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果林掛單15大好處2024!(震驚真相)

最好還能做到:子女成年之時,即行節欲,子女婚嫁之後,即行禁欲。 今人為了避孕或防毒的理由,有用子宮帽及安全套的,雖然男女性器,未曾直接相觸,但其仍受行淫之樂,若與夫妻之外的男女行淫,自亦視同邪淫。 律中有明文,不論無遮隔(如用子宮帽及安全套)或一方有隔,或兩方皆有隔,只要性器相入如毛頭許(亦稱胡麻許),即成重罪不可悔。

我到北京去訪問他,看到他居住的小房子,真的叫斗室,一點點大,一張床舖,一個寫字台,一張桌子,旁邊就是堆的這些資料,進去沒地方坐,那麼小的房子。 而且生病,病還相當重,帶著病把這一部註解完成。 所以去年我就下了決心,這個會集本過去講過十遍,這次這一遍決定講註解,講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希望他這一生註這部經那種艱苦,功不唐捐。

善果林掛單: 善 果林 短期出家在吃穿住全免,可以住到往生| 台灣長年念佛道場的討論與評價

如若詳細分析,每一戒中,都含有三業的成分。 大乘菩薩的十大重戒,包含了殺、盜、淫、妄,而又超勝了淫、盜、殺、妄。 這是大小乘的同異之處,出發點是相同的,效用上是不同的。 菩薩戒既是七眾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所以,受了七眾戒固可增受菩薩戒,不曾受過七眾戒,乃至不夠資格受持七眾戒的,也能受持菩薩戒。 所以菩薩戒的性質,也相似於八戒,八戒也是七眾戒之外的一種別解脫戒。 菩薩獨身居於深山之中不會感到恐懼;雖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間,也像是獨處於深山之中。

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一個原則,凡為有益於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就不能違反人類的道德基準。 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皈依三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三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為三寶──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棄。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於《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大正藏》二一.五○一頁下─五○二頁中),該經說,凡是受了三皈的人,就有四天王派遣他們來為之護持,同時,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個還有萬億恆河沙數的鬼神,為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三皈的人。 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兩個音譯名字相同唯其意譯不同,當無妨礙。

善果林掛單: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又如佛在法華會上,為諸大弟子授成佛之記:摩訶迦葉要奉覲三百萬億佛後成佛,須菩提要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後成佛,迦旃延要供養二萬八千億佛後成佛,目犍連要供奉二百萬億八千諸佛然後成佛。 聖位與賢位的分別,乃在中道觀的修證與否;只要中道觀修成一分,便破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破除無明及顯現三德的智慧,便稱為佛眼。 此所謂佛眼,實即指的體證不真不俗與即假即真的智慧而已。

  • 這與佛戒的悔法是同一個道理,所以我們絕對不可以為有了悔法,就可放心大膽地犯戒了。
  • 因此,除了回教之外,東西方的各種高級宗教,多少都含有出世的色彩或禁慾的思想。
  • 所以印光祖師在生前,有三本書印最多,第一本是《了凡四訓》,第二本是《太上感應篇》,第三本是《安士全書》。
  • 所以去年我就下了決心,這個會集本過去講過十遍,這次這一遍決定講註解,講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希望他這一生註這部經那種艱苦,功不唐捐。
  • 唯有淡泊了物質的享受,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唯有簡單了物質的生活,才能勇猛於道業的精進。
  • 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用者,有齋堂、客堂、方丈、茶堂、延壽堂等。

菩薩應視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並不畏懼愛欲的破壞與搖動,因為菩薩的清淨心地,如同蓮花,雖生於污泥而不沾污泥。 善果林掛單 菩薩是離欲捨欲的,雖為度生而入於愛欲陣中,卻不會因此而被愛欲之所沾污。 從初住至十迴向,一共三十個階位,乃是菩薩的賢者位,通常簡稱為三賢位。

善果林掛單: 全球不景氣 台灣電子商務協會強化企業競爭力

雖然未曾皈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 學教講經的法師,可以大座說法,可以廣收徒眾,可以名利雙收;持戒弘戒的律師,沒有大規模的僧團,講戒不必登大座,或有大叢林下,卻又未必歡迎你去講戒,學戒持戒的人,絕對不敢濫收徒眾,否則即是犯戒。 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須先要準備甘於寂寞。 當然,如能弘戒成功,影響所及,風吹草偃之時,這些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 但是身為一個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比丘更為刻苦,他的資身用物,不敢過好,也不敢過多,否則便是犯戒。

善果林掛單

念佛的時候,我們心在念佛,這個時候就是得到佛光注照,念佛的時候就是佛光注照的時候。 我們停止念佛,佛光還是在注照,但是我們接收不到。 善果林掛單 所以接收佛光注照,這個條件就是念佛,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佛光注照的時候。 有佛光注照的地方,當然它就有消災免難的效果。 善果林掛單 愈多人念佛,當然效果就愈好、愈大、愈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 因此我們要常常勸勉跟我們有緣的人,我們的親朋好友,勸他們都來念佛。

善果林掛單: 念佛是除業障最好的方法

現在再講第二個主要的條件:「要無障戒之惡」。 所謂障,便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障礙眾生了生脫死行菩薩道的三大障礙。 善果林掛單 第二十三條,輕新求學,戒中有兩條:(1)受戒儀式,(2)法師依恃自解經律大乘,並與國王等為善友而不答新學菩薩之問。 這是法藏大師的解釋,但我覺得尚有一點補充的意見:因為《瓔珞經》與《梵網經》都是屬於頓立戒,所以除了菩薩的特別戒目,尚應列入七眾共通的根本或基礎戒目,所以成為十戒。

善果林掛單

其實,這八條戒,就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條,除了未將第十條的「不執持生像金銀寶物」列入之外,則與沙彌戒完全一樣,只是把沙彌戒的六、七兩條,在此合為第六戒的一條了。 所以,也有人將此八戒依沙彌戒分列為九條的,因為最後一條的「非時食」戒,不是戒而是齋,不非時食稱為齋,過中午不食稱為持齋(持齋絕對不是等於吃素),過了中午而食,稱為「非時食」。 八關戒齋,也就以此持齋為體為主為本為要,故而前面八條稱為戒,後面一條稱為齋。

善果林掛單: 出家的幾個偈頌

其實,經晚近學者的研究,這種附會想像的解釋是不正確的。 苾芻是新譯,比丘是舊譯,它的梵文原字,只有一個,並沒有什麼草名的根據。 又有人說「德比孔丘,故名比丘」,那更是無稽。 最初的女性出家,是依據八敬法成為比丘尼的,不經沙彌尼,也沒有式叉摩尼。

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皈,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迴向等項目了。 所謂化相三寶:1.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2.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3.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 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善果林掛單: 不可輕視外貌苦惱的修行人

在律中又說,師分四等:第一是有法又有衣食者,第二是有法而無衣食者,第三是有衣食而無法者,第四是無法亦無衣食者。 弟子的理想之師,自然是既有佛法可學又有衣食可用的大德比丘,投在這種比丘座下的弟子,那是不該離開的;如果雖有佛法可學,而無衣食受用,那也不要離開;佛法是難得的,衣食是易得的。 善果林掛單 如果僅有衣食而無佛法的比丘,那是不足為師的;至於既無佛法也無衣食的比丘,那根本不必也不可投他為師的了。 無論比丘或比丘尼,除了具備上面所說的資格而外,尚須求得僧團大眾的同意,所以在律中另有一種乞度沙彌(及尼)羯磨。 若要度人出家,先得向僧中求乞,如果僧團大眾以為此人已滿十夏,已有能力教誡弟子,已有足夠的力量來負擔弟子的衣食所需,便予許可,否則便不許可;僧團既不許可,那就不得度人出家了。

如《梵網經》輕戒四十條中說:「若有犯十(重)戒者,應教懺悔」,「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大正藏》二四.一○○八頁下)滅罪之後,可以重受。 另外,又見到《藥師經》中說:「菩薩四百戒」(《大正藏》一四.四○七頁上)的句子,但未見其列出四百戒的條目。 第二十九條,惡伎損生,戒中有六條:(1)賣男女色,(2)自手作食,自磨自舂,(3)占相解夢,(4)咒術工巧,(5)調鷹方法,(6)和合毒藥。 菩薩的輕戒內容,也就是三聚淨戒的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 這也是從大體上分的,若以細論,不管重戒、輕戒,每一戒都可能並攝三聚淨戒的成分。 這都是根據戒罪的功用及其罪性的分量而立的名稱;名稱雖異,所指則一。

善果林掛單: 台灣中油:3月桶裝瓦斯價格不調整

經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沒有痛苦與歡樂的思想分別。 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眾生;要以慈憫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眾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 以上是對於菩薩階位的約略介紹,若要細論,則每一個階位,均有不同的意義,為了篇幅所限,只能介紹到此了。 別教的菩薩,是專攝界外根器的一類;根器不一,故稱為別教,共分五十二個階位,這是通常所熟稱的分位法,也是我們較為詳細介紹的一種分位法。 第二篇僧殘未遂罪的上、中、下三品,當可比類而知,在此不再舉例。

  • 別的不說,光以不飲酒一戒而言,雖然含有禮與智的精神,但是儒教的禮與智,絕不等於佛教的不飲酒戒,因為實際上儒教並不戒酒。
  • 問:下個問題,對一位父母已辭世的孤兒而言,面對《弟子規》孝道教誨萬般懺悔,情何以堪。
  • 在今天來說,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社會,確是充滿了妄語的氣氛,從個人之間,到國際之間,大家都在互相說謊,彼此欺騙,以求達到自私自利的目的。
  • 前面已經說過,八關戒齋的過中午不食是非常要緊的一條,而且是最主要的一條。
  • 弟子的理想之師,自然是既有佛法可學又有衣食可用的大德比丘,投在這種比丘座下的弟子,那是不該離開的;如果雖有佛法可學,而無衣食受用,那也不要離開;佛法是難得的,衣食是易得的。

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也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樣是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 乃至推及過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三世三劫的千佛,過去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總之,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 由此可知,菩薩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議的了。 所以,我們學佛,不必估計時間長短,但問自己盡心與否? 據說釋迦世尊與彌勒菩薩是同時發心的,因為釋迦精進而超前成佛,彌勒懈怠以致落後了行程,就是明顯的例證。

善果林掛單: 出家後如何成為法器

梵網戒經是所有菩薩戒經在中國流通得最廣的一種,但對《梵網經》的真偽問題,那也是自古已然,由來已久的事了;諸家舊時的經錄,都將《梵網經》列入疑品。 並說:「所謂一百二十卷的《梵網經》,或《千鉢經》,亦為《梵網》六十二品中之若干品。……其文既有《千鉢經》可證,必有梵文根據,而疑偽之見可袪。」這是主張真實非偽的見解。 菩薩所受的戒,稱為菩薩戒;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

善果林掛單: 佛教的「掛單」是什麼意思

既然受了菩薩戒,就該明白持犯與得失的問題了。 菩薩戒與聲聞(小乘)戒的最大不同處,有兩點:一是持戒的對象,二是受持的時間。 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