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可以對膠質母細胞瘤進行DNA測試,看O-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基因的啟動子是否被甲基化了。 甲基化的病人的長期預測比沒有甲基化的病人要好得多。 這個基因特徵是病人固有的,目前無法使用醫療手段來改變。 歷史上90%的膠質母細胞瘤病人獲得抗痙攣藥物治療,雖然估計只有約40%的病人需要這個治療。 最近有人開始建議醫生不要預防性地給病人用藥,而是等到病人出現痙攣後再開始用藥。 與放射療法同時服用苯妥英鈉的病人可能產生強烈的皮膚反應,包括多形性紅斑和史蒂芬斯-強森症候群。
目前對於膠質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手段。 具體的治療,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功能狀態、對治療的預期結果以及腫瘤所處的腦區部位、惡性程度級別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判斷,從而制定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 手術後加上放療、化療,一直是神經膠質細胞瘤的標準治療選項,如今還多了腫瘤治療電場(Tumor Treatment Field,TTF)。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惡性腦瘤
星形細胞腫瘤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見於大腦半球和丘腦 底節區,兒童多見於幕下。 發生在幕上者多見於額葉及顳葉,頂葉次之,枕葉較少見 腫瘤可累及兩個以上腦葉。 亦可見於視神經, 丘腦和第三腦室旁;幕下者則多位於小腦半球和第四腦室,亦可見於小腦蚓部和腦幹。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好發於中年,35~60歲見,以男性稍多見,男女比為1.22∶1。 病灶多發生於大腦半球,額葉居多 佔40%,其次為顳葉(35%) 頂葉(17%)。
可依惡性程度分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屬於惡性腫瘤,即使切除後也容易復發,新聞人陳立宏罹患的即為此種惡性腦瘤。 具侵襲性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簡稱GBM),香港每年增逾百宗新症,2019年有137宗,估計每10萬人中有3個病例,此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包括幼年。 由於GBM的症狀輕微,多是噁心、頭痛、視力減退、記憶力問題、癲癇發作等,很容易被忽略。 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s),此種腦瘤可以長在腦部任何地方,容易引發癲癇和行為改變。 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裡將良性的腦瘤與惡性腦瘤放在一起討論呢? 當身體其餘器官出現良性腫瘤,我們常常可以選擇不治療,也不會緊急影響身體狀況,就如良性的皮膚腫瘤–粉瘤、乳房纖維囊腫或纖維腺瘤這類型的腫瘤,都可以選擇追蹤觀察即可,不一定要急著拿掉。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腦瘤的分類
而今天我們要帶你來認識的就是腦癌中較常見的膠質母細胞瘤(腦膠質瘤),並說明其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另一種照射法,也是一天兩次,但是每次照射量為150 cGy,總劑量為6,000-6,900cGy,因為總治療天數縮短相當多,稱為「加速多分次照射」。 其理論基礎在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乃生長迅速之腫瘤,以傳統照射法治療時,據文獻報導可有高達33%的腫瘤在照射中出現腫瘤不減小反增大的現象,因此縮短照射天數應可以減少其癌細胞增生之機會。 但如同多分次照射一樣,目前為止尚未能證明療效確實勝於傳統照射。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生長速度極慢,部分作者認為腫瘤可長期靜止,有的甚至可自然退縮,治療以手術為主。 手術切除的程度和預後直接相關, 對於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應當爭取手術全切除,這是提高療效、減少複發的根本措施, 對於未能全切除者可給予一定劑量的放療, 不主張化學治療。
精確定位出腫瘤位置,治療僅需一次療程,高能放射源分散置放於各種角度後,集中照射於病灶處,此種放射線治療有時又被稱為伽嗎刀。 室管膜瘤是長在脊髓液通道室管膜內, 一般依位置關係常分天幕上下. 臨床表徵依腫瘤生長位置,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大小顯現的順序和程度也不同;頭痛,噁心嘔吐,行走困難,容易疲倦, 嗜睡,視力模糊等.治療方式依照醫師評估處理, 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照射,化學藥物輔助性治療,可能因脊髓液循環阻塞需要放置引流管. 神經膠母細胞瘤 是最常見的腦惡性膠質瘤,不僅存活時間短,且復發率高。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健康網》多運動防心肌梗塞? 醫示警:宛如雙面刃
根據研究發現,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在術後接受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較能有效延長存活率。 對放射線反應差,如大多數神經細胞衍生的腫瘤,原則上以手術治療優先。 但是如因位置、年紀等因素無法開刀時,也只有選擇放射線治療。 其治療效果、控制時間長短,視腫瘤細胞反應、大小、數目、照射劑量而定,差距頗大,無法一言概之。
對前視路型腫瘤,由於手術或放療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視力,導致失明, 因此曾提出多種治療方案 如:單純放療;病灶活檢後行放療;病灶活檢後僅對視交叉後方生長的腫瘤行放療;病灶活檢後對單側視神經腫瘤行切除;對單側視神經腫瘤行切除,其餘病灶放療。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病程較星形細胞瘤短 平均6~24個月。 大腦半球病灶主要臨床症状為頭痛(71%)、精神症状(51%) 肢體無力(40%)、嘔吐(29%)、言語困難(26%)、視力改變(23%)及嗜睡(22%) 癲癇發作少見。 神經系統檢查可發現偏癱(59%)、視盤水腫(47%) 腦神經損害表現(46%)、偏盲(32%)、偏身感覺缺失(32%)。 發病呈進行性加重,部分可出現突然惡化 間腦腫瘤早期即可有顱內壓增高表現,有偏癱、神經性無力、記憶力減退、意識混亂及癲癇與內分泌紊亂症状。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疾病百科
部分可見到點狀或圓弧狀鈣化,視神經腫瘤可見視神經孔的擴大並可導致前床突及鞍結節變形而形成「梨形蝶鞍」。 腦血管造影可見血管受壓移位,少見腫瘤染色和病理血管 腦室造影幕上腫瘤可見腦室的移位和充盈缺損;小腦腫瘤表現為第三腦室以上的對稱擴張,導水管下段前屈,第四腦室受壓及向對側移位。 四、小腦星形細胞瘤由於較早的影響腦脊液循環通路,多先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状,腦幹的星形細胞瘤進展較快,病程較短,早期出現腦神經損害和錐體束征,而顱內壓增高的症状常見於晚期。
此外,使用者利用本網站內容時須遵守著作權法的所有相關規定,不可變更、發行、播送、轉賣、重製、改作、散布、表演、展示以及利用本網站相關網站上局部或全部內容與服務賺取利益。 癲癇、局部神經學症狀、意識改變或是IICP sign皆有可能出現。 患者會服用殺死腫瘤細胞的特殊藥物,替莫唑胺類(temozolomide)藥物是 GBM 當前的化療標準。 通常患者在放射治療進行 6 至12 個週期每日服藥,每個週期持續28天,每個週期的前五天服食替莫唑胺,然後休息 23 天。 儘管化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腫瘤,但只有約 20% 的患者成功控制病情。 據香港神經外科學會進行的統計顯示,2009 年本港腦腫瘤的新症約有 1,000 宗,其中 70 宗為「惡性膠質瘤」,200 宗為「轉移性腦腫瘤」。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頭顱 X 線平片僅顯示顱內壓增高,偶見松果體鈣化後的移位。 腦血管造影見血管受壓移位,約半數顯示病理血管,病變處血管多粗細不均、扭曲不整,有的呈細小點狀或絲狀。 不做任何治療確診後病人的存活中位數為三個月,一般經過治療後可以延長到一到兩年。 死亡一般是由於腦水腫或者不斷增高的顱腔壓導致的。
- 6、喪失感覺和行動能力︰比如腦瘤壓迫到嗅覺神經,鼻子會聞不出味道;如果壓迫到視神經,視覺會有缺損,像是視力模糊,複視(看到雙重影像),外圈的,甚至看不到。
- 大腦型腫瘤好發於中青年,平均年齡在 22~26 歲,以顳頂葉多見。
- 而無法切除的腫瘤,則要搭配其他的治療方式,例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
- 有時病患和親近他的人會感到害怕、憤怒及沮喪,當人們面對嚴重的健康問題時這是正常的反應,大部分的病患包括兒童及青少年會向關心他們的人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情以尋求幫助,如此可使病患及周圍的人感覺較自在,而周圍的人也能展現他們的關心並提供援助。
- 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 可以殺死遺存下來的腫瘤細胞, 減少復發的機會.
- 另外,考量 phenytoin、carbamazepine、phenobarbital 本身具有肝臟酵素誘導的能力,可能與腫瘤治療相關藥物,如 TMZ、BVZ,產生交互作用,導致療效下降,LEV 會是較好的選擇1。
轉移性腦癌容易復發,需要多次反覆治療,且中位存活期偏低。 腦瘤的治療方法可使用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根據病情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式,也可以數種一起共用。 病人可能被轉介到專門治療腦瘤的團體,這醫療團隊包含神經外科醫師、臨床腫瘤科醫師、放射線腫瘤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和社會工作者。 病人同樣的也要和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一起進行治療。 會給予抗抽痙的藥物去預防及控制抽痙,假如有腦水腫時,病人可能需要一個引流管去引流這些腦脊髓液,這個引流管是長且細的,管子的位置是放於腦室和經由皮下貫穿到腹部。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大腦體操
小兒和青年人的腦幹膠質瘤大多轉變為GBM,小腦內GBM十分少見。 由於腫瘤細胞高度間變和不成熟性、新生血管結構不良、血栓形成等原因,所以常有廣泛退變出血和壞死,因此腫瘤具有多形性的特徵。 癌症治療需要患者、家屬與醫療團隊,密切的溝通與討論,還需要評估患者的年齡、體能、角色等。
手術後對待膠質母細胞瘤最常見的療法是放射線療法。 在1970年代初的一份研究里303名膠質母細胞瘤隨意選擇獲得放射線療法或者不獲得放射線療法。 結果獲得放射線療法的病人平均比沒有獲得放射線療法的病人的存活時間長一倍。 對整個腦進行放射線療法不比精確和局限的三維聚焦療法的結果強。 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通常為在外科手術後使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 目前尚不清楚完全摘除腫瘤或移除絕大部份的腫瘤對患者較有幫助。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藥物資訊專區
存活率:大多數腦瘤病患的存活機率是依腫瘤的型態和位置決定,而不是根據它被發現時的早晚而定。 大多數的腦或脊髓腫瘤沒有證據顯示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增加存活的時間。 頭皮、手臂這些部位可能變紅、變暗、會癢,看起來感覺像是曬黑的。 這些放射治療的部位應該要儘可能多暴露出來,但是要避免陽光的照射,病患不可在頭上穿戴任何可能引起刺激的東西。
原漿型:為最少見的一種類型, 質地軟,主要見於大腦內,多位於顳葉,部位表淺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主要侵犯大腦皮質 使受累腦回增寬、柔軟、變平為其特點, 瘤體較大,灰紅色,切面呈半透明均勻膠凍樣。 病患及其家庭可能需要專業的治療師以克服生活起居中如飲食、穿衣、沐浴、上廁所等各種困難。 如果手臂或腿乏力、癱瘓或是平衡有問題的病患則需要物理治療師的幫助;語言治療師則可幫助說話或表達有困難的患者,也有助於吞嚥困難的患者。 在治療期間食慾的的喪失對病患來說是一個問題,當病患不舒服或疲累的時候可能不會感到飢餓,癌症治療一些普遍的副作用,像噁心、嘔吐也會讓病患想吃也困難,然而好的營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病患吃的好時才會感覺較好及有更多的活力。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什麼?腦膠質瘤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總整理
在成年人或大於3歲小孩放射線治療是必要的手段, 而且所採取的方式必須大腦脊椎全部照射, 而且在腫瘤原發部位須加強劑量照射劑量36Gy, 並對原發部位劑量增加至54Gy~55Gy.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在小孩的照射劑量24Gy~25Gy, 原發部位增加劑量至54Gy~55Gy, 而且合併化學藥物治療. 一般風險病患, 3~10歲, 原發部位劑量55.8Gy, 3年疾病無進展率是86%, 5年PFR是79%.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放射線治療
对整个脑进行放射线疗法不比精确和局限的三维聚焦疗法的结果强。 由于出血、坏死以及年龄的不同胶质母细胞瘤的形状可能多样。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一般显示一团带有一个极其紧密的核的不均匀物质,核的周围往往现实多个由于水肿造成的环。 肿瘤本身的质量加上水肿会对脑室壁产生压力,导致腦水腫。 符合4S定義的病人雖有遠端轉移,但是對治療反應很好,治癒率超過九成。 目前臨床常用的化療藥物是亞硝脲類烷化劑BCNU和CCNU,或者用PVC方案(甲基苄肼+長春新鹼+CCNU),有一定療效,但有延遲和累積骨髓抑制和肺毒性等副作用,易產生耐藥性。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神經膠質細胞瘤超難抓 醫曝一關鍵可提早發現
本網站建議您定時查閱最新的服務條款,並注意可能對您產生影響的更動。 您於本服務條款之任何修改或變更後繼續使用本服務者,視為您已閱讀、瞭解並同意接受該等修改或變更。 並且您同意不將本會員條款或任何本使用條款賦予您的權益或義務轉讓給他人。 倘使用者擬就本網站內容或相關連結網站之資訊作商業上使用時,應事先取得威利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書面同意。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尿量減少、下肢水腫要留意 醫師:當心急性腎損傷
由於每個病患的狀況不一,如何微調治療的配方需要團隊的討論及配合,在筆者服務的醫院,神經外科,放射腫瘤科,腫瘤內科,復健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及心理師等專業人士,就會定期開會討論每位個案的治療計畫,運用全方位的治療, 精準的打擊腦瘤。 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症狀和體徵,主要取決其佔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 膠質瘤由於其在空間的“佔位”效應(mass effect),可以使患者產生頭痛、噁心及嘔吐、癲癇、視物模糊等症狀。 此外,由於其對局部腦組織功能的影響,還可以使患者產生其他的症狀。 比如,視神經膠質瘤可以導致患者視覺的喪失;脊髓膠質瘤可以使患者產生肢體的疼痛、麻木以及力弱等症狀;中央區膠質瘤可以引起患者運動與感覺的障礙;語言區膠質瘤可以引起患者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困難。 膠質瘤由於惡性程度不同,其所產生症狀的速度也不同。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腦瘤症狀也有可能表現
如手術及放射治療方法在技術上更求改善,如X光刀及伽傌刀等較為精確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不但可以減少副作用且對腦瘤的治療率將可大為提高。 不論是良性或惡性腦瘤,病人經手術、放射或化學治療後,皆需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定有無復發或在腦內其他處再生。 Gliadel是以BCNU製成的藥片,可直接置於手術後的復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中,於兩個月之內讓藥物慢慢釋出做間接化學治療,可延長原發性及復發性惡性腦瘤之中間存活期。
標靶藥物可抑制血管新生的機轉,改善腫瘤周邊水腫,但由於膠質母細胞瘤的變異性太大,因此僅有約三分之一的病人對化療及標靶治療有效。 張承能說,「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病程發展很快,在「帝盟多」未問世前,很少有病人罹病後存活超過一年,臨床發現,配合放療使用「帝盟多」化療的病人,生命至少可再延續三到六個月,且有可能再延長。 另一篇屬metaanalysis的文獻,將過去數個使用BUDR的臨床研究合併分析,病人數多達2,077個,發現BUDR的使用確能提高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放射治療效果,對anaplastic astrocytoma的幫助反而較少。 本文作者也曾試圖使用此藥,但發現國內並未進口人類用等級之BUDR或IUDR,只得作罷。 無論伽瑪刀或立體定位光子刀,由於過去使用於動靜脈畸形、腦下垂體瘤等疾病成功的例子,近年也有報告將之用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從已有的文獻看,均為手術後先施以遠隔放射治療後再作為局部加強照射之用。 雖然理論上十分理想,但幾篇報告均未能顯示立體定位光子刀對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有幫助。
這種放射線手術療法大多只執行一次,一次的劑量遠高於傳統的分次放射線治療的劑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系統,將腫瘤惡性度分為1~4級,數字越高,惡性度越高,生長速度越快,下表列出較常出現的腦瘤。 常用工具,可檢查出腦瘤或其他腦部病變,如鈣化、頭顱損傷、急性腦出血(腦中風)。 但有些腫瘤位於較深處,或是不會顯影的腫瘤(如低級數的膠質瘤),則無法提供判讀依據。
由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至腦內稱之為次發性腦瘤,此腫瘤不同於原發性腦瘤。 轉移至腦內的腫瘤其細胞本質及命名同於其原發部位的細胞。 譬如,假使肺癌轉移至腦部,則稱其為轉移性肺癌,治療次發性腦瘤依其擴散程度及擴散範圍而定,另外如病人年齡,身體狀況,及治療的反應效果也是治療參考之依據(轉移性腦瘤不能稱為腦癌)。 當60歲以上病人突然被發現小腦內有一腫瘤,以轉移性腦瘤機會最大。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相關網站
磁共振在顯示腫瘤的部位、性質等方面,要優於CT檢查。 低級別膠質瘤在磁共振上往往表現為T1低信號、T2高信號的腦內病變,主要位於白質內,與周圍腦組織在影像上往往存在較為清晰的邊界,瘤周水腫往往較輕,病變一般不強化。 高級別膠質瘤一般信號不均一,T1低信號、T2高信號;但如有出血存在,則T1有時也有高信號的存在;腫瘤往往有明顯的不均一強化;腫瘤與周圍腦組織界限不清;瘤周水腫較為嚴重。 有時,膠質瘤與其他的病變,例如炎症、缺血等,不是很容易區分。 因此,有可能需要做其他的檢查,包括PET、MRS等檢查,進一步瞭解病變的糖代謝及其他分子代謝情況,從而進行鑑別診斷的區分。 此外,有時為了明確病變與周圍腦組織功能的關係,還要進行所謂的功能磁共振檢查(f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