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的宫廷生活无不奢靡铺张,地方大吏每逢元旦、万寿、端阳各节都要进献当地物产给天子,以博皇帝的欢心与信任,达到加官晋爵的目的,这在清代实际已衍成一种制度。 皇帝后妃对舶来品的欲望,刺激了广东督抚、粤海关监督依靠十三行这一洋货市场竞相采购进口货之风,从而带来宫廷内的洋货热。 特别是限定广东一口通商之后,十三行便成为皇家唯一可以倚赖的西洋奇器供应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奇,广州十三行正是处在这段时期,因其特殊的商贸地位,成为宫廷所需各类人才的中转站和奇异洋货的供应地。
在紅磡的工業歷史上,除了有龐大的黃埔船塢,附近一帶還有其他重工業,包括英坭廠、船廠,還有鶴園發電廠。 蘇格蘭醫生托瑪斯‧屈臣以充滿詩意的筆觸,捕捉了澳門南灣那種令人難忘的地中海風情。 南灣可以說是凝聚了澳門最美好的一面,順着弧形的海岸線盡是一幢幢華麗的歐式大屋,成為澳門風景的典型題材。 當年洋商不准在冬天貿易季節過後留在廣州,他們的家眷亦不准踏足省城,因此部份有家室的人把家人長期安置在澳門。
十三街歷史: 城規會明討論土瓜灣「十三街」重建
與此同時,石山旁發現有高質素的瓷土,採土工廠亦顧用半百村民勞工。 1953年政府把茜草灣東北海岸一帶大規模填海,發展成為後來的「觀塘工業區」;又在鄰近開山闢地,興建公共屋邨及私人住宅。 1959年,村之東南海岸油塘灣之船廠、木廠、倉庫、製冰廠等,給村民提供大量工作崗位。 60年代至70年代,很多國內新移民在區內定居,此時村中人口最盛。
- 為凝聚區內外街坊,同學想到以遙控車比賽作為第二場展覽的亮點,並利用區內收集的荒廢木材,製作出仿照十三街街景的模型車賽道,以小圖標示工藝店的位置,讓參加者從遊戲中認識社區。
- 其實我很好奇對面的紅泥磚頭的建築物是幹什麼的,於是我問媽媽,她說以前那裡是殺豬殺牛的地方,現在的話,她就不知道了。
- 政府在1950年代已開始發展「牛頭角」為新市鎮及工業區,其西南沿海「茜草灣」一帶早已被闢劃為垃圾堆填區,進行大規模填海取地;50年代末,「觀塘」已發展為繁盛的「觀塘工業區」,多層工廈林立。
- 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於虎山觀景台上能遠眺港珠澳大橋的跨境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處則是香港國際機場。
而家嘅十三行都係一條服裝嘅批發街,成日都賣女裝同男裝嘅衫褲。 附近嘅新中國大廈、故衣街、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槳欄路服裝商場搞出嚟嘅物流商業圈就變咗廣州歷史入面,最長時間嘅服裝批發集散地。 不過到咗1720年,清政府就搞一種保商制度,而外商到咗岸之後必須搵間行商先至得,而保商就有先買貨物啲船嘅份。
十三街歷史: 九龍城碼頭
然而,清政府实行的丝绸出口限运,使得这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走俏。 英、美、瑞典等国商人称,欧美各国皆是“不善织造之国度”,贵族们的“服饰之荣”一向仰赖中国的丝织品市场。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行曾是在华外国人的集散地,通商贸易使最初的贸易货栈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洋行商人成为吸纳西方科学文化的先行者。 清康熙盛世,延续明朝隆庆以来的开放政策,实行开海通商政策。
離島大澳一日遊:大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最古老的漁村之一,亦是現存漁村最著名的一條,村落部分位處大澳島上。 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於虎山觀景台上能遠眺港珠澳大橋的跨境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處則是香港國際機場。 以及其中的11條舊區街道(由西至東順次序排列):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及鶴齡街。
十三街歷史: 广州十三行十三行历史
唐樓群地下為商舖,樓上為商住兩用,由於十三街本為私家街,路邊泊車無王管,才吸引了大量車房進駐。 「馬頭角十三街」,鼎鼎大名,是舊區土瓜灣的著名地帶。 十三街歷史 馬頭角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當中有11條全直街道,街名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龍、鳳、鹿、麒麟等命名。 十三街歷史悠久,這一帶的樓宇樓齡逾半世紀,龐大的唐樓群外表並不光鮮,但七彩顏色勝在夠特色。 樓上民居,樓下車房遍地,左右有茶記、小店,共冶一爐,湊成香港舊區獨有的味道。
界限街這條中英邊境線只是沿用了三十八年,1898年英國再向清政府租借新界,令香港島、九龍及新界都成為英國殖民地。 由深水埗通往九龍城的界限街,除了是九龍的東西主要幹道之外,更是連繫著香港歷史的大道。 曾幾何時這條路的左邊屬大清帝國,而右手邊就割讓了給英國。 來自明愛九龍社區中心的四位街坊導賞員,透過土瓜灣老街坊的角度,帶同學們遊覽社區,分享屬於土瓜灣的故事。 為凝聚區內外街坊,同學想到以遙控車比賽作為第二場展覽的亮點,並利用區內收集的荒廢木材,製作出仿照十三街街景的模型車賽道,以小圖標示工藝店的位置,讓參加者從遊戲中認識社區。
十三街歷史: 重建
當年,鄰接東北之地開設很多大小雞場,該地後來竟正名為「雞寮」。 由於海灣的淺灘長滿「茜草」及盛產海貝,每當潮退時,也吸引無數「鯉魚門」的婦女攀山越嶺前來「撈茜」作豬糧和「扒螺仔」加一道菜。 十三街歷史 二十世紀40年代末,「亞細亞火油公司」在村闢地作庫區,致使「茜草灣」的地貌蛻變。 二十世紀50年代,居民漸搬離村,少數留村的亦融入茶果嶺社區及共用其設施。
加之建國初期中英關係仍比較緊張,中方開始執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政策,港英政府則在“新界沙頭角”實行“宵禁”,中英街變成了邊防禁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從深圳沙頭角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佈投降。 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中英街隨即首先被攻佔。 2012年6月8日,中英街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04年,中英街被評為“深圳八景”之一。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十三街歷史: 建築學學生設計 十三街重建構想圖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位於土瓜灣馬頭角一帶的「十三街」和「五街」舊樓,由於日久失修,居民一直要求重建。 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去年八月就市區更新的初步方案諮詢市民意見後,所聘請的顧問公司在參考所收集的意見、社會影響評估的結果,以及與相關部門或機構商討後,調整了地區重建的初步方案。 顧問公司代表陳國欣昨表示,「十三街」的失修情況嚴重,但業權分散,而早年劃作綜合發展區後,由於規模較大,亦窒礙重建步伐,故建議將「十三街」拆細至三個地段進行重建,藉此協助整合業權,促進重建。 但他亦指,拆細發展的「十三街」,最理想仍是由一個發展商協調重建,並制定整體的規劃大綱,讓不同地塊可以遵照相同準則進行規劃和銜接。 他指,經研究後,相信「五街」用地有條件提高地積比率,但由於它屬於臨海地皮,作出調整建議時也較為謹慎,確保樓宇高度不會太高。
「你看不懂中文,讓我讀給你聽吧!從8月到10月,一班朋友在土瓜灣十三街收集街坊與店舖的故事……」在牛棚藝術村和十三街之間的一處空地,一個大叔指着展板,逐字讀給身旁的南亞裔友人聽。 「嗱!我們都住在土瓜灣,是街坊!」不分年紀、族裔、職業,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老舊的社區變得充滿生氣。 海心廟昔日位於一海島上,善信拜祭要乘小艇而至,屬九龍城著名名勝。 海島上充滿奇形怪狀的石,當中有「魚尾石」高踞石山上,遠觀如鯉躍,魚尾向天,附近巨石環聚如浪花翻捲,是當地著名的景點。 曾有玄學師傅表示,在易經八卦上來說東南方屬於巽卦,巽卦代表個人精神狀態,而五行上帶有木性。
十三街歷史: 馬頭角煤氣鼓:集體回憶
當時中國禁售船隻與外國人,英國商人經過重重阻力,才在廣州成功購入此船。 「耆英」號經歷過多番風浪仍無重大損傷,並且能在21日內由美國航行至英國,當時就算是美國郵船,也不一定能這麼迅速地完成這段航程。 十三街歷史 這裏為你介紹藝術館外銷藝術的部分藏品,囊括了中國畫家的細緻工巧,及西洋畫家的淋漓筆觸。 從中你會看見香港開埠前的純樸面貌及其後的發展變化;又可感受上一世紀澳門南灣的浪漫情調、廣州城昔日的繁盛景況。 1947年「亞細亞火油公司」在茜草灣及茶果嶺之間填海擴地建庫區,政府與兩村村民經商討後達成共識,在遷拆茜草灣「天后宮」前,在茶果嶺先建新廟。 1948年,新「天后宮」落成,兩村居民隆重慶祝,見證「媽娘」喬遷。
雖然讀小學的時候,還可以去到土瓜灣,但是一升上中學就沒有時間去那裡了。 現在再次去到那裏, 唯一的變化就是十三街的樓宇外牆的顏色不同了。 【攝影好去處】 土瓜灣位於九龍城區,今天介紹三個集中在馬頭角道的景點,分別是土瓜灣十三街、牛棚藝術村,和牛棚藝術公園。
十三街歷史: 中英街歷史沿革
由於內部間隔並非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可靈活設計,在有需要的地方自由加建間隔。 2014年,中英街大型浮雕牆《讓歷史告訴未來》項目完工。 2014年12月16日,中英街管理局宣佈成立,2015年1月5日正式揭牌運作。 目前西園路上仍有為數不少的佛具店、繡莊,而廣州街上的艋舺隘門、淡北育嬰堂碑、黃氏宗祠等都是著名景點。 西園路過了桂林路口,就是昔日郊商、商舖集中的「舊街」,歷史僅次於蕃薯市街。 這裡也曾是清朝義倉的舊址〈今萬華分局〉,現在以中藥、糊紙、佛具等傳統行業為主,雖然經過改建,仍可看出門面窄、屋身長的典型店舖住宅特色。
普通的洋商船员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黄埔锚地度过,偶尔有一两日可以去广州十三行游玩,洋商上岸的活动均受到监管。 黄埔到广州水域多礁石、浅滩等,通行尤其是大型船只诸多不便,加之此处锚地众多给走私船提供了诸多便利,鸦片就是其中之一。 虎门是广州城第一道抵御外敌的军事防线,海峡两边均筑有炮台等防御工事。 过虎门海峡后,洋商船只需在广州城下游约12英里处的黄埔下锚,卸货到更小的“官印船”运送至广州。
十三街歷史: 馬頭角道
至於十三街的最大特色,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可見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的動物。 馬頭角十三街,俗稱土瓜灣十三街,是位於香港九龍馬頭角的一系列街道統稱,2010年,巿建局翻新樓宇外牆,十三街變得七彩,一度成為土瓜灣的地標。 土瓜灣十三街唐樓群由13條街道組成,合為馬頭角傳統舊區,而且所有街道上的建築均為樓齡超過60年的舊樓,歷史悠久,多條街道的街尾可見牛棚藝術村一角。
十三街歷史: 中英街歷史人文
到了40年代末,適學兒童增加,村民籌款建「四山公立學校」,取代了規模較小的「嶺東小學」。 50年代初,鄭子豪創辦私立的「明德小學」,吸納劇增的學童。 「四山」各村校管理階層早有共識,所有「四山」的學童都可入讀該校。 50年代時,鯉魚門「海濱學校」只開辦至四年級,學生修畢四年級即可轉到「四山公立學校」繼續學業。 由於村中適學兒童劇減,「明德小學」早在70年中已停辦;而「四山公立學校」亦因收生不足在1979年停辦。 「茶果嶺」是九龍灣水道東面一狹長小村落,嶺北山背為茜草灣、西北望牛頭角,東南鄰接鯉魚門。
十三街歷史: 十三目仔窯:環境簡介
本身藝術公園和藝術村是相同的,不過因為疫情問題相連的入口暫時關閉,需要從另一條路進入。 嗰時英國資產階級為咗扭轉乾坤,諗住搞多啲利潤返嚟,結果就向中國搞鴉片。 由於英國資產階級猛咁唔停向中國輸入鴉片,所以搞到清廷一定要查鴉片先至得。 嗰時十三行要逼住向商人搞貿易,因為嗰時有資本主義列強嚟猛咁向中國搞搞震,加上又俾清政府嘅官僚機構搗亂檔,而商行係都要畀幾十萬到成百萬両嘅白銀先至得。 就到咗1840年,由於行商䦛咗成幾百萬銀両,甚至到破產或抄家都有。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街區劇情簡介
北區醫院今日(28日)表示,該院一名醫生過去曾多次在未經授權下,擅自在臨床醫療管理系統取覽29人的醫療紀錄,當中包括病人及醫護人員。 十三街歷史 在銅鑼灣的糖街最初是叫銀圓街,在1868年間,政府在這設立了一間造幣廠,便叫作銀圓街。 但由於造幣廠的生意不如理想,所以在同年便把它停辦了。 其後,怡和洋行以六萬元收購了造幣廠,並在這裏興建了東方煉糖廠來煉製白糖,因而改名為糖街。 叮叮老香港辦館在中環街市內雖然只屬佔據小角落的店舖,自開幕後卻甚具人氣,店中主要售賣懷舊玩意,也設有打卡的位置。
十三街歷史: 土瓜灣「十三街」拆細重建
原來艋舺開墾之初,流行疾病多,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機構。 草藥的來源以台灣本地為主,種類繁多,可以根據客人需求來調配。 雖然台北盆地最早的物產集散地和行政中心在新莊,但碼頭淤積加上民亂,終被下游的艋舺所取代。 現在法國巴黎黑勢力橫行,以大毒梟塔哈(Bibi Naceri 飾)為首的黑幫更是橫行無忌,連當地警方都懼怕三分。 軟弱的警方無法對抗勢力強悍的黑幫,只能用圍牆和工事將不法分子所在的區域隔離。 在這個被稱為“13區”的地方,魚龍混雜,暗流湧動。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街
1757年乾隆下令關閉其他商市的海關,獨留廣州一口通商,外國商人、全國出入口交易都集中在廣州。 時外國商人只准在城南珠江河畔一處指定區域活動,行商將該區的物業租給各國商人,作為商住用途,這些樓房稱為商館,又稱為外商洋行,或俗稱「十三行」。 這幅畫中商館建築門前飄揚的旗幟,代表當時駐居商人的國籍。 19世紀時清廷將來華商人的居住及活動範圍規限於廣州商館區內。 同文街在十三行範圍內,位於丹麥館及西班牙館之間,街道兩旁均為中國人所開設的各類店鋪,著名的外銷畫家庭呱(關聯昌)的畫店,便開設於該街16號。 不少外銷畫的作者是18、19世紀到中國遊歷的西方藝術家,他們在中國旅遊、經商、行軍或居住期間,藉着寫生,將人們生活狀態及當地風光記錄下來,創作了不少鋼筆畫、水彩畫及油畫作品。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行」
現時,咖啡店保留了舊式冰室的特色,如卡座、招牌和吊扇,café內擺設珍藏古董,環境充滿懷舊氣氛。 由公園盡頭的「海心亭」可望到紅磡灣區域,遠至北角至鰂魚涌一帶,甚至九龍東及郵輪碼頭的海景一覽無遺,絕對值得一去的土瓜灣好去處。 會開始接觸南庄的十三間老街,要從認識「好客在一起」的劉英華開始,她是個對南庄懷有熱情、又非客家族群的台中小孩,在走過許多不同鄉鎮之後,她對南庄的情感仍然不減。 是這一年來才開始慢慢有知名度,也是一條看起來不像老街的老街。
十三街歷史: 唐樓
清廷法令规定,外商船只不能直接驶入广州城,且外商只能居住在位于广州城墙外西郊的一小片从中国租赁的土地上,想居留广州(非广州城内)只能在冬季贸易区。 負責展覽宣傳的黃同學家住十三街附近,過往卻與社區形同陌路人,直至走訪社區時,才體會到社區濃厚的鄰里之情,並將街坊的奮鬥故事以展板記錄,讓更多人看見社區的獨特之處。 我認為同學善用所學技能,以行動貢獻社區,值得欣賞,期待同學更多創意之作。 黃竹坑的惠福道,英文名字是「Welfare 十三街歷史 Road」,代表該道路大部分建築物都是屬於不同的慈善團體,包括安貧小姊妹會聖瑪利安老院和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等,該道路亦因此而命名。
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对于宫廷来说,在中国大陆南端,出现了一个富饶的“天子南库”。 楊伯回憶,以前的十三街是私家路,不屬政府土地,所以馬路沒人管,路面凹陷,交通混亂,違例泊車情況嚴重。 居民自發成立名為「十三街社區關注組」的街坊自助組織,向九龍警署反映後,情況才開始改善。 必列啫士街街市位於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是二次大戰後在當時的市政局支持下興建,以取代在日佔時期遭受破壞的舊街市及應付當時人口增加的需求。 街市於1953年興建及啟用,地下設有26個檔位,售賣魚類及家禽,而一樓則有33個檔位,主要售賣牛肉、豬肉、水果及蔬菜,是二次大戰後在本港市區首個該類型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