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六二四」的規模因此愈來愈盛大,名聞全台,與台北霞海城隍廟、法主公、北港朝天宮、新竹城隍廟,並列為當時台灣五大遶境活動。 總統蔡英文二日上午專程至大溪參訪三民茶廠,並至大溪老街以及百年名剎普濟堂關聖帝君廟參拜,沿途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蔡總統在普濟堂欣賞大溪民俗慶典的神童和大仙尪表演,一再鼓掌表示讚許。 大溪普濟堂主要祀奉的神明是「關聖帝君」,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裡總會齊聚大溪各方陣頭,一起繞境慶賀關帝爺的誕辰,也就是《神之鄉》所拍攝的開場序。 著名的大溪橋是來訪大溪時必訪的景點,雖說是水泥橋身,但巴洛克式雕花、復古的拱門造使得整座橋看起來多了幾分優雅。
事實上鳳飛飛的故居就在桃園大溪,而迷宮巷這一帶即是她從小生長的地方。 最近熱播的台劇《神之鄉》是一齣環繞在桃園大溪的故事,劇中男主角夏志薰是位大溪人,但因為父親的緣故,小時候離開後便整整七年沒有再回來過。 這一次他再度重回大溪這片土地上,是為了回來探索大溪獨有的「624 慶典」做成研究報告,也是想藉此找回與家鄉間的連結,解開與父親間多年的心結。 看到第一個蒙古包,牆壁上有一個圖案,是捷克布拉格的「查理大橋」及「伏爾塔瓦河 大溪普濟堂 」。
大溪普濟堂: 【台灣百廟】大溪老街赫赫有名的關帝廟 大溪普濟堂
私人供奉階段:普濟堂的前身可回溯至大溪街上江姓氏族的私人信仰,該族先人自大陸奉請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及周倉將軍三座神明金尊奉於私宅。 民國五十七年辛丑七月,因感廟宇久歷星霜、凡經風雨侵襲、丹青剝落、簷桶傾頹、門楣朽蝕、宮牆破損、觸目驚心,共議徹底改善,乃成立「大溪普濟堂修建委員會」負責策劃。 乃於笠年正月興工改建,幸得全國各地信徒暨本地善信輸誠樂助,至民國五十四年而厥功告成,自此神威遠播,敬仰日隆,信徒遍及全國。 而受到疫情影響,民眾對遶境可能還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只要像市長這樣口罩戴牢牢,做好防疫措施,或者上網預約線上遶境,還是可以參與這場大溪的年度盛會。
循此模式,據《臺灣日日新報》所載,普濟堂1915年的遶境儀式就有「…藝閣五十餘閣。梨園二十餘臺。鼓樂百數十陣……」的熱鬧場面。 日治大正至昭和年間,隨著政局逐漸穩定,百業快速復興,各地神明慶典亦隨之熱絡起來,恭迎神祇出巡遶境是當時常見的迎熱鬧模式,北臺灣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艋舺青山王、新竹城隍廟等慶典,都在這段期間盛大發展。 「 蘭室 」街屋的主人,是清末秀才,也是教育家、實業家,曾在1903 大溪普濟堂 年赴日本參訪學習,是積極接納新文化的仕紳代表。
大溪普濟堂: 00 大溪橋
這個遶境活動現已成為大溪地區文藝季最重大的文化慶典之一,每年此時,許多來自全台各地的信眾湧入大溪地區,參與這場恭迎關聖帝君出巡的宗教盛事。 大溪普濟堂 桃園市文化局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每年舉辦「大溪大禧」,將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結合社頭文化與創意設計,成為國內少數以地方特色民俗為主題的城市文化節慶,團隊近期出版新書《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解析地方策展過程,讓讀者一窺全台最潮文化慶典幕後點滴,用不同方式傳承地方文化。 年,主祀【關聖帝君(關公)】,是大溪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誕辰的慶典活動,會有許多大仙尪神將出巡,和百年社頭熱鬧翻騰的全城遶境,是大溪的年度盛事,宛如大溪的第二個過年,被桃園市政府列為民俗文化資產保護。
- 目前遶境分為2日進行,但因農曆六月廿四日才是遶境正日,押尾陣中的正副爐主子嗣轎及同人社只有這一天才會出現。
- 早期的大溪,是台灣最內陸的河港, 晚清時期是船運的黃金年代,當時淡水河運可由淡水、新莊直達大溪,世界各國眾多行號紛紛來到大溪設立分行,沿途萬商雲集、繁榮無比,商行多集中在碼頭附近,運用石板古道挑送貨物到老街交易。
- 大漢溪流經大溪區,因而形成特別的「河階」地,順時埔就是位處河階的最低階,每逢稻作期就能看見整片綠油油的稻田,場面十分美麗,想必當初葉雲就是被大溪這片美麗的風景所吸引留下。
- 延續「關公online!」無遠弗屆的祝福精神,大溪大禧今年將以正向力、帶動整座城市的齊心協力,守護台灣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 另外,由木雕鑿花匠師徐枝堂親自雕刻而成的溪洲忠義堂玄天上帝木雕紀念牌,同日將隨著溪洲忠義堂遶境首次亮相。
- 臺灣桃園市大溪區福仁里普濟路124號主神關聖帝君例祭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廟格關帝廟建筑详情本殿構造本堂採南方建築,正身五間,配合兩邊護廊,雖非雕龍畫棟,頗稱堂構聿美,於大正六年丁巳添建拜亭,完成正式廟宇。
- 對外昭示本日遶境儀式辦理主廟及主祀神明,由對地方最熟門熟路的地方父母神──土地公為眾神祇開路、引路,減少意外發生。
大漢溪流經大溪區,因而形成特別的「河階」地,順時埔就是位處河階的最低階,每逢稻作期就能看見整片綠油油的稻田,場面十分美麗,想必當初葉雲就是被大溪這片美麗的風景所吸引留下。 迷宮巷顧名思義由許多小巷組成,保留了紅磚瓦房和多處水井,若不是在地人的確極有可能不小心這在裡迷了路。 小巷的純樸安靜和大溪老街的喧囂,形成明顯的對比,《神之鄉》中由阿龍師所開的「龍也饞」也是取景於此。 這些石頭,是過去「大漢溪」還可以行船時所使用的「繫船石(纜樁)」,在船務衰退後,這些纜樁被遺棄多年,後由鎮民於河道上拾回,集中立在這裡,正驗證了當年船運的榮景及後來的落寞。 鳳飛飛的父母早年在外工作,1953年搬回大溪,賃居在和平路12號,鳳飛飛在這年出生。
大溪普濟堂: 大溪關公遶境初體驗 林智堅驚呼「超熱鬧」
每到農曆六月期間,總是會有一群人各司其職、齊心協力籌備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就像在每個大溪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遶境事務所」,每到六月就會依照自己的角色接下任務,共同完成六廿四的關公聖誕慶典。 他們不僅是促成遶境文化與儀式的扛轎者,更讓延續百年的迎六廿四文化歷久彌新。 然而慶典的籌備不僅在人間,天界的神祇與神將更是慶典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普濟堂發展發展描述私人供奉階段大溪街上江氏族人的私人信仰,該族先人自大陸奉請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及周倉將軍三座神明金尊奉於私宅。 鸞堂信仰階段約在日據明治30年代左右,大溪居民王天恭與大溪福仁宮廟祝李才旺兩人,聽聞竹東沙坪有三聖恩主神靈顯赫,經地方仕紳江序益倡導分迎香火至街上設立普濟堂並副設鸞堂,除扶鸞降筆外,還有宣講聖諭,倡導義渡、義學及捐棺等公益事務,信徒多達三、四百人。 建廟及走向公眾信仰階段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江序益、呂建邦、江健臣、江次全、黃希隆、鍾會南等多位地方仕紳共同發起建廟,原本鸞堂信仰中的扶鸞儀式約在昭和初年(西元1926年)結束,此後,普濟堂開始朝向公眾廟宇發展,並透過每年農曆6月24日的遶境儀式不斷擴張其影響力及信仰。
風格古樸的建築構想出自於在地木工師傅,實心檜木打造的梁柱未見任何鋼釘,顯見大溪木藝之精湛﹔頗具流線感的屋頂以黑銅瓦層層包覆,日式懷舊感伴隨著檜木香氣,引人想像昔日的相撲盛況。 而傍晚這裡也是看夕陽的好地方;夜晚點燈後,橋身更加光彩絢麗,充滿異國情調,將大溪橋帶出另一番華麗風貌,也讓大溪橋享有「情人橋」的美稱,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 入夜後在廟埕舉辦的「大溪霹靂夜」,邀請客隊與在地主隊組成「夜練擂台」,包含同根生樂團與飛龍團跨領域共演,台灣雅典娜陳思妏則與三太子勁歌熱舞,當代舞團小事製作帶來「五虎將」與大溪金鴻醒獅團對尬技藝,最後由居民共演的歌舞秀帶來滿心的祝福和期待,以歡樂的暖壽派對為主軸,共同迎接聖誕日到來。 大溪普濟堂 同人社的「人」為其特色(圖/林書竹攝)已有百年的同人社便是由礦工組成,而且大家仔細看同人社的「人」上面多了兩點。
大溪普濟堂: 大溪永寧站快捷公車明起試營運 解決大溪通勤壓力
木博館表示,今開幕活動「與神同巡」將持續至22日傳統經典遶境為最高潮,更有各項結合設計與創意規劃的精采活動;邀請神級貴賓新竹都城隍爺帶領范謝將軍共襄盛舉,關公與都城隍爺組成「正氣雙神」,帶來滿滿正氣,共同歡慶巡遊老城區。 大溪普濟堂 「2022大溪大禧」以大溪全城在農曆六月總動員籌備關公生日的慶典生活節奏為基底,今年更取自大溪普濟堂前的匾額以「敦正氣」為題,意在尊崇浩然正氣,並強調正心正念、強身健體、虔誠祝福三大面向。 民國六十八年五月二十日,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蔣經國先生蒞臨本堂巡視,見本堂恭奉主神關聖帝君,欣悅之情溢於言表。 隨即概允將從大陸帶來且珍藏已久的關公青銅全身坐姿雕像乙尊致贈本堂,俾供善信膜拜。 使得普濟堂一時間聲譽大增,當年鎮民萬人列隊恭迎開光的場景,對許多老一輩的大溪人來說還是記憶猶新。 大正六年組成同人社,參與關聖帝君的遶境活動,而引起各行各業競相效尤,日後紛紛組成社頭加入遶境的行列。
民國68年,當時的蔣總統經國先生曾蒞臨巡視,也可見它的重要性。 「社頭」文化是大溪特有的組織與藝陣文化,自日治時期關聖帝君聖誕慶典辦理遶境開始,陸續由在地不同行業、社群, 組成樂安社、同人社、興安社、共義團、協義社等社頭參與遶境,戰後又有農友團、一心社、金鴻慈惠堂等社頭陸續加入,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大溪普濟堂 本市文化局於西元2011 大溪普濟堂 年登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為桃園市第一個通過的無形文化資產。 和平老街上有座從河西仁和宮,奉請開漳聖王香火回河東祭祀的三殿式廟宇─福仁宮,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開漳聖王聖誕,「賽神豬」活動絕對不容錯過。 漫步到街尾,就可看到花田老路上居民最虔誠的信仰中心─普濟堂,主要奉祀靈驗無比的關聖帝君,在全台灣奉祀聖帝公的廟宇中,至今享有崇高的地位。
大溪普濟堂: 慶典是哪一天?
對外昭示本日遶境儀式辦理主廟及主祀神明,由對地方最熟門熟路的地方父母神──土地公為眾神祇開路、引路,減少意外發生。 二戰後,大溪整體產業結構、經濟來源、社會環境組成隨時代逐漸發生改變,亦直接影響大溪社頭組織的發展樣態。 隨著時代更迭及組織起落,部份團體雖已解散,但截至2020年,仍有31個由本地居民自發組成的社頭組織持續運作,並連年參與遶境。 其實在過去,由值年爐主及副爐主還擔任慶典召集及籌辦大任時,為了籌募慶典費用,兩人早在農曆年後就開始四處收緣金,以因應接下來多如牛毛的各項慶典花費。
今時今日,一說到大溪,除了當地名產小吃之外,就是眾所樂道的六月廿四日關聖帝君遶境活動,這是大溪一年一度的盛事! 日治時期大溪老街區中各行各業的成員紛紛組成社頭參與遶境,並且因其成員背景而各有特色,例如:「協義社」(木器業)的「墨斗陣」、「興安社」(商人)的「大算盤」等,和反映在地的歷史文化發展,也凝聚不同社群的向心力。 百年以前,居民為感謝關聖帝君的庇佑,自發性地在農曆六月廿四日關聖帝君誕辰這天,舉行祝壽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