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於啞鈴、槓鈴、等負重器械,自行調配重量進行的健身動作,一般都是用來訓練特定部位的肌肉。 和機械器材訓練比起來,自由重量訓練動作的彈性和幅度比較不受限,也不一定要上健身房才能做,特別適合已經訓練一段時間,想要加強局部小肌肉的人。 像是上班快遲到了,行動就會變得匆忙無法仔細,這時就很容易拉傷,又或是睡覺時冷氣開太冷,整個晚上都縮成一團,早上又無適度放鬆就跳下床,也會很容易造成肌肉反應不及。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當懷孕後,體重在短短十個月內增加至少8公斤,甚至二十公斤的大有人在,對原本的肌肉來說,光是執行孕期日常生活就已經是過勞狀態,再加上懷孕後期的姿勢以及鬆馳素分泌,造成此疾在孕婦身上很常見。
事實上,腰椎的問題其實遠比起梨狀肌的問題更為常見,不能因為「梨狀肌症候群」這個診斷耳熟能詳,就隨便對號入座,甚至忽略腰椎的問題。 中醫師郭力豪表示,坐骨神經會經過臀部處一條稱為梨狀肌的肌肉下方,但是有少數人會有正常的變異,而使坐骨神經在通過梨狀肌時,呈現不同的解剖型態。 平常活動時,包括過度的運動、跑跳、走遠路、長久站立或髖部扭閃時,梨狀肌都可能發生痙攣,使坐骨神經遭受擠壓、扭轉;或是梨狀肌損傷發炎,波及坐骨神經,都會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現象。 通常在梨狀肌的部位會有壓痛和放射痛,有時也可能觸摸到條索狀的隆起。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坐骨神經痛患者請避免以下食物
經門診檢查,發現吳小姐腰椎疼痛不明顯,但右側臀部有壓痛點,壓下後右下肢出現被電到且痠麻的感覺。 避免運動過度:避免長時間走路、跑步等需要用到梨狀肌的活動。 所以長久以來醫者們總認為,梨狀肌是唯一在臀部壓迫坐骨神經的兇手。 小芳心想:「睡太久,也會屁股痛嗎?還是我的坐骨神經痛又發作了呢?這可不妙!」小芳很擔心這個痛苦會影響下週的工作,急忙就醫想請醫師安排腰部牽引復健。 35歲的小芳(化名)是上班族,星期六睡得比較晚,醒來時發現左邊屁股很痛,感覺痛在很深層的臀部裡面,而且疼痛會沿著大腿後方,一直牽引到小腿外側,連下床、走路都有困難。
不只可增進核心的力量,核心的強化可幫助避免受傷,增進身體姿勢正確,對日常生活功能性表現有很大助益;也可結合負荷重的方式,進行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協調性等的訓練;更可模擬多種競技運動姿勢、加強運動表現。 別的肌肉拉傷就說肌肉「拉傷」,梨狀肌受傷所產生的症狀,特別被稱為梨狀肌「症候群」,是因為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部份神經是穿過肌肉),會有類似坐骨神經壓迫的狀況產生,又被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 因此,「梨狀肌症候群」又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治療梨狀肌綜合症
臨床上造成這種痛症的原因有很多,需要經檢查才能判斷。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真正的坐骨神經痛是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壓到坐骨神經其中一條的主要神經根而產生的。 除了壓迫之外,發炎反應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可引致坐骨神經痛。 侯鐘堡說,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通常只有屁股痛,很少有腰痛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好治療。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中醫師郭威均表示,中醫是透過針灸治療,直接針在筋結的上面,對梨狀肌做局部放鬆。
屁股痛,從中醫角度來說與膀胱經及膽經有關,膀胱經及膽經循行會臀腿後側、臀腿外側及臀腿後外側,而屁股痛及發炎情況反覆者,中醫認為是陰寒之證,而夜間屬陰,所以屁股痛症容易在晚間發作或者加重。 有中醫認為當疼痛嚴重時,針灸效果顯著,而虛寒體質人士會加以灸療,加強治療屁股痛症的效果。 利用針灸、中藥疏通經絡及祛風散寒利濕,對某些人士來說治療及紓緩疼痛的效果不俗。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症狀
如果診斷仍然是「原發性」梨狀肌綜合症,則可以考慮二線治療,例如注射。 梨狀肌綜合症 ,又稱之為梨狀肌候群症,意指梨狀肌引起的臀部疼痛和坐骨神經受到梨狀肌壓迫而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 一般而言,若病位較淺,只涉及輕中度肌肉扭傷壓迫坐骨神經痛者,以上述所言各家療法治療只需約四至六次,已能有明顯舒緩或甚至達至康復。
由於坐骨神經線覆蓋範圍很廣,任何一個涉及的部位出現問題而壓迫坐骨神經線都有機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常見坐骨神經痛成因就有:椎間盤突出、脊椎不穩定、梨狀肌綜合症及退化等。 胡逸惟表示,可以先從年齡來看,上了年紀的族群因為長期累積的壓迫,脊椎壓力比較大,較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一般俗稱閃到腰的小面關節錯位,也有可能是髖關節因為使用過度,所以有退化性的關節炎。 而如果是年輕族群,就比較有可能是猛然的一個動作,造成肌肉拉傷。 如果是經常久坐、或者常盤腿坐的話,則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屁股痛的成因 3.運動拉傷
當這段神經束受刺激,便會誘發坐骨神經痛,導致梨狀肌綜合症。 一些重複性的動作或創傷,會令梨狀肌收緊或肥大,導致神經受刺激。 骨科醫生會替患者進行詳細臨床檢查,找出神經受壓的位置,如有需要醫生會利用磁力共振掃描、神經傳遞測檢、肌電圖,甚至局部麻醉刺針等等來確診。
疼痛的範圍上自背部,下至腿部的背側、外側、或正面。 一般而言,症狀只出現在身體的一側,但部分原因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則可能兩側都有症狀。 坐骨神經痛患者有時同時會患有下背痛,有時腿部與足部也會有無力或麻木的症狀。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坐骨神經痛跟姿勢有關!6個緩解方法及預防關鍵|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坐骨神經痛的患者應避免吃高糖、高油及高脂食物,以免加劇發炎,對神經造成更大的壓迫。 此外,含較高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如紅肉和人造牛油亦應少吃。 平日鍛鍊腰背核心肌群,尤其胸肌、背肌和腹肌,增強肌肉柔軟度、彈性及耐力,有助支撐脊椎,保持脊椎穩定,分擔脊椎的負擔,亦可令姿勢更正確。 孕婦若有足夠肌力,肌肉便有能力分擔懷孕期間增加的體重,減輕骨盆和腰椎的壓力,患上坐骨神經痛及梨狀肌症候群等痛症的機會都會降低。
- 此病症發生的年紀不定,許多運動選手於重複的跑步、跳躍等劇烈運動後,容易引發症狀。
-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 與前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只要及早確診和進行治療,梨狀肌症候群往往毋須動手術或太長時間的治療,疼痛亦可受控。
- 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又稱梨狀肌候群症,梨狀肌是位於臀部區域的一塊小型肌肉,負責幫助控制髖關節的動作,以穩定骨盆。
- 肌肉量少︰肌肉量足,身體便較能承受重量和衝擊。
- 人類的脊隨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退化,所以坐骨神經痛在年長者是十分常見的,除此之外,許多工作者也會因為常搬運重物、肥胖、長期久坐、姿勢不良等,增加坐骨神經痛的風險。
- 原發性指的是梨狀肌本身出問題,例如:一屁股摔倒在地後,在梨狀肌內產生了血腫或是骨鈣化的生成;運動員因訓練而過度使用導致梨狀肌肥大。
- 腰椎管狹窄或發炎︰腰椎管是腰椎內藏着脊髓和神經的管道。
孕前的肌力鍛鍊、孕期體重控制及保持正確姿勢對預防孕婦的各種痛症均十分重要。 長者、久坐者如辦公室上班族和長途車司機、搬運工、常用腰力的運動選手如舉重及體操運動員、肥胖人士、小腹突出者、孕婦、糖尿病患者、腹背肌力較弱者和曾拉傷腰部或腰部有舊患的人士都較易有坐骨神經痛。 此外,因男性從事體力勞動的比例高於女性,腰椎負荷較重,椎間盤較易退化,故坐骨神經痛的患者是男多於女。 若入侵脊椎和椎間盤,造成骨頭和椎間盤發炎、化膿和塌陷,受損的脊椎和椎間盤便可能壓迫坐骨神經,引致坐骨神經痛。 脊椎腫瘤︰腰椎腫瘤如嵌入腰脊神經,也有可能導致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臀部好痛!不是坐骨神經痛,是「梨狀肌症候群」
腰背痛原因很多,要怎麼知道自己的腰背痛是脊椎炎、椎間盤突出、閃到腰或帶狀疱疹? 物理治療師胡逸惟表示,有3動作可以自我檢測,判斷自己是哪一種問題。 案例二:39歲鄭先生,每逢假日都騎腳踏車友騎車遊山玩水,也出現右側臀部疼痛與痠麻症狀。 理學檢查時發現右側臀部隱約有一痛點,將右大腿彎曲且向對側夾擠時,痠麻感更重,告知暫時休息不要長時間騎車,配合藥物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飽和脂肪也會導致發炎,其來源包括紅肉、合成肉、家禽的皮和肉、全脂乳製品,以及蛋黃。
網上圖片但若長期磨損、過度彎腰、經常翹腳或突然受猛力撞擊等,令椎間盤過分受壓,椎間盤就可能因過分受力而突出。 若脊椎骨受到過分壓力或撞擊,令麵粉糰上下過分受壓,粉糰便可能會向水平方向突出。 若情況嚴重,椎間盤的纖維環甚至會破裂,令裡面的髓核脫出。 椎間盤突出或脫出都可能壓迫到坐骨神經根,導致充血及水腫,引發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Q3. 屁股痛—梨狀肌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師、拉伸治療師、整骨療法、脊椎按摩師或其他合資格的健康從業員都可以為患者定制拉伸和運動幅度鍛煉計劃,以幫助拉伸肌肉並減少痙攣。 上述任何一種或多種問題都會影響梨狀肌(引起臀部疼痛),並可能影響相鄰的坐骨神經(引起大腿後部、小腿或足部的疼痛、刺痛或麻木)。 梨狀肌的「主要」功能是協助大腿做往外旋的動作,而梨狀肌具有的「次要」功能,具體取決於腿的位置。 當腿彎曲時,它起到髖關節外展肌的作用—幫助在腳跟撞擊時穩定骨盆,並且在爬樓梯時發揮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次要功能可能比主要功能更重要,但是,無論如何定義,每當我們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時,我們都靠梨狀肌收縮來完成。
針對該肌肉進行干擾電流,針灸及超聲波治療,症狀得以進一步改善。 羅達富強調,治療初期會建議患者休息,並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待疼痛改善後,再加入復健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及降低復發機會,但若是嚴重疼痛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進一步接受疼痛點注射治療,可立即舒緩疼痛。 梨狀肌症候群的恢復時間會因人而異,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方法、患者的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等。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使用過度
所以,臨床上即使有相同的症狀,但背後的原因可以天淵之別。 治療除處理肌肉及神經綫炎症外,物理治療師亦會處方腰腿的肌力鍛練及拉筋運動,以平衡腰骶拉力關係。 而中醫方面,治理多循肝腎虧虛或濕熱浸淫筋絡方向處理此病症,急性期以清熱袪濕舒筋或祛風除濕為主,常用藥有生熟苡仁、川牛膝、黃柏,或獨活、川芎等;慢性則多用補益肝腎中藥鞏固療效,例如巴戟、杜仲及桑寄生等。 在健身房裡,需要大型重量訓練器材來進行的動作,像是划船機、擴胸肌、拉背肌等等。 由於現在健身器械都做得非常精良,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體態和肌力調整訓練強度,適合所有不同程度的人,對個別部位的肌肉做集中訓練。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目前醫師可以靠著病史診斷梨狀肌症候群,若有診斷上的必要,可以用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方式,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坐骨神經痛,也就是排除椎間盤突出、腰椎壓迫性骨折、骨刺、腰椎狹窄等狀況。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治療的目的在於減緩梨狀肌的發炎現象,並解除梨狀肌受到的壓迫。 急性期疼痛時必須休息、減少活動量,可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或肌肉鬆弛劑,降低腫脹及疼痛。 在緩解期應進行適當物理治療,包括梨狀肌伸展牽拉治療、按摩與核心訓練、對梨狀肌進行超音波深層熱療。 「梨狀肌症候群」也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梨狀肌是臀部深層的一塊肌肉,因其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所以一旦梨狀肌發炎、過度使用,就可能變得緊繃而壓迫到坐骨神經,引發臀部痠痛、腿麻、腳麻等症狀。 椎間盤指的是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一旦長期受到擠壓而突出,就會壓迫神經根造成疼痛。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診斷
曾有研究指出無運動、輕中高等量運勳者,發現平常作中高量運動人士,較少機會患上腰背痛或坐骨神經痛,同時若腰部不幸受傷,亦有較快痊癒速度。 起居要勞逸合宜,並盡早開始功能鍛練,例如臀大肌、臀中肌等,及腹部所謂核心肌群訓綀,改善腰臀穩定性,促進康復,以及预防復發。 坐骨神經痛梨狀肌 此外,患者亦應避免抬舉重物,平常要注意腰部保暖,因寒主收引,受寒易誘發腰臀筋絡再次攣縮至痛。
要緩解急性疼痛不適,可以口服的消炎止痛藥物搭配肌肉鬆弛劑使用;熱敷、電療和梨狀肌的伸展運動等物理治療也有不錯的效果。 避免長時間固定不變的姿勢,不論是坐著辦公或蹺二郎腿,都應記得換換姿勢,起來走動伸展一下臀部和大腿肌肉。 2.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要收操;適度放鬆運動時過度使用的肌肉,也儘量避免過於逞強過長時間的運動,如長程馬拉松、長程騎自行車等。
由於坐骨神經痛與腰背痛息息相關,腰背痛統計結果反映出香港成年人口約21%曾有腰背痛問題,以2022年8月香港總人口729萬估算,若有150萬人曾患有腰背痛。 這数字對估算香港坐骨神經痛患者數亦有一定參考價值。 A1.坐骨神經痛應被理解為症狀,而非疾病,情況就如咳嗽為多種呼吸道疾病或氣管毛病的共同症狀。
上述問題一旦存在,容易引起梨狀肌的腫脹與發炎,且在臀部深處產生明顯痛點,通常在坐時、轉換姿勢時特別疼痛,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跛行,這些症狀稱之為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是由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神經肌肉疾病,坐骨神經是人體最大的神經,從腰部一路延伸到腳底,但梨狀肌症候群不完全等於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也有可能是因為椎間盤突出或膕繩肌腱炎等腰椎疾病所引起。 導致梨狀肌症候群的原因有可能是久坐、運動傷害等,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臀部隱隱作痛、大腿後側和足部產生灼熱感、髖關節活動範圍縮小、上樓梯或久坐後疼痛加重。 梨狀肌主要是負責協助大腿往外轉,翹二郎腿會令梨狀肌過度使用,而運動(尤其是著重下半身的運動如踢足球)也有較大機會導致梨狀肌拉傷。 一旦梨狀肌腫脹發炎,就會在臀部深處產生明顯痛點,熱敷、冰敷及按摩均無明顯療效,而且在久坐及轉換姿勢時特別疼痛,屁股痛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行走。 而為什麼梨狀肌發炎引致的屁股痛,又被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