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腎虛型主證:陰道出血,量多少不一,色鮮紅,頭暈目眩,耳鳴心悸,五心煩熱,兩顴紅赤,腰膝酸軟。 1.證候:陰道不規則出血,色黯紅,有血塊,量多,帶下赤白相同,質粘碉,氣味腥臭,小腹脹痛,胸脹痞滿,心煩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絳,舌苔黃,脈弦數。 (三)未準備淋巴結清掃者:常規探查盆腔及腹腔主動脈旁淋巴結,有腫大者至少應做活檢,有技術條件而病人也允許時,可行淋巴結清掃術。 1.臀部腫塊根治術後,常有坐骨神經裸露,髂骨外露,均需較厚的組織修復,可採用闊筋膜張肌皮瓣進行立即轉移,其營養血管為旋股外側動脈的橫文,從肌肉的上中1/3交界處進入肌皮瓣。 肌皮瓣長寬比例可達15×35~40cm,供區一期縫合。 纖維瘤病廣泛切除後,常有肌肉缺損或大血管神經裸露,骨、關節的外露及軟骨組織缺損,局部肌皮瓣或肌瓣的修復最為理想。
癌腫的範圍局限,僅累及一部分子宮內膜,外觀則與瀰漫型相同。 表面的癌變範圍不大,而往深部侵犯肌層,致使子宮體增大或壞死感染形成宮壁潰瘍,甚至穿通。 九、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 可為內膜癌發展的一個階段或無此階段。 青春型纖維腺瘤,大多發生在月經初潮期,臨床較少見,特點為生長較快,瘤體較大,病程約在1年左右可佔滿全乳房,腫塊最大徑為1-13CM。 手術本身的刺激,也是纖維瘤複發的原因之一,且往往會造成纖維瘤的其他部位轉移複發,使治療更加麻煩、困難。
子宮頸瘤: 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內膜增厚和子宮內膜增生是不一樣的,後者需透過病理化驗才能得知。 子宮肌瘤的治療是很個人化的,需要依據患者個人的身體狀況,以及各種考量,例如生育上的需求,經由病人與醫師的共同討論來決定的。 臨床上通常會有兩大治療方向:如果是非常確定不想懷孕的人,方向就會是根除病灶,避免子宮肌瘤再度復發。 而如果是想懷孕的患者,治療方向就會偏向維持子宮機能及緩解不適症狀。 2012年,約有320,000位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並造成約76,000人的死亡。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中的第三名,僅次於卵巢癌和子宮頸癌。
- 子宮頸癌病人在完成治療後,仍需要接受醫生的密切跟進,以及接受有需要的後續檢查,包括實驗室的化驗或其他影像檢查,以查看有否癌症或治療副作用的跡象。
- 感染生殖器官的HPV病毒大多能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會出現變異,演變成子宮頸上皮內瘤,並可能隨時間發展成子宮頸癌。
- 肌瘤尚未被確診之前,都會暫時把它當成良性的,只能靠定期追蹤來觀察它是否有快速長大。
- 一般而言,患有輕微局部性子宮腺肌症的女士,懷孕機率是不受影響的,而懷孕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是跟普通人相若。
- 不僅較年輕或近絕經期患者易誤認為月經不調,不及時就診,即使醫生亦往往疏忽。
至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甚至腹腔鏡檢查,都不能作分期診斷的依據。 國際間癌症專家,認為子宮頸癌是專指侵襲性子宮頸癌。 在台灣民間俗稱「子宮頸原位癌」,並不認為是真正的癌症,目前其名稱較合理應稱為「子宮頸上皮細胞嚴重性病變」,或「子宮頸上皮細胞內贅瘤」,我國健保局也不列入重大癌症疾病。 以往我國衛生署公布全國癌症發生的統計表,子宮頸癌包括原位癌和侵襲癌,而讓國際間醫療專家誤認台灣是子宮頸癌好發的國家。 病人與主診醫生在治療完成後,可商討並制定一個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要再次求診,亦可列出一些飲食和運動建議等。 子宮頸瘤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復康路途更加清晰,加強病人徹底康復的信心。
子宮頸瘤: 主要類型
鍾:子宮肌瘤即長在子宮的纖維瘤,多屬良性,高危年齡層為40至50歲,不過亦有年輕化趨勢,臨牀不時遇到30歲或以下的患者。 病因不明,但已知會受雌性激素刺激而生長,例如患有子宮肌瘤的病人懷孕,肌瘤會因體內雌激素上升而增大,產後多數會縮小;若病人隨更年期停經,肌瘤有可能隨雌性激素下降而停止生長或縮小。 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肥胖、月經初潮較早(如早於11至12歲以前),或有家族病史。 有些人類乳頭瘤病毒被列為「高風險病毒類型」,因其可以引致子宮頸癌。 其他被稱為「低風險病毒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可引致性病―疣。
- 剛才已經說過,子宮肌瘤大部分是沒有什麼症狀的,而且沒有一定要吃藥或開刀,多數的人只要定期追蹤就好,但當醫師發現難以處理的症狀確實與子宮肌瘤有關時,就可能建議藉由藥物或手術來治療子宮肌瘤。
- 根據文獻指出,單獨服用雌激素會增加罹病風險,但同時服用雌激素和黃體激素(一般常見於避孕藥中)卻會降低罹病風險。
- 完成治療後的病人亦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進行運動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
- 首先把子宮想像為胎兒的房間,那肌肉層就是房間的牆壁,黏膜就像是牆壁上的裝潢、油漆,屬於內裝的部分;而漿膜層就好像牆壁外面的磁磚,讓房間與外界稍微有些區隔。
- 為堅硬、無痛、無移動性、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的腫物,生長緩慢,無包膜而呈浸潤生長。
- 除非有不正常子宮出血、肌瘤生長快速(約有0.5%可能為惡性腫瘤)、肌瘤大小超過6公分(約孕期12周大小),就需思考手術與否。
- 巧克力囊腫依嚴重度的不同,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經痛、月經失調、腹痛、慢性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等,半數病患有不孕的困擾。
根據文獻指出,單獨服用雌激素會增加罹病風險,但同時服用雌激素和黃體激素(一般常見於避孕藥中)卻會降低罹病風險。 約有2~5%的病人罹病因素和親代的遺傳基因相關。 子宮內膜癌有時候會只被稱為子宮癌,但事實上子宮裡發生的癌症並不只有子宮內膜癌,其他的組織也有可能癌化,像是子宮頸癌、子宮肌層肉瘤、滋養細胞疾病。 有一個40多歲的女士,因為經血過多,嚴重經痛和慢性盆腔痛而求醫,超聲波診斷出有子宮腺肌症。 她沒有生育計劃,但想保留子宮,嘗試了止血藥和不同的止痛藥物,症狀卻得不到改善,經血過多導致嚴重貧血需要多次入醫院輸血,而經痛亦令她需要每月請病假。 最初她抗拒荷爾蒙治療,但經過一輪討論後,她最終同意使用藥用子宮環。
子宮頸瘤: 子宮頸癌的分期與治療
一般而言,30 歲以上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頸癌,而本港子宮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55歳。 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 HPV)是一組包括 150 多種類型的病毒,其中約 40 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 HPV 可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的癌前病變及癌症。 壓迫到腸子,則可能造成阻塞或便祕;子宮肌瘤也有可能造成不孕但機會不高,只佔不孕症婦女的百分之三而已。 所以一個不孕症的婦女,若發現子宮有肌瘤的話,絕不能斷然宣稱這就是不孕的原因,一定要等到該做的檢查都做完後,仍找不到其它的症狀原因時,才可把不孕的問題歸咎於子宮肌瘤。
子宮頸癌是一種惡性疾病,大多數情況下發生在平坦上皮細胞中,其中宮頸內層是由其組成的。 宮頸腺癌的可能性小得多,可能是宮頸腺癌,其具有產生粘液的細胞來源。 子宮頸瘤 子宮頸瘤 今集《杏林在線》會講解一下中西醫治療經痛的方法。
子宮頸瘤: 子宮內膜癌致不孕 癌症婦終求子成功
想當然耳,因為尚未確診,所以這樣的定期追蹤,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多長出來的增生物、贅生物,不一定對人體有影響,只要是良性又不影響生活,其實只需要追蹤觀察即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長在「肌肉層」的瘤狀物,因為切片化驗困難的關係,基本上「只能倚靠追蹤」來觀察它是否為惡性,這容易形成診斷上的死角。 因此,對於5年疾病後不超過2厘米的腫瘤,絕大多數患者存活。 腫瘤大小從2厘米到4厘米,這個概率降低到60%。 當癌組織的數值超過4厘米時,幾乎一半(40%)的病例會發生致命的結果。
有了它,腫瘤由類似小乳頭的東西組成,外形與布魯塞爾芽菜相似。 正如一些研究的結果所表明的那樣,當患有代謝紊亂,超重和肥胖時,女性在風險組中特別有風險。 我們有嚴格的採購指南,只鏈接到信譽良好的媒體網站,學術研究機構,並儘可能與醫學同行評審的研究相關聯。
子宮頸瘤: 宮頸息肉診斷
七、多囊卵巢症候群 表現為不排卵,而使子宮內膜處於高水平的、持續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孕激素的調節和周期性的子宮內膜剝脫,而發生增生改變。 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三者並存於子宮內膜癌患者,稱為「宮內膜的三聯征」或「宮內膜癌症候群」。 三者可能與高脂飲食有關,而高脂飲食與子宮內膜癌有直接關係。 免責聲明: 本站內容均由合格醫療人員編輯審閱,以確保正確性。 網站資訊無法取代醫師面對面的診斷與治療,若有疾病相關問題,仍應諮詢醫療人員。 子宮漿膜下肌瘤(subserous):可理解為子宮肌瘤長在子宮外部,雖然部分不會引發子宮出血,但子宮肌瘤變大可能會壓迫骨盆腔中的泌尿道及消化道,影響排尿及排便。
其成因和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目前醫界仍致力研究中,目前猜測有兩大致病原因,一為子宮內膜和子宮肌肉層的交界處遭到破壞,通常是曾生產或人工流產手術。 肉瘤變性約有0.5~1%的子宮肌瘤惡變為肉瘤,多見於年齡大,肌瘤較大且生長快者,特別是絕經後肌瘤增長迅速或絕經後再出現的肌瘤患者。 然而,性交時,人類乳頭瘤病毒能感染避孕套沒有遮蓋的地方,故此避孕套並不能百份百預防婦女受人類乳頭瘤病毒的感染。
子宮頸瘤: 診斷要點
有沒有症狀、症狀的嚴重程度是決定治療方式的準則之一。 但醫師們提到,現在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式很多,除了開刀切除外,也可以使用藥物控制,患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子宮內膜增生又分成好幾類,其中「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已經沒有懷孕需求的女性,建議最好切除子宮;如果仍有強烈懷孕需求,可先考慮用藥物治療,但因復發率很高,生產後仍建議切除子宮。 如果不治療,內膜細胞持續增生,變成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提高,5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變成癌症。 此外,乳癌病人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也可能會讓子宮內膜變厚,需要定期追蹤。 如果沒有經血量多、非經期異常出血,一樣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調整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才建議做子宮內膜搔刮術或子宮鏡檢查。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患者接受治療後,體質會比較差,因此為增強體質,應該盡快恢復走動,也要適當運動,例如散步、太極等,同時要作充分休息。 飲食習慣方面,應該避免進食辛辣、具刺激性,以及肥膩或經醃製的食物;相反,要多食用高蛋白質、高維他命的食物,以及新鮮蔬果,以保持排便暢通。 另外,由於吸煙習慣也是引致子宮頸癌的其中一項高危因素,本身是有吸煙習慣的女性應盡早戒煙,減低患病風險。 子宮頸癌也是本港女性致命癌症當中,排行第9位。
子宮頸瘤: 子宮頸的位置
若想腹腔鏡開,因45歲且已生育2子,可行腹腔鏡子宮全切除手術。 子宮肌瘤可生於子宮本體、子宮頸、子宮的漿膜下、黏膜下或子宮壁內。 國際研究指出,子宮肌瘤患者中約有8成更會長出多於一個肌瘤。 不同位置的子宮肌瘤會有不同的病徵:子宮本體內|患者會出現經血流量多及持續經痛的現象。 「開完刀後病患應該瞬間少了3公斤!」李醫生續指:「病患說她沒有進補任何藥物、食物」,「肌瘤內出現非常硬的鈣化組織,通常是因為血液灌流進肌瘤後,礦物質的堆積產生」。 子宮頸瘤 不是所有子宮肌瘤都屬良性,惡性機率佔0.05%至0.067%。
年輕族群是多不認為子宮頸癌與自己有關,加上沒有抹片檢查,發現也常常是晚期,而高齡族群的患者,通常是不願接受抹片,甚至這輩子從未接受過內診,而錯失被發現的機會。 演出《麻辣鮮師》的藝人彭曉彤2017年罹患子宮頸癌,經過五年的治療休養,近期宣布復出;藝人曾智希也曾被診斷罹患子宮頸癌癌前病變,而港星梅艷芳更是因子宮頸癌離世。 台灣積極宣傳「六分鐘護一生」讓台灣子宮頸癌患者逐年減少,但子宮頸癌的患者近年卻出現「M型化」的分布,20歲到30歲以及70歲到80歲個占據二大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族群。
子宮頸瘤: 子宮腺癌
另外,不少患者因肌瘤令盆腔出現壓迫感、下墜及脹痛,或有小便問題、受孕困難、流產風險,亦需考慮手術。 子宮頸癌疫苗對從未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的女性最為有效,故此,從未有性行為的女性最適合接種此疫苗。 由於沒有足夠數據證明此疫苗能在懷孕期間使用,故懷孕婦女不適合接種此疫苗。
子宮頸瘤: 症狀
子宮內膜癌在已開發中國家更為常見,也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1980年代到2010年間,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在許多國家中竄升。 子宮頸瘤 目前認為這可能與逐漸增加的高齡人口與節節攀升的肥胖人口比例有關。 通過腹腔鏡手術切除整個子宮,手術的出血量會比只切除肌瘤的手術來得低,且能有效預防子宮肌瘤復發以及避免子宮內膜癌及子宮頸癌的發生。
子宮頸瘤: (三) 子宮肌瘤原因
其他子类的子宫内膜癌很难发现,比如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 遠離環境荷爾蒙污染:周遭環境中潛在與人體荷爾蒙類似結構的人造化學物質,會與人體中的性激素受體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使用塑膠袋裝食物、使用紙餐盒盛裝熟食、長期接觸印刷油墨等。 首先把子宮想像為胎兒的房間,那肌肉層就是房間的牆壁,黏膜就像是牆壁上的裝潢、油漆,屬於內裝的部分;而漿膜層就好像牆壁外面的磁磚,讓房間與外界稍微有些區隔。 子宮肌瘤會因生長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稱,下面我們會由外至內做說明。 肌瘤尚未被確診之前,都會暫時把它當成良性的,只能靠定期追蹤來觀察它是否有快速長大。 黃貞瑜醫師說,目前認為惡性肉瘤並不是由肌瘤質變而成的,它本來就是惡性的組織,只是因為之前難確診,所以暫時被當成肌瘤來觀察。
子宮頸瘤: 子宮漿膜下肌瘤
其中盆腔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初始术后的孤立盆腔复发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45%~74%,复发后行盆腔廓清术的总生存率为10%,但经仔细选择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30%~60%,手术病死率低于10%。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第二常见的复发部位,孤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复发患者约30%可通过根治放疗或同期放化疗获得长期生存。 初治后的中位复发时间是7至36个月,多数复发见于3年内且预后差,患者常死于尿毒症等疾病进展,是最常见的终末期事件。
標靶治療是使用靶向或針對子宮頸癌細胞上蛋白質的藥物,目的是破壞癌細胞或減慢其生長。 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有多個種類,其中,血管生成抑制劑能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發揮作用,阻止腫瘤形成新血管以獲得生長所需營養。 體內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源置於癌症內部或附近,在子宮頸癌治療中,放射源會放置在陰道或子宮頸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