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至197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便可以參加計劃。 基層醫療醫生會親自接見申請人,評估是否適合參加計劃。 71歲王伯伯剛退休,最近上廁所都排尿不乾淨,尿流變得越來越細,有些時候尿意來得很急促,好像還沒走到廁所就快要尿出來的感覺。 他原先計畫跟太太出國旅行,但症狀越來越嚴重,於是前往醫院就診。 王伯伯後續接受PSA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查,發現攝護腺體積測量為124毫升,屬於重度肥大,餘尿報告為210毫升。
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不過,此計劃不包括有大腸癌症狀、有高風險因素或指定期限內曾進行大腸癌篩查或檢查的人士。 卓健醫療旗下逾60位普通科醫生及10位專科醫生均已註冊為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旗下亦有32間醫療中心及4間內窺鏡中心,分別提供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篩查服務及大腸鏡檢查服務。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但不易被發覺,沒有大腸癌徵狀的合資格香港居民可透過衛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獲得資助,,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醫療新領域:大腸癌篩查新里程 (刊登於 AM
環境污染,含有致癌化學物質的空氣、水和土壤而引致的癌症佔所有癌症的1%至4%。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通過飲用水或室內和周圍空氣污染,可能會接觸到環境中的致癌化學物質。 一般而言,暴露於戶外的空氣污染環境中,特別是懸浮粒子,會導致肺癌,而柴油引擎廢氣排放的情況仍普遍存在於世界不同角落。 適量接觸陽光,有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
計劃能夠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患者或高危人士,以及早醫治和提高治療大腸癌的成效。 A: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要留意自己有沒有其他大腸癌症狀,並每兩年再接受測試;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需再次約見醫生,了解大便隱血測試結果,並轉介接受大腸癌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是一項便宜及零風險的大腸癌篩查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大便當中是否有肉眼未能看見的血紅素。 建議50歲或以上的市民開始接受測試,若測試結果程陰性反應便每一至兩年再進行一次;若測試結果程陽性反應便應接受大腸鏡檢查再作跟進。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大腸癌篩檢方法3:大腸鏡檢查【準確度最高】
吸煙者有較大機會患上多種癌症,例如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膀胱癌、腎癌、胃癌、子宮頸癌和大腸癌。 除了癌症外,吸煙者亦有較大機會患上心臟病和腦血管病。 【本報訊】蔡天鳳(Abby)慘遭殺害兼碎屍,有市民因接收到相關資訊而感不安,情緒受困。
倘若發現風險屬高級別,便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否則可以暫緩大腸鏡檢測。 對於一些暫時抗拒接受大腸鏡檢測的人士,是另一種選擇。 參加者會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看不到的微量血液。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預防與篩查
不健康飲食習慣,包括攝取大量飽和脂肪酸、總脂肪攝取量過高及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可導致肥胖或缺乏某種營養。 繼而增加患上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 煙草釋放超過7 000種化學物質,包括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 煙草是世界衞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第一類致癌物質。
目前有超過95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當中只有3%的診症地點需收取額外費用。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超過220名,無論是否需要切除瘜肉,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需繳付額外費用;如需收取額外費用,金額亦不會多於1,000元。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檢查前或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因為這項檢查並非全身或半身麻醉,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士也較容易接受,但進行這項檢查仍須承受一點風險,當中包括感染、出血或穿孔。 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最近,得悉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息肉復發的風險﹐這項測試屬於非入侵性檢查,患者只需在家收集小量糞便樣本,送交至相關醫療機構作進一步測試便可。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大腸鏡檢查 (Colonoscopy)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 但該項檢查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
大便隱血測試能夠將大便中肉眼看不見的血液檢測出來。 這種篩查方法沒有侵入性也絕對安全,只需在家收集樣本,然後交回收集點便可。 病期治療方法第一期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並以大腸鏡定期檢查跟進癌病有否復發。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合資格人士
檢查失敗:照腸鏡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清腸不徹底,腸道內有過多的糞便,令檢查無法清楚看見腸道黏膜。 另外,如果病人對過程過份恐懼,腸道有機會出現痙攣,影響儀器通過。 其實檢查失敗並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在下次檢查前做好生理和心理準備就可以。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的檢查方法跟乙狀結腸鏡的檢查方法相若,亦是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 但其大腸鏡長度達1.6米,亦能屈曲,足以檢查整條大腸。 大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至盲腸。
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若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醫生會把瘜肉切除並進行化驗,此舉同時減低瘜肉變癌的機會。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用灌腸劑清洗大腸,檢查前或需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 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患者完成治療後,需要定期覆診以及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監察癌細胞會否出現復發或擴散情況。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健康快訊
而當病人做了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息肉後,往往需要在3年至5年後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防息肉復發。 不少病人因畏懼洗腸過程的不適,而沒有依照指示做大腸鏡覆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大腸癌是香港殺手病之一,50歲或以上更是高危群組,因此政府由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合資格人士到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資助50-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市民,由2023年1月1日起參加計劃。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在2020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的個案佔癌症死亡人數一成半。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市民接受篩查服務。
「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資格更新」的新聞公報中表示計劃自2016年推行至今,有超過348,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並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M3CRC(糞便細菌基因)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醫學院)首創的大腸癌篩檢方法,透過宏基因大數據識別特定細菌基因。 這種非入侵性方式,檢測大腸癌、大腸瘜肉和完全沒有症狀的小瘜肉,靈敏度高達94%,可媲美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和治療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2022丨一文看清醫生名單、計劃詳情、資助金額 50至75歲免費參加!
至於一些較晚期的個案,例如第2期至3期結腸癌患者,因為手術後癌細胞留在體內的機會較高,故此建議在手術後再進行化療,防止復發 。 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 此方法利用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由肛門進入直腸,並為整條腸道進行檢查。 醫生可以同時切除瘜肉和抽取病變組織樣本作進一步化檢。 適用於沒有任何大腸癌症狀人士的初步測試,能透過小量大便樣本,檢驗當中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隱血),了解腸道是否有出血現象。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必需留意有沒有限制事項,例如禁食、飲用大量開水、服用瀉藥以助排清腸道等等。
- 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第二次診症,以及轉介參加者至大腸鏡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找出大便出現隱血的原因。
- 大腸癌是本港的「頭號殺手」,惟初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都是到晚期才確診。
-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然後再加以灌腸劑清洗大腸。
- 隨著人口老化,相信愈來愈多病人將受惠於這類非入侵性的檢查。
- 建議50歲或以上的市民開始接受測試,若測試結果程陰性反應便每一至兩年再進行一次;若測試結果程陽性反應便應接受大腸鏡檢查再作跟進。
- 衞生署今日(十二月三十日)宣布,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一年出生的香港居民,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預先準備好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可以讓檢查更順利進行,醫生也更容易、直接了解和找出你的病因,安排適當的治療,而且多出來的時間還可以讓你詢問你所關注的問題。 大腸癌是本港的「頭號殺手」,惟初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都是到晚期才確診。 政府去年全面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2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及早識別患者進行治療。 建立子宮頸普查資訊系統(系統)()是為了讓醫療服務提供者能夠互通資料。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系統是儲存和處理相關資料的中央電子資料庫,當中包括參加者的個人資料、篩查結果及建議的覆檢日期等。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發言人呼籲合資格人士盡早參加篩查計劃,並透過實踐健康生活,包括多做運動、每天吃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保持健康體重、不吸煙和不喝酒,以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計劃背景
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 二○二一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 298宗。 自計劃於二○一六年推出後,由二○一八年起錄得的大腸癌新症數目和年齡標準化大腸癌發病率有輕微下降。 抗癌之路絕不容易,癌症病人除了要面對病情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絕望、徬徨、恐懼等情緒還會像陰霾般揮之不去,令病人心理上有龐大負擔。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準確度高 – 大腸內窺鏡檢查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扣除資助後,參加者需付的額外費用將不多於1,000元。 篩查是指為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識別患者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士,以便及早治療,改善治癒成效。 大腸癌篩查計劃(“計劃”)採用大便隱血測試作為主要篩查工具。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需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預防大腸癌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利用電腦掃描技術,拍攝腸臟的二維和三維影像,過程快捷,且無須麻醉,較適合不想接受入侵性檢查的人士。 不過,病人在接受檢查時,醫護人員會從病人肛門注入空氣,使結腸內空腔膨脹,病人或會因此感到少許不適。
現時的造口袋已十分先進,患者佩戴在身上十分緊密穩固,並附有吸味的碳粉,游水以及一般運動也沒有問題。 然而造口可能對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心理及生理創傷,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醫生通常都會盡量避免。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資助,每次診症可獲280元資助,而且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如需切除瘜肉可獲定額資助8500元,如無需切除瘜肉則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大腸癌篩檢方法1:大便隱血測試【大腸癌入門檢查】
王丹妮前晚出席電影《流水落花》首映,為新片剪短頭髮的她沒有感到不捨,反而很開心晚上洗頭後,可以很快便弄乾睡覺。 她笑說:「佢好開心,因為我成日轉形象,佢好似換咗個新女朋友咁。」她又指為角色就算頭髮要剷青、剃光也欣然接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稱為慢性肝炎)是肝癌於本地的主要成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會與透過因進食受污染的食物而吸收的黃曲霉毒素產生相互作用,增加肝癌的風險。 有證據顯示,食用鹹魚等醃製食物而攝入當中的亞硝胺會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短時間內大量飲酒會對自身和他人帶來由意外或暴力等造成的即時危害,亦會增加酒精中毒甚至死亡的風險。 告知腸胃科專科醫生,尤其是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 如果裝有心臟起搏器或有長期服用任何藥物,特別是鐵丸、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亦應通知專科醫生。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 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參加者在約見基層醫療醫生後會首先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就會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收集點: 大腸癌成因 大腸癌初期症狀要留神
另外,縣府也推出跑完3公里可以兌換超商咖啡一杯,希望大家可以多運動健身。 不適感:檢查後若有腹脹、腹鳴、肛門不適等情況實屬正常,一般只需休息片刻,等注入的二氧化碳氣體經腸管吸收或經肛門排出後,就會自然好轉。 除非遇上長假期,一般可於周末開始首次採便,在首次採便當天起的4天內,完成兩次採便。 根據衛生署的數據,從1983年至2018年,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2018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634宗,佔癌症新症總數的16.6%。 2019年,大腸癌導致2,174人死亡,在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