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戲院2024詳盡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接著,西門町在1952年1月,就在昔日「榮座」劇場前方旁側、漢中街上,出現了萬國戲院,位於龍山寺前的大觀戲院則揭幕於1953年。 【香港情書】皇都戲院早場之約他走在馬路上,抽菸,回到辦公室,抽菸,坐在巴士裡,抽菸,回到家中,抽菸,看見女主角孤獨站在路燈下,當然也是吊著一支煙上前安慰。 西蒙女士接過夏飛先生的煙,再徐徐吸一口,說道:要是你現在認識的是十年前的我,那該多麼美好。 國都戲院 ▲ 皇都商場外牆的「全院滿座」海報由90後「無紙用」創辦人林嘉恆所繪,重塑港產片經典角色向香港電影致敬,並成爲英皇道新的「打卡位」。

國都戲院

1949年北角大地主郭春秧的兒子郭雙鰲等人在發電廠毗鄰開辦一座大型的遊樂場「月園」,除了有機動遊戲如摩天輪外,還有天宮夜總會和小型戲院,與北角另一端的麗池夜總會分庭抗禮,迎合上海人的喜好。 七姊妹(今稱北角)最大的設施是發電廠(1919年),附近有香港皇家遊艇會(1908)和政府物料供應處(1937年),聚居了不少洋人。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大批富裕的上海人南遷香港避難,當中有些選擇在環境清靜的七姊妹居住。 國共內戰期間,南來的上海人更多,七姊妹仿如「小上海」。 不過,曾經有人分析過,由於戲院長年不見光,環境陰暗,可能因此經常會傳出靈異事件。

國都戲院: 香港仔/黃竹坑

稍早大陸影壇曾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成越劇電影,號稱當地第一部彩色巨製,雖然因為政治原因無法來台上映,在香港上片時頗為叫好叫座,引起一些電影公司將梁祝故事改拍成國語片的念頭。 國都戲院 那時的台灣媒體認為片商們不宜如此,梁祝片籌拍的話題也就冷了下來,不過梁祝故事實在是太經典的民間傳奇,國語片不拍,廈語片和發音相近的台語片都曾數度拍攝,台灣觀眾還挺捧場。 《千古兩美人》描寫歷史上三位著名女王的戀情,據說全長三小時,台灣上映的應是一90餘分鐘的精簡版。 本片首輪時僅在台北戲院放映兩天即下片,廣告中雖刊有國都戲院,該院卻未正式上演,推測可能於日後選映。

  • 而我們在2008年公映的第一期修復版,就是1948年重新發行的版本。
  • 除接受捐贈外,資料館亦鍥而不捨地尋找舊影片的下落,以填補香港電影歷史的空白。
  • 經過研究後,我們決定加入相關片段至修復版本中,令影片更加完整。
  • 嘉禾於1971年成立院線「雙皇」,皇都成爲會員,自此改播港產片,由李小龍的武打片、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師弟出馬》、《人嚇人》、《新蜀山劍俠》、《胭脂扣》以至本土動畫首作《老夫子》,一一躍上那些年皇都的大熒幕,爲不少人留下「星光伴我心」的美好回憶。

在六七十年代,寶華是新界區規模最大的「龍頭戲院」,全院裝設冷氣及使用軟座,擁有多達一千三百個座位。 1980年代後期,大埔的銀星戲院、鴻基戲院、星輝戲院相斷開業後,寶華戲院經營走向下坡,於1990年代改為發售全日通戲票以吸引觀眾。 域多利戲院(Victoria Theatre)(奶路臣街8-8A號/花園街49-69號)1950年12月9日開幕,重建為宏景大廈,商場現為旺角電腦中心。 皇室戲院(Windsor 國都戲院 Cinema)(告士打道皇室堡)1992年開幕,百老匯院線經營至2006年結業,由UA接手,2008年2月28日起因皇室堡改建而休業至2010年4月29日重開,由2015年9月26日起改由MCL 洲立院線營運。 影藝戲院(Cine-Art House,港灣道30號新鴻基中心地下)1988年7月8日開幕,2006年11月30日結業,現已改建為餐廳,及後於2009年4月1日遷往九龍灣淘大商場重開(2018年3月28日再次結業)。

國都戲院: 台灣元老級歌手心肌梗塞猝逝 密友Barry遺憾揭求救訊號

1930年開業的油麻地戲院,亦是戰前建成的戲院建築,1998年結業後被地政總署接收業權,其後被評為2級歷史建築,於2012年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 國都戲院 現時北角一帶由於有不少福建僑民聚居,因而被稱為「小福建」,但其實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卻是上海人及洋人聚居之地;所以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曾先後出現過名園及月園兩個遊樂場以及多間夜總會和戲院。 由於疫情關係,活動屬私人性質,屬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的人士有機會參加,由即日起至4月底可到有關網站登記,機構會揀選合適人士入場參觀,條件包括要對歷史文化、文物有多大程度重視等。

國都戲院

北角的娛樂事業發展很早,1949年12月22日,號稱「遠東空前偉大之遊戲園夜總會」的月園開幕,佔地187000平方呎,是集遊樂場、戲院和夜總會於一身的大型娛樂綜合體。 《瘋劫》(1979)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許鞍華導演進軍影壇的首作。 由於我們收藏的彩色醋酸翻底片欠缺片頭和結尾部分,聲片亦已散佚,在修復工作開始前,我們要預備其他原材料補足缺失,當中包括一盒VHS錄影帶作為聲音檔案的主要來源,以及補足了片頭和結尾畫面缺失部分的一盒Betacam SP 錄影帶。 我們首先將底片清潔乾淨,並進行初步的修復工作,得出一套較完整的底片,用作沖印測試拷貝,重現影片影像,以便評估底片變色的程度,再決定如何矯正。 接著,利用影片掃描器將影片上的資料轉化成2K解析度的數碼影像資料,以便進行數碼修復,減輕影像閃爍、晃動的情況,並去除斑點及修正顏色。 數碼修復後的影片,色調鮮明、影像清晰、對比分明,重現了六十年代歌舞片的感覺。

國都戲院: 九龍…

自從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 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就一直努力復修前戲院的部分,當中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筆者在北角區上班前後十餘年,記得在區內打工的日子,除了新光戲院外,皇都戲院、國都戲院(現為國都廣場)、金鴻基戲院(現為一所教會)都仍在營業,國賓戲院則己結業,改為國賓商場。 皇都戲院大廈是集戲院、商場和住宅一體的建築群,因此,戲院連商場將會一起保育,至於戲院旁兩幢住宅如何發展,目前未公布細節。 目前正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展出多項與皇都戲院有關的舊物。 皇都戲院終由新世界發展(00017)統一業權,新世界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強調,希望喚醒沉睡已久的皇都戲院,注入新的文化精髓要,將盡力研究復修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代表着香港昔日繁華的電影業市場。

爲使本公司能夠實現目的(見下文),您須要在訂閱表格中提供所有要求/指定的個人資料。 如果您未提供所需的個人資料,我們則可能無法實現目的和/或向您提供與任何宗旨有關和與實現任何宗旨有連帶關係或有利的資訊、活動及項目(“資訊、活動及項目”)。 透過舊式表演舞台等場景佈置,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從外牆的舊電影海報燈箱、「小上海」展館、到璇宮戲院的經典表演舞台、仿製的大型桁架模型,再配合特別投影裝置、燈光同音樂效果,每一位到場嘅參加者都好似走左入時光隧道,再次同皇都戲院一齊經歷時代變遷,體驗歷年來嘅香港電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皇都戲院原名璇宮戲院,是出生於埃及的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scar Odell)創辦,他發願要把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帶來香港,讓更多香港人見識古典音樂之美。

國都戲院: 香港島商場列表

幾個月後,在1959年的盛夏,7月29日晚上,中華路東側可以說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國都戲院 不過,國光戲院欠缺隔鄰不遠處新生戲院的地利優勢,院體也不夠高佻、宏偉,一時之間並不能真正跟新生、萬國、大世界,以及一年後開業的遠東戲院平起平坐。 再加上國光戲院真正的身份是「國防部官兵福利社」的一個部門,在實際的商業運作方面有其困難之處,開業好長一段時間,始終搖擺在首輪電影院、軍中劇團演出、典禮舉行場地等不同功能的任務中。

國都戲院

月園舊址開闢一條月園街,皇都戲院後方興建一列五層高的樓宇,名「天宮台」,令人想起已結業的天宮夜總會。 但與此同時有許多福建人來港,他們選擇在北角定居,令此區變成了「小福建」。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因業主申請「強拍」,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吳楚勤 攝)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香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台板,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 而北角皇都戲院僅被建議評級為最低級的3級歷史建築,意味着建築物本身可以拆卸,再以另行方式保存。

國都戲院: 電影

如果本公司涉及任何重組(包括但不限於本公司成員(們)的變更),您的個人資料可能會作爲交易的一部分轉交給新的成員(們),但新的成員(們)須遵守本聲明並繼續對您的個人資料進行與本公司同等級別的保護。 您將收到此類事件的通知,您可以決定撤銷同意使用您的個人資料。 場內貼上懷舊海報,配上昏黃燈光,彷彿時光倒流大家一踏入皇都戲院商場,場內的懷舊佈景就會令你彷彿置身 50 年代皇都戲院的華麗舞台! 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皇都戲院的前世今生都被記錄於呢場活動之中。

印象中這個名字從未真正叫響過,翻閱當年的電影廣告、報刊新聞,總得在介壽堂三個字後面再加注「原國光大戲院」的說明。 唯有國光戲院,格局方正完整,建物尚稱安好,雖然老舊,但憑藉一些想像力,仍然可以窺見它在開幕之初的氣派。 國泰戲院以重新開張的新院之姿,迎頭趕上經典老院第一劇場,因此成為台北市在「戰後第一波戲院興建潮」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國都戲院: 電影相關藏品修復

除接受捐贈外,資料館亦鍥而不捨地尋找舊影片的下落,以填補香港電影歷史的空白。 眾多的搜集旅程中,《人海孤鴻》(1960)的尋珍之旅最令人意想不到。 於尚在籌備的階段,資料館派員到英國取經;碰巧當地的蘭克沖印公司打算處理一批中文電影的菲林,並赫然發現當中有許多珍貴的影片,如這套武打巨星李小龍赴美前所拍的最後一部作品。 天映娛樂有限公司於二○○九年把所擁有的邵氏片庫的七百多套電影影片素材和數萬項電影資料轉交資料館作永久保存,包括導演李翰祥的黃梅調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及導演杜琪峰寫救火英雄的《十萬火急》(1997)。

  • 1980年代後期,大埔的銀星戲院、鴻基戲院、星輝戲院相斷開業後,寶華戲院經營走向下坡,於1990年代改為發售全日通戲票以吸引觀眾。
  • 自2006年起,香港戲院的數量基本維持在47家左右,到2013年只餘下45間。
  •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請留意有關放映場地、入場及座位的特別安排。
  • 1網路資料顯示紅樓劇場為1956年由書場易名而來,惟早在1953年有關京劇上演之報導已可見紅樓劇場稱謂。
  • 位於和平西路與南昌路(昔南昌街)交叉口的國都戲院成立於1957年,負責人乃李長興、李長坤兄弟。
  • 不過,國都戲院其時並非專門映演邵氏電影,而是在檔期之間穿插其他西片、日片、華語或粵語片,如1964年便曾與國光、國泰、台北四院合映改編自英國名噪一時政壇醜聞的《琪萊故事》(The Christine Keeler Affair, 1963)。

註:據主辦單位Culture for Tomorrow的網頁表示,由於會員反應熱烈,「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名額已滿,主辦單位正籌備下一輪皇都戲院文化活動,讀者可繼續透過Culture for Tomorrow網頁及會員通訊,留意最新動態。 為了充分體驗皇都戲院的流金歲月,發展商復原了售票廳,參觀者會先領取一張人手劃位的電影票,然後展開光影之旅。 久違了的原子粒收音機、手提打字機、黑膠唱片、電影海報、戲匭、售樓廣告、報章電影廣告,都成為懷舊素材。 2009年,我們為餘下的碎片進行菲林狀況檢查,發現碎片正片上有「1947」的記號,從而推斷它們是來自1948年重新發行的正片,也很可能是1948年重新發行時被刪剪掉的片段。

國都戲院: 發展商辦展復流金歲月

由於是次活動開放時段有限,並須實施人流管制,想參觀「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活動需要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再電郵至表達興趣並提交香港身分証號碼首四位數字,不包括英文字母(例:1234 )。 若未能到場參觀或未獲揀選的話,可留意4月中起亦設有網上虛擬導賞。 北角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建成,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現今難得一見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北角皇都戲院是有超過60年歷史的一級歷史建築,由於即將進行復修工程,在復修前便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歷史體驗活動,收集皇都戲院相關的舊物,還原昔日風光面貌。 皇都,新一代對它感到陌生,不知是何方神聖;上一代緬懷舊時,慨嘆時光一去不返。

國都戲院

星輝戲院於1992年初啟業,擁有451個座位,2001年結業。 銀星戲院 國都戲院 位於大埔廣場,共設兩家迷你戲院:一院有482個座位,二院有646個座位。 馬鞍山戲院 位於新港城中心,是馬鞍山唯一一間戲院,1995年營業,於2019年4月29日結業,現址由英皇院線接手,裝修後為英皇戲院(馬鞍山新港城中心),於2019年7月24日營業。 L Cinema:筲箕灣望隆街銀河廣場2樓,2020年8月28日結業。

國都戲院: 戲院靈異故事

而我們在2008年公映的第一期修復版,就是1948年重新發行的版本。 所謂「保存」,意即把電影載體可能受到的耗損減到最低,確保影像及聲音長久可用。 就菲林而言,藉著複製,可把不穩定片基的內容轉移至成熟、可靠的數碼載體。 電影數碼化有助於保存電影,因為往後我們只需存取數碼電影檔案作放映用途,電影菲林則可以安全地被保存於儲存庫內。 1965年農曆新春,李麗華、尤敏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終於姍姍來遲,以國光戲院為龍頭,拉出兒童戲院、第一劇場、大中華、寶宮的院線,由2月1日除夕晚間兩場開始放映,台北首輪前後約為兩週,賣座不壞,全年度計算起來能列「十大賣座國語片」的第九名。

國都戲院: 百老匯院線

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信託)趁着今年成立25周年,籌辦了一系列活動推廣文物保育,其中包括將於12月15日舉辦的「歷史古蹟樂悠遊」。 九個導賞團於一日內全部爆滿,可見大家都喜歡邊行邊聽歷史故事。 即使未能參與也不用失望,信託會攝錄樂悠遊活動中導賞員的講解,並於稍後上載至信託的網站供大眾觀賞。

國都戲院: 國都戲院

歷經68年的滄海風雨,皇都戲院依舊停留在此處,倔強地留存著獨屬於那個黃金時代的經典與華麗,承載著不可複製的浪漫情懷。 而新世界集團希望用新的文化精髓喚醒這座沉睡了多年的歷史地標,讓過往記憶蜂擁而返。 嘉禾於1971年成立院線「雙皇」,皇都成爲會員,自此改播港產片,由李小龍的武打片、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師弟出馬》、《人嚇人》、《新蜀山劍俠》、《胭脂扣》以至本土動畫首作《老夫子》,一一躍上那些年皇都的大熒幕,爲不少人留下「星光伴我心」的美好回憶。 早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前,李翰祥已在邵氏拍過「貂蟬」、「江山美人」等黃梅調名片,不僅在香港大熱賣,來到台灣也造成轟動,穩坐年度國語片票房冠軍。

國都戲院: 國都廣場(北角)

資料館代表到日本交流時,機緣巧合下得到日本川喜多紀念映畫文化財團的同意,借用其珍藏的孤本翻印,令館藏錦上添花。 正當北角娛樂事業起飛之際,影業鉅子歐德禮(Harry Oscar Odell)看準時機,在1952年聯同其他商人在月園旁邊興建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並邀得滙豐銀行總經理摩士(Sir Arthur Morse)爵士主持開幕禮。 而由「鬼王」潘紹聰主持的ViuTV節目《總有一瓣喺左近》,之前都曾經實地到訪過旺角豪華戲院,有靈探表示一入戲院就看到在電梯附近的位置,向上望有些橫樑,上面有一個男性的靈體坐著,腳在擺動,她經過那個位置時,全身發麻。

金都戲院 位於大埔廣福道與安富道交界,拆卸後現址為大埔大廈。 1957年5月5日開幕,擁有約900個座位,負責人為邱德根。 2018年12月位於3樓戲院正式開幕,名為嘉禾啟德戲院。

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北角昔日聚集不少上海人及洋人,因此區內可謂是戲院林立,而且都選址人流最旺的英皇道,雖然現時多間戲院都已被拆卸改建,但部分從外觀或所選位置,還是看得出過往戲院的面貌。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表示:「皇都好戲尚未完場。我們希望透過今次活動,讓大家第一身親歷皇都輝煌傳奇。 鴻基戲院於1986年開幕,共設兩家迷你戲院:一院及二院各有757個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