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冷凍療法 適應證為:①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全身病而不能手術者;②患者不同意手術;③痣樣基底細胞癌症候群;④著色性干皮症;⑤腫瘤位於內眥部,手術後易引起功能障礙和畸形者;⑥硬化型或複發性腫瘤。 基底細胞癌的基底及邊緣常有黑色色素沉着,本病呈慢性進行性發展。 根據組織病理和臨牀症狀可分為:結節型、表淺型、囊腫型、腺樣型、色素型、硬斑型、異形型、纖維上皮瘤和痣樣基底細胞上皮瘤型。 1.手術切除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是治療眼瞼基底細胞癌的主要方法,手術切除范圍應足夠大,去除所有腫瘤組織,同時盡可能保留正常眼瞼組織。
基本損害為針頭至綠豆大、半球形、蠟樣或半透明結節。 角化性基底細胞癌:此型除有未分化癌細胞外,可見角化不全細胞和角質囊腫。 Lever認為角質囊腫代表傾向於形成毛幹,角化不全細胞可排列成束狀或渦形,或圍繞角質囊腫,可能是初期毛發角化細胞。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癌症分期
另外過去曾有嚴重曬傷經驗、燙傷留下的疤痕、暴露在放射線下和長期接觸焦煤和砷、或家族史有皮膚癌,都是皮膚癌的危險群。 黑色素瘤非常容易轉移,且很難治療,還好東方人發生率不高。 東方人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現於手腳,包括指甲下方、指頭及掌面。
這種現象雖為人工性,但可協助與其他腫瘤如鱗癌區分。 治療方式包括塗抹藥膏、乳液或是注射於病灶,之後再使用特殊光線照射、活化藥物,以去除癌細胞,一般適用於日光性角化症或其他表淺的皮膚癌治療。 此外,研究發現有色人種(黑人、黃種人)有更高的比例罹患黑色素瘤,而且腫瘤通常會長在不容易照射到陽光的部位,比如手掌、腳掌,或是手指甲、腳趾甲底下,因此在檢查時也應特別留意,這些地方有無異常的皮膚變化。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健康 熱門新聞
基底細胞癌和毛發上皮瘤在組織學上相似,也有人報告兩者同時存在於1例患者。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要預防皮膚癌的發生,一定要注意上述的危險因子,並常常作自我檢查。 首先您應該常常檢查臉部、手背、前臂及女性的小腿這些曝曬部位,有無不正常的腫塊或新生的黑痣,因為目前已經知道造成皮膚癌的最大主兇是紫外線。 同時為了減少紫外線長期對皮膚的傷害,持續的防曬工作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早期表現為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質地硬、皮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失去光澤,不會出現疼痛或是壓痛情形。 生長緩慢,一段時間,可能是數月或數年後會出現反復結痂、脫屑,形成潰瘍,就像被蟲咬一樣。 (4)化學治療 局部外用氟尿嘧啶可以成功地治療多發性表淺性基底細胞癌,而且還可以預防繼續發生。 全身性化療藥物用於治療大的和侵襲性非轉移性基底細胞癌。 用順鉑和阿黴素合併或不合併放射性治療多數是有效的。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眼瞼基底細胞癌的鑒別診斷
多數的皮膚癌化過程相當緩慢,加上外表容易觀察,若能有所警覺,及早發現可以及早治療。 若民眾有疑似病灶,應盡早至整形外科或皮膚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不論臉部、軀幹、手腳、頭皮、甲床或口腔都有可能產生皮膚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 111 年公佈的 108 年資料,皮膚癌雖然在國人癌症死亡率十大排行榜僅佔第八位,但在發生率上升最快的五大癌症之中,值得國人注意。 表現為局部輕微損傷皮膚崩潰後即長久不愈,或先有皮膚小結節,其後漸增大,生長緩慢,中央凹陷,表面糜爛或潰破,然後潰破不愈。 有時中央時愈時破,並向周圍或深部侵襲,形如鼠嚙,故又稱為“嚙狀潰瘍”。
- 衛福部在100年皮膚癌個案數為2,985人,發生率在男性排行第八位、女性排行第十位。
- 由於癌細胞向周圍浸潤超出臨床上所顯示的正常邊緣,最好采用Mohs顯微手術技術或術中冷凍切片監測切除標本的邊緣,以確定腫瘤完全切除,防止復發。
- 用順鉑和阿黴素合併或不合並放射性治療多數是有效的。
- 台灣在地的皮膚基底細胞癌,如果要用「一句話」 來形容它最標準的外觀,那應該會是:一顆長在臉上、形狀蠻對稱、邊緣蠻規則、顏色蠻均勻、生長緩慢的黑色突起物。
- 而表淺型的皮膚癌,使用含5-FU藥膏可能有些許幫助,若是黑色素瘤,則會使用Dacarbazine(DTIC)和 Nitrosourea 等藥物,但治療效果仍比不上其他療法。
對於早期的皮膚癌,無癌細胞足夠的邊緣病灶切除手術,往往即可達到治癒的成果。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但是因為皮膚癌的發生多在身體的裸露部位,此時由整形外科醫師執行手術,更能在治療皮膚癌疾病本身之外,避免遺留美觀的缺陷與四肢功能性的障礙。 為亞洲人第三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惡性度最高,容易轉移,致死率很高。 黑色素細胞癌在亞洲人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也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 根據統計,有色人種的黑色素細胞癌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腳掌,並伴隨有較差的預後。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治療
這些雖然比較少見,但也佔了總共約20%的皮膚癌,民眾往往也比較不熟悉。 它們的治療方向會依據癌細胞性質而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一定要手術,有些可以使用光化治療,有些需合併放射線治療。 第二常見的是麟狀細胞癌,約佔台灣皮膚癌27%。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麟狀細胞癌如果太晚發現,太晚治療,可能會向內侵入皮膚真皮層中的血管或淋巴管,而使腫瘤細胞轉移至肺臟、肝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而使治療更加困難,造成一定的死亡率。
研究指出,有色人種往往在皮膚癌晚期才確診,而且皮膚癌的預後也比白種人差,因此仍需做好皮膚防護、隨時自我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皮膚癌的威脅。 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 病灶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典型表现为中央型溃疡,珍珠样边缘,慢性病程;确诊依靠组织病理检查(诊断金标准)。 遺傳疾病:表皮溶解水皰症(泡泡龍)、白化症(白子)、疣狀表皮發育不全(樹人症)、著色性乾皮症等等這些基因疾病都是皮膚出現鱗狀細胞癌的高危險群。 有人說,咱們的社會現實的很,大家只會記得誰是第一名,沒有人會在意第二名是誰;不過我說啊,如果大家要全方位關心自己的皮膚健康,我們肯定要去認識這位低調的二當家-鱗狀細胞癌。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多數是黑色的,與白種人基底細胞癌肉色、或是淡紅色的外觀截然不同。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4大症狀快確認、檢測、9大皮膚癌風險全解析
又例如現在流行的自行車運動,一次騎乘有數個小時之久,應該盡量戴上頭盔,穿長袖及長褲來保護皮膚不被曬傷,同時在曝曬的臉部、手背等處適當塗抹運動型防曬乳液。 許多人以為平時不曬太陽,偶爾曬一下應該有益健康。 其實平時不曬太陽的人,皮膚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因此一旦短期大量曝曬,細胞容易被癌化,日後得到皮膚癌的機會將會大增。
在“痣樣”期,結節數目和大小逐漸增加,不規則分佈於面部和軀體。 在成年期,很多基底細胞癌常破潰,晚年疾病有時進展為“腫瘤”期,此時有些基底細胞癌特別是顏面部損害變為侵襲性、破壞性和殘缺。 偶爾甚至由於先侵犯眼眶,以後侵犯腦而致死,也可轉移至肺。 半數成年患者,掌蹠部出現很多直徑1~3mm的小凹陷,常發生於11~20歲,為頓挫性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皮膚悪性腫瘍診療ガイドライン第3版 基底細胞癌診療ガイドライン2021
進行冷凍治療、刮除與電灼治療都有機會留下疤痕。 另外,由於使用莫氏手術,傷口面積會較大,單靠縫針難以完全癒合,病人可能需要在其他身體部位移植薄皮過來修補外觀。 4.硬斑型或硬化型基底細胞癌:癌細胞常見為單層或雙層排列,呈條索狀,廣泛分佈於大量纖維組織的間質中,癌細胞可侵犯眼瞼的肌肉或脂肪。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類藥物,可解除這種抑制作用,讓免疫細胞重新激活工作,消滅癌細胞,目前免疫治療適用於黑色素細胞瘤。 當癌病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全身,此時癌症已非原發部位的局部範圍,因此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局部治療方式已非主角,全身性的化學治療才是治療的主軸。 放射線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僅用於轉移癌病引起的局部症狀,如癌轉移引起的疼痛、肺轉移引起的氣管壓迫等,針對引起症狀的轉移腫瘤,以放射線來抑制其生長。
纖維上皮瘤型基底細胞癌:此型瘤細胞排列呈細長並分支吻合的條索,嵌於纖維性間質中,大多數條索與表皮連接,沿上皮索周圍到處可見呈柵狀排列的深染細胞。 色素性基底細胞癌:銀染色,可見瘤細胞團中有散在的黑色素細胞。 這些黑色素細胞的胞質及其樹狀突內有很多黑色素顆粒。 瘤細胞常含極少量黑色素,但在瘤團周圍結締組織間質內卻有很多噬黑素細胞。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基底細胞癌(BCC)
然而該型病變具有侵襲性,可以侵及深層的真皮或眶骨膜,也可侵入眼眶和鼻旁竇。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表淺型可發生於眼瞼,但更多見於軀幹,病變常為多發性,外觀呈紅斑鱗屑樣斑塊,周界可呈細珍珠樣,可向周圍擴散,邊界尚清。 因富含色素,可被誤認為色素痣或黑色素瘤,但它隆起較高,質地堅硬,生長緩慢。
相較於黑色素瘤喜歡往外跑、搞破壞,基底細胞癌傾向留在原地,頂多做一些欺負鄰居皮膚的小動作。 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期間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副作用,例如患處的皮膚會紅腫、疼痛等,但這些副作用會逐漸減輕。 若患處面積較大,以手術進行切除後,傷口可能無法直接縫合,便需要進行植皮或整形重建手術,盡量減少對外觀的影響。 皮膚癌最常見的有三種,包括基底細胞瘤、鱗狀細胞瘤(兩者統稱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及黑色素瘤皮膚癌。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皮膚癌的預防方法
基底細胞癌起源於表皮基底層的原始多能上皮生發細胞,癌細胞類似基底細胞,呈卵圓形或梭形,核深染,胞質少。 根據臨床表現,如結節潰瘍型具有邊緣隆起和中央潰瘍的特性,色素型可見色素沉著。 結節潰瘍型基底細胞癌臨床最為多見,表現為高起,外觀呈堅硬的“珍珠樣”結節,表面毛細血管擴張。 隨著結節逐漸長大,中央發生潰瘍,緩慢向周圍發展,周圍邊緣隆起增厚呈鑲邊狀,又稱頑固性潰瘍。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豬肉這部位少吃!肉販曝常有「病變肉瘤」 顏宗海教你如何避免有肉瘤的豬肉
II腫瘤直徑多於2厘米但不多於5厘米,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I腫瘤侵犯真皮外的深層構造,如軟骨、肌肉或骨頭,但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V任何體積的腫瘤,已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並已已經擴散至更遠處器官。 1.超聲檢查 於病變表面直接探查,可見形狀不規則的占位病變,邊界不清,內回聲中等,分佈不均,CDI可見腫瘤內部血流豐富。 物理性因素:在燒傷後瘢痕、慢性肉芽腫、慢性潰瘍或竇道、慢性骨髓炎、扁平苔蘚等,在數十年後可能發生癌變。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黑色素細胞癌(melanoma)
皮損由密集基底細胞癌結節構成,其間散在存在粉刺和紋樣萎縮區。 皮膚癌往往顏色不均勻,有深有淺,有黑、咖啡、紅、白等各種顏色。 像圖中的腫瘤為波文氏症,是一種麟狀細胞癌的零期癌。 2.CT檢查 眼瞼不規則增厚,邊界不清,均質。 此外CT可以顯示腫瘤眶內入侵的深度和骨骼破壞,還可以顯示肺部、肝等轉移的情況。 1.超聲檢查 於病變表面直接探查,可見形狀不規則的佔位病變,邊界不清,內回聲中等,分布不均,CDI可見腫瘤內部血流豐富。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皮膚腫瘍科
不過,基底細胞癌患者逐年上升,很可能是因長期日照量偏高,例如經常在烈日下活動或工作,增加患上此病風險。 由於基底細胞癌通常需要很多的時間發展,所以發病年齡大多在50歲。 另外,因為基底細胞癌屬較低風險的癌症,五年存活率高達99至100%。
黑色素瘤只有在非常早期發現的情況下,予以手術切除才有治癒的機會,因此在國內外皮膚科醫師都大力推動皮膚黑痣的ABCDE自我檢查方法,在下一段將詳細介紹。 1.手術切除 是治療眼瞼基底細胞癌的主要方法,手術切除範圍應足夠大,去除所有腫瘤組織,同時儘可能保留正常眼瞼組織。 由於癌細胞向周圍浸潤超出臨床上所顯示的正常邊緣,最好採用Mohs顯微手術技術或術中冷凍切片監測切除標本的邊緣,以確定腫瘤完全切除,防止複發。 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 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很少發生淋巴結節轉移,預後較好。 基底細胞癌的預後取決於腫瘤類型、大小、部位、是否侵蝕性、治療是否及時等諸多因素。
此二型基底細胞癌在發病年齡、性別、位置、病程和復發率方面無明顯差異。 當確認淋巴結侵犯情形,進行手術將局部淋巴結切除為第一選擇,當手術中發現癌細胞有侵犯到膜外或無法切除淋巴結時則需進行放射線治療。 若不適合手術者,則可選擇放射線治療或系統性治療。 若病理科醫師通知第一階段的腫瘤邊緣檢查顯示腫瘤已切除乾淨,傷口就可以用簡單縫合或皮瓣手術關起來。 若病理科醫師通知還有某個象限的外緣或深部仍有腫瘤,醫師會僅就「那個象限」再做第二次的切除,再送冰凍檢查,直到病理科醫師通知已全部切除乾淨。
基底細胞癌和毛髮上皮瘤在組織學上相似,也有人報告兩者同時存在於1例患者。 基底細胞癌發生轉移率低,比較偏向於良性,故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 中央開始破潰,結黑色壞死性痂,中心壞死向深部組織擴展蔓延,呈大片狀侵襲性壞死,可以深達軟組織和骨組織。
基底細胞癌斑状強皮症型: 基底細胞癌
常用於治療基底細胞癌的細胞毒藥物有5%氟尿嘧啶,它可以將基底細胞癌完全破壞,但用藥甚為痛苦,而且必定會發生紅腫等刺激反應。 基底细胞癌发生转移率低,比较偏向于良性,故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 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 過度曝曬於陽光下:喜歡戶外運動、或工作必須長時間處於太陽下的人,紫外線對皮膚的威脅就會比其他人高,尤其若沒有做好防曬,不僅容易曬傷,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也會提高。 C.手術切除:根據灶大小,有無轉移來決定切口範圍和操作深度。
人體的皮膚大約有2.7公斤重,可說是身體最大的器官。 皮膚的構造主要分為外面的表皮層及裡面的真皮層。 在鱗狀細胞下方是一些比較圓的細胞,叫做基底細胞。 皮膚出現突起、發硬、光滑的結節腫塊,多數有上下頜骨囊腫、肋骨畸形和智力異常,掌蹠部出現許多小凹陷。 硬斑病樣基底細胞癌:此型中結締組織的參與要比其他類型基底細胞癌多得多。 無數個排列成長索狀瘤細胞群,嵌於致密纖維性間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