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的頻率與治療時長,會依癌症的類型與病情、藥物類型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而有所不同,有些病人需要每天或每週做一次化療,也可能每月一次,這些都需要醫師做綜合性的評估,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不要誤認為口服化療藥品就不是在做化學治療,而輕忽服藥順從性、副作用及注意事項,抗癌期間用藥安全,自己「藥」小心守護。 陳建志醫師提醒,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希望,雖然這是1場長期抗戰,但隨著標靶藥物以及口服化療藥物的研發,患者不必再長期舟車勞頓,能便利服藥治療,兼顧生活樂觀抗癌。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陳建志醫師表示,最新口服化療藥物適用於第4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研究證實患者服用後,成效不亞於傳統針劑化療藥物,副作用相對較少,重要的是能有效提升便利性,減輕患者負擔。 市面上販售的癌症營養品,主要的設計是希望在短時間內提高熱量,對於無法正常攝取三餐飲食的患者,會鼓勵使用這些營養品,一是補足熱量,二是補足均衡的營養素;雞精、高蛋白這類食物通常不會加以制止。
維持性治療對於某些癌症病況已緩解的病人,會以低劑量或低毒性的藥物長期治療,希望能減緩殘餘癌細胞的生長。 緩和性治療針對癌症已經發生轉移的病人,用於減輕癌症所引起的不適症狀,以及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答:魚油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中的EPA和DHA可以減少發炎的症狀,病人可從鯖魚、秋刀魚、三文魚、吞拿魚等魚類中多補充omega-3,有需要情況下亦可進食omega-3補充劑。 但要注意omega-3和omega-6的比例,omega-6的食物來源非常豐富,食物如豬肉、牛肉、羊肉或植物油等。
口服化療藥: 皮膚反應
還有,當患者因為各種理由不適合打高危險度的化療,例如賴峻毅醫師有好幾位90歲以上的患者在吃口服化療藥,控制得都很好,此時的目的不求腫瘤可以很快地縮小,但希望不要因為化療的副作用而減少患者的壽命。 賴峻毅說,部分患者口服化療快一年了,腫瘤即使長大也長得很慢,這樣其實就達到目標了。 口服化療藥 此外,當患者預定要開刀,在開刀前先打一段時間的化療,使腫瘤縮得更小,可讓開刀更順利。 口服化療藥 因為神經系的副作用其恢復時間通常比較慢,所以病人更應該了解自身的情況,家屬也必須多從旁協助,避免危險情況發生。
提醒患者,如有問題,應立即向醫師諮詢,不可因此中斷治療。 口服化療藥物問世後,該名70歲老翁於接受第2次針劑化療後,採用口服化療藥物作維持治療,雖然腫瘤並未完全消失,但持續使用1年後症狀病情仍穩定,最重要的是,口服治療讓他得以維持正常生活,只需每個月至醫院回診1次。 這是化療很常見也很困擾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為這項難受的副作用而中斷治療。 所幸如今健保有給付數種效果良好的止吐藥,也可預防性使用。 因此,這些副作用的發生比率相較大約20年前,已經降低很多。
口服化療藥: 口服化療藥抗癌 減輕腸癌者負擔
答:病人在化療期間不宜胡亂進補,避免化療藥物和進補食材令肝臟承受額外負擔。 一些普通的「滾湯」其實已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切記不要只飲湯水而不吃湯料(俗稱湯渣),因為湯料仍有大量營養成分,不宜浪費。 化療通常以口服或靜脈注射方式進行,兩者均透過血液將藥物輸送全身。 部分患者在醫生指示下可利用「攜帶式輸液器」將化療藥物帶回家持續輸注。
另一類化療藥雖然有血管滲漏的問題,但不會造成嚴重發炎,主要施打在靜脈血管,不用另外做人工血管,白金類藥物就屬於這類。 肚子痛可能只是一時吃壞肚子;可能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也有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像是盲腸炎甚至是大腸癌。 避免生食或未完全煮熟的食物,以及未經去皮的水果。
口服化療藥: 健康情報
接受化療前的病人常常擔心副作用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副作用,有些人的情況可能較輕微,甚至沒有。 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跟藥物種類、劑量及個人體質有關,可先與醫師溝通了解。 副作用大多會在治療結束後慢慢消失,正常組織也會藉由新陳代謝恢復運作。 口服化療藥 治療類型治療目的開刀前的前導治療在開刀或放射線治療之前,先用化療將腫瘤變小,有利於增加局部控制及減少開刀或放射線治療所帶來的局部傷害。 輔助性治療在開刀或放射線治療之後,目的是用來殺死殘餘的癌細胞,預防癌細胞轉移或復發。 根治性治療以化學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常用於血癌、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癌症治療。
腳踝內外側分別由三角韌帶與前距腓、跟腓、後距腓韌帶所包覆,提供關節一定的穩定度。 流感,全名為「流行性感冒」,簡單來說,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每年秋、冬季是流 口服化療藥 … 胰臟癌之所以稱之為癌王,是因為其不易察覺,發現時大多已屬於中、晚期,且在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僅約5-10%。
口服化療藥: 化療副作用及舒緩方法
部分化療藥物使用久了之後,患者會出現手腳發麻無力等副作用,目前雖有預防與治療的方式,但效果有限,當神經病變發展得很嚴重時,可能需要停藥或換藥。 答:中西合璧療法有一定風險,不建議癌症患者在化療期間自行服用中藥,以免中西藥混合後產生相互作用,影響患者的肝腎功能,繼而影響治療成效。 如患者必須服用中藥,應與腫瘤科醫生保持緊密溝通。
- 清潔時選擇較溫和的0.9%生理食鹽水或不含酒精的漱口水。
- 賴峻毅說,部分患者口服化療快一年了,腫瘤即使長大也長得很慢,這樣其實就達到目標了。
- 因為係復發同腫瘤位置太入,切除唔到.,而且因為電療效用不大同副作用太大,所以用針對鼻咽癌化療藥試試,好似有少少効,個瘤細左少少.
- 輔助性治療在開刀或放射線治療之後,目的是用來殺死殘餘的癌細胞,預防癌細胞轉移或復發。
- 副作用大多會在治療結束後慢慢消失,正常組織也會藉由新陳代謝恢復運作。
癌症患者對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感到恐懼不安,實在是人之常情,但只要充分了解、及早治理,副作用並不如想像中可怕。 至於化療的副作用於何時開始,則視乎各種副作用而有所不同,例如噁心和嘔吐的反應一般會於患者接受化療數小時內至24小時後出現,而頭髮掉落的副作用則通常於化療開始後兩、三個星期發生。 以下詳列各種常見化療副作用及舒緩方法,希望有助患者減輕化療引致的不適。 癌症病人應從飲食中多儲備營養和能量,為日後的療程及抗癌之路作好準備。 充足的營養對於治療十分重要,對於癌症病人而言,身體對營養的需求大大增加,從日常生活中攝取充足的營養能夠補充身體所需、避免體重急速下降、增強身體對化療的承受力,才是上策。 此外,接受化療後的數小時或數天內也可能出現類似感冒的不適感,例如肌肉痠痛、頭痛、缺乏食慾、疲倦等,必要時醫師會開立止痛藥來緩解症狀。
口服化療藥: 癌細胞餓不死!女節食腸癌變末期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現時已有不少方法舒緩化療的副作用,例如新一代止嘔藥、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等,均能有效減少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和併發症。 同時,化療藥物亦取得顯著進步,副作用較以往輕微。 在進行化療前,醫生會安排約見病人,詳細解釋整個化療過程、藥物的效益和副作用等,並會抽取病人的血液及小便進行測試。 測試合格後,病人或家屬須簽署「化療同意書」表示同意接受化療,醫生便會安排進行治療。 此外,病人可向病人組織尋求協助,同路人的支持 、鼓勵及分享也不可或缺。 如過來人能夠講出治療時真實面對的困難,例如副作用的程度、長短及舒緩方法等,都有助減輕病人對治療的恐懼。
- 腳踝內外側分別由三角韌帶與前距腓、跟腓、後距腓韌帶所包覆,提供關節一定的穩定度。
- 這是化療很常見也很困擾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為這項難受的副作用而中斷治療。
- 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跟藥物種類、劑量及個人體質有關,可先與醫師溝通了解。
- 化療藥物種類也多,所以在治療前要諮詢下主治醫生。
口服化療藥物提供更多治療上的選擇及希望,但也因個別病情不一,不見得所有病人皆適用。 醫師會評估效益、風險、副作用及個別狀況(如:經濟、生活品質及便利性),來做最後治療的決定。 其實,口服化療藥是指由口吞服膠囊或錠劑的化學治療藥物,都是用來治療癌症,藥品毒性與副作用不是因口服或打針方法而有異,而是與藥品種類和劑量有關。 不過,口服化療藥物仍有其副作用,掉髮及腹瀉比率較傳統針劑化療來得低,但較容易出現手足症候群,無法透過藥物來改善症狀,所幸停藥之後,相關副作用就會消失。
口服化療藥: 容易感冒生病是免疫力下降?跟著專家吃對10大食物,提升抵抗力
化療藥物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的傷害而出現手腳刺痛感、灼熱感、無力或麻木感。 此外某些藥物還可能造成神經系統的病變,例如感覺遲鈍、平衡感失調、行動遲緩、聽力喪失、記憶力退化等。 過去有許多觀念認為,高齡80或90歲以上的長者不適合採取積極的癌症治療,其認為老人腫瘤生長的速度很慢,即使死亡也是死於其他因素,因此不應該讓他們接受痛苦的癌症治療。 第二線藥物就是當第一線治療失敗之後,就看有哪些化療藥做過第二線的臨床試驗,有做的就可以挑選,再根據副作用、存活率表現來決定選擇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