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基尼不僅是紀錄片女導演,也是編劇、攝影師、評論家、知識份子、無政府主義者,永遠選擇站在前線的戰鬥者,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去年曼基尼甫以92歲高齡參加《遺忘之間:越南記事》在鹿特丹影展的世界首映,一年後與世長辭,享年93歲。 曼基尼曼基尼始終關注當前最迫切的議題,聚焦於那些被社會主流拋棄在後、所有的格格不入的面孔。
自2019 年春夏以來,從社會動盪至疫症陰霾,香港人經歷著極其艱難的時刻。 電影及錄像藝術家麥海珊訪問了三位藝術家─他們真誠地分享自身故事和為人父母的經驗,其作品也有力地回應了社會動盪,以至最內在個人情感,如,這部電影本身。 在國外工作八年的父親終於返家,然而對於茱蒂來說,即便突然闖進生活的父親成了家裡的聚光燈,他的模樣在茱蒂眼裡卻依然模糊。 本片以女孩的視角,呈現移工在家庭裡的缺席,藉由動畫方式表現,也為孩子眼裡的家庭關係增添了一點奇幻。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黑人 More… 女權 女性主義 專訪
2017年SIWFF以「過去、現在、未來之女性影像」為策展核心,發展出四大重點單元:新當下(New Currents)、科技女性主義、女性主義電影經典、酷兒。 其中,《科技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電影經典》巧妙地讓單元間產生對話,當創新科技遇上不朽經典,連結了過去與未來,形成有趣的對照。 鍾佩樺以曾莉珺用16mm膠捲創作的《流》(2013)為例,這位多年來在荷蘭鹿特丹工作生活的女導演,藉由影像的變形、扭曲以及流動,投射生活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個人經驗。 專訪《幽魂之境》導演羅晨文,這部短片描述緬甸童軍苦難的故事,已經獲得台灣各大影展的肯定與青睞,透過專訪更能認識導演眼中的緬甸童軍。
很顯然,現在談起疆界的崩解,浮現於腦中的並非打著「多元」旗幟的政治正確榮景;更為貼近現況的描繪,反倒是帶著斷裂和變異全速駛向各方極端的意象。 然而,不純靜的幻形共生狀態也可以是一種力量,不按牌理出牌的擾動行為,觸發著變異、捻壓、再創的可能性,透過幻化莫測的創造性實踐,重新製造意義。 ,簡稱:WMWFF),創辦於1993年的臺灣影展,為國內繼金馬影展之後第二歷史悠久的國際影展,同時也是最大的議題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好新聞
電影中,從豆蔻年華到二十出頭的未婚媽媽,最後進入三十而立階段的女總裁,是李美彌寫給女性的情書。 而影片中女性面對的困境,部分至今仍未改變,時隔多年仍為現代人帶來反思。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在《未婚媽媽》中,建構出全然由女性為核心的非典型家庭模式,創造出屬於女性的烏托邦,不同於當時社會寫實及女性復仇類型電影,本片拉出線性脈絡,使主角經歷創傷到療癒的完整過程,並賦予他們思考及選擇的權利。 許岑竹的《藥膜連結》(2019)交錯剪接各式膠卷拍攝的影像,以跳躍片段反映台美生活差異,顯露自己的本性。
她獨特的電影語言,雖富含俄羅斯文化與歐洲文化,卻被歐洲電影圈所低估。 穆拉托娃的生日與忌日總伴隨著關於她、關於其作品的報導,她75歲生日時,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總理普丁紛紛對她獻上祝福;2018年逝世時,亦以政府的名義致哀,顯然這位曾經的「地下導演」,今日已成為俄羅斯與烏克蘭人民心中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1967年,穆拉托娃第一部獨立指導的長片作品《萍水相逢》(Короткие встречи)問世,尚未公映即遭禁演,且一禁就是20年。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羅晨文 幽魂之境 緬甸 童軍 戰爭 短片 高雄電影節 金馬影展 台北電影節
然而,「通姦」在亞洲某些國家仍舊無法除罪,在伊朗,女性甚至缺乏離婚權利,通姦則會迎來石刑的非人道處置。 最終回望美國歷史,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事件一再上演,但社運者們、紀錄片工作者們,仍舊堅定地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見證可能抵達的平權彼岸。 在《忽男忽女:後篇》的最後一顆鏡頭中,凝視了海平面底下的鯨魚尾巴,旺盛的生命力似乎宣詔了這群橫跨數十年的跨性別者們,永誌不渝。
- 1967年,穆拉托娃第一部獨立指導的長片作品《萍水相逢》(Короткие встречи)問世,尚未公映即遭禁演,且一禁就是20年。
- 千禧年前,世人迎來「速度」的嶄新時代,網際網絡的無國界讓娛樂速食化的概念變本加厲,人們狂歡、躁動卻也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到異常焦慮。
- 而此時,我們就會精準地注意到當所有人都興奮地離開教室,只有楊佳琳一人坐在角落裡,恍惚出神。
- 上架新影片中,《鐵幕下的童年》描述主角伊兒茲在冷戰時期的拉脫維亞長大,呈現她動人、深刻的成長故事,此片入選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片首輪名單;《這樣不OK!》聚焦於家暴受害者,探討兒童遭遇精神虐待後,該如何求助、向誰求助。
-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呈現了一名女生達到強大之前,要經歷的痛苦蛻變。
- 隨著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在國際的知名度提高,每年動輒上千筆的投稿,讓女影的選片至少要花上半年,以期能選出最新、最精采的作品,所以女影放映的國際作品多是台灣首映,字幕翻譯、簡介都是由女影包辦。
歸結到底,這兩部跨時空的紀錄片,是號召觀眾進一步對人類群體的認識,以及不同個體間的相互肯認,溫柔且飽含韌性。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楚特推出《忽男忽女:後篇》,重探《忽男忽女》那群狂野不羈的性別先鋒者。 過了20餘年,舊金山成為科技重鎮,房價飛揚進而趕走所謂底層的無殼階級,「仕紳化」成了無法避免地汰洗過程,舊金山也因川普在位期間,性別平權相對倒退,曾經的酷兒天堂人事已非。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臺灣競賽豐沛生猛、競爭激烈
不論是以個體、家庭或國族為單位,「居間飄移 ‧ 飄散時代 」述說人們因外力使然或自主離散,在地理空間上畫出一條條移動軌跡,在時間軸上刻畫出穿梭於記憶與當刻的界結,勾勒出無處為家卻又到處皆可為家的當代圖像。 談到酷異性,今年「酷異幻化・非關定義」將重新探索酷兒性在某個時間跨度下所呈現的樣貌,它可以是跨世代之間的轉變、繼承,不同時代脈絡下同一群人的成長幻化過程,不斷轉換的性別桎梏,意外開啟的酷兒經驗,也可以是老年來愛。 同時,在各種變與不變之間,亦可洞見年輕世代中,體現「跨」作為動詞的性別越界也逐漸跨出持續的定義轉換,湧現同時敘述兩者兼具、兩者皆非、無法定義、拒絕定義,多種選項共生的「不分」狀態。
長達半世紀的情誼,兩位女性卡蜜娜和庫斯妲里妮年輕時在監獄裡相遇。 那時是1965年,印尼正經歷一系列血腥而壓迫的反共產主義浪潮,許多人因為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入獄。 她們相知相惜,出獄後攜手共度後續的生活,即使庫斯妲里妮久病纏身而行動不方便,兩人依然相互照顧不分離。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性影展 女性影展 More…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 林㵟芝 鄭慧玲 張若涵 王彥蘋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廳下火 1/5400.單格舞曲 是日大暑
為讓社會大眾對女性議題的重視,宜蘭縣政府與宜蘭、羅東社區大學共同辦理女性影展巡迴映演。 台中市府新聞局與台中影視發展基金會首次合辦「2016年台中國際女性影展」,10月20日起於日日新戲院放映17場次電影。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已邁入第29屆,也是該影展來到嘉義已第7年,今年度影展於10月3日起連續4個星期在嘉義市婦女福利服務中心、祕書店Mee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穆拉托娃的電影曾被蘇聯當局貼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反蘇聯」、「扭曲蘇聯人民形象」等標籤。 不過,西方世界對這些作品的推崇經常是一頭熱,風潮過了之後、導演逝世之後,會去紀念這些作品的人們,依舊是那些身處曾遭禁映的國家中,深愛藝術與電影的人們。
除此之外,今年首爾女影團隊向韓國第一位女性導演朴南玉(PARK Nam-ok)及短片導演KIM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Sun-min致敬的單元,除了展現團隊決策的堅強實力與即時性,也體現出首爾女影資源調度完備,與韓國影視產業的緊密連結。 兩位女性導演,不幸皆於今年4月過世,在影展前不到兩個月才確定的致敬企劃,能夠不影響已經確立的展覽主軸,又能完整呈現,絕對是今年首爾女影團隊最瘋狂激情的經驗。 「女性影展」邁入第28屆,一向以探討女性主義為主軸,同時也關注性別平等的議題,藉由影片傳遞多元包容的訴求,以族群共融的光譜,今年以「幻影共生」為主題,並且將《海馬爸爸要生娃》列入「生而育矩」的單元中,強調「生與不生的自由,都該由子宮提供者決定」。 作為一個走向30年的議題性影展,每一年試圖透過不同取徑的主題單元策劃、不設限於類型框架的影片映演,與其他影展做出鮮明區隔之外,亦不斷嘗試撕下刻板印象的標籤,談論A議題的單元,卻能夠連貫出B、C、D,甚至帶出更多思考脈絡的可能性。 曼基尼(Cecilia Mangini),是義大利戰後第一位重量級紀錄片女導演,她於年初逝世,生前始終運用敏感尖銳的觀點關注與反思種種社會不公義,以強烈風格在電影史上獨樹一格。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國際合作單位
由關注社會議題女導演莫拉•德佩洛所執導的《成為母親的我們》以天主教少女未婚媽媽之家為故事背景,描繪住在未婚媽媽之家的露西亞(Agustina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Malale 飾)和法蒂瑪(Denise Carrizo飾),兩人個性迥異,偶會小吵,卻仍為同室好友,她們互吐心事,也彼此照應。 活潑外向的露西亞,叛逆好玩,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妮娜(Isabella Cilia飾),而法蒂瑪個性內向,沉静害羞,有一個貼心的兒子麥克(Alan Rivas飾),她身懷六甲即將臨盆,沒有多餘心力去照料孩子。 麥可和安娜住在未婚媽媽之家,兩小無猜,自然而然成了在一起的玩伴。 經過激烈競爭,脫穎而出的15部入圍作品,觸及性別、情感、身分認同、世代差異、文化與土地等諸多議題,從動畫、紀錄、劇情到實驗通通有,百花齊放、精彩無比,豐沛生猛的創作能量,在在顯示臺灣女性導演的實力不容小覷。 國家人權博物館辦理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於今(2022)年邁入第6年,一直以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為使命,期望透過人權影展多元的選片視角,開啟公眾對於人權議題交流對話,以此為博物館的社會責任,並實踐民主人權普世價值。 自1998年創辦以來,台北電影節踩踏穩健步伐,陣容不僅愈益堅強,規模更是愈益壯大,不僅成為台灣電影界年度重要盛事,更在國際間具有相當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