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圍內村2024詳解!內含上水圍內村絕密資料

想知更多可以看【香港打卡古蹟】8大隱世打卡古蹟,歐式舊建築。 有別於香港圍村文物徑,在山頂文物徑能體驗殖民時期文化,古典英式建築非常受打卡愛好者歡迎! 山頂文物徑包括1888年建成的山頂纜車總站、香港海拔最高的松林炮台、前身為總督別墅的山頂公園和可飽覽港島風景的盧吉道。 西貢白腊村遠離塵囂,村落至今仍是無污染的古老客家村莊,因此有「世外桃園」之稱。 白腊村內居民已不多,卻設有渡假屋出租,設備簡單純樸。

上水圍內村

Sinbad Coffee Roasters 雖然店鋪面積不大,但主題及裝修都非常出色,連他們都logo是一個錨, 除了水手風外,更帶有一種想脫離城市煩囂的感覺。 過了老圍,香港現代的一面便開始漸漸映入眼簾。 本地村民新建的三層樓村屋,如雨後春筍般聚集在老石牆外。 走完文物徑,回到沙頭角公路時,遠處不僅可以看到山峰,還能看見一棟棟高層豪華住宅大樓。 從海外或台灣地區來港人士已免除隔離及疫苗接種要求。 香港與內地亦全面通關,包括開放全部口岸及取消出行前核酸檢測要求!

上水圍內村: 圍內村 上水圍第一個成員

售賣本地產品、手作甚至傳統製作的小店回歸,陶瓷工藝工作坊、社區共享空間亦落戶於此。 上水圍(上水東慶路):位於上水東慶路北面停車場內,鄰近鄉事委員會、莆上村及圍內村,為第一代新界專綫小巴53K線的總站,現為新界專綫小巴59A線的中途站。 根據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二年出版嘅《香港文物》,上水區內華山村,發現咗新石器時代同埋漢朝嘅文物。 另外,一九九四年《北區風物志》記載,上水粉嶺一帶舊時叫雙魚市,事關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 自廖族元末由福建搬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響今日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開支散葉,起村建屋。 傳到識風水嘅七世祖廖南沙嗰陣,認為全族一定要住埋一齊,後代子孫先至昌盛,咁至發達、出人頭地。

  •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 早前記者走訪香港新界、離島不同的地區,發現許多的村落在過年之前都有「還神」與「拜伯公」(土地神)的習俗,村民會帶上豐厚的祭品前往寺廟和土地社壇上香,以示感恩上天的眷顧,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 「還記得起初村民看著我們裝修,笑說:『怎麼會越搞越舊』?(即清水混凝土風格)」康兆哈哈大笑說。
  •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 現時,發展商長江實業擁有衙前圍村的八成業權。

上水鄉鄉公所是上水鄉內九條村的公所,九條村包括圍內村,發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 遠溯我鄉族譜,系出西晉子璋公,公元二七六年,因迭著武功,晉封為衞鎮國大將軍。 上水圍內村 降及元末,其聚居於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仲傑公者,原名仲達,因避祖先諱而改名為仲傑。 並由閩遷粵,輾轉南來,落籍新安(今寶安縣)。 初到屯門(青山)一帶,旋遷深圳河北之福田,後約於公元一三五零年,始於現今之上水立村。

上水圍內村: 香港圍村

灣仔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舊區之一,至今仍有不少文物古蹟保留。 灣仔歷史文物徑第一段建築主題文物徑包括藍屋、黃屋、灣仔街市、莊士敦道和昌大押和皇后大道東,都是在灣仔文物徑非常受遊客歡迎的歷史建築。 上水圍內村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還記得起初村民看著我們裝修,笑說:『怎麼會越搞越舊』?(即清水混凝土風格)」康兆哈哈大笑說。 「另外,不少傢俬也是村民相贈或從村口撿回來的。」當然,所有傢俬經過三人重新改造變出另一種味道和風格。 兩年前某天,康兆收到小學同學Kyle一張明信片,內容大致是「青春要做返啲嘢」⋯⋯Kyle 本來是一個graphic designer,24歲時毅然去了澳洲工作假期。 「回來之後,我要做一個咖啡師。」Kyle堅定說。 Joe也是康兆的中學同學,是一個YouTuber及兼職主持,「其實我們都是slasher。」康兆是個風水師。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北宋時期的熱鬧新年景象在王安石筆下栩栩如生展現,這一場景在今日的香港的鄉村還可以覓得蹤影。

上水圍內村: 上水鄉的殖民地式建築

這個共享空間,儼如維繫北區人與情的社區中心。 上水圍內村 北區的上水@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02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90,157人。 主要街道包括上水蕉徑村、馬會道(上水段)、上水唐公嶺、上水麒麟村、上水蓮塘尾、上水虎地坳村、上水紅橋新村。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尾,香港政府夾佢同粉嶺,發展成粉嶺上水新市鎮。 Sinbad位於觀塘海濱長廊,配合咖啡店外的一大片海,整所咖啡店都已藍白色為主,帶有一種海軍水手風。 不論是位置及裝潢,都予人一種優閒舒適的感覺。

上水圍內村: 元朗市全幢入車花園

而鄉公所規定三名原居民代表中得票最高一位為主席(相當於過去「村長」一職);其餘兩位原居民代表則為副主席(相當於過去「副村長」一職)。 現時村長為廖興洪,兩位副村長為廖世鴻及廖國華。 上水鄉建有祖祠, 位於龍脈之首, 名為萬石堂, 上水圍內村 其落成年份已不可考, 唯匾額題於乾隆辛未年齡1751), 已有二百餘年矣.

  • 上水廖氏於元朝末年從福建南遷到此開基,主要定居於上水東北梧桐河流域,故稱為「上水鄉」,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由9條鄉村組成,人口超過4,000多人,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單姓村。
  • 故今次打醮籌委會找了十八位高齡的長老做顧問,以他們的回憶作依據,加上請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及派員到其他鄉村的打醮「取經」。
  • 實際運作上,59A線以逆時針方式循環行走寶運路,並只繞經此處一次,並一般於此站稍作停留。
  • 店裏較少位所以客人多數會買takeaway。
  • 參加者的心態出現了轉變,除了是較以往減少了拜祭的熱情外,還有是因為以往比較窮,一餐盆菜對於村民而言是十分吸引,所以都會參加秋祭。
  • 西貢白腊村遠離塵囂,村落至今仍是無污染的古老客家村莊,因此有「世外桃園」之稱。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因風水地形之得名的虎地祭祀。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三十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二百五十多萬,足以彌補有餘。 另外,東西兩斗各有分祠,西斗分祠為明德堂,建於1828年,東斗分祠為顯承堂,建於1838年。

上水圍內村: 上水圍圍內村公廁

1946年的打醮紀錄原本是有保存的,但八十年代的一次水災,毀壞了不少資料,加上上一屆籌委會的成員全部也過身,所以前人所留下來的資料是相當有限。 故今次打醮籌委會找了十八位高齡的長老做顧問,以他們的回憶作依據,加上請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及派員到其他鄉村的打醮「取經」。 近年秋祭參加的人數漸減,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轉變,不願參加這些傳統儀式。 參加者的心態出現了轉變,除了是較以往減少了拜祭的熱情外,還有是因為以往比較窮,一餐盆菜對於村民而言是十分吸引,所以都會參加秋祭。 但現今生活較富裕,一餐盆菜對於村民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參加的意欲較以往為低。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 扺港,並在此定居。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上水圍內村: 香港圍村文物徑7:中西區山頂文物徑

自問到過的咖啡店不少,有名氣的有,也有不多人知道的。 上水圍內村 但其實往往那些不覺眼的小店,卻給你驚喜,Prisma Coffee Company是其中一間,我會推介的。 Prisma Coffee Company… 啡人前的佈置絕對會令人眼前一亮,不同於一般日式咖啡店,這裏採用了日本居酒屋的設計,空間雖小但大大拉近了咖啡師和顧客的距離。

上水圍內村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由於廖氏在圍內村內的人口眾多,慢慢地,分枝到圍內村外,發展成今天的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藥房水貨店退場之際,石湖墟內新開了一間叫上水貨鋪的獨立小店,以「水.貨」食字戲謔,英文名則叫 BeWater Mart。 店內全是真香港製造的「港貨」,有50年代創立的老字號醬油、新創的本地天然護膚品品牌、塱原生態米、新界魚菜共生新鮮蔬菜。 店內一角有塊「 北區同學會」白板,搞乜東東?

上水圍內村: 香港圍村列表

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時,曾與村民爆發武裝衝突,新界各大族都有人參與這次抗爭,尤以大埔和元朗佔多。 村民投降後,港府立即在新界不同地方建立警署,第一批於1899至1900年落成,計有大埔警署、沙頭角警署、凹頭警署和屏山警署,1901年有西貢警署,1902年興建上水警署和大澳警署。 「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 松柏塱(Tsung Pak Long)又寫作松柏朗,全稱松柏塱村,是一條位於北區上水的圍頭與客家雜居的圍村,由黃、劉、陳、李、鄺及簡姓六個宗族約於20世紀初期建立,村前建有五間這五姓族人的祠堂。 上水圍內村 村內不少古建築仍保留原來風貌,可說是香港現在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 由於松柏塱建村時已是雜姓村落,其內部也分爲不同姓氏的聚居群落,當中最著名的便是客家圍(Hak Ka Wai),通稱松柏塱客家圍(Tsung Pak Long Hak Ka Wai)。

上水圍內村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為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香港,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 有傳廖仲傑與文天祥的後人私交甚篤,隨南宋兵敗而南遷。

上水圍內村: 【圍村文物徑】走訪500年歷史!8大香港圍村文物徑 吉慶圍/屏山/龍躍頭/中西區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要追溯再上一次的廖氏打醮,則是二次大戰後的1946年。

上水圍內村: 上水

警署所在地與兩座廖氏家祠──應龍廖公家塾和廖明德堂僅一箭之遙,距離廖氏宗祠廖萬石堂也不遠。 另外,上水鄉毗鄰其他宗族的聚居地,又接近石湖墟,方便警方監察各族人的活動。 今天走進上水鄉,但見古屋與古樹交織一起,書室與功名石遍布各處,盡現這個家族的悠久歷史。 規模最大的傳統建築是中心村與門口村之間的廖萬石堂(1751年)、莆上村的應龍廖公家塾(1838年)和大元村的廖明德堂(1828年),裝飾設計富有清式風格。 然而在這三間祠堂的附近,卻有一座建築風格迥異的殖民地式警署,與上水鄉的傳統景貌顯得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