少年一般的食物過敏,並不構成不宜接種的原因,但如果對兩款或以上藥物過敏,就建議先諮詢敏感科專家或醫管局「疫苗過敏安全診所」。 孔繁毅醫生診所 孔繁毅指,若市民有普通食物敏感,不影響接種疫苗,對疫苗或對兩種或以上藥物過敏,則應先向醫生查詢。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也表示,已建議公立醫院及新冠指定診所更廣泛處方新冠口服藥,亦應擴展至私營診所。 林鄭月娥今重申,已提醒醫管局處方口服藥時可較寬鬆,特別是處方給發病初期確診者;又透露昨日已詢問幾位專家,如果使用藥物的效果良好,香港應否再提早購買藥物,或應選購哪一種在臨床效果比較好的藥物。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均表示第三劑應接種BioNTech疫苗,因為抗體是越高越好,接種科興疫苗可能每6至8個月便要繼續補打加強劑。
孔繁毅醫生: 診所地址
許樹昌教授:剛才你問優先群組,我和孔教授已說了,即70歲以上、或70歲以下但有高危因素,又或未完成(疫苗)接種計劃,這些全都是高危因素。 可否選擇(服用哪種藥物),視乎有甚麼可供應到我們手上,我相信這是主要關鍵。 稍後請兩位教授向大家重點談談在治療方面和應用口服藥物的情況。
未來,隨着內地醫療隊伍陸續到港,我們會盡快與他們再進一步工作上的配合和銜接,以期盡快能夠正式參與工作,照顧我們的市民。 聶德權昨日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政府正就疫苗接種計劃進行籌備工作,擬在全港18區設置疫苗接種中心,並邀請不同醫療機構,包括醫管局、衞生署、各大學、私家醫院和私營醫療機構協助營辦。 除了需要醫護負責接種工作,每個接種中心還需要20人至30人處理登記等行政工作,政府已在不同部門內招募人手。 第一個問題,現時香港確診數字連日在高位徘徊,派發新冠口服藥物給病人時有否優先次序? 另外,第二個問題,內地在二○二○年疫情爆發初期,醫院有些智能機器人負責消毒、清潔和送藥的工作以減少接觸和節省人力,香港會否參考類似模式應用於抗疫工作上? 孔繁毅醫生診所 孔繁毅醫生 許樹昌教授:剛才你問有關處方了多少個療程,高醫生告訴我,醫管局已在老人院舍和門診處方了約1 600個療程。
孔繁毅醫生: 新聞
【Now新聞台】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指,早前有長者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的事件,令市民預約速度減慢,她認為是人之常情。 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建議,接種疫苗前可先向家庭醫生查詢。 另外,若長者已入院,他需要用胃喉,可能用Molnupiravir會較好,因它可在胃喉中使用;若病人有腎臟問題,可能用Paxlovid會比較好。
他續指,配戴口罩只是推遲爆發流感,但只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及做好個人衛生,相信大規模爆發的風險很小。 孔繁毅醫生 我剛才主動提及,每次抗疫都有很多手段,但每次用何手段都要汲取教訓和看看現時面對的疫情是甚麼狀況。 基於現時我們重中之重是要減死亡、減重症,我們政策措施的重點是減死亡、減重症,加強治療、加強應用有效藥物、加多些病床和更加積極地去推行接種疫苗的工作,防範他們受到感染。
孔繁毅醫生: 疫情初期身先士卒接觸患者 為醫護打下「定心針」
他又預料未來可供選擇的疫苗種類將會增加,而香港大學正研發的噴鼻式疫苗亦進展良好。 孔繁毅醫生 第四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本港負壓深切治療(ICU)病牀使用量昨日(11日)達75%,部分入住患者較為年輕。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表示,留意到「年輕患者多咗肺炎情況」,相信因患者病徵輕微而遲求醫,求醫時已是病發後7日,屆時炎症反應會較嚴重,但病毒威力並無提高。 孔繁毅在新聞博覽館的網上講座中表示,公立醫院疫苗過敏安全診所已經處理約150個類似個案,只有1人被醫生斷定為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
- 這兩種口服藥均能牽制病毒繁殖,主要用於輕症,需要及早使用,最好是在發病五天內和未有明顯呼吸衰竭時,譬如若「夾手指」(的血氧濃度)達94%以上,就很適合使用這類藥物。
- 梁中學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 父親經營中港貿易生意, 家境富裕。
- 孔教授指只要做完後沒有問題,是可以的;有人提出第一針打完復必泰,第二針可否打科興?
- 被問到兩年疫情以來最難忘的時刻,孔繁毅第一時間聯想起第一波疫情,醫院內不少醫護亦感到擔心,他於是身先士卒,親自入負氣壓病房為病人抽血及抽樣本,希望為醫護人員打下「定心針」。
- 回想起沙士爆發期間,整個社會氣氛緊張,醫院仿如死城,但偏偏作為醫生,他需要每日在病房接觸病人。
部分嚴重個案當局並沒有主動公佈,及後被傳媒揭發,包括在2021年3月30日經傳媒查證後,有一名80歲女子在3月20日接種科興疫苗後,翌日於家中暴斃的個案,衛生署認為和接種疫苗不相關便沒有呈報委員會及公佈,直至被揭發後才表示會進行調查。 另有一名62歲男子在3月27日上午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後,同日中午在街上暈倒,被送入威爾斯親王醫院後經診斷是腦中風,情況嚴重,而當局直到傳媒查詢時才披露該嚴重個案。 行政長官:數個問題,稍後請兩位教授說說兩款口服藥物的選用情況。 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特區政府協助醫管局成功採購這兩款相當有效的新冠口服藥物究竟買了多少,我留意到陳教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前幾天在立法會亦被問及這問題。
孔繁毅醫生: 事件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覆蓋全香港所有政府或私家醫生及包含醫生的最新資料,這有助市民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和讓市民了解更多他們現在的醫生狀況。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對於新冠病毒疫苗,孔繁毅預計需要每年接種,視乎人體相關病毒抗體的下降速度,需要做更多研究。 至於港大研發的噴鼻式新冠肺炎疫苗,最快明年底至2022年開展第三期臨牀試驗,完成後才有機會推出市面。 另外,接種疫苗後的死亡個案,政府早前改為只公布與疫苗有關個案,孔繁毅指可能會再微調。 一名瑪麗醫院醫生在接種復必泰疫苗後兩日腦出血,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表示,這名58歲醫生本身在急症科工作,接種疫苗兩日後出現中風出血,他本身可能血壓偏高,進一步資料有待委員會開會,看到更多臨床數據後才能肯定與疫苗有否關係。
及後,隨著「復必泰」疫苗開放予12-16歲青少年接種,政府自同年6月28日起,再將外展接種擴大至中、小學。 另外,一名22歲港大醫科生早前中風入住廣華醫院,出事前四天曾接種復必泰疫苗,孔繁毅指他天生有血管不正常,中風與疫苗無關,孔繁毅早前亦曾探望,指他情況已好轉但有面癱。 藝人楊繡惠就分享,自己在打噴嚏前,都習慣捏住鼻子,想不到醫師就警告,過去曾有人因為這樣,造成耳膜破裂,更嚴重的甚至有腦出血,讓楊繡惠嚇壞了。 女病患表示,去年因受疫情影響害她失業,導致精神焦慮,於是前往孔繁錦的診所看診,事後孔傳訊息給她表示要到府拜訪,女子以為孔是為了追蹤病情,才讓孔進到屋內,沒想到孔卻伺機熊抱她,強吻她的臉部及脖子,事後還跟女子討信封袋,並塞了6千元進信封袋後給她。 他又透露,政府專家委員會將會討論未來新冠疫苗接種方案,認為可以參考現時流感疫苗的做法,讓有需要人士相隔半年自願選擇接種加強劑,高危人士或長者將可獲全費資助,而健康人士則要自費。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診所9大著數
抗疫期間,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亦少不免心存憂慮,幸得到由教授及醫生組成的團隊夙夜匪懈地研究抗疫方案,以科學為基礎、以港人的福祉為前提,守護我們的健康。 是次接受訪問的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教授,正是這支抗疫團隊中的重要成員,自十七年前迎戰沙士開始,便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感染及傳染病科講座教授及系主任袁國勇教授合作無間,仁心仁術,與香港人抗疫同行。 孔繁毅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幼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重症個案亦偏低,但因幼童過去3年均佩戴口罩,並未接觸過上呼吸道病毒,自然感染免疫力低,故建議幼童以及長者應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 而高危人士在人多地方應繼續佩戴口罩,亦強烈建議醫院及院舍員工佩戴,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但他指,不建議在學校內佩戴口罩,認為學童需要見到口部,以助其言語發展。 孔繁毅醫生 佩戴口罩可推遲爆發流感,只要接種流感疫苗,相信大規模爆發的風險很小。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診所: 孔繁錦診所 簡介 診療科別 服務項目
至於尤其是重症長者,一般有較多肺部問題,可能出現嚴重「長新冠」肺纖維化,會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處理。 此外,前日兩宗接種科興疫苗後危殆、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的個案,孔繁毅指該80歲老翁有糖尿病和曾中風等,認為就算沒有接種疫苗,短時間內也有機會入深切治療部。 孔繁毅醫生診所 另一名72歲老婦本身亦有高血糖,李卓廣指接種後感疲倦乃常見情況,觀乎現有資料和其病歷,委員會認為情況最有可能因沒有定時使用胰島素所致。 這間藥廠進行了一次全球隨機抽樣、有安慰劑比較的測試,發現這種藥物可減低入院和死亡風險接近九成。 這兩種口服藥均能牽制病毒繁殖,主要用於輕症,需要及早使用,最好是在發病五天內和未有明顯呼吸衰竭時,譬如若「夾手指」(的血氧濃度)達94%以上,就很適合使用這類藥物。
孔繁毅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大多數康復者在頭一個月仍感到疲累、肌肉痛、活動量大不如前;當中5%需要超過6個月才能復元,2%肺部出現長期纖維化,還可能出現味覺與嗅覺失調,以及抑鬱、創傷後壓力等精神問題。 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全港市民人心惶惶,面對未知的疫病,醫護人員卻不能退縮。 市場傳出美國政府開始放行中國太陽能板進口的消息,對此中國相關企業表示,從去年第 3 季起都正常了,機構對太陽能板清關情況也持較樂觀態度。
唯一改變的是,譚永輝已經成為瑪麗醫院內科醫生,即他口中所稱的「醫學界少林寺」。 他指,最初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憂慮,畢竟仍未了解病毒的殺傷力及傳染性等,第一次接觸患者感戰戰兢兢,但為安撫病人,只好不斷說服病人不要擔心,並交代病情的發展,隨後看到病人情況逐漸好轉及完全根治,感到非常有成功感。 孔繁毅醫生 被問及長者及高危人士的疫苗接種安排,孔繁毅表示,專家委員會將就此再開會商討。 他建議長者及高危人士,只要接種時間距離超過半年,可以選擇再打加強劑,無論是第六或第七劑,以推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