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提供各類型資訊途徑,令市民可以隨時掌握最新的風暴消息及相關報告,包括2020年新設的度天隊長「聊天機械人」,以人工智能技術,自動回答一系列天氣或天文有關問題。 隨著尼格的外圍雨帶影響本港,十一月一日至三日本港間中有狂風驟雨。 這三天本港普遍錄得超過40毫米雨量,而市區及東部地區的雨量更超過100毫米。 遠足及其他戶外活動人士,應隨身帶備收音機或裝有「我的天文台」的手機,不斷留意天文台發出的最新天氣消息。 閃電擊中物體後,電流會經地面傳開,因此不要躺在地上,潮濕地面尤其危險。 雷暴警告生效時,室外運動場、球場或泳池的管理人員及救生員應隨時留意天色的變化,以便向場地使用者及泳客作適當的指導。
龍捲風經過時,單薄的建築物可能會抵受不住強大風力及室內室外的氣壓差而損毀,樹木及汽車等會被吹起。 陸龍捲及登陸後的水龍捲都曾在香港對建築物造成破壞,雖然這種情況較為罕見。 天文台遂在1998年3月接納了申訴專員公署就暴雨下上課安排調查報告的建議,決定將以往僅供內部參考的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公開向市民發布,並重新定義紅、黑色暴雨警告的定義。 踏入雨季,天文台會視乎本港雨勢決定會否發出暴雨警告信號。 不過,原來本港以往並不只有黃、紅和黑色3種警告,還有「神秘」的綠色暴雨警告! 天文台透露,1992年天文台建立了一套新的暴雨警告系統,當中設有的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帶有預報成份,但僅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直至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改革」,綠色暴雨警告才「退役」。
天文台警告信號: 寒冷天氣警告之最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低日平均氣溫紀錄:1893年1月16日,錄得1.8℃。 而寒冷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6年1月24日,錄得4.9℃。 入冬以來最晚首次錄得嚴寒天氣:1936年3月4日,錄得6.9℃。 而寒冷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8年2月1日,錄得6.8℃。 入冬以來最早首次錄得嚴寒天氣:1922年11月26日,錄得6.5℃。 而寒冷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0年12月17日,錄得5.8℃。
- 暴雨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電視螢光幕會在節目播出期間出現顏色雨雲標誌。
- 在本港及鄰近海域,曾經有船隻因遇到雷暴的狂風而沉沒。
- 天文台預測本港地區下午及今晚天氣大致多雲,間中有狂風驟雨及雷暴。
- 至於熱帶氣旋馬鞍會在明晚進入南海東北部,星期三及星期四會靠近廣東沿岸並逐漸增強,該區有狂風大驟雨及雷暴,風勢頗大,海有大浪及湧浪。
- 天文台低估菲爾強度,菲爾在接近珠江口時迅速增強,橫瀾島錄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每小時108公里,換算為海平面風速仍達暴風程度,顯示菲爾為強烈熱帶風暴。
- 如果雷暴有可能持續一段較長時間或影響境內其他地區,天文台會延長雷暴警告;如果雷暴在雷暴警告有效時間內移離本港並消散,天文台亦會考慮在有效時間結束前,提早取消雷暴警告。
八號信號至少維持至明早 6 時,市民明日早上出門前請留意最新天氣報告。 如預料強烈地震會導致香港在三小時內受顯著海嘯(即海嘯高度比正常水位高出0.5米以上)影響,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提醒市民採取預防措施。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西南風。
天文台警告信號: 熱帶風暴尼格吹襲菲律賓南部 至少72人死亡
近年不少市民會在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香港天文台香港氣象中心,表達對發出信號安排的不滿。 不少市民甚至僱主不明白暴雨影響時間一般遠比熱帶氣旋吹襲為短,誤以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應變措施與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措施相同,以為在發出信號後即時下班回家,未有依照當局呼籲留在安全地方暫避,結果導致更多不便及混亂。 現任天文台助理台長的徐傑志曾於2013年在網誌提到:當雨勢稍為減弱,但天氣仍然持續不穩定時,已生效的暴雨警告不一定會隨之改變,以免信號經常「又上又落、又落又上」,造成更多的混亂。 黃色預料未來6小時內,香港境內會有超過50毫米雨量。 紅色暴雨已經開始,在過去一小時或更短時間內,香港廣泛地區錄得超過50毫米雨量。 黑色在過去兩小時或更短時間內,香港境內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
十一月二日尼格持續靠近廣東沿岸,但因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下午尼格減弱為熱帶風暴。 當晚尼格在香港以南水域掠過,翌日早上在珠海登陸,隨後在廣東西部減弱為低壓區。 2016年4月13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台在早上6時半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惟市民根據當日的降雨情況,認為天文台應發出更高暴雨信號。
天文台警告信號: 寒冷天氣警告頻率及生效日數
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編號TD27。 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為「高」,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她在發言開首時表示,熱帶氣旋「圓規」將襲港,提醒市民做好預防措施,以及留意天文台的公布。 她又指,知道天文台台長已就「獅子山」襲港事件向公眾作出交代,並強調政府每日亦思考如何改善發布信息,但認為天氣變幻無常,極端天氣的出現將愈來愈多,因此在《施政報告》中提及本港目標在2050年達致碳中和。
超強颱風雷伊襲港,創以下紀錄:天文台於12月20日發出一號信號,打破了1974年颱風艾瑪的紀錄,成為香港踏入21世紀後首次於12月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亦是二戰後最晚發出全年最後一個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生效時間最長的八號東南信號:維持22小時(10月9日06時40分至10月10日04時40分),打破1978年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之21小時45分鐘紀錄。 11月9日至12日,受超強颱風海燕的廣闊環流和東北季候風之共同影響,香港普遍颳起偏東強風,由於當時海燕距離香港超過900公里,故天文台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 12月有熱帶氣旋進入距離香港800公里範圍:超強颱風寶霞,但受冬季季候風影響在南海消散,天文台無須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警告信號: 最高瀏覽
而天文台亦較常在下午4至5時發出警告,主要原因是預測冷空氣會在夜間抵達。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預料本港風勢會在未來一兩日逐漸增強,海面有大浪及湧浪,天文台提醒市民應遠離岸邊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動,又指尼格會在星期二(11月1日)及星期三(11月2日)進一步靠近廣東沿岸。 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本港將會受到酷熱天氣影響,呼籲市民提高警惕,預防因酷熱而出現中暑、熱衰竭及曬傷。 酷熱天氣警告發出後,信息會透過香港的電台、電視台及天文台網頁向市民廣播。 若有需要,天文台還會舉行新聞發佈會,提醒市民作出適當措施。 若天氣持續酷熱,天文台會在警告生效期間,繼續發出特別報告提醒市民應注意的事項。
警告發出後,警告信息會透過電台和電視台向市民廣播,亦會在天文台的網頁及「打電話問天氣」系統( )上發佈。 雷暴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強烈季候風信號或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暴雨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火災危險警告、酷熱天氣警告或寒冷天氣警告,這些警告可同時生效。 天文台警告信號 但由於雷暴影響香港下不會出現結霜,此警告不會與霜凍警告同時生效。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文台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為免公眾誤解,由1973年1月1日起,5至8號信號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信號所替代。 本資料庫所顯示於1946至1972年間的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信號實則為當時的5至8號風球。 資料庫記錄由一九四六年開始,而有關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而寒冷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6年3月25日,錄得11.6℃。 雖然天文台定義「冬季」為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但因寒冷天氣亦會在秋末或春初出現,故此以下「冬季」廣義上指每年11月至翌年4月。 根據報章報導,尼格吹襲菲律賓期間,造成155人死亡,129人受傷,34人失蹤,超過2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超過1億2千萬美元。 有關尼格的詳細資料及對香港的影響,請參閱其熱帶氣旋報告。 最晚全年首次錄得熱夜:1924年9月7日,錄得28.4℃。 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8年7月20日,錄得28.4℃。
天文台警告信號: 強烈熱帶風暴尼格( 的報告
另一方面,參考不同數值模式對3日凌晨的預報,各模式皆預期「尼格」會於珠江口附近登陸。 同時,參考中國氣象局針對2日晚上8時至3日晚上8時的大風預報,亦預期珠江口附近將出現最高達9級的風力。 參考3日凌晨3時的觀測資料,「尼格」於到達香港以南海域時,確曾為該區帶來8級、甚至更強風力,如「尼格」按預測路徑掠過澳門上空,預計亦很大機會帶來8級風力。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香港風勢10月31日凌晨開始逐漸增強,離岸吹偏北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
受到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本港西南部正吹烈風。 在過去一小時,長洲泳灘、坪洲及赤鱲角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 78、57 及 54 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 90、74 及 82 公里。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及赤鱲角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文台警告信號 75、62 及 46 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 122、68 及 60 公里。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最少暴雨警告的年份
十號颶風信號風力現正或預料將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每小時118公里以上,陣風可能達每小時220公里。 颱風或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將正面吹襲香港(在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或以內掠過)。 天文台又稱,現時影響廣東沿岸的東北季候風會在明早逐漸增強,未來數天沿岸地區及南海北部風勢頗大。 天文台警告信號 上午 5 時,該個熱帶低氣壓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東約 1290 公里,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 55 公里,會在未來兩三日橫過呂宋海峽至南海東北部一帶。 天文台更新「九天天氣預報」,指現時位於呂宋附近的熱帶氣旋馬鞍會在今晚進入南海東北部,星期三及星期四會靠近珠江口附近一帶並逐漸增強,該區有狂風大驟雨及雷暴,風勢頗大,海有巨浪及有湧浪,並會造成風暴潮。
在過去一小時,大老山、橫瀾島及長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 66、56 及 43 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 77、67 及 67 公里。 在下午 5 時,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 130 公里,即在北緯 21.4 度,東經 115.0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移動,時速約 10 公里,靠近珠江口一帶。 天文台表示,按照最新預測,尼格今晚會較之前預計更為接近本港,在本港 100 公里內掠過。
天文台警告信號: 最高全年雨量紀錄
隨著其晚上發展為熱帶氣旋,天文台取消強烈季候風信號並直接發出三號強風信號。 是自2000年熱帶低氣壓618襲港後,20年以來首次跳過一號信號,直接發出三號信號;以及自1993年颱風黛蒂襲港後,首次以三號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 (2+1) 熱帶低氣壓劍魚在離開香港時,由於預料其會移至越南中部沿岸後再以「回馬槍」再影響香港,加上離岸仍間中吹強風,故此劍魚在離開距離香港800公里警戒範圍後,天文台仍維持一號信號,期間劍魚曾一度遠離香港約1000公里。
天文台警告信號: 火災危險警告記錄之最
天文台於凌晨4時45分表示,尼格會在當日稍後進入南海北部,並與香港保持超過400公里距離,一號信號會最少維持至上午10時。 隨後在早上8時45分表示,一號信號會最少維持至下午4時,而隨著尼格逐漸靠近廣東沿岸,香港風勢會在當晚進一步增強,天文台會考慮在下午4時至晚上7時發出三號信號;並預料尼格會在11月2日稍後至3日相當接近珠江口一帶。 下午1時45分,天文台表示隨著尼格靠近南海北部,香港風勢進一步加強,會於下午4時至5時發出三號信號。 天文台在下午4時2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時尼格集結於香港之東南偏南約600公里。 天文台指當時尼格穩定地靠近南海北部,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預料香港當晚至翌日早上普遍吹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三號信號會維持至翌日正午12時。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多雲有驟雨最高28度 東北季候風補充今晚抵華南沿岸
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2222,並命名「尼格」;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熱帶氣旋「獅子山」襲港時,天文台被質疑太遲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而發出8號風球的時間亦引起市民熱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行會前見記者,主動提及相關爭議,並指政府每日亦思考如何改善信息發布。 根據天文台的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由1998年更新暴雨警告信號以來至2021年10月所發出的140個紅或黑色暴雨警告裡面,有100個,即71.4%的紅/黑色暴雨信號是在星期一至五的上班時間以外或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發出。 天文台向《香港01》透露,港府嚴格來說並非取消了綠色暴雨警告,因為當年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都未曾公開。 直至1998年,天文台才加入會對外公布的黃色暴雨警告,因此綠色暴雨警告對市民來說一直不存在;天文台又指,目前政府內部亦有不少的通報溝通機制,但目前已無再用綠色暴雨警告等有顏色的信號。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預料本港風勢會在未來一兩日逐漸增強,海面有大浪及湧浪,市民應遠離岸邊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尼格會在星期二(11月1日)及星期三(11月2日)進一步靠近廣東沿岸,市民應保持警覺,留意最新風暴消息。 (2+1)10受當時仍為季風低壓的森拉克影響,香港風勢頗大,天文台7月31日早上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