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口罩令解除第一日,街上大部分市民都繼續戴口罩,有人話會先觀望一段時間,大部分人唔戴先會除,亦有市民話,喺人多嘅地方先會戴。 上述手術都可以用傳統開腹、或以腹腔鏡(微創)方法進行。 腹腔鏡手術通常手術時間較長、成本較高,但傷口和痛楚較小、康復和住院時間較短,而復發率及存活率與傳統手術相約。 位於直腸的腫瘤,若不是低度分化 的,可接受少於5cm的遠端邊沿 ;但相關的「直腸系膜」內藏淋巴結,應完全切除 ;手術為「前位切除術」、或「低前位切除術」。 若吻合太接近肛門,或須將小腸在右下腹引出為「臨時造口」,待吻合安全癒合後才將小腸從新連接。 除非已到達晚期,很多患者在臨床檢查時可能仍是「正常」。
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 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 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
大腸癌醫治: 治療
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解完大便仍想再解)、長期貧血及體重減輕。
香煙和酒精 – 醫學界相信吸煙和大量飲酒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男性每天飲酒的上限為 2 杯,而女性則為每天 1 杯。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大腸癌引起的血便或腫瘤出血,或會導致患者失血以致出現貧血症狀,例如手腳冰冷、心跳加速、面色蒼白、頭暈等。 第一線用藥效果若不如預期,就會使用第二線用藥,可改用其他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如欣銳擇(cyramza)藥物,合併FOLFIRI藥物組合治療。
大腸癌醫治: 無論 KRAS 基因有無突變:
中醫治療上,早期正盛邪實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原則,常用方藥如槐角地榆丸、膈下逐瘀湯等加減。 病至晚期,正虛邪實,應根據患者不同的證候,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以達致扶正袪邪、標本兼顧,常用參苓白術散、知柏地黃丸等加減。 早期因外感濕熱、或脾胃損傷導致水濕內生,鬱久化熱,而濕熱留腸道,阻滯氣機,熱漸成毒,損傷脈絡,致使氣滯、濕熱、毒聚、血瘀,在腸道結積成塊。 至晚期則多見正虛邪實,多兼見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血兩虛。 大腸癌醫治 總括而言,此病是由脾虛濕毒瘀阻而成,以濕邪熱毒瘀滯為標、正氣不足為本,二者互為因果。 有研究發現吸煙人士患大腸癌的風險較從未吸煙的人高出大約20%,數據亦顯示男性吸煙人士面對的風險比女性吸煙人士更高。
台灣1名年約60歲女子,先後患上乳癌、大腸癌,求醫時醫生發現是她平時飲食習慣愛吃3種食物出事,更警告「這3種食物繼續吃下去,遲早會得肝癌」。 大腸鏡:頻率視檢查結果而定,一般是每年 1 次;但如果發現有瘜肉,可能會需要在更短的期間內進行大腸鏡。 此外,若術前因腫瘤阻塞或其他原因,未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術後半年內要接受全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醫治: 大腸癌蟬聯13年十大癌症之首!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做好「一件事」可降低33%死亡率
視乎疾病的性質和個人的體形結構,可能無法或者難以安全地利用腹腔鏡技術完成手術。 外科醫生鎖定腫瘤位置後,以腹腔鏡工具切除染疾的一段結腸(A至B段)(請參閱下圖所示的腫瘤和結腸段位置)。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在手術麻醉藥力消退後,腸道的蠕動通常會減慢,患者需等待術後2至3天才可啜飲少量開水,再逐步增加飲水量;4至5天後,可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逐漸進食清淡的食物 。 曾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如曾患有大腸瘜肉,而且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則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
TNM「分期」是先根據「腫瘤本身」、「淋巴結轉移」和「 遠處轉移」 三方面的情況來評估癌症嚴重程度,再歸納為總體「分期」的方法。 Dukes 及MAC(modified Astler-Coller)為傳統的方法。 從良性「腺瘤」變成惡性的腫瘤,初期或仍呈「瘜肉」型態;當腫瘤增長,或「腺瘤」本來是扁平的,便會呈「潰瘍」型態;若腫瘤佔據一段大腸的整個週邊,可令腸道變窄,引致阻塞,「鋇灌腸X光檢查」或呈典型的「蘋果核」型態。 在顯微鏡下,90-95%的大腸惡性腫瘤為「腺癌」,可呈不同程度的「分化」。
大腸癌醫治: 相關網站
大腸內注入空氣和鋇劑,會引起腹部脹痛和不適;然而檢查完成後,不適感便會消失。 當檢查進行時,病人如感覺腹部疼痛或任何不適,應立即通知醫生。 大腸癌醫治 檢查進行期間,病人請與醫生及放射技師合作,身體依指示作不同角度的轉動,以配合拍攝大腸各部份。
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對於擴散性大腸癌,視乎病人和腫瘤狀況,或需要接受紓緩性的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紓緩腫瘤引致的症狀。 部份病人會按腫瘤的基因的變異或會採用標靶治療與化學藥物一併使用,以將整體療效提升。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治早期大腸癌和少數已經擴散到肺或肝臟的大腸癌。 近年部份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不但加快病人康復過程,更大大減低了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以増加治癒機會。
大腸癌醫治: 大腸癌5種治療方法-大腸直腸癌懶人包6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分別為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大腸癌早期可以單用手術,將癌細胞切除,但較後期的大腸癌,則視乎癌細胞的情況:如並未擴散,除手術外,可兼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如已經擴散,則主要依靠化療,控制病情。 大腸癌醫治 現時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案以化療加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為主,化療的藥物選擇包括奧沙利鉑、5-FU結合Leucovorin、卡培他濱及伊立替康等;標靶藥則主要有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和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兩大類。 由於藥物選擇愈來愈多,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仍可考慮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也可視乎病人情況和醫生專業意見,嘗試最新的免疫治療,去延長病人壽命。 免疫治療原理跟化療截然不同,是透過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機能,消滅癌細胞;最常用的免疫治療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使用免疫治療最大好處,是副作用較少;而且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用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 但有兩類患者需要接受臨時性造口,第一類是腫瘤生長在直腸較近肛門位置的病人,他們的手術駁口較接近肛門,醫生會造一個臨時小腸造口協助糞便暫時排出9,待駁口癒合後,便把造口關閉。
- 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大腸癌的存活率較高,分別達95.7%及87.3%。
- 臨床研究顯示,此方法可推遲惡化時間,讓患者擁有較長病情穩定的日子。
- 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 吳:經過大腸鏡檢查確診大腸癌後,醫生需要替患者安排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看腫瘤有沒有擴散至其他器官5。
- 醫生可能會問你一些相關問題,以便更了解你的病況,例如: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徵狀?
歐子瑄提醒,即使出院後,還是要遵循溫和飲食原則,觀察患者適應狀況,慢慢加入質地軟、有少許纖維的飲食。 「建議跟營養師共同討論你的飲食內容以及飲食時間表,維持理想的體重。主要要遵循軟質食物、均衡飲食的原則。」歐子瑄表示。 當患者對清流質飲食適應狀況良好時,可以開始改為溫和飲食,可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平日一餐的量,現在要改成2~3次進食。 歐子瑄提醒,這個階段還是要吃質地柔軟、低腸胃刺激、不會產氣的食物,盡量減少糞便量,才能讓腸道充分休養。
大腸癌醫治: 治療方法
專家又跟進200 多名曾在5 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患者,發現復發人士糞便樣本的M3水平較無復發人士為高,顯示該測試可預測瘜肉復發的靈敏度達90% ,更試過成功找到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的瘜肉。 本文刊載的資料及健康資訊只供參考,並不屬及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 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 對於你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特別疾病保障額外提供保障額20%的賠償將不適用,並會從危疾保障的應付賠償中扣除,若: a.
當然,從分期存活率也可看到,大腸癌愈早發現,治療率愈高。 雖然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及先兆並不明顯,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有助阻止病情惡化,提高患者的康復及生存機會,進行大腸癌篩檢及早察覺大腸癌的早期症狀為成功治療關鍵。 大腸癌醫治 大腸癌醫治 中文大學醫學院今年7月公布了一項透過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的新技術。 因為手術無法做到去除所有微小腫瘤,而且有的患者在術後,雖然表面看上去很正常,甚至是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癌細胞,但實際上癌細胞可能已經有轉移,這就只能靠化療來防止復發了。
大腸癌醫治: 生活與休閒
其他第 1b 期(T2)、第 2期、第 3期,都必須要行傳統剖腹大腸切除手術或腹腔鏡大腸切除手術;第 4 期則以化學治療為主。 根據2007年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AJCC)公布的第七版大腸直腸癌分期,將大腸直腸癌分成0期到4期,並以腫瘤侵犯深度(T分期)、局部淋巴轉移有無(N分期)、遠端器官轉移有無(M分期)來做期別判定。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磁力共振顯示腸臟周邊淋巴亦有漲大情況,和腫瘤科醫生開會後,決定先做術前電療及化療把腫瘤縮細後,再進行切除手術,幸好病人的手術及電療化療順利,可見外科與腫瘤科醫生合作無間,令大腸癌病人也有得益。 標靶藥物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結合,以抑制細胞生長,並誘發細胞凋零,進而抑制腫瘤生長。 多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具抑制血管新生、腫瘤生長及抗腫瘤轉移的效果。 劑型針劑注射針劑注射針劑注射口服治療次數兩週一次(爾必得舒為每週一次或兩週一次)每天同一時間服用,一個服藥週期為 28 天。
大腸癌醫治: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
這種治療手段的好處是可直接照射病灶,尤其是以侵犯至骨盆腔內無法完全切除的癌症,有助於減少日後腫瘤的生長,並增加存活率。 而對於一些無法麻醉接受手術病患,有醫師會建議腸腔內的放射治療 ,來作局部的控制,些報告顯示也有不錯的效果。 此外除標準的化學療法,依使用時間也發展出了不同的用法,輔佐(輔助)性化學治療即是一例。 因此在手術後給予化學抗癌藥物治療,以達預防的目的,便稱之為輔佐性化學治療。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大腸直腸癌的研究顯示,輔佐性的化學治療在某些病人能顯著降低手術治療後,結腸癌腫瘤的復發及轉移,有助於存活率,而淋巴腺有無癌細胞轉移,則是醫師建議是否需要輔佐性化學治療的重要依據。 其它做法包括在手術後或放射治療前後給予化學藥物治療等等。
大腸癌醫治: 大腸癌治療方式3:放射治療
如測試結果屬陰性,參加者可每兩年再接受檢測;如測試結果不幸屬陽性,醫生會因情況將個案轉介,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 此外,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 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 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
大腸癌醫治: 第一期:外科手術切除腫瘤
之前曾提及的關於大腸癌的基因,例如APC、MLH1都可因「CpG島甲基化」失去功能。 然而,基因突變的成因、模式(路徑)及那一基因受影響,卻是多樣化的。 林俊余說,腹腔鏡手術的感覺就像拿著一根筷子伸進保溫杯的深處,可以解決很多以前的限制,但是最深處仍須助手與主刀醫師默契良好才能達成。 胸、腹、骨盆腔電腦斷層(CT)檢查:每年 1 次,高復發風險者每 6 ~ 12 個月 1 次。
錢醫生又說,女患者本身有嚴重脂肪肝、糖尿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人高30%,而他一問才知道,患者平日非常喜歡3種甜食食物,分別是「夾心巧克力(夾心朱古力)」、「豬肝香腸」及「花生夾心酥」(花生威化餅)。 錢醫生相信,除了基因問題,飲食習慣也是其患上癌症的重要原因,提醒要改善平日飲食,否則「這3樣食物再吃下去,遲早會得肝癌」。 自 2015 大腸癌醫治 年起,健保署通過給付口服的多激酶抑制劑標靶藥物癌瑞格(Starviga)做為第三、第四線藥物使用。
大腸癌醫治: 大腸癌晚期治療
腸癌可直接擴散至附近器官,如小腸、結腸其他部分、膀胱、子宮等;可經淋巴腺擴散至大腸旁或更遠的淋巴結;可經腹腔擴散至卵巢或其他地方的腹膜;若經血液擴散,大多先隨門靜脈擴散至肝,較後期才擴散肺及其他器官。 大腸癌醫治 「錯配修復」 是糾正細胞分裂時DNA「鹼基」配對錯誤的機制。 負責監測「鹼基」錯配的基因包括MSH2、MLH1、MSH6、PMS2等。 若這些基因本身發生突變,修復機制失效,其他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便容易出現突變。 「結腸」由「腹腔」右下方開始,上行至右上方「肝曲」,跟著向左至左上方「脾曲」,再下行至左下方及下腹的「乙狀結腸」,最後進入「盆腔」改稱為「直腸」。
意思是,當轉移性大腸癌病人接受過標準治療,包括化療與其它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可以給付口服標靶藥物的使用。 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已連續 14 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其中有接近 1 / 4 的病患發現癌症時是第四期。 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是否有新藥值得期待? 單用化學藥物腫瘤反應率大約是 5 成左右,如果加上標靶藥物則可達到六成、甚至七成的反應率。
與微創手術相比,ESD手術是一種更先進的微創內鏡介入治療方式,用於醫治早期的消化道癌症。 癌症患者多數會出現體重持續減輕的情況,大腸癌也不例外。 癌細胞會吸取大量養份,同時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細胞時也會消耗大量能量。 如果你在沒有刻意改變飲食習慣的情況下,體重持續減輕,就要額外留意,盡早檢查。 由於局部有淋巴結轉移,王照元教授建議手術切除後,要做輔助性化療,同時需做配對錯誤修補基因 (mismatch repair gene, MMR)檢查是否有基因缺失,再選擇合適的輔助性化療。
若侵犯深度較深或疑似有淋巴結轉移,會建議先做化療和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治療。 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應跟醫生商討,按個人情況制訂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複診安排,以偵測有沒有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的診治,同時治理其他因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加快康復進度。 患者亦須要改變飲食習慣,避免進食難以消化的高脂肪食物,以及對腸道刺激的食物。 直腸癌,因為已經遠端器官轉移了,還需要加上標靶化學治療藥物進行腫瘤毒殺。 除非腫瘤阻塞,轉移病灶不多,外科手術可以切除乾淨者則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另一方面,媒體報導賀一航早在8年前就罹患大腸癌,卻因不想徒增痛苦,只接受手術治療,沒有接受化療。 不少大腸癌病友因確診罹癌時,已經是第三期甚至第四期,或因年紀較大,也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 然而女患者聽後直言,雖然自己想改變生活習慣,「但真的沒有辦法」,又樂觀認為現在醫學科技進步,即使患上肝癌,相信仍可以醫治。 對此錢醫生直言這種想法「不可取」,強調要從生活飲食習慣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