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陶瓷業已經式微,但碗窰鄉十村仍在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慶祝樊仙誕。 其附近有一間武帝殿,村民在農曆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帝誕。 上碗窰 由於兩個誕期接近,因此結合一起賀誕,一連演出五夜四日的神功戲,熱鬧非常。
後來她升了仙,得漁民供奉,祈求保佑出海平安,漁穫豐盛。 裝潢愈多,顯示捐贈者送來的禮品愈多,反映天后確實對村民多多庇佑。 香港的漁民人數漸少,但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誕仍非常熱鬧,在全港多間的天后廟都有慶祝活動。 天后誕正日,傳統天后廟前會有龍獅隊等的表演,善信亦會爭奪從花炮中爆出的竹籤,稱為「搶花炮」,當中又以「丁財炮」最受歡迎,村民相信搶得此炮就會讓全村丁財兩旺。 宗祠的精妙之處,在於每一個角落也表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祠堂的建築崇尚黑色及綠色,讓人感覺莊重。 在顏色的大框架,小裝飾等配套上仍可千變萬化,可以有七彩繽紛的圖案,形態生動的彩繪雕塑等,可說是規矩中見靈活。
上碗窰: 大埔墟 碗窰村屋 地下 有車位
雖然樊仙宮是陶瓷業行業神廟,於1930年停窰後,村民轉為務農,但仍然敬奉樊仙祈求風調雨順,成為地區保護神。 1949年成立的「碗窰公立學校」設於樊仙宮旁,於擴展時在宮內範圍設立校長室、小賣部及教職員工廚房等。 1964年樊仙宮於二戰後首次重修,於正門屋檐下繪畫兩幅壁畫,一是大埔王肇枝中學,一是碗窰後山的燕岩,表明由王肇枝中學到燕岩均屬樊仙宮護佑之地。 1970年代中期一場嚴重火災破壞了樊仙宮很多歷史遺蹟,大門上的書法和繪畫於1976年整修時重新着漆。 上碗窰 據考證,樊仙宮建於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但在此以前樊仙信仰已經傳入,初時是方便生產者禮拜位於窰口附近的土壇,及後發展為磚壇。
馬氏接手經營碗窯後,恢復陶瓷生產,開啓了大埔碗窰製瓷的後期。 大埔碗窯一帶所蘊藏豐富的高嶺土、高嶺岩等製瓷原料。 此地臨近河流,可借水力推動水輪車,並帶動水碓運作。 加之接近大步頭(今大埔頭)這當時的大型碼頭,交通活絡。 約行半小時,落了一段石屎石級,離開山徑,接碗窰路,轉左繼續落山。 不久,行至一個明顯路口,轉右繼續行,一直沿碗窰路落。
上碗窰: 上碗窰村 近期成交
針山山頂景色遼闊,但完成沒有樹蔭,陰涼日子還可逗留影相,但炎夏烈日的話,久留的話分分鐘中暑。 當你見到右方是沙田景色,而前方則是巍然聳立的針山,就代表你只差三分一路段就上到針山。 你能夠清楚望到登上針山的路,十分陡峭,感覺到之後肯定辛苦難行。 落山坳前,與針山合照一張,之後就開展最後的上山路。 上碗窰 至水壩尾轉右,沿馬路轉個彎,便見到右方有山路,入口處有「麥理浩徑第七段」的牌坊,十分易認。
1949年成立嘅「碗窰公立學校」就起喺樊仙宮側邊,於擴展時喺宮內範圍設校長室、小賣部同埋教職員工廚房等。 1964年樊仙宮喺二戰後首次重修,喺正門屋檐下繪畫咗兩幅壁畫,一幅係大埔王肇枝中學,一幅係碗窰後山嘅燕岩,即係表明由王肇枝中學至燕岩都係樊仙宮護佑嘅地方。 1970年代中一場嚴重嘅大火,燒毀咗樊仙宮好多歷史遺蹟,大門上面嘅書法同繪畫喺1976年整修嗰時重新上漆。 社山,標高196米,位置大帽山以北,林村谷東面,與鄰近大埔市中心的錦山相對望,一東一西,中間建有吐露港公路。 北面有社山村,村後之風水林,有一古樟樹高約廿餘米,主幹直徑達四米,冠絕全港;曾建有棧道圍繞,今已毀並廢之。
上碗窰: 大埔 海日灣 COURT C
這是上草山前最後一個撤退點,之後上山的馬路就愈來愈斜,並且愈來愈少樹蔭。 不久,馬路左方會有片草地,入面有個慶祝回歸10周年的紀念亭,代表快上完草山。 上碗窰 在鄰近荃灣港鐵站的兆和街乘搭小巴82號上城門,於總站城門水塘菠蘿壩下車。
- 幸好後來政府推出一系列環保政策,才令消費者重新接受流浮山的蠔。
- 鄰近的茅湖仔村就位於半山,村外的寶林路是往返市區的唯一陸路交通。
- 此村隣近西貢海,當時村民以漁農及利用沿海豐饒的珊瑚量燒製石灰為生。
- 由大埔墟火車站出發,乘小巴23K,約15分鐘可到神秘碗窑村。
- 荃灣的三棟屋是香港最早期的客家圍村,於1786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
在清代前、中葉發展蓬勃的大埔碗窯陶瓷業,至清末開始卻逐漸衰落。 大埔碗窯窯業的衰落主要在於以往優良的製瓷技術逐漸失傳,末期碗窯生產的瓷器造型趨於簡陋,工藝越加粗率。 與之相比,中國各地生產的陶瓷,如廣東佛山石灣﹑潮州楓溪和湖南醴陵的瓷器既維持了質量,又因海路運輸技術的發展而能以廉價來港,其產品無論從質素和價錢都佔優於大埔碗窯。 屋漏偏逢連夜雨,國外以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瓷器亦大量傾銷到港和南洋一帶,使得大埔碗窯失去主要市場,至1930年代終告停產。 鉛礦坳雖是兩段麥徑的交接點,但沒有交通接駁,要繼續行落山。 鉛礦坳是新界中部行山徑的交匯點,除了往草山、大埔滘外,可以接上麥徑第8段登四方山及大帽山,往荃錦坳或川龍方向走,亦可行馬路,回去城門水塘,還可以接上衛奕信徑,去大埔碗窰落山。
上碗窰: 路線全長
上碗窰村的一塊農田曾發現有三條方形石柱,柱頭均鑿有半圓凹 口,柱高相同。 考古團隊認為它們是用作承托木板,上面放置了器坯,估計是作為曬晾之用。 因此,考古團隊推測這裡可能是昔日窰址製坯工場的位置。 上碗窰 最後,工人會把瓷坯放在龍窰,經高溫燒製後成為瓷器。
由於上碗村的小型屋宇申請屬私人協約方式,署方已暫停處理所述申請,包括相關上訴。 社山風光相當不俗,西望見大刀屻、林村谷、觀音山、大菴山、大帽山及走馬崗,東望則見錦山、大埔谷、荔枝山、鹿山及馬鞍山。 沿主徑落山,不久會接上蓮澳坑的橋,山徑出口旁有一戶人家,門口狗達六、七隻,熱烈歡迎,見屋主在庭園,馬上請他召回狗隻,免得如丫髻山一役,再受五針之苦。 抵蓮澳,下走石蓮路,村口蓮覺亭乃下接石屋仔出太和,或右走屬衛奕信徑之水務署馬路。 2022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與活現香港攜手合作推出「踏步大埔」計劃,期望透過專題網站、公眾導賞員培訓,以及導賞團等一系列活動,與參加者一同踏步大埔,探索大埔的風貌和趣聞。
上碗窰: 【全港唯一供奉陶瓷行業神 上碗窰樊仙宮】
即使如此,村民仍然敬奉樊仙,每逢男女婚嫁、動土建屋、開門洗頭、都會到此求神擇日。 樊仙宮見證了香港陶瓷業的興衰,如今仍屹立守護碗窰村。 上碗窰 樊仙宮是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的主要廟宇,確實的建築日期已經無從稽考,只能從懸掛在正廳刻於清朝乾隆庚戌年間(1790年)的木牌匾刻推斷,這座廟宇已有超過二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