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肌層受累的復發率危險性明顯高於淺肌層受累者。 文獻報道Ⅰ期ⅠA,ⅠB,ⅠC 5年生存率分別為93.3%,95%,77.8%,深肌層受累組復發率增高4.8倍。 近期經統計學分析指出,深肌層受累為影響預後的獨立因素,1996~1998年手術分期Ⅰ期5017的總結報道ⅠA期5年生存率91.1%,ⅠB 89.7%,ⅠC 81.3%。
- 1996~1998年對7496例子宮內膜癌5年總生存率為77.6%,較以往(20世紀60~80年代)63%~69%有顯著提高。
- 因此婦女應隨時註意自己月經的變化,註意陰道分泌物的性狀;一旦出現癥狀,及早到醫院檢查。
- 晚期可有子宮明顯增大,合並宮腔積膿時可有明顯觸痛,宮頸管內偶有癌組織脫出,觸之易出血。
- 跟子宮頸癌比較,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例少很多。
- 手術目的一是進行手術、病理分期,確定病變的範圍及與預後相關的重要因素;二是切除癌變的子宮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
但由於子宮內膜癌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賴瓊慧醫師建議,無論青少年還是更年期女性有異常出血,就要及早就醫。 手術治療:包含子宮及兩側輸卵管和卵巢切除、骨盆腔體液的細胞學檢查,另外必須依疾病程度摘取骨盆淋巴結、主動脈旁淋巴結和部分的腹網膜。 異常出血是最主要的症狀,九成子宮內膜癌都會發生;此外,也可能因腫瘤壓迫出現下腹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 6.化療 晚期不能手術或治療後復發者可考慮使用化療,常用的化療藥物有阿黴素、氟尿嘧啶(5-FU)、環磷醯胺、絲裂黴素等;可以單獨應用,也可幾種藥物聯合應用,也可與孕激素合併應用。 圍絕經期婦女月經紊亂或絕經後再現不規則陰道流血,均應先除外內膜癌後,再按良性疾病處理。 2.嚴格掌握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並合理使用,對更年期及絕經後婦女更應慎用。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前兆:子宮內膜增生
(2)陰道排液 多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合併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惡臭。 好消息是,子宮內膜癌有85%都是第一期,5年存活率達到83%以上,若進展至第三期,5年存活率降為32~60%,到了第四期只剩下5~20%。 會有些陰道分泌物,比月經量少,顏色為暗紅偏咖啡色,大約一個月內會結束。 術後須採淋浴,避免陰道灌洗,如廁後由前往後擦拭。
顏醫生強調,不論是早前的子宮頸癌篩查陰性,或是其他較難透過篩查來預防的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建議一旦出現病徵都應求醫,醫生一般會透過臨床問症及簡單檢查,再制定合適的檢查方案。 要確診病情,婦產科醫生可用超聲波及抽取子宮內膜組織,或以擴張及刮宮檢查。 影像掃描例如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是不可少的一環,因為手術前需要先充分了解腫瘤影響的範圍。 在治療的方案裏,手術是子宮內膜癌第1、2、3期的最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全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的切除;當判斷為第1期B以上的分期,亦會同時切除附近的淋巴組織。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子宮內膜癌有什麼症狀?
約1/4癌內可見細長或短的乳頭狀或絨毛腺狀結構,則應根據癌細胞的形態特征,與下述漿液性乳頭狀腺癌和透明細胞乳頭狀腺癌鑒別。 因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誘發癌症細胞成長,因此控制體重以及規律的運動能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加強免疫力,因而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肥胖:肥胖的女性較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脂肪本身就會製造雌激素,而雌激素過多就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結果有17例緩解,緩解率達到74%,緩解時間超過10個月。 ①盆腔外照射:包括上界L4或L5,兩側為距骨盆側壁1~2cm,下界包括陰道上1/2,一般使用2或4照射野(four-field),後者用於肥胖患者可減少放射線對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 1、開展防癌宣傳普查,加強衛生醫學知識、教育有更年期異常出血、陰道排液、合並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婦女,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早期診斷。 對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LIPSC,CCC,SC等)進行組織分級時應重視細胞核的不典型改變,若與結構分級不符合時,應將組織分級升高1級(G1、2向上提1級)。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疾病百科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原則,應根據臨床分期、癌細胞的分化程度,患者周身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決定。 因為內膜癌絕大多數為腺癌,對放射治療不敏感,故治療以手術為主,其他尚有放療、化療及其他藥物等綜合治療。 子宮超聲檢查對子宮內膜癌在宮腔大小、位置、肌層浸潤程度、腫瘤是否穿破子宮漿膜或是否累及宮頸管等有一定意義,其診斷符合率達79.3~81.82%。
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調節荷爾蒙、增強免疫系統,並且維持消化系統的健康。 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從未生育過、較晚停經、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的婦女,都較易得子宮內膜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林世基更呼籲,停經後接受單一雌激素治療、停經後肥胖、停經較晚、停經前有明顯的不排卵週期,如多囊性卵巢或功能性卵巢疾病的女性,必須定期進行超音波篩檢。 近年來在對除ⅠA G1期及Ⅳ期外,其他各期內膜癌腹腔後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及存活率進行研究。 Boronow等對222例Ⅰ期手術分期研究中指出,Ⅰ期盆腔及腹主動脈淋巴轉移率各為10.0%。 有盆腔淋巴結轉移中57.1%(8/14)同時有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在盆腔無淋巴結轉移中8.2%(4/49)有腹主動脈淋巴轉移。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治療選項多元 應對不同期數
(1)出血 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 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電療儀器,從體外將X光照射到體內腫瘤部份。 每次放射治療僅需數分鐘時間,治療時不會有痛楚。 作為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電療有時會與化療聯合使用;如癌症沒有擴散到遠端區域,也可以在同步放化療完成後,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即體內放射治療。
常表現為陰道排出膿液、血性或膿血性排液,子宮多增大變軟。 通過B起檢查而後擴張宮癌組織,只見炎性浸潤組織。 子宮積膿常與子宮頸管癌或子宮內膜癌並存,鑒別時必須注意。 多表現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可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床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 但通過探宮腔,分段刮宮,子宮碘油造影,或宮腔鏡檢查可做出鑒別診斷。 (二)陰道排液:因腺癌生長於宮腔內,感染機會較宮頸癌少,故在初期可能僅有少量血性白帶,但後斯發生感染、壞死,則有大量惡臭的膿血樣液體排出。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
越肥胖的人雌激素越高,是因爲,女性體內的雄性素會在「過多的」脂肪組織裡轉化成雌激素,再加上體內原有的雌激素就會造成過量,當然也包括服用相關的藥物,甚至是多囊或其他慢性疾病的長期誘發。 隨著年齡增加而萎縮的子宮內膜,如果投與女性荷爾蒙劑,會引起部分腺性增生,如果更糟時可能會引起子宮癌,不可以疏忽這一點。 所以使用女性荷爾蒙劑一定要遵從專門醫師的指示,否則有極大的危險。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直線加速器發出高能量輻射線,射向病變部位或整個盆腔, 消滅腫瘤。 至於體內放射治療方面,患者在局部或全身麻醉後,醫生會把有放射物質的道管放進患者的陰道,近距離消滅一些可能術後殘餘的癌細胞。 早期確診的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存活率相當高,臨床經驗顯示,高達八成。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子宮內膜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單純的放射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52%,療效明顯低於手術治療或手術與放射聯合治療的5年生存率,平均低20%。 總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生存率)是與宿主全身狀況、癌瘤生物學惡性程度相關,並受治療及並發癥的影響。 子宮內膜原位癌:對原位癌的確切定義,尚無統一的認識。 但原位癌的腺上皮細胞具有明顯的異型性,而無浸潤,這兩點的認識是統一的。 對無浸潤的部位有兩種理解:一是未浸潤到子宮內膜的間質,即癌變的腺上皮細胞未突破基底膜。 這種情況與重度非典型增生極難區別,就像宮頸的CINⅢ一樣,將重度(Ⅲ級)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放在一起稱EINⅢ(intra-endometrial neoplasiaⅢ)。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癌檢查
放射線治療健保有給付,但影像導引則需要部分自費。 洪啟峰醫師則認為微創手術最重要的條件是慎選適合的病患,因為不管是腹腔鏡或達文西,手術切口都非常小,如果病患子宮標本組織較大,無法一次完整取出,必須分割成多份,會破壞檢驗標本的完整性。 此外,醫師的訓練及手術經驗是否足夠,也非常重要,醫療就像飛安一樣,攸關性命安全,操作者須經過嚴謹、有紀律的訓練,還要萬分謹慎才行。 黃貞瑜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異位除了受到雌激素的滋養之外,醫學界普遍認為其成因不僅於此,可能跟免疫系統有關。 有些說法認為,有些人的身體可以自然清除因經血逆流,而帶至子宮腔以外的內膜細胞,但是有些人的免疫系統卻無法妥善處理掉(子宮腔以外的內膜),這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
最大限度腫瘤細胞減滅術也可用於復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 Scarabelli對20例復發性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瞭腫瘤細胞減滅術,患者初次手術至復發時間平均16.9個月,初次手術後根據具體情況補充瞭放化療。 20例患者中,4例盆腔復發腫瘤直徑大於5cm,3例腹膜後有多發轉移,13例盆腹腔廣泛轉移。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頸癌治療後跟進
中壢天晟醫院醫師陳達昌說,藉由子宮鏡的取樣,可以提早攔截子宮內膜癌,及早治療、預後也較好。 但對老年患者或合併有嚴重內科疾患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或禁忌手術時,放療仍不失為一種有一定療效的治療。 腔內照射,目前多採用137CS、60CO等,鐳已基本廢棄。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翊恩指出,其實造成陰道異常出血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外陰部、陰道、子宮頸、子宮體的病灶,甚至凝血功能異常或是荷爾蒙失調等。 當月經週期有排卵,內膜細胞就會月月更新,但排卵週期不規則,或沒有排卵,內膜細胞剝離狀態就會不完全,子宮內膜癌細胞的生成就會隨著時間而上升。 研究報告指出,初經年齡較早、停經年紀較晚、月經週期紊亂、未生育及不孕、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女性都是高危險群。 老舊的內膜細胞不斷累積,很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增厚,致癌機會相對提高。 子宮惡性肉瘤的危險因子並不明確,不過有文獻指出,曾接受骨盆腔放射線照射是誘發因子,發生率增加5.38倍。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致不孕 癌症婦終求子成功
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併宮腔積膿 常表現陰道排液增多,漿液性、膿性或膿血性。 子宮正常大或增大變軟,擴張子宮頸管及診刮即可明確診斷。 擴張子宮頸管後即見膿液流出,刮出物見炎性細胞,無癌細胞。 內膜癌合併宮腔積膿時,除有膿液流出外,還應刮出癌組織,病理檢查即能證實。 1.絕經過渡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絕經過渡期功血) 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如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或不規則流血等。 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與內膜癌的症狀和體征相似。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停經前
其他高危因素包括:停經後長期服用雌激素,患上糖尿病,曾經患上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增生,因患上其他癌症而接受盆腔電療等。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2.臨床特徵: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是停經後出血,如果停經一年以上發生出血,一定要趕快就醫;若是一個月來兩次以上,或出血持續超過一週,都應謹慎地進行進一步檢查。 即使還未停經的年輕女性,如果長期亂經也要小心可能子宮有病變造成異常出血。 個人化治療——子宮體癌病人接受手術後,醫生根據病理和分期,為病人訂定個人化的術後治療。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肥胖致癌風險提高,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
宮底部癌灶沿闊韌帶上部淋巴管網,經骨盆漏斗韌帶至卵巢。 子宮下段及 子宮頸管癌灶與子宮頸癌淋巴轉移途徑相同,可至宮旁、髂內、髂外、髂總淋巴結。 內膜癌也可向子宮前方擴散到膀胱,通過逆行引流到陰道前壁。 不僅可以明確是否為癌,子宮內膜癌是否累及宮頸管,還可鑑別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腺癌,從而指導臨牀治療。 對於圍絕經期陰道大量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斷的患者,分段診刮還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分段診刮的標本需要分別標記送病理學檢查,以便確診或排除子宮內膜癌。
異型腺瘤性增生:此型乃單純型或複雜型增生加上腺體細胞核異型現象,其惡性的轉變率分別為8%與29%。 飲食控制:飲食西化、精緻化,攝取高脂肪食物容易造成肥胖。 應多吃綠色蔬菜、全穀類食物如燕麥、糙米、藜麥,適度攝取新鮮水果,但須注意糖分。 地雷食物則要避開高油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等。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尤星策醫師也提醒,油炸食物可能含人為雌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可能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好發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五十到六十歲女性、排卵異常、肥胖、糖尿病患者。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內膜增厚 需化驗了解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
由於廣泛子宮全部摘除包括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周邊淋巴組織,所以年輕患者會突然要面臨更年期障礙。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內膜會發現跟癌細胞很相似的異型細胞,這相當於子宮頸部的上皮內癌(0期),5年的存活率是100%。 没有出血現象的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患者,有半數是因分泌物、下腹疼痛,或是因一些症狀到醫院來,完全没有症狀,在檢驗時發現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患者,只不過才佔全體的5%。
(5)其他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腫瘤晚期病灶浸潤壓迫髂血管可引起同側下肢水腫疼痛;病灶浸潤壓迫輸尿管引起同側腎盂、輸尿管積水,甚至導致腎萎縮;持續出血可導致繼發貧血;長期腫瘤消耗可導致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噁心、頭痛、皮疹、食慾不振、便秘、關節或肌肉疼痛和腹瀉。 此外,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是消除身體免疫系統的辨認能力,有時會有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其他部位的副作用,例如會導致肺部、腸道、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出現嚴重問題,但這些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較低。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的中藥治療原則
()【明報專訊】手術是第1、2、3期子宮體癌的最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全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的切除;當判斷為第1期B以上,亦會同時切除附近的淋巴組織。 經陰道B超檢查可瞭解子宮大小、宮腔形狀、宮腔內有無贅生物、子宮內膜厚度、肌層有無浸潤及深度(Sahakian,1991),為臨床診斷及病理取材(宮腔活檢,或診刮)提供參考。 經絕後婦女子宮出血,可根據經陰道B超檢查結果選擇進一步確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