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醫師解釋其實兩者出血的時間點不同,但都需要至婦產科給醫師進行完整檢查。 子宮內膜癌在停經前常見症狀之一是不正常出血,包括月經不規則、出血量過多、月經時間過久。 如果停經後一年以上又再出血,應高度注意子宮內膜病變,如子宮內膜長出肌瘤、瘜肉或嚴重發炎,而子宮內膜癌引起的停經後出血也佔相當大比例,務必及時諮詢婦科醫師,進行超音波及內診檢查或子宮內膜切片取樣確認是良性或惡性。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Tamoxifen,TMX或TAM)是一種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藥物,並有微弱的雌激素樣作用。 他莫昔芬與雌激素競爭受體,抑制瞭內源性雌激素與受體結合,減少瞭雌激素對子宮內膜促進增生的作用。 PR水平低的腫瘤,可先用他莫昔芬使PR水平升高後再用孕激素;或他莫昔芬與孕激素同時應用,均在晚期或復發的內膜癌達到瞭一定的緩解率。
提醒:更年後出血,務必做超音波檢查,確認子宮內膜厚度(一般更年期可能小於0.4公分)。 若子宮內膜過厚、呈現不規則形狀,須透過子宮內膜切片或子宮腔鏡,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 據最新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子宮體癌(corpus carcinoma)」已列入十大癌症之中,而其中超過9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而一般人熟知的女性癌症多是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慢慢增加,已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六名,一年增加2400至2500人左右,甚至有年輕化趨勢。
子宮內膜癌月經: 癌症專區
腹腔鏡手術:做法是用一根30公分的器械伸入骨盆腔,侵入性較低,術後復原和疼痛都比傳統手術有所改善,早期患者適用。 勿自行補充荷爾蒙:台灣婦癌醫學會提醒,應與醫師討論停經後補充荷爾蒙的必要性,但切勿自行買藥服用。 慢性病:研究指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有關,且糖尿病罹癌機率比一般人高 3.4 倍。 化學藥物治療:為全身性療效,利用口服或是注射藥物,制止癌細胞分裂並殺死癌細胞的療法,可有效延長病人生命。 子宮分段搔刮術:將病患麻醉後,以細小刮匙先刮取子宮頸組織,再進入子宮腔刮取子宮內膜並進行檢驗,可看出是否有侵犯子宮頸的現象。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4.停經或患骨質疏鬆症的女士,避免持續每日服食賀爾蒙補充劑達3至5年,選擇安全的配方、適量服用,可向醫生查詢。 今(6)日為24節氣中的「驚蟄」日,受輻射冷卻影響,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特報,今晨平地最低溫落在苗栗縣頭屋鄉5.7˚C,各地也多出現10 ˚C以下低溫,日夜溫差頗大。 預計本週天氣晴朗穩定,降雨機率較低,但下週有新一波鋒面挾強冷空氣南下將變天,恐達強烈冷氣團等級。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之照護
從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年齡來講,大部份的病例發生在45到59歲之間。 因此,子宮內膜癌是可以發生在生育年齡,及其後的任何一個年齡層。 3.臨床分期 國際婦產科聯盟規定,於1989年10月以前對子宮內膜癌按1971年之規定進行臨床分期,對無法手術而行單純放療者,或先放療後手術者仍用1971年臨床分期。 4.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和原位癌 子宮內膜的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變,已被廣泛接受。
有作者統計,在早期內膜癌,應用孕激素者死於心血管病的比率較不用孕激素者明顯升高。 因此,目前認為,在早期內膜癌,孕激素不做為手術後的預防用藥,除非患者具有高危因素,而且腫瘤的雌、孕激素受體為陽性者。 對晚期或復發癌、有手術禁忌證者、年輕的早期內膜癌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均可用孕激素治療。
子宮內膜癌月經: 康健趨勢論壇(一)經期紊亂應小心「子宮內膜癌」,但怎樣才算週期正常?
在40 歲以下的內膜癌患者中,約有2 成的患者罹患多囊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這類婦女的卵子留在濾泡的時間持續較久,經常無法使卵子成熟排出,使子宮內膜經常處在雌激素刺激之下,缺乏黃體素調節,導致子宮內膜無法週期性脫落,致使子宮內膜持續增生、變厚,久而久之易發生病變。 據統計顯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未來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月經正常者的4 倍。 ●曾接受乳癌後的荷爾蒙治療:乳癌的治療方式之一是口服荷爾蒙治療,雖然在乳房組織而言,tamoxifen作用是要「抑制」雌激素。 但這個藥物在子宮組織會增加雌激素刺激作用,而增加了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另,便利商店常見的寶特瓶飲料,若改裝熱水或放置車內經高溫照射,同樣會釋放有害物質。 台灣因子宮頸癌抹片檢查普及,目前每年確診數約增加一千四百人至一千五百人左右;而卵巢癌則是維持平衡,並無太明顯增幅。 反倒是罹患子宮內膜癌人數近十年來不停增加,一年增加二千四百人至二千五百人左右,已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六名。 由骨質密度下降使骨骼的結構脆弱失去應有堅固度,而以致容易斷裂。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的預後如何?
患者分別具有1、2或3個以上危險因素時其5年生存率分別為88%及60%。 對於術後分期為Ⅰ期或Ⅱ期者,若術後全部接收放射治療其生存率分別為88%、85%~80%,高危因素的多少則不是影響判斷預後的因素。 經手術-病理分期確定有子宮外轉移者,轉移部位的多少與復發有顯著的相關性,有1、2或3處轉移灶時,相對復發危險性分別為12、18及45。 轉移灶的部位包括:腹膜後淋巴結(腹主動脈及盆腔淋巴結)、陰道及宮旁組織及附件、盆腹膜及腹腔沖洗液及其他經手術探查發現確定的轉移灶。 經多變量因素分析表明子宮外轉移灶的部位與遠處或腹腔內復發有顯著相關性。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璐敏提到,該名大學生因為照超音波時發現子宮內膜有不正常回聲,進一步以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有一個1至2公分的腫瘤,最終切片病理報告證實,是子宮內膜癌症。
-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高踞香港癌症的第7位,亦是女性癌症的第4位,每年約有新症1千宗,死亡率約33%。
- 子宮內膜癌90%會出現異常出血的警訊,比如經血變多、更年期以後出血,或月經週期不規則等。
- 子宮內膜增生依組織型態可分為單純性、複雜性、單純性非典型及複雜性非典型等類型。
- 對無顯著子宮外癌變的患者來說,有肌層的浸潤復發率比無肌層浸潤者高4倍。
- ③透明細胞腺癌:少見,約占子宮內膜癌的1.5%~5%。
對高危人群如LynchⅡ綜合征患者行宮腔鏡檢查或活檢有助於早期診斷外,目前尚無有效的篩查方法。 Karlsson等報道對1168例婦女行經陰道B型超聲檢查與診刮及宮內膜活檢結果比較,子宮內膜厚度以5mm厚度為閾值,其陰道預測為96%,陽性預測值87%,敏感性100%,且有無創、簡便之優點,已廣泛應用。 2.病理組織學檢查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內膜癌的依據,也是瞭解病理類型、細胞分化程度惟一方法。 組織標本采取是影響病理組織學檢查準確性的重要問題。
子宮內膜癌月經: 停經後異常出血要小心 – 子宮內膜癌(懶人包)
灰色血液是陰道發炎的警訊,比如細菌性陰道炎,其他感染跡象包括發燒、腹痛、陰道瘙癢、有異味,若出現以上情況,應盡快就醫。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薄在人工生殖中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當然坊間流傳著各式各樣「養內膜」的方法,討論度很高,至於效果如何就見仁見智、不得而知了。 但是否真的是APAM,還是要仔細跟醫生確認,若醫生不確定,可以再尋求熟悉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醫生診治。 由於手術損害淋巴結周圍的自律神經,結果病人會長期忍受排尿及排便障礙的煩惱。
子宮內膜癌90%會出現異常出血,比如經血變多、停經後出血,或月經週期不規則等,也可能因為腫瘤壓迫造成疼痛,像是下腹痛、性交疼痛等。 子宮內膜癌藥物治療是針對仍有生育需求者,使用黃體素或是可降低雌激素之藥物暫時緩減子宮內膜癌產生的相關症狀。 但為避免之後子宮內膜癌細胞之擴散,仍建議於無生育需求後進行外科手術摘除子宮,以避免子宮內膜癌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 若是子宮內膜息肉或子宮頸息肉,藥物的治療效果差,建議還是手術切除比較好。 不過,手術後復發息肉的機率很高,患者一發現症狀,應儘早回診檢查和治療;若無症狀,也要每6個月定期回診追蹤。 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收治一名24歲體型偏胖的廖姓女子,因病人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且月經長期異常,22歲時就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沒想到治療半年後竟又復發,最後決定切除子宮,避免癌細胞擴散。
子宮內膜癌月經: 她子宮內膜癌竟能生寶寶!小心「月經不規則」潛藏致癌危機
體重過重:停經之後卵巢不再製造這雌激素及黃體激素這兩種荷爾蒙,但脂肪組織仍可以製作出雌激素,改變體內荷爾蒙的平衡,停經後脂肪組織作出的雌激素影響身體很大,會引發身體產生乳癌與子宮內膜癌。 體重過重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是正常體重者的兩倍。 也因此,在有行經的期間,女性每個月的不同時期隨荷爾蒙的高低變化,子宮內膜厚度都不一樣。 屠乃芳提醒,但若是已經停經,沒有荷爾蒙刺激下,子宮內膜厚度仍然增厚,一定要小心。 一般停經婦女的子宮內膜應該在0.3公分以下,如果厚度在0.5公分以上,就表是內膜太厚,可能有「內膜過度增生」的問題。
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資料Ⅰ期子宮內膜癌無肌層浸潤組、淺肌層浸潤組與深肌層浸潤組因癌病死率分別為8.2%,14.6%及20%,有肌層浸潤者死亡率高,差異有顯著性。 子宮內膜癌月經 生存率的不同可能與深肌層受累後淋巴轉移率增高或癌瘤易穿破漿肌層引起子宮外播散,使術後復發率升高有關。 對有深肌層受累者應註意有無子宮外播散癌變存在,屬高危組,術後應給以輔助治療。 國外研究曾經發現,子宮內膜癌可分成兩型:一型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初經早而停經晚、生育少、年紀較大的女性;另一型是年輕、較瘦的女性,患者通常細胞分化比較不好,預後比較差。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日益升高的原因跟乳癌類似,皆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有關,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 陰道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的女性,特別在性生活頻繁,以及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較患上陰道炎。
子宮內膜癌月經: 癌症預防
經陰道B超檢查可瞭解子宮大小、宮腔形狀、宮腔內有無贅生物、子宮內膜厚度、肌層有無浸潤及深度(Sahakian,1991),為臨床診斷及病理取材(宮腔活檢,或診刮)提供參考。 經絕後婦女子宮出血,可根據經陰道B超檢查結果選擇進一步確診方法。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子宮內膜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單純的放射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52%,療效明顯低於手術治療或手術與放射聯合治療的5年生存率,平均低20%。 5、對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有密切隨訪或監測:子宮內膜癌患者在治療後應密切定期隨訪,爭取及早發現有無復發,約75%~95%復發是在術後2~3年內。
此外,有作者曾應用氯米芬(克羅米芬)在子宮內膜癌看到組織學的改變。 也有作者應用LH-RH類似物治療晚期內膜癌,觀察到瞭一定的效果,但均因例數太少,經驗不多,難下結論。 有作者對21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經腹壁皮下註射高舍瑞林3.6mg,每四周重復。 子宮內膜癌單一藥物化療在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研究較多,近年研究已趨減少。
子宮內膜癌月經: 健康網》料理地瓜葉有撇步 農糧署授2招不黑不爛
有些女性黃體素分泌得不夠多,子宮內膜要剝落又不剝落,就會造成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這種情況需要用荷爾蒙調經,子宮內膜才不會越來越厚。 可以等月經結束、子宮內膜都剝落了,恢復一般狀態,再做一次超音波,比較能確定它到底有沒有增厚。 其他跟雌激素有關的危險因子:沒有生育過的婦女、太晚停經、無排卵的月經週期、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等,體內經常都會有太多的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月經: 月經裡混著血塊,當心是癌症前兆!婦產科醫師列出3大可能原因,女性務必注意
術前腔內部分劑量照射:即在A及F旁照射劑量大於20Gy,分2~3次,每周1次,放療後10~14天可作手術切除子宮及雙附件。 B.術前照射種類:術前全劑量照射:即腔內加體外照射,劑量與單純放射治療相同。 ②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區:即盆腔照射區向頭側擴展區,由盆腔外照射點向頭側擴展長18cm,寬8cm包括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腎動脈淋巴結。 若僅有髂總淋巴結受累者則可用頭側擴展長9cm包括腹主動脈下段照射。 組織分級與肌層受侵亦有顯著相關,北京協和醫院報道G1、2、3肌層受侵率為12%,21%,46%,華西醫科大學報道深肌層受累分別為14.7%,26.4%及30%,G1與G2、3間有顯著性差別。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4前兆
女性不論是否已經停經,最好避免吃太多高脂肪食物,因為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之一。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癌月經 脂肪會被體內某種酵素代謝成雌激素,如果過胖,這種雌激素就會增加,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風險就會提高。 如果化驗子宮內膜細胞後,發現沒有子宮內膜增生等惡性病變,那麼可能是荷爾蒙失調而造成子宮內膜過厚。
他莫昔芬也可能直接作用於腺癌細胞,使之抑制有絲分裂。 但是,他莫昔芬在動物實驗及對乳腺癌的治療中均有導致子宮內膜癌的報道,這可能與他莫昔芬的雌激素樣活性有關。 在一個1846例絕經後的乳腺癌的報道中,給予他莫昔芬 40mg/d,給藥組內膜癌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尤其在他莫昔芬應用大於2年以上者,內膜癌的發生率明顯升高。 但也有作者在實驗室研究中,未見到他莫昔芬有刺激子宮內膜癌細胞系生長的作用,甚至有的作者認為他莫昔芬有抑制子宮內膜癌細胞系生長的作用。 總之,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單獨應用他莫昔芬要十分慎重。
1.療效 子宮內膜癌因解剖及癌腫生物學特點,具有生長緩慢、轉移播散時間較晚和早期有較明顯癥狀等特點,故就診早。 在婦科惡性腫瘤中治療效果較好,總5年生存率為70%左右,臨床Ⅰ期5年生存率可達80%。 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516例子宮內膜癌5年生存率為85.9%。 北京協和醫院76例內膜癌5年生存率為72.7%,華西醫科大學149例5年生存率為71.2%。 組織發生學:女性生殖道器官和組織是由胚胎時期的米勒管發育、演變、分化而來,米勒管乃由體腔上皮內陷而形成。
子宮內膜癌月經: Tags: 月經異常 子宮內膜癌 肥胖 高血壓 高油脂飲食
對癌變局限於子宮的患者來說,癌組織分級是影響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文獻報道子宮內膜腺鱗癌G3與G1相比較,其復發相對危險性為8.1∶1;腺癌G3與G1比為15.0∶4.7。 有學者報道病理分級為G3的Ⅰ期患者組織分級為預測遠處轉移和盆腹腔復發,降低生存率的獨立相關因素。 經多變量因素分析指出,組織學分級為與預後(生存率)相關的獨立因素,組織分級G1、2、3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95%,66%和48%。 最近大宗手術分期資料,手術分期Ⅰ期G1、2及G3、5年生存率分別為92.1%,87.5%及74.5%;Ⅱ期各級為81.0%,80.9%,57.3%;Ⅲ期各級69.7%,63.3%,39.6%。
孕激素的作用機制,按“二步機理”,即孕激素分子先進入胞漿,與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再進入胞核。 激素受體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內是激素作用的關鍵一步,激素受體復合物影響著癌細胞內DNA的轉錄反應,可能延緩瞭DNA及RNA的復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孕激素與受體的作用是在基因水平上調節著細胞的生物活性。 孕激素治療後的組織像為腺體與間質發生逆轉改變,使癌細胞分化趨於成熟。
子宮內膜原位癌:對原位癌的確切定義,尚無統一的認識。 但原位癌的腺上皮細胞具有明顯的異型性,而無浸潤,這兩點的認識是統一的。 對無浸潤的部位有兩種理解:一是未浸潤到子宮內膜的間質,即癌變的腺上皮細胞未突破基底膜。 這種情況與重度非典型增生極難區別,就像宮頸的CINⅢ一樣,將重度(Ⅲ級)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放在一起稱EINⅢ(intra-endometrial neoplasiaⅢ)。
子宮內膜癌月經: 子宮內膜息肉最高近5%會癌化,不孕、肥胖、經血多者需小心
未分化癌極少見,可與其他類型子宮內膜癌或惡性中胚葉混合瘤共存,需作免疫組化染色方可鑒別,惡性程度高,多在短期內轉移死亡。 子宮內膜樣癌的預後與組織分化的級別顯著相關,低分化者有較高的復發率,其癌組織結構與核的分級是一致的,此點與USPC及CCC這些特殊病理類型不同,後者組織分級為Ⅰ級時其核分級可為高於Ⅱ、Ⅲ級,表明後者惡性程度更高。 據對7496例宮內膜癌報道子宮內膜癌6868例,其中86%為Ⅰ、Ⅱ期,5年生存率為81%;漿液性乳頭狀癌(310例)和透明細胞癌(1919例)僅占6%,其Ⅰ、Ⅱ期分別為57%和70%,5年生存率分別為48%和60%。 若按分期比較,同期別內膜癌與卵巢癌同樣難治,同樣需要婦科腫瘤專業醫師嚴謹統一的規范治療。
據香港中文大學收集的數據分析指出,單是本港現時65歲以上的女性已約有一半比例患上骨質疏鬆,特別是更年期後流失骨質的程度是最高。 但如果後天因素做得不足,如飲食不良或在生活習慣方面,沒有適當維持骨骼健康,令骨質流失的速度比率加快的話,就會大大提早患上骨質疏鬆症。 近年亦開始出現二十至三十歲的族群有骨質疏鬆的新聞浮現。 因此骨質疏鬆並非只是老年時候的出現的問題,而及早預防更有助減慢骨質的流失。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官網指出,雖然子宮內膜瘜肉惡性化成為子宮內膜癌的機會不大,但近十年來台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不斷攀升,所以長出內膜息肉的惡性化機率可能也越來越高,因而呼籲國人應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