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處會將高等學歷就業資訊網上平台併入最受歡迎的政府求職網站,即互動就業服務網站,以協同方式服務本地或身處境外具高等學歷的求職人士。 就此,勞工處於今年1月1日實施新安排,在不影響規管和執法工作的情況下,精簡職業介紹所的牌照續期程序。 上述研究於2021年3月至12月期間,邀請本港各大專院校三年級以上學生填寫網上問卷。 結果顯示,他們認為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會(84.1%)、市場規模(84.0%)、人脈網絡(70.7%)和培訓機會(70.4%),具相當吸引力【表2】。
此外,境外保險的直接結付醫院網絡僅涵蓋部分中外合資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國際醫療部。 由於現時內地的大多數醫院尚不接受境外醫療保險,香港居民在這些醫院的費用可能需要憑據相應繳款單及發票,向境外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內地和香港的醫療服務,不論在制度、系統和服務流程方面均存在差異,香港居民如需在內地就醫,應留意各類醫院所提供的服務,根據自身的要求和醫療需要選擇就醫。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18年8月31日宣佈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政府支持青年大灣區創業就業
然而,據資料,中大學者黎可欣發現新世代年輕人追求的並非固有物質成功價值。 計劃雖可從物質上解決青年問題,但未能解決青年其他非物質訴求,如追求社會公義等。 相反,如政府設青年社區溝通平台,提供平台予年輕人參與地區事務,加強青年歸屬感,長遠有助減少社會矛盾及衝突,提升青年對社區的認同。 「民主青年」主席陳堡明質疑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成立本意,稱各地都談如何挽留人才,香港政府則稱要輸出青年,質疑在年輕大學生薪水低、買樓供樓難等問題下,香港政府的青年政策是否就是送青年到大灣區。 有青年智庫發表的報告指一半參與計劃的受訪公司認為,招聘條件限制了人才選擇,例如並非2019至2021年畢業生。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亦顯示,12到29歲年齡層的受訪者當中有71%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反映年紀越輕越不願意到大灣區發展。 一般而言,對於因違反僱傭合約條款而起的金錢申索,勞資審裁處具有排他性的司法管轄權。 勞資審裁處提供快捷、形式簡便且費用相宜的渠道,協助僱傭雙方解決金錢糾紛;雙方不能聘用代表律師,而需自行處理案件。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然而,與涉及跨境僱傭合約的爭議一樣(即僱傭合約的法律與僱員主要履行職責地點的法律不同),即使僱傭合約受香港法律管限,勞資審裁處也可能無權審理與該僱傭合約有關的糾紛。 僱主在計劃下收取的津貼屬於《稅務條例》第15條所訂明「與其在香港經營某行業、專業或業務有關的補助金、津貼或相類似資助形式的款項」,有關津貼須被當作是營業收入,須繳納利得稅。 政府將繼續密切留意經濟和勞工市場情況,與勞資雙方和社會各界緊密合作,推行勞工及人力範疇的各項措施。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基金簡介
參加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為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參與並提供職位空缺,企業聘請每名畢業生,每月可獲發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名額共2 000個,當中約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魏美梅引述研究報告,建議企業增加大灣區實習機會,並可輪調到多個城市接受在職培訓,此安排既能加強專業實務技能,又可促進人才流動。
- 根據計劃要求,僱主須在員工受聘後7日內,向計劃秘書處提交津貼初步申請,何啟明表示,最新申請數字為440份。
- 如何搭上大灣區發展的高速列車,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是香港的年輕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 有興趣參與計劃及合資格的目標畢業生,可根據空缺資料上的申請方法,直接聯絡機構申請空缺。
- 如畢業生與境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並派遣到內地就業,並未與內地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可無需參加所在地的社會保險(即: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亦無須繳存內地住房公積金。
- 同時,連串社會事件驅使不少內地企業特地約港人到深圳面試,確保求職者能順利過關,大部分往往寧願聘請海外留學的內地人。
2019年3月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為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包括落戶創業基地,以及進一步協助青年解決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 要協助香港青年破除自我限制,把握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發展機遇,社會各界需要以實際行動予以鼓勵。 至於“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築願計劃”,旨在透過資助香港青年服務機構舉辦多元培訓項目,幫助香港青少年在學業實習、交流、就業及創業方面的多元發展,提升他們的自身價值。 政府於2021年1月推出試行計劃,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恆常化,鼓勵更多企業提供職位,支持香港的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促進他們的事業發展及大灣區內的人才交流。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青年發展四篇章
同時,將職位分散至大灣區各個內地城市,不僅是集中在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亦增加珠海、佛山等地區的職位,擴大選擇面。 此外,為避免錯配現象發生,建議成立專門機構統籌港青赴內地就業的相關事宜,提高畢業生和企業的適配度,幫助更多港青融入灣區發展。 就海外而言,新加坡以綜合策略全方位吸引外來企業、投資者和學生等世界各地的人才,並成立一站式平台,提供當地就業、生活、投資、創業、職位招聘等資訊。 新加坡人力資源部網頁顯示,2020年獲批簽證的境外高階人才達17.71萬人,約佔新加坡總勞動人口的4.9%,去年新加坡外國勞動人口共計123.15萬,約佔新加坡總勞動人口的34%。 政府今日(一月八日)公布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邀請有興趣的企業申請參加計劃,提供職位空缺予青年人。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雖能為青年提供就業機會,解決目前香港青年嚴峻的失業問題。
培訓於2月16日至3月3日進行,內容包括嘉賓演講、職能培訓及履歷、面試工作坊、就業機會、求職指導及企業參觀等。 李家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為香港青年拓闊視野、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良好機會。 特區政府推行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企業提供優質職位,支持香港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香港傳媒參訪團考察河套區 兩地攜手加快推進科創合作區建設
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均須依照稅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而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足183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 香港居民在內地自行駕駛汽車,須先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相等於香港的駕駛執照)。
報告綜合受訪個案分析,港青的競爭優勢是具專業精神與國際視野、處事靈活變通、英文能力較高等;另一方面,對國情的了解、內地人脈等則是港青較內地青年不足之處。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有具創業經驗的受訪個案認為,港青甚少接觸工廠業務,對實際產品製作認識有限。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談及對灣區生活的顧慮,資訊自由是受訪者最擔心的一項,其次是住屋和治安;同時逾半受訪者覺得灣區發展的最大挑戰是自己缺乏內地人脈網絡和工作經驗。 調查在去年3至12月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720名表示有興趣在大灣區發展的大學生;另以個案形式訪問26名曾在大灣區創業就業或讀書的港青,以及16名專家、學者及僱主,旨在了解港青在大灣區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等,預計可為230個初創企業、超過800名青年提供資本,並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 3年多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剛發布時,潘子鋒對大灣區的瞭解還不深。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根據計劃的規定,機構如申請津貼,須安排畢業生於2023年9月30日或之前入職。 機構有意參與計劃及提供職位空缺,請先到勞工處互動就業服務網站登記,然後於網上填妥計劃專屬的「職位招聘表」,提交職位空缺資料。 獲得入境事務處批准,根據不同入境計劃申請在港工作的海外及內地人才,以及根據「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留港/回港就業的非本地畢業生。 勞福局今在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報計劃進度,勞福局副局長何啟明表示,截至6月30日,有377間企業提供2887個職位空缺,推算整體求職申請數目超過1.8萬個。 勞工處正積極籌備推出一個為期三年,並以建造業工傷僱員為對象的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以個案管理模式為參與計劃的工傷僱員提供適時及高協調性的私營門診復康治療服務,協助他們盡早康復並重投工作。 政府正全力推展取消強積金制度下「對沖」安排的籌備工作,包括草擬相關法例。
政府3月1日公布推出恆常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企業可由即日起提交職位空缺,聘請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首先,是對接國家部委以及國家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可以讓香港的不同行業從業者從宏觀上了解國家政策以及經濟發展的趨勢。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其次,則是對接各省市的窗口企業,因為每一城市都會有不同的特色產業,香港不同行業定能從這些特色產業中找尋商機。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最後,則是要對接「一帶一路」相關行業,幫助業界發揮香港優勢,在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貢獻力量及發展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