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癌細胞如何逃過人體第一道免疫防線的機制,並據此找到恢復抗癌免疫系統的新方法。 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能夠透過「腫瘤微環境」中的生物分子Smad3去抑制先天免疫系統,促進癌細胞的生長。 團隊已在實驗小鼠身上進行測試及分析,相信這項新發現能夠為「免疫療法」開展全新領域,並有望發展出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療選擇。 相關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標靶藥物用於轉移性大腸癌病人,合併化療能有效提升治療成效。 標靶藥物主要是針對第四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的大腸癌合併遠端轉移的病人使用。 大腸癌免疫療法 大腸癌免疫療法 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若加上癌思停(Avastin)、爾必得舒(Erbitux)或維必施(Vectibix)任一標靶藥物,目前已有證據顯示效果較佳。 黃國埕提到,前三期的病人不建議使用標靶藥物,「並無法增加額外的好處,反而會增加其他標靶藥物相關的副作用」。
大腸癌免疫療法: 大腸癌復發有什麼症狀?
同樣在實驗室人工培育,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簡稱 mAbs 或 MoAbs)也叫治療抗體,是一種免疫系統蛋白,它能和癌細胞的結構結合,使癌細胞容易被免疫細胞辨識,並將其殺死。 MSI-H和dMMR似乎很難明白,其實是兩個影響細胞內DNA正確修復的異常,大約5%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為MSI-H或dMMR腫瘤。 但醫界普遍認為,即使乍看無遠端轉移,很可能是尚未觀察到,仍建議化療。
- 聽到這個消息,羅絲整個人欣喜若狂,她回想那時跟索西克醫師的通話內容:「她說一整群醫師團隊都看過我的檢驗結果了,既然他們沒有發現癌細胞,讓人痛苦的放療部分也就免了。」加上羅絲,總共14名直腸癌患者在經過這次的免疫實驗療法後,原有的直腸惡性腫瘤也都不見蹤影。
- 過去幾年, 抗癌免疫治療成為了腫瘤科的最新最大發展, 很多癌病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得到很好的療效並延長壽命。
- 其中特別的是,選用全氟溴辛烷(PFOB)作為全氟碳化物的材料。
-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李宇翔帶領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新一代奈米雙層複合藥物乳劑,可用於治療大腸癌的「光免疫療法」,登上國際期刊,獲得學界重視。 由於在完成輔助治療後的兩年內腫瘤都可能復發,因此還需要更長的觀察時間;此外,也還需要更多其他臨床資料,以確認該療法在所有癌症治療照護環境中都是可行的。 研究團隊預計在 2023 年 3 月再解讀該臨床研究的另一項主要觀察指標,並正在與葛蘭素史克公司討論一項擴展研究,以取得更多臨床資訊。
大腸癌免疫療法: 健康網》讓血管恢復年輕! 學者推每天吃這「8樣」
免疫檢查點為健康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以避免免疫反應過於強烈,但在癌細胞侵犯其他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抑制免疫檢查點就變得必要了,好增強免疫細胞的抗癌力。 大腸癌免疫療法 國外研究顯示,患者同時接受化療與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可增加化療藥物反應率。 賴基銘表示,熱療法適用腫瘤在骨盆腔或後腹腔患者,由機器從體外聚焦加熱,腫瘤在攝氏43度以上開始死亡,溫度愈高,凋亡時間愈快。 再者,腫瘤附近區域升溫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化療藥物容易被吸收,提升療效。 僅有約四成晚期患者能順利讓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目前難以預測患者化療的效果。
中大今天發出新聞稿,李宇翔有感於大腸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的腫瘤疾病,台灣的發生率更是世界第一,作為生醫材料科學家,他一直在思考創造一種解決方案,奈米藥物製劑就是一種可行的策略。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以往不斷向政府提出把免疫治療藥物納入藥物名冊,惟獲覆「還需要實證臨床數據」及「有其他藥物更需要處理」等,促政府提高藥物數據透明度、加快把藥物納入資助。 現年64歲的陳伯,2年前確診第4期肺癌,接受2次電療後變得容易疲倦及影響進食,及後改以免疫療法,經過30次治療後效果良好,惟他每次治療需要的藥物索價約4萬港元,且每3至4星期便要接受治療,至今已花費逾百萬港元,幾近耗盡積蓄,需要家人幫忙。
大腸癌免疫療法: 內容
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 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腸癌是常見的癌病, 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晚期 腸癌患者都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的成功,在於免疫細胞能夠很容易辨認出癌細胞的異物性。 所以如果癌細胞有很多基因變異,就會製造很多異類蛋白質,加強免疫系統攻擊力。 大腸癌免疫療法 現在我們可以使用最先進的基因測試技術,去測出基因變異特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high, 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的腸癌個案.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屬復發高風險的患者,以及第三期患者,均需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一項小型免疫療法實驗,收治 12 名罹患第 2、3 期直腸癌並具微衛星不穩定性高表現的患者,在經過為期 6 個月的免疫治療後,全部患者體內的腫瘤都消失了,患者無須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癌症治療,包括手術、化放療。 12 名病人迄今追蹤 6 至 25 個月不等,都沒有發現任何復發的跡象。 大腸癌是全球三大常見腫瘤疾病之一,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第二大主因,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更是世界第一。 教授李宇翔表示, 一直在思考、創造方案來解決臨床問題,認為奈米藥物製劑有望成為可行策略,在於它可與不同的材料或藥物自由組裝,從而增強藥物輸送能力,增加細胞吸收性,也能減少對周圍細胞、器官的損害,達成精準醫療。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藥物雖然能激發人體的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但是使用這類藥物也可能引發病人過度的免疫反應,去破壞正常的組織。
大腸癌免疫療法: 大腸がん患者は光免疫療法を受けられるのか?
研究指出,如果驗出「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MSI-high)的腫瘤基因,將免疫治療做為第一線藥物,會比傳統的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來得有效,且副作用較輕微,能更好地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 「不過免疫療法在大腸直腸癌目前並沒有給付,病人一個月的費用可能要將近 20 萬,較少病人會選擇此種療法」黃國埕說明。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 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 以往病人需接受長達6個月的化療療程,一般會感到較辛苦,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即使療程完畢,部分病人仍會持續手腳麻痹,影響日常生活。 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但免疫系統也存在盲點,因為癌細胞是從正常細胞突變而來,可以欺騙免疫淋巴細胞﹐令免疫系統未能及時偵測,又或因為各種原因,免疫系統反應不足以殺死癌細胞。 人體免疫系統由白血球、免疫細胞以及免疫系統組織等器官所組成,一個免疫系統健全的身體,有能力偵測並殺死細菌、病毒以及異常細胞,包括癌細胞。 有研究顯示,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高於九成,而擴散至結腸或直腸的大腸癌會下降至六至七成,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肺部等的大腸癌更只有一至兩成 ,所以愈早發現大腸癌,治癒機會則愈高。
大腸癌免疫療法: 抗癌真心話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首個用於治療不能切除的大腸癌免疫療法,並且毋須與其他化療合併使用。 臨床建議,腫瘤在骨盆腔與下腹腔的患者,可考慮自費在化療前後兩小時、甚至化療時使用熱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穿透性,提升療效。 雖然免疫治療前景可期,但仍要留意其副作用,仍可能有 3 ~ 5 % 的患者在使用後,會出現自體免疫症狀如皮疹、腹瀉、肝指數上升、肺炎、肌肉無力、難以吞嚥等…,嚴重程度不一,治療期間須密切監控。 第 2 期:手術切除原發病灶後,有些病人可能會需要預防性化療。 病人若感覺此症狀已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應向醫師反應,透過適當劑量調整或休息,以減輕此不適。 目前尚無藥物可以緩解這類症狀,病人必須學習與它和平共處。
- 標靶治療是一種自90年代末才開始使用,用以打擊癌症的新技術。
- 信諾癌症保障冠絕全港,賠償保障高達港幣$5,000萬,不設終生賠償上限,可全數賠償手術、電療(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等費用,按此了解更多。
- 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李宇翔教授團隊長期鑽研開發奈米藥物載體,利用結合光敏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全氟碳化物材料,成功開發出新一代奈米雙層複合藥物乳劑。
- 若侵犯深度較深或疑似有淋巴結轉移,會建議先做化療和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治療。
- 医生或会根据病人出现的副作用,处方相应药物以减轻副作用;若果副作用出现恶化或持续未有改善,医生或会停止进行免疫治疗。
- 免疫治療藥物其實是一些由蛋白質組成的抗體,比起化療和標靶藥中的化學藥物,免疫治療的副作用較少和輕微,產生抗藥性的機會亦較小,同時效力也較持久。
免疫療法除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外,其他如細胞治療、基因改造型細胞治療、以及癌症疫苗,目前也逐漸進入臨床應用的階段。 醫師除了病人癌症的類別與期別之外,未來可能還需要考量病人的基因表現、預測性生物標記、評估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來擬定多元的治療策略,提升臨床醫療決策的品質和效率。 臨床上,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使用同樣的化療藥物,例如5-FU、歐利普或抗癌妥來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但有一部分病人的腫瘤抗藥性極強,無論是使用第1、第2或者第3線藥物,腫瘤仍會持續長大,病人很快就過世了。 大腸癌免疫療法 也有一部分病人在化療後出現極大的併發症,由於身體對藥物的耐受性極差,僅僅做了一兩次治療,白血球就嚴重降低,甚至引發感染而死亡。 無論是藥物無效或耐受性極差,患者的病程進展都十分迅速,再加上很難持續治療,以致5年存活率通常不到5%,這是醫療團隊難以避免的治療瓶頸。
大腸癌免疫療法: 相關文章:
透過不斷修正實驗設計,一次次克服研究中的難關,最後成功地設計製作出理想的奈米藥物製劑並完成了體內外的驗證研究。 近20年來化療藥物以及標靶藥物的進步,臨床上許多第四期的病患經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轉移的病灶被治療控制穩定,而且如果腫瘤明顯縮小,更可進一步接受手術將原發及轉移病灶完整地切除。 大腸直腸癌手術後沾黏情況幾乎不可避免,病人常有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不舒適症狀。 許希賢醫師表示,通常在術後兩週後,受傷組織修復過程中,可能因組織液及血液滲出,可能是腸子與腸子,或腸壁與腹膜層之間會碰撞,出現沾黏現象,有人情況不嚴重,有人卻痛苦難耐。 許希賢醫師解釋,第四期是指腫瘤細胞可能已轉移到其他器官組織,常見轉移器官有肝臟、肺臟、骨頭。 由於腫瘤細胞已轉移,治療會比第二、三期複雜,但在醫療技術進步、標靶藥物推陳出新下,只要不放棄,配合多專科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仍有約兩成治癒率。
您可使用按鍵盤上的Ctrl鍵+ (+)鍵放大/(-)鍵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快速鍵功能;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2019年與日本團體放浪兄弟(EXILE)成員AKIRA結婚,並在去(2022)年誕下兒子,一家3口幸福美滿。 而AKIRA近期首次錄製小S節目《小姐不熙娣》,除了談到3年前婚禮時與小S初次見面的逗趣情境,被小S問「為何會甘願結婚」時則感性表示「因為遇到一個很棒的老婆!」並用「命運」來形容與林志玲的浪漫婚姻,隔空向愛妻告白。 資深歌手黃志強過去曾以〈歌手〉一曲走紅,爸爸是已故「勸世歌王」黃秋田,病逝後將上億財產留給他,如今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 黃志強10年前曾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從鬼門關前走一遭的他深知「身體健康」比一切都來得重要,而他日前帶著家中的「寶物」參加《大尋寶家》節目,原本只是當作玩票性質,沒想到鑑定的結果竟有2000萬的價值。
大腸癌免疫療法: 大腸癌療法新曙光 中央大學發展新奈米複合藥物製劑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揭示癌細胞如何逃過人體第一道免疫防線的機制,並據此找到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方向。 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主任杜家輝教授、中大卓敏生物醫學講座教授兼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藍輝耀教授、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研究員鄧銘權博士。 癌症治療的困難之處在於癌細胞會不斷作出相應的突變,最終產生耐藥性而從抗癌療程中得以逃脫,所以抗癌治療往往在一段時間後便失去效用。 近年科學家開始著眼於研究癌細胞的巢穴──「腫瘤微環境」,透過破壞有利癌細胞生長的環境,從而將其連根拔起,以期最終擊退癌病。 本網站使用Cookie和類似技術,以確保我們的網站正常運行並為您提供更好的網站體驗。
李宇翔教授表示,大腸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見的腫瘤疾病,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更是世界第一。 作為一名生醫材料科學家,他一直在思考創造一種解決方案來有效地解決臨床問題,而奈米藥物製劑是一種可行的策略。 因為它可以與不同的材料或藥物自由組裝,從而增強藥物輸送能力,增加細胞吸收性,減少對周圍細胞和器官的損害,最終達成精準醫療。 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李宇翔教授團隊長期鑽研開發奈米藥物載體,利用結合光敏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全氟碳化物材料,成功開發出新一代奈米雙層複合藥物乳劑。
大腸癌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出現皮膚嚴重副作用 台美研究:要高興!可多活42個月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賴基銘表示,理論上,局部復發患者可能需要先切除轉移腫瘤,再進行局部放療;遠端轉移患者則需要進行化療。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大腸癌免疫療法: 化療
它是運用生物技術和生物製劑對從病人體內採集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和擴增後回輸到病人體內的方法,來激發,增強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腫瘤生物細胞免疫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技術。 目前,除傳統的手術、放化療之外,生物細胞免疫成爲治療肺癌的又一新興手段。 術後配以生物免疫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防止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 在談癌症免疫治療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它是由白血球、免疫細胞,以及免疫系統組織等器官所組成。
大腸癌免疫療法: 切除大腸/結腸手術
如果癌細胞含有PD-L1配體,免疫治療對約40%至50%的病人有效。 只要利用PD-L1蛋白測試,找出患者的癌細胞有沒有PD-L1配體,便可以減低治療無效的機會,協助患者篩選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 然而,科學界發現了某些免疫治療的藥物,能夠有效地抑壓癌細胞針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促進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 在各种免疫治疗之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相对广泛,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膀胱癌、胃癌、黑色素瘤等等,而研究数据亦证实免疫治疗能够有效延长部分癌症患者的存活期。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一項小型免疫療法實驗結果,震撼了整個血液腫瘤界。 在經過為期六個月的臨床實驗後,原本被宣告罹患第一、二期直腸癌的患者,體內的惡性腫瘤100%消失。 大腸癌免疫療法 此次的研究成果開發出一種結合光敏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全氟碳化物的奈米雙層藥物乳劑(簡稱IPLPND),研究團隊選用全氟溴辛烷(PFOB)作為全氟碳化物的材料,由於其具備高度的氧氣溶解度,因此亦常被用作為氧氣運載媒體。
大腸癌免疫療法: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出疹子、皮膚癢、腹瀉、胃口差、口乾,多數患者施以症狀處理或是觀察即可,不會影響持續治療;至於副作用嚴重程度達第三級(Grade 3)以上,大約有一成需要暫停免疫治療來處理。 此次的研究成果開發出一種結合光敏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全氟碳化物的奈米雙層藥物乳劑(簡稱IPLPND)。 李宇翔教授團隊選用全氟溴辛烷(PFOB)作為全氟碳化物的材料,由於其具備高度的氧氣溶解度,因此亦常被用作為氧氣運載媒體。 本次所開發之IPLPND由於內含PFOB,因此該種奈米藥物載體能自帶氧氣且深入腫瘤內部,進而提供高效之光動力治療效果。 優異的光治療成效又能促進後續的免疫治療,如此正向循環大大提高了IPLPND光-免疫治療的效果。 除食道癌,近年也發現約有一成至一成五大腸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與微衛星不穩定現象有關,新英格蘭雜誌發表,微衛星不穩定的轉移性癌症對多線化療標靶治療失敗後,對免疫治療仍有四成至五成的反應率。
通過潛在利用兩種檢查點抑製劑來對不同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研究人員或許就有望增強結直腸癌患者的反應率。 下一步研究計劃基於本文結果深入研究來開發基於ST2的癌症免疫療法。 在腫瘤微環境中身體免疫系統知道其中發生錯誤了,就會發送警報蛋白IL-33等壓力信號。 但患者手術,放化療結束,並不標誌着整個治療過程的結束和疾病的痊癒。 究其原因,在於手術無法清除微小殘餘的腫瘤細胞,而放化療存在“好壞細胞通殺”的嚴重弊端,要徹底清除癌患,就要在手術切除大的腫瘤病竈後,對存留於患者體內血液、淋巴中的癌細胞及微小亞病竈進行進一步消滅和清除。 也叫養療法、養療免疫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其透過採取癌症患者身體的免疫細胞,然後針對篩選出抗癌反應最強的細胞,或於實驗室做研究改良,再進行大量倍增,最後用針將它們注入回患者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