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擺位2024必看介紹!內含喇叭擺位絕密資料

真正的錐型喇叭1985年由Ohm所推出的Walsh,其創意足以和BES相提並論,也是第一對真正的錐型喇叭,不但用錐型單體,喇叭本身就是個錐型。 Walsh只用一個單體處理20Hz-20kHz的廣闊頻率,錐型驅動器放在音箱頂端,音圈和磁鐵在上面,振膜朝向音箱內部。 Walsh以管制的分解方式工作,頻率上升時,對音圈起反應的紙盆範圍縮小;頻率較低時紙盆活動範圍增加。 Gold Ribbon製造了頻寬最大的帶狀驅動器(200Hz-30KHz),它們不是用鋁,而是以厚度僅1微米(百萬分之一公尺)的金製成振膜。 身兼藝術經紀人與音響玩家的Jason Bloom,加上他的岳父Leo Spiegel - 一個退休的航空工程師,共同組成Apogee。

三角形的第三個點(稱為參考點)應該在聆聽者頭的後面,這樣高音單體或中音驅動器就直接指向聆聽者的耳朵。 杜比和ITU等環繞聲喇叭的放置標準,通常會在聆聽者頭部中央顯示第三點。 要了解自己的家居環境適合配置甚麼喇叭之前,首先要知道各個聲道的叫法,之後可減少混淆。 首先,家庭影院的基本聲道是 5.1 或 7.1 ,包括:左(L)、右(R)、中(C)、環繞左(SL)、環繞右(SR)、超低音(SW),就是 5.1 聲道的基本組成部分,假如用兩個超低音,就直接叫 5.2 聲道。 而在 5.1聲道再加上後置左(SBL)、後置右(SBR)就是 7.1 聲道了。

喇叭擺位: 喇叭擺耳平發聲:對正用家效果最好

最後為大家各推薦一款備受使用者好評的2.0、2.1和5.1音響,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波。 喇叭後面的菱形尖角與聆聽位置後面的菱形尖角要做圓弧或圓柱聲波擴散處理,二喇叭不宜靠側牆太近。 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四面牆反射音對喇叭直接音的過度干擾,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寬深的音場。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未經聲學處理的空間,在聽音樂的時候,都會有某個低頻,特別的惱人,這個低頻會干擾音樂裡面低音樂器的表現,例如大鼓、貝斯的形狀跟線條會都 失準,變得跟混音師當初在製作這張專輯時,想要呈現的低音的樣子,長得完全不一樣。 所以如果一個房間裡滿滿的都是沙發、床、抱枕、皮件這類軟物,甚至還有地毯的話,這個空間就是吸音較多的空間。 如果擺放的是書架、電視、櫃子等硬物,那這就是反射較多的空間。 有一種比較便宜的做法是,在輕隔間牆的兩面矽酸鈣板中間,塞入岩棉或 玻璃纖維棉,讓這些棉類軟材質在牆內達到一定吸音效果。 這種工法,也經 常在坊間被稱為「隔音牆」,但這其實不是真的達到隔音的效果,只能說是降低音量而已,大多數的 KTV 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施作隔間。

喇叭擺位: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在音響空間擊中小學校樂隊用的大鼓,或強力彈奏吉他的低音絃,若聲音清晰乾淨沒有嗡嗡響的現象,這個空間的殘響時間和低頻共振能量就在合理範圍內,適合播音響。 測音響空間的共振現象要以自然音測,不能以喇叭的播音現象做評斷。 因為是【喇叭+擴大機】產生的低頻振盪,換擴大機或喇叭是對症下藥,所以低頻嗡嗡響就會消失。

在一個U型的磁鐵的中間架設可移動斬鐵片(電樞),當電流流經線圈時電樞會受磁化與磁鐵產生吸斥現象,並同時帶動振膜運動。 這種設計成本低廉但效果不佳,所以多用在電話筒與小型耳機上。 有許多分類方法,一般按照發音的方式方法,分為吹孔氣鳴樂器,單簧氣鳴樂器,雙簧氣鳴樂器和唇簧氣鳴樂器,統稱為木管樂器,儘管許多樂器都已使用金屬,橡膠乃至合成材料為原材料了。 在管絃樂隊和軍樂隊中,這一組樂器被稱為木管組,相對應的,唇簧氣鳴樂器被稱為銅管組( 實際上這類樂器也確實是銅製的)。 在後牆和左右側牆之間的兩處直角,擺上大型的低頻陷阱,這兩個巨大的 吸音裝置可以解決掉這間房間裡最多惱人的低頻。 來換算一下低頻的波長,會發現頻率 100Hz 的聲波,波長算出來竟然是 3.4 公尺!

喇叭擺位: 揚聲器超入門擺位教學 | 喇叭 如何 放

壓電式是利用鈦酸等壓電材料,加上電壓使其伸展或收縮而發音的設計,Pioneer曾以高聚合體改良壓電式設計,用在他們的高音單體上。 離子喇叭(Ion)是利用高壓放電使空氣成為帶電的質止,施以交流電壓後這些遊離的帶電分子就會因振動而發聲,目前只能用在高頻以上的單體。 飛利浦也曾發展主動回授式喇叭(MFB),在喇叭內裝有主動式回授線路,可以大幅降低失真。 此外還有氣閥式揚聲器(讓空氣由受壓縮的空氣槽流經號角而發聲)、感應型、熱摩擦型,以及正式商品化的薄膜型等設計。

喇叭擺位

荷蘭Philips曾推出一種MFB喇叭,在喇叭箱內裝有擴大機與主動性回授組件,把擴大機的回授環路延伸到喇叭音圈。 喇叭擺位 喇叭擺位 Philips的產品沒有成功,倒是讓Infinity、Genisis等廠商獲得靈感,在低音部分製造了伺服擴大機,降低低音的失真。 日本方面有多家全音域單體制造商,一度與Pioneer、Onkyo並稱為揚聲器三大老鋪的Coral,曾推出20公分大的全音域單體。 Diatone在1946年成為戰後最早生產全音域喇叭的公司,它們採用OP磁鐵得到很大成功。 1947年與NHK合作開發了P-62F單體,作為廣播鑑聽之用,之後改款為P-610,整個系列暢銷將近40年,成為日本音響史上的一個傳奇。

喇叭擺位: 音響空間的建置

若高於耳 喇叭擺位 平,中低音與低音會遮蓋高音,形成低音過多而高音不足,或會有音場較高的錯覺,但結像與定位會因低音對高音的遮蓋效應,變得模糊。 喇叭即揚聲器或音箱(國內用詞),人們大都將之概括地分成兩大類別。 一是座地式,一是書架式,但無論書架或 座地的,擺位的方法都差別不大。 首先,書架喇叭要『坐腳架』才靚聲,這個實屬必然,但也有些座地喇叭需要坐矮架;例如B&W的801及802等便 是。

  • 因此,有些喇叭調整前 後距離,您會發現只有中音在改變;挪動Toe In角度,卻只有低音在變化。
  • 部分喇叭有提供 EQ 调校,让用户贴墙摆放的时候可以减少低频输出,当然也可以选购一些反射孔设于喇叭前面的款式,受摆位的影响也会少一点。
  • 第一反射點是什麼呢第一反射點就是喇叭到牆面、牆面到聆聽者的耳朵之間,畫出聲音的反射路徑後,聲波在牆上反射的那附近區域。
  • 將喇叭放在靠近前壁附近有助於驅動它們,可提供更大的輸出和更少的失真。
  • 二次戰後經濟起飛,各種新型音響配件成為搶手貨,錐盆式喇叭再度受到嚴重考驗。

至于摆放距离方面,Kris 就话用家大约离喇叭 1 米至 2 米左右就最好。 「太近的话容易有相位问题,尤其多单元喇叭比较容易出事,有机会『最啱听』的位置去了后面。太远的话,就会有音量衰减的问题。」另外,喇叭后面其实预留愈多空间愈好。 如果位置所限,一定要摆得比较贴墙的话,就可以利用吸音绵之类的配件来减少后面低音反声的影响,或者以窗帘隔一隔其实也可以。

喇叭擺位: 天花掛唔到喇叭點算??? Enabled 反射喇叭幫到你!!

R. Foundtain於1926年成立Tannoy公司,1947年所設計的LSU/HF/15L單體,是38公分大的兩音路同軸設計,這顆單體開啓了同軸喇叭的新紀元。 1953年Tannoy開始以同軸單體制造Monitor 15 Silver等錄音室用鑑聽喇叭,獲得許多大唱片公司採用,Decca的許多發燒天碟就是這個時代以Tannoy喇叭鑑聽錄製的。 Tannoy的同軸概念來自三○年代全音域點音源設計,構造簡單,具有線性的對稱與方向性、失真低,音像準確等優點。

建議將低音炮放在桌面的正中央,箱面向後,效果會更好一些,這樣低音經過兩次反射後才到達人耳,能使人產生一種音場被拉伸的感覺,臨場感更為強烈。 音響系統播出的低音會嗡嗡響,換了喇叭或擴大機,嗡嗡響會消失,這樣的嗡嗡聲就是音響系統的低頻振盪。 換了喇叭或擴大機,低頻嗡嗡聲不會消失,這樣的嗡嗡聲就是空間的低音共振。 天花板高不到4米的30坪(約100平米)以下空間,因為回音的時間很短,除非是水泥牆且室內空無一物,空間的低音共振不致於產生嗡嗡聲,所以家庭空間播音響若有低頻嗡嗡聲,幾乎百分之百是音響系統的低頻振盪。 音響空間的共振能量,用大鼓或吉他測試是在合理範圍內,自己唱歌(不擴音)也聲音清晰好聽,這樣的空間播音響就可以不做吸音、擴散處理,若因此喇叭重播音的低頻會嗡嗡響,那就換了喇叭吧! 不要把喇叭的低頻振盪當作駐波現象處理,這只是浪費錢。

喇叭擺位: 先由基本講起   影院的基本 5.1 或 7.1 聲道

Hobrough進一步研究,才知道1910年左右已經有人提出這個問題,1925年在磁場內使用導電金屬片的喇叭已經於德國取得專利,當時人説這是帶狀喇叭。 1920年與1930年代分別有兩種帶狀喇叭上市,不過曇花一現很快就沉寂了。 帶狀喇叭的原理是在兩塊磁鐵中裝設一條可以震動的金屬帶膜,當金屬帶通過電流,就會產生磁場變化而震動發聲。 在Hobrough重新發現帶狀喇叭時,Quad創辦人Peter Walker也在英國推銷一種號角負載的帶狀高音,這個高音並不成功,反而是1960年左右英國Decca推出很成功的帶狀高音。 另一種類似的帶狀喇叭Kelly Ribbon由Irving Fried引進美國,他將Kelly高音配上傳輸線式低音而產生不錯的效果。 1970年代,Dick Sequerra為金字塔(Pyramid)發展的帶狀喇叭,首次揚棄號角的設計。

如果要一套音響組合發揮出理想的表現,喇叭擺位必定是首先要做的功夫,而喇叭擺位實際是找出一個位置,使到喇叭與聆聽空間融合在一起,當喇叭找到一個接近理想位置時,喇叭移動的幅度以mm計算也會聽得出有所差異。 看到這處相信有些發燒友會覺得只是移動若干mm就有所不同,會不會是太匪夷所思呢? 因為當發燒友聽音響時,頭的位置一定不會固定,很大程度移動的距離也超過幾mm,試問相對喇叭只是移動幾mm就聽到有所不同,這似乎太過不合邏輯,實在不太合理,除非用方法把頭顱固定來聽音樂,這樣做更加沒有可能,這樣變成聽音響不是享受,而是做實驗。 你為喇叭找到最佳位置之後﹐便要加上釘腳﹐四枚(或三枚)釘腳都應該負擔同樣重量﹐這樣喇叭就能站穩,不會左搖右擺,且常處水平狀態。 我們可通過喇叭擺位來控制音效,改變喇叭至後牆或側牆的距離可控制低頻質量,改動喇叭及聆聽者的位置可以減低房間諧振的影響,調整聆聽高度及toe-in角度則可改善平衡度,改變toe-in角度可輕易改善結像力與空間感﹐而將喇叭移離後牆可增加音場深度。 Toe-in也影響到你聽到的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喇叭「拗入」時,聆聽者 可聽到更多直射音,如果聆聽房間的側牆反彈聲音較強,將喇叭「拗入」有 效減低側牆的反射音。

喇叭擺位: Denon AVC-X3800H 新一代AV擴音機連SUB仔都分到左右 !?? 爆試 9.4 聲道家庭影院體驗會 ! | 活動報道

計算出房間長度的38%,然後從前壁向後標示38的距離位置,左右側牆之間標示中心位置,建議大家先嘗試這個位置。 如果後牆是反射面,那麼它應該距離您的耳朵至少3公尺……否則它需要處理。 主動式監聽喇叭的說明書內容其實幾豐富詳盡,好多都會詳細列出接駁、設定、擺位方面的資料。 例如 ADAM A5X 就建議喇叭後面到牆身至少要 0.4 米,而 Eve Audio SC204 則是 0.5 米,Yamaha HS5 就比較誇張,要 1.5 米。 當然,以上未必要跟足,不過可以作為一個調聲同擺位的參考。

至於音效方面,筆者就拿來 Sonos Beam 與最新推出的 Ray 比較一下,筆者先用 Spotify 分別接駁兩個喇叭欣賞音樂,再透過 Netflix 播放《鬼影特攻:以暴制暴》電影。 基本原理是庫倫(Coulomb)定律,通常是以塑膠質的膜片加上鋁等電感性材料真空汽化處理,兩個膜片面對面擺放,當其中一片加上正電流高壓時另一片就會感應出小電流,藉由彼此互相的吸引排斥作用推動空氣就能發出聲音。 靜電單體由於質量輕且振動分散小,所以很容易得到冰涼的高頻,對低頻動力有未逮,而且它的效率不高,使用直流電原又容易聚集灰塵。 目前如Martin-Logan等廠商已成功的發展出靜電與動圈混合式喇叭,解決了靜電體低音不足的問題,在耳機上靜電式的運用也很廣泛。

喇叭擺位: Sony HT-A9 無線喇叭家庭影院組合 – 設定小貼士分享!|影音教學

如果把喇叭靠近後牆擺,可以看出其直射波和反射音波的層次出現混亂的狀態,這會影響了音響播放的清晰度。 這是為非1/3室內空間的概念圖,可以看得出其直射音波和反射音波的層次出現混亂的狀態。 因此,當各位找到某個播放音量下的擺位,音響畫面有以中央伍為準時,下一個目標,乃要不斷細修喇叭前後、左右、Toe In/out三大原則,直到座位區所聽到的左右聲道頻寬、效率是對等的,而且是不管音量多大,多小,都是對等,等比的,線性的。 理想上,座位聆聽區與兩喇叭高音距離必須呈現等腰三角形,如此一來,高音傳遞至兩耳才會等速,等時與等校與等壓。 這位買家就是被錯誤的訊息誤導,錯把【喇叭+擴大機】的低頻振盪當作駐波效應,換了不產生低音振盪,重播音對空間的反應接近自然音的喇叭,低頻嗡嗡響自然消失。 效果:高頻尖銳、中頻、低頻薄弱時使用,可以讓中頻與低頻飽滿起來,整個高、中、低頻可以得到平衡。

喇叭擺位: 入門定價但部分功能不再保留

號角喇叭的特性會因號角長度、形狀與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有所差異。 從早期的鐵製、鋁、鋅號角,逐漸演變而有塑料、水泥、木頭號角、合成材料號角等多種材料。 設計得當,可以把號角喇叭音質較不細緻的問題做部分解決;設計不當,甚至會有吼聲效應出現。

喇叭擺位: 喇叭絲帶式

至於喇叭的高度,不管需要『坐架』與否,一般而言足以聆聽者坐着時耳平高音為準。 喇叭擺位 1940年末,一位年輕的加拿大發明家Gilbert Hobrough使用擴大機時,一時大意在音樂播出中拆下喇叭線,並讓發熱的導線靠近電線的接地端。 這是很危險的動作,但Hobrough驚訝的發現電線開始拌動,併發出音樂聲,這個「具有增益的金屬線」不久後才明白是靜電效果。

前置左右主聲道音響按等腰三角形的擺放方式,底邊長1.5m~2.0m。 如果兩個音響距離太近,人耳只能聽到揚聲器的直接聲場效果,聽不到經牆壁及周圍空間的反射的渲染效果,聲音難免澀、混雜。 即便聲音經過了牆壁的反射,由於離聲場太近,經過衍射的聲音容易被掩蓋,人很難聽到。 一般來說,兩個主音響最好與聽者呈45°夾角並與聽者保持適當的距離。

喇叭擺位: 音響調聲入門(六)-喇叭擺位與牆壁反射音處理

再者大尺寸單體的瞬時表現往往不比小口徑單體,因此在低頻傳遞時的速度感部份,與較小口徑單體相比之下往往顯得不夠迅速,甚至會產生聲音「拖尾」的現象。 因此採用大尺寸單體的超低音多半只提供更大的低頻份量,在速度感部份可就無法像小口徑單體那樣的輕盈敏捷。 雖然我地有D地方一定唔可以跟到,例如"喇叭以圓形環繞皇帝位"但有D情況例如"各聲道既喇叭牌子跟型號絕對一定要相同。 "呢類要求我地就可以考慮跟從,以小瑟就係以呢個標準去將家中既5隻喇叭都用相同型號去令整個環繞系統既聲音性格達至絕對一致勒。 2016 年到 2019 年這四年間,YouTube 與直播顛覆了傳統的影音產 業,開啟了自媒體的新浪潮,Facebook 與 Instagram 上已經不再以圖文為主,影片成為最主流的內容發佈方式。

簡單的說,在超低音的擺放調整中,當超低音與左右聲道喇叭均朝同樣的方向發聲時,此時兩者的發聲相位應該屬於接近同相的角度。 AV系統不能單以喇叭單體的尺寸就能夠斷定整套組合的中、低音域(尤其是低頻部份)是否足夠,原因在於正規多聲道系統多半會將響應頻段的80Hz或90Hz以下的頻段交給超低音喇叭來負責。 當然如果沒有超低音的用家,也可從AV功放選單裡頭將前方左右聲道設定成全音域頻段。

這種單體有良好的線性、失真少、瞬時佳,也因為質量輕而能設計成各種形狀。 它的缺點則是他具有電容性阻抗,有時需要特別設計的轉接放大器。 1958年立體聲唱片問世,音響進入立體世界,喇叭不像唱頭等需重新設計,消費者多買一隻同型喇叭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喇叭離後牆越遠﹐音場越深﹐喇叭接近後牆很難營造出深闊音 場,將喇叭拉出幾呎,音場表現可有天淵之別,可惜的是,很多客廳都不 可能讓你把喇叭拉到很接近聆聽區,如果你一定要把喇叭擺近後牆的話,便 要在牆上作適當的吸音處理。 房間諧振模式指某些頻段出現低頻峰值,或稱駐波 ,即某個 低音頻段特強﹐令聲音有渲染﹐駐波的模式是取決於房間的尺寸及發音點 的位置﹐只要將喇叭與聆聽者放在最佳位置﹐低音便會出得比較圓順。 在較小的房間中,低音響應中最強烈的失真往往來自後壁的反射,位於您的聆聽位置後面。 一般來說,超低音常常因為空間中的頻段、相位抵消或增加,因而造成有些頻段消失,而有些頻段卻過量的情形。

喇叭擺位: 要點三:一至兩米聆聽最佳 喇叭周邊要留位

玩家庭影院的朋友,除了器材選購之外,另一個常問的,就是喇叭擺位問題,家庭影院喇叭與兩聲道喇叭的擺位完全不同,兩聲道就是一左一右,喇叭擺位講求空間、角度、第一反射點處理等等,務求改變聲音結象、空間感、減低反射波的干擾等。 但家庭影院就不同了,單是講天花喇叭能否用 Dolby Atmos Enabled 喇叭或天空聲道(Height Channel)代替,在討論區已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了,今次就同大家講一講2019年家庭影院喇叭擺位的五大重點。 當單體運動時,如果背波傳到前方,會造成低頻訊號抵消,所以有無限障板的概念產生。

喇叭擺位: 入門指南

當完成了高度設定指引的要求後,接着就要處理左/右聲道兩喇叭之間,喇叭與聆聽位之間,以及喇叭跟喇叭後牆與側牆等之距離。 各種仿同軸的設計紛紛出籠,美國洛杉磯專門製造PA與錄音室鑑聽用喇叭的Gauss,把高音套上一個碗狀的蓋子放在低音中間,有不錯的評價。 德國Siemens也設計了一個同軸單體,把9公分高音單體放在25公分低音前面,再以聲學透鏡改善擴散角度,七○年代進軍劇院市場引起很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