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指出,2020年大腸癌(英文Colorectal cancer)新症為5,087宗、死亡數字達2,287人,大腸癌死亡率佔整體癌症死亡率15.2%。 大腸癌成因是大腸內壁細胞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腫塊或潰瘍,當發展成惡性腫瘤時,便會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的開始,通常始於一粒細小的瘜肉;瘜肉於大腸內壁異常增生,最終會病變而形成大腸癌。 其實大腸癌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功抗癌機會就愈高,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一般第一期癌症只入侵肌肉層,所以存活率較高,5年仍然生存的機會率可以高於90%。 但到第四期,由於已擴散/轉移至腸外和其他內臟,所以存活率很低,5年存活率只有8%。
另外,有將近四成的大腸癌患者其CEA指數正常,所以CEA正常亦不代表沒有疾病。 大腸指數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4,000宗大腸癌新症及1,600宗由大腸癌所引致的死亡個案。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聯同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合作研發了一項簡單的大腸風險評估系統—「中文大學大腸瘜肉預測指數(CU-CPI)」。
大腸指數: 大腸直腸癌 單切口傷口小
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 此方法利用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由肛門進入直腸,並為整條腸道進行檢查。 醫生可以同時切除瘜肉和抽取病變組織樣本作進一步化檢。 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 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 許多民眾會在健檢報告上看到一些抽血檢查項目叫做「癌症指數」,一旦出現紅字就會開始擔心自己是否罹癌。
以肺腺癌為例,近5成的肺腺癌患者是與EGFR 基因變異有關,另外ROS1 變異或ALK 變異也是常見的肺腺癌致病基因。 透過追蹤治療前後的相關肺腺癌變異基因,是目前更有效去判斷癌症治療成效的方法。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醫生會將附有攝錄鏡頭的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檢查範圍覆蓋大腸末端約45-60厘米的乙狀結腸位置,較適合接受大腸覆檢的人士,例如已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已發現及切除位於乙狀結腸瘜肉的人士。 當大腸鏡檢查結束,患者會被安排在恢復室休息,待護士觀察其身體狀況穩定後,才能讓家屬或友人載送回家。
大腸指數: 健康 熱門新聞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然後再加以灌腸劑清洗大腸。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是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 軟式乙狀結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致整段降結腸,為整條大腸的一半。 不過,紅肉還是有其營養價值,比如可提供較好的鐵質來源,除非本來就吃素,否則不建議因此完全不吃。 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現代人肉類攝取往往過量,除了應調整為合適的份量,肉類的選擇也不應太偏重紅肉,魚肉、雞肉等白肉一樣有充足營養。 男 女 合 計 的 年 齡 標 準 化 死 亡 率 於 過 去 41 年 並 沒 有 明 顯 趨 勢 。
- 以結腸癌為例,一般只需要切除小部分腸道,而腸道兩端在手術後可重新連接,不影響腸臟主要功能。
- 另外,約有90%以上大腸直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而來。
- 陳皇光舉CEA標記為例說,這是一種腺癌指標,有可能是大腸癌、胃癌、乳癌、肺腺癌、胰臟癌等,出現紅字就要把所有和腺體有關的器官掃一遍,因為沒有醫生敢保證絕對沒事。
- 大便隱血測試是一項便宜及零風險的大腸癌篩查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大便當中是否有肉眼未能看見的血紅素。
-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4,000宗大腸癌新症及1,600宗由大腸癌所引致的死亡個案。
此文章內任何與 大腸指數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抗癌之路絕不容易,癌症病人除了要面對病情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絕望、徬徨、恐懼等情緒還會像陰霾般揮之不去,令病人心理上有龐大負擔。 除此之外,此測試也經常出現「假陽性」,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易令患者虛驚一場。 陳家亮教授在文中提到,有不少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原因有「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飲瀉水好辛苦嘛」等等。 對此,他指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被普及使用。
大腸指數: 手術治療為主 大腸癌興行「自然孔手術」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症狀及前兆,尤其若發現多於一種症狀,且持續超過數週,請盡快找專業醫師檢查。 普通人如果出現腫瘤標誌物升高,但是全面檢查後未發現明顯的異常,可三個月後複查腫瘤標誌物。 如果非沒有患腫瘤疾病,一般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或恢復到正常。 腫瘤標誌物檢測呈陽性不一定是腫瘤,而僅僅是一種提示和訊號,診斷還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體檢及影像檢查來綜合判斷。
如癌症病人開始治療前已發現相關癌症指數上升,則可參考治療後的指數變化,用作初步評估癌症治療成效。 但若癌症病人開始治療前的相關癌症指數沒有上升,治療後的指數變化則須配合相關檢查再解讀。 部份癌症病人的癌症指數在治療前後也沒有上升,這樣癌症指數用於評估治療效果的參考意義就不大,必需由醫生配合其他檢查,來作治療成效追蹤及評估。
大腸指數: 正常值:<20 ng/ml
甲胎蛋白(AFP)也不只是肝癌才會增高,其他一些疾病也會出現甲胎蛋白(AFP)輕度增高,比如:妊娠、重症肝炎、肝硬化、睪丸癌、內胚層癌、畸胎瘤、卵巢癌、胃癌伴有肝轉移等。 病毒性肝炎會引起甲胎蛋白(AFP)大於100ng/ml,但隨後會慢慢降低。 大腸指數 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CEA的正常值是五以下,但如果數字是五‧○二就很尷尬,應該沒事,只是醫師又不敢拍胸脯保證。 「腫瘤標記常常是虛驚一場,因為絕大部分是假的。不過,只要有異常,還是要注意,」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醫師陳皇光表示,就像肺部做電腦斷層掃描,看到小結節,醫師也不敢立即回答是良性或惡性,會不會長大等疑問。 目前台灣的大腸癌篩檢政策,是針對五十歲至七十五歲的成年人,每兩年一次做大便潛血檢查。
大腸指數: 相關文章
陽性結果:大腸中發現瘜肉或癌細胞,按照瘜肉的大小和數量,患者或許需要進行更嚴謹的檢視。 此外,也有可能是非大腸癌的大腸症狀,像是痔瘡、克隆氏病、憩室炎或潰瘍性結腸炎。 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 兩個資訊一對,許多民眾誤以為血液腫瘤標記就是篩檢檢查,競相做被視為是大腸癌指標的CEA檢驗;腸胃科門診「患者」中,常見到的是CEA數值高出一點點,但 「患者」已經抱著得到大腸癌的心態就醫。 骨膠素(CY211)酸性細胞蛋白,是從癌症患者的血液中發現的細胞角蛋白19片段,又名為非小細胞肺癌抗原。 如果癌胚抗原(CEA)與CY211同時增高,需要首先排除肺癌的可能。
不少民眾接到健康檢查報告後,人生就變成黑白的,因為腫瘤標記是紅色,高於正常值。 第四點,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疾病也會得大腸癌,像是潰瘍性大腸炎、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等。 尤其是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這是先天基因的問題,因為遺傳的關係,整個大腸都是息肉,如果放任不管,這些人平均四十歲左右都會變成大腸癌。 所以如果這些人發現是家族遺傳的話,現在都有列管,會有預防性的治療,像是切除全部大腸。 為了潔淨腸道,照X光前或須洗腸,患者須側臥讓護士將軟管送入直腸以灌水,然後忍耐幾分鐘再去洗手間,將水排出體外。 正式檢查時,含鋇(Barium)的顯影劑會被灌入直腸,令大腸獲得清晰的顯影,再由醫生進行分析。
大腸指數: 追蹤癌症新指標?基因測試有效更準確地追蹤癌症治療
本署與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合作,針對50-69歲接受大腸癌篩檢(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進行10年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定期接受二年一次的大腸癌篩檢,可降低44%的死亡風險。 且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為非侵入式檢查,也不易受到食物成分影響,在採便前不需限制任何飲食,因此建議民眾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不要用抽血檢驗大腸癌喔。 對於大腸癌而言,CEA的敏感度隨著大腸癌分期而增加,50%有淋巴結侵犯的者或75%有遠處轉移的大腊癌患者CEA值會升高。
50歲以上的民眾如果都沒有接受過任何篩檢,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是5%至7%,也就是說每15至20人中就有一位,而定期篩檢的話,大腸癌死亡風險可以下降超過40%。 改善貧血:多數大腸直腸癌患者都會有貧血及低鐵質的狀況,按照專業醫師的診斷,患者可能要服用能增加鐵質和血量的藥物或注射劑。 腺癌(Adenocarcinoma):指癌細胞長在大腸直腸內壁,這類細胞始於腺細胞或分泌型的細胞,從細小的腺性息肉慢慢長成惡性腫瘤,而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皆是腺癌。 3.不規則腹痛或絞痛:因大腸位在腹部,諸如腸阻塞也可能引起腹痛或絞痛,但若是近期才發生,且已持續一段時間,仍建議要做腸胃鏡檢查,瞭解是否有腸癌疑慮。 劉怡里在《健康2.0》說明,早期提到膽固醇飲食時,大家會在意的是食材中的膽固醇,現在則要留意2個因素,除了食材本身的膽固醇外,還要考慮到「飽和脂肪酸」。 營養師解釋,有個公式稱為「升膽固醇指數」,就是將上述兩者一起計算,出來的指數若越高,代表風險也高,對你的血管傷害愈大。
大腸指數: 醫療背景
2008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成立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並展開為期5年的「香港大腸癌:教育、宣傳及篩查」計劃。 本中心提供大腸癌的健康教育,支援大腸癌高風險人士,並到社區與其他夥伴機構協作舉辦全港性的教育活動。 大腸指數 我們期望藉著宣揚預防大腸癌的訊息,有效地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和死亡率。
第二期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可能需要進行化療或電療為輔助治療,並定期以大腸鏡檢查及抽血撿查癌胚胎抗原的數值,跟進癌病有否復發。 第三期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需進行化療或電療為輔助治療,並定期以大腸鏡檢查及抽血撿查癌胚胎抗原的數值,跟進癌病有否復發。 第四期由於病情較為嚴重,所以治療計劃需由不同專科的醫護人員擬訂。
大腸指數: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知多點
經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後,利用精準治療的方式,按患者基因突變類型選擇了適合的標靶藥物,經過數次療程後,原發及肝臟、肺部腫瘤都受到控制縮小,並且也再度無轉移的情形。 陳醫師指出,第三期患者會在術後,接續以化療、放療作為輔助治療。 「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陳醫師說,當排便習慣改變、形狀異常變細、帶有血液、黏液等,或不明原因體重驟降、貧血等症狀浮現時,就該就醫。 當大腸直腸的黏膜細胞出問題時,可能發展成瘜肉,還可能漸漸變成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樣,飲食、遺傳、腸炎、大腸瘜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大腸癌分期主要看癌細胞侵犯大腸的深度,第1期大腸癌只侵犯表面、5年存活率高達95%;第2期侵犯到肌肉層、存活率為80%;第3期侵犯到淋巴、存活率60%到80%;第4期轉移到肝臟或肺臟等其他器官、存活率只剩下5%到10%。
大腸指數: 疾病百科
大腸癌是香港殺手病之一,50歲或以上更是高危群組,因此政府由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合資格人士到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資助50-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市民,由2023年1月1日起參加計劃。 大腸指數 適用於大腸癌家族病史、癌症患者、癌症術後及癒後人士,作超早期或追蹤病情。 例如mRNA癌症基因測試可偵測到0.2cm或以上的腫瘤,只需抽取少量血液,便可驗到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性高達97%。
大腸指數: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對於沒有癌症病徵丶家族病史的一般人士,醫生不會主動建議將癌症指數貿然納入為常規體檢項目。 對於一些已有病徵但未確診的人士,應及早求醫,並接受標準癌症診斷檢查,包括影像診斷、內窺鏡等等。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進行多一項檢測百利而無一害,但始終癌症指數升跌受多項因素影響,亦有可能產生假陽性結果。 若對癌症指數數值的意義一知半解,收到檢測報告後憂心忡忡,繼而進行連串不必要的額外檢查,便更加耗費時間、金錢和心神。
但吳岱穎強調,腫瘤標記雖然無法確診為罹癌,仍可提醒民眾定期追蹤。 以那位CEA值偏高的男子為例,數年後他的糞便潛血檢查發現大腸有七顆腫瘤,CEA值已破八,也是因為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 下面內容會將各項癌症指數依照人體器官做系統分類,並介紹其正常數值範圍、癌症篩檢目標與癌症偵測能力(敏感度),最後會在各系統分類的結尾處,給予針對該系統的綜合健檢建議。 因為健檢的目的著重於癌症的早期發現,所以在癌症偵測能力的項目裡,會再特別強調該癌症指數對於早期癌(可開刀處理的癌症)的偵測能力。
專長是用放射治療”融化”各式腫瘤,佐以免疫治療,化療或熱療。 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 的最新大腸癌分期,大腸癌依腫瘤侵入至腸壁的程度、淋巴擴散及遠端擴散等分為一至四期,第一期為最早期,第四期為最晚期。 大腸瘜肉一般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齒狀瘜肉、錯鉤瘤性瘜肉、幼年型瘜肉,其中一些瘜肉如果不及時切除,會發生癌變。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有超過5,000宗近確診個案,它亦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僅次於肺癌,每年有超過2,000人死於大腸癌。
外科醫生之後會利用特製的微創器械代替雙手,在腹腔進行手術,因此手術傷口比較傳統手術來說可以大大縮小。 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外科醫生會在病人的腹部開一個大傷口,以剖腹的方式進行手術。 手術時,醫生會把大腸腫瘤切除,切除的同時會預留足夠的正常大腸邊界,醫生同時會把大腸附近的區域淋巴切除。 在診斷的過程中,醫生會利用內視鏡細心檢查大腸每一部份,如果發現大腸腫瘤時,醫生更會從腫瘤中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確診大腸癌。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醫師王詠,有位每年都來醫院健檢的病患,每次檢查,他的CEA都有點高,在五~十之間飄來飄去。 最糟糕的案例,是曾發生過一名老先生CEA數值高一點點,做胃鏡、大腸鏡後都正常,但在肺部找到一個小白點。 家屬很緊張,以為不拿掉不行,偏偏切片時不幸發生氣胸,住院後又感染得到敗血症;一連串的併發症,讓原本好好的人瞬間變成嚴重的病人。
另外,某些生活習慣、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 CEA 上升,例如抽菸、大腸憩室炎、消化性潰瘍、……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大腸指數: 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我是不是確診大腸癌了?
過去總以為「膽固醇」就是壞東西,但醫師們也經常衛教,其實膽固醇也有分好壞。 營養師劉怡里指出,有個公式叫「升膽固醇指數」,假設這個數據愈高,也就代表這項食物風險愈大,對你血管傷害也愈多,換言之,若有在吃藥控制膽固醇的人,沒有搭配飲食調整,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為國內首家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提供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美容醫學,融合假期微旅,全方位照顧您與家人的身心靈。 大腸指數 臨床工作中一般認為血清PSA 正常參考值為 <4ng/ml,4~10ng/ml為可疑前列腺癌, >10ng/ml為高度可疑癌。 賴基銘說明,癌症指數雖然在臨床上具有參考價值,但並不適合做為判斷是否罹癌的標準,原因在於兩大特性──不敏感(sensitive)、沒有特異性(spe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