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erick表示,期望重建十三街時可保留當區的人情味和風土面貌,因此在是次設計中有不少新元素,例如在天台加建平台或公共區域。 十三街 他從規劃層面解釋,五街和十三街的發展密度非常高,其私人土地的現有地積比率,已接近現行規劃和法規所准許的發展密度,現時剩餘可准許興建的樓面面積,只佔總准許發展的面積不足一成。 他又指,與同樣亦是巨型建築群的兼善里重建項目不同,兩個範圍的舊樓群附近,並沒有未發展的政府土地和老舊設施可以整合,故在重整及重新規劃時,挑戰甚大。
市建局為達致上述目標,委託機構進行「社區營造研究」,與居民和社區持分者共同探索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活化方案。 十三街的最大特色亦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可見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之動物(龍、鳳、鹿、麒麟(麟)、鷹、鵬、雁(鴻)、蟬、燕、馬(駿)及鶴)。 近年,由於十三街樓宇連年失修,居民促請政府盡快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以解決維修問題,但未能成功。 「香港好多人都是租樓住,心態上總會覺得社區與自己無關。從小到大,學校教育都沒有認識社區這一環。」這亦是十三街的住戶及地舖租戶的心態。 土瓜灣與其他舊區都有同一問題,就是土地用途錯配,住宅與工業混在一起,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十三街: 南庄十三間老街怎麼去?
他又指,是次購入該舖,原因是物業樓齡已逾50年,位於馬頭角的「十三街」,未來好大機會市建局會收購重建,同時,十三街的舖全屬住宅契, 十三街 買入的舖是其中一間較罕有的舖契,可做食肆,其他約200間都是車房。 十三街 不過,當局最近提出可於鄰近地方購入整幢工廈,改裝成汽車維修中心,讓受影響車房遷入營運,並聯絡房屋協會及房屋委員會等協助安置天台屋住戶,希望促成十三街重建。 ●Frederick希望建築設計可讓使用者自由發揮空間的用途。 主辦方供圖 十三街 ●Frederick設計的土瓜灣十三街重建模型中,用天橋連接十三條街。 土瓜灣保留了不少舊區特色,其中一個土瓜灣好去處「十三街」正是非常有舊情懷的特色景點。
- 牛棚藝術村原本是個屠宰牛隻的屠房,由1908年一直營運至1999年,當時九龍區大部份的牛肉都來自這裡;在2001年,政府將這裡活化成藝術村,以重置北角油街藝術村的本地藝術家,牛棚可以説是香港第一代被活化的藝術空間。
- 餐廳主打多國 fusion 菜式,菜式賣相吸引,整體食物質素亦令人驚喜!
- 韋志成早前表示,重建土瓜灣「五街」和「十三街」的收購成本達400億元,要「儲夠錢」才可啟動重建。
- 如今十三街的整個地皮,在1924年出現第一間繩纜廠,至二戰後,改建為南洋紗廠。
土瓜灣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分別以寓意吉祥的瑞獸命名,例如龍、鳳、 十三街 十三街 鹿、麟、鷹等。 看似平平無奇的土瓜灣舊區一直不太受遊客歡迎,下文介紹9個土瓜灣好去處,包括舊區特色景點、馳名土瓜灣美食,甚至隱世多國菜餐廳! 註三:不包括市建局因應《行政長官二○一八年施政報告》所建議,於二○二○年五月在九龍城啓動的兩個公務員建屋合作社重建試點項目。 註一:資助計劃包括「樓宇更新行動2.0」(60億元)、「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55億元)、「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45億元)、「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20億元)及「樓宇排水系統維修資助計劃」(10億元)等。 「樓宇更新大行動2.0」專為合資格樓宇業主提供技術及財政支援,以協助他們為其樓宇公用地方進行強制驗樓計劃的訂明檢驗和修葺工程。
十三街: 十三駅西側の風俗街の不満ポイント
不過隨著港鐵屯馬綫全綫通車,土瓜灣彷彿得到了被看見的機會。 以後頃刻間便可從鬧市來到這個九龍後花園散散步,重新品味這裡處處令人驚喜的「老香港」色彩。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但他亦指,拆細發展的「十三街」,最理想仍是由一個發展商協調重建,並制定整體的規劃大綱,讓不同地塊可以遵照相同準則進行規劃和銜接。 他指,經研究後,相信「五街」用地有條件提高地積比率,但由於它屬於臨海地皮,作出調整建議時也較為謹慎,確保樓宇高度不會太高。 據了解,在作出調整後,「五街」重建後的樓宇高度可達一百一十米。
十三街: 十三街區
一煲粟米湯要刨上12條粟米,每日清晨5時半開始製作,整個製作過程約90分鐘,可以剛好配合7時正式開門時間。 十三街 另外,2019年牛棚藝術村後方的藝術公園開幕,佔地六千平方米,設計以牛棚歷史為主題。
在英國租借新界之後,1920年代開始,土瓜灣不少村落被清拆,政府把新土地拍賣,在土瓜灣大規模發展工廠。 如今十三街的整個地皮,在1924年出現第一間繩纜廠,至二戰後,改建為南洋紗廠。 1959年,在人口暴漲、住屋需求大增的時候,地主把土地轉為興建唐樓,就是我們現在看見的十三街唐樓群。 唐樓群地下為商舖,樓上為商住兩用,由於十三街本為私家街,路邊泊車無王管,才吸引了大量車房進駐。 土瓜灣的「五街」和「十三街」說要清拆重建已講了幾十年,仍未見有落實跡象。
十三街: 晨早流流意識流 隨意識記錄下來 不經思考 成為意識流藝術家
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合為馬頭角傳統舊區,兼車房集中地,歷史悠久。 十三街由北面的木廠街和南面馬頭角道上下為界,中間是十一條短街平行排列,由西至東順次為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及鶴齡街,而街區西邊是九龍城道,東接土瓜灣道。 至於十三街的最大特色,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可見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的動物。
而且,檔房的租金很貴,父母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做清潔員,他們的收入分別為七至八千元及九千元來維持生活,明白他們的工作很辛苦,除了供養我讀書外,還要交租金,甚至所有一切一切的事……到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土瓜灣的高質茶餐廳一冰廳主打「鮮粟米忌廉湯通粉常餐」,真材實料日賣200碗! 粟米忌廉湯使用原條粟米刨粒,再打成蓉,加入鮮奶、忌廉、牛油等材料後煮成濃郁香甜的粟米湯,與坊間茶餐廳使用罐頭粟米湯完全不同。
十三街: 馬頭角道
這些工作包括「全面結構勘察計劃」、「屋邨改善計劃」、「全方位維修計劃」、「日常家居維修服務」,以及更換或加裝升降機等。 【攝影好去處】 土瓜灣位於九龍城區,今天介紹三個集中在馬頭角道的景點,分別是土瓜灣十三街、牛棚藝術村,和牛棚藝術公園。 土瓜灣十三街是唐樓建築群,街道上的建築均超過60年樓齡,因樓宇的七彩色外牆而成名;而土瓜灣牛棚藝術村和牛棚藝術公園則是土瓜灣區內以前屠宰牛隻的屠房和檢疫地,經活化後,現已成為本地藝術家駐場的藝術文化村。 土瓜灣保有舊區特色,最能體現舊香港情懷的必到景點就是牛棚對面的「十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