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血球減少因體內攜氧不足可能處於貧血狀態,會感到疲倦、虛弱、頭暈、怕冷。 「攜帶式化療輸液器」是一種像奶瓶狀之注射器,體積小(約15×7公分)、重量輕(約350公克),不需作任何設定,即可自動輸注化療藥液。 接下來他們開始消毒,醫生告訴我要打麻藥,一點點痛,接下來他們幹什麼我不知道,他們當我不存在,手術房完全不是想像中嚴肅緊張。 護理人員會協助您移至手術床,並以相關儀器,監測您的心跳及血壓。 手位採局部麻醉,手術中小組會持續監測您的狀況,予以適當的處置。
但是就在最後一次化療時侯,我的乳頭擠出液體,我很緊張,蔡醫師提前幫我做四個大檢查,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腹部超音波,肺部電腦斷層,檢查時間拖很長,到了放療做三個星期才全部檢查完畢,好消息,全部都過關,all pass 了。 最近有新的理論,張金堅醫生說:人工血管早拆早好,異物放在體內,容易感染、血栓、血管阻塞、血胸、氣胸……,如果有需要重新再安裝就好。 這麼多麻煩,我是一天也留不住,我不瘦,但是偏偏肩胛骨瘦到皮包骨,人工血管在我肩頭倏地突出像一個小鼓,揹背包,穿胸罩,卡來卡去好像會弄歪血管座而移位。 我不知道最快什麼時候可以拆人工血管,我自己認為是化療結束,大檢查都ok時,就可以拆除。 林俊昌說,生病時4個孩子還小,老大小六、老么小一,因治療期不短,擔心突然在生活中消失,會讓孩子焦慮,第一次住院時就請太太把孩子帶進病房,他當起老師,向孩子解釋他的白血球不乖、該怎麼治療、風險是什麼,讓孩子有概念。 林俊昌說,他每天睡覺起床,枕頭上會有一堆掉髮,當次出院乾脆理成大光頭,心情沒受影響,但天氣冷時頭很涼,出門需戴頂帽子。
化療人工血管: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手術後化療、標靶等全身輔助性治療,最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復發率。 像乳癌病人可能同時給予化療與標靶,必然會用到人工血管。 因此人工血管不但關係到癌症預後,也牽連到其他併發症,醫師需要和病人詳細討論。
(2)靜脈注射:藥物作用效果相當快,因血液可以稀釋化學藥物降低其刺激性,如點滴注射、Hickman set、Port-A cath(人工血管)。 (3)其他例如:肌肉或皮下注射、動脈血管給藥、腹腔內給藥、肋膜腔內給藥、膀胱內給藥、脊髓腔給藥以及外用等。 癌症病人在醫師評估許可下,使用攜帶式化療輸液器(Infusor,俗稱化療奶瓶),進行居家化學藥物注射,不但保有居家生活的舒適與便利性,也可按時完成治療療程。 2.阻塞:當人工血管無法回血或點滴流速變慢時,要懷疑有阻塞或移位的問題。 阻塞的原因可能與藥物結晶或使用不當有關,容易結晶或沉澱的藥物注射時濃度應稀釋,注射前後應使用點滴溶液沖洗,由人工血管抽血或輸血時,執行後應該再額外以空針抽取至少10CC的生理食鹽水沖洗人工血管,避免血塊沉積。 若阻塞時可嘗試用血栓溶解劑留置管路以溶解血塊,但若血小板低下或有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應小心使用,且留置的血栓溶解劑應全數抽出。
化療人工血管: 護理衛教:
化學治療的藥物一般是直接注射到靜脈中,藥物經由表淺靜脈注射可能會導致靜脈發炎、硬化,最後導致注射的那一條靜脈不能使用。 且周邊靜脈導管僅能放置數天,每次治療都需要重新打針。 因此,對於需要中長期接受化學治療的民眾,醫師通常會建議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減少反覆打針及造成周邊靜脈的併發症。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 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血和「打豆」也是一場痛苦的挑戰。
化療的頻率與治療時長,會依癌症的類型與病情、藥物類型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而有所不同,有些病人需要每天或每週做一次化療,也可能每月一次,這些都需要醫師做綜合性的評估,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化療人工血管 但人工血管雖然說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是可以自由活動的,但不免還是有點不方便。 另外全植入式人工血管需要經手術進行,不論是植入後或移除後,都會在鎖骨下方留下明顯疤痕,而PICC則只需在放射科部門或病人床邊也可以進行植入,而植入和移除導管後都不會留有疤痕。
化療人工血管: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IRENE 抗癌筆記 001
台灣每年約有500例新病例,是最常見的成人白血病,因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所造成。 病因不外乎是環境與基因間的交互作用,一般好發於男性、年紀較大的人,以及曾暴露於放射線或苯類化學物質者。 其症狀包括倦怠、臉色蒼白、體重減輕、感染發燒、皮膚瘀青、牙齦出血等,免疫能力低下,若不治療可能會迅速惡化。 治療包括化療、放療或臨床試驗性質的免疫療法等,視年齡、體能狀況及染色體異常等病情狀況而有不同選擇。
4.血栓:病人裝置人工血管當側的手臂可能有水腫的症狀,須藉由都卜勒超音波檢查或血流攝影來進行鑑別診斷,若血管輕微阻塞,則可能使用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血劑治療,嚴重的話,必須開刀移除以解決血管栓塞問題。 有民眾向保險公司買了一張終身壽險,並附加防癌終身健康險附約,之後因乳癌接受一連串的治療,皆申請保險理賠無誤。 直到最後進行門診治療,並住院接受「癌症化療用植入式人工血管移除手術」後,檢附單據向保險公司申請移除人工血管兩次手術理賠,遭保險公司以「人工血管植入與移除, 原則上合併給付一次」為由拒絕。 很多人因為人工血管需要動手術而懼怕,但其實即使裝了人工血管後,日常生活照樣可以進行,只要避免一些行為,像是不能做擴胸運動、提重物等,並且記得定期回診就醫清洗管路,避免堵塞。 其他都可以跟一般人一樣,並且可以減少每次施打藥物時的疼痛與藥物滲漏的機率,對於需要做化療的病人而言,是個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好選擇。 葉顯堂解釋乳癌和其他癌症病人一樣,在腫瘤開刀完之後都會考量復發風險。
化療人工血管: 乳癌化療/人工血管/PORT-A
醫師通常會將人工血管埋在右鎖骨的皮膚下,導管則會沿著大血管到達心臟上方。 注射時會使用人工血管專用角針,目前醫院單位可取得的針依長度及針頭粗細共有四種選擇,長度有0.75吋及1.0吋(2.5cm),粗細有20號及22號,應視病人皮下脂肪肥厚程度、用途等,來選擇合適尺寸的角針。 裝置人工血管的手臂勿過度活動,如:360度旋轉、游泳、擴胸運動、提重物、舉重等。 避免撞擊人工血管植入處,裝置植入那一側的的手臂要避免360 度旋轉、提重物等過度運動,以免人工血管阻塞或移位。 沒有鎖骨下的傷口,穿泳衣時不會被發現曾經化療過,不容易被知道曾經罹患癌症。
其實醫生可以透過為病人進行一些小手術,將裝置放在中央血管中,既可以幫助抽血,又可以減少病人被「拮針」的次數,定時定候進行靜脈注射。 接下來會為大家講解兩種幫助病人免卻「拮針」痛苦的常用植入式裝置,各位病人可以在了解過後,再考慮是否進行這些「小手術」。 人工血管植入後會有個像10元硬幣大小突出來的圓形物,但是不仔細看也不明顯。 沖洗的方法也很簡單,就像打針一樣,通常是到門診治療室,一下子就好了。 但化療每個療程很少會超過二個月才做,所以這期間不用特別的去沖洗。
化療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
因此,在化療療程結束後,若確定不需再使用人工血管,應考慮將人工血管移除;若需繼續使用人工血管而不能移除者,則應定期回門診以稀釋的抗凝血劑沖洗人工血管,以預防人工血管的阻塞。 化學治療對於許多的惡性腫瘤,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扮演化療好幫手的就是人工血管,由於進行化化療時往往須要定期地由靜脈注射化學治療藥物,醫學界特別設計了植入式人工血管注射座來取代一般的中央靜脈導管注射或是週邊靜脈注射來作為化學治療的投藥途徑。 但是,日前發生一名患者進行化療之後,竟因未移除人工血管,以致人工血管已經斷裂而且掉入心臟的意外。 化療還有輔助性角色,當開刀將眼睛可見的腫瘤切除,但可能有看不見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因此,會在手術切除腫瘤之後進行化療,以降低復發率。
- 且周邊靜脈導管僅能放置數天,每次治療都需要重新打針。
- 另外需要每週回門診沖管路減少血栓形成導致管路塞住。
- 化學治療藥物主要經由下列方式給予:(1)口服給予︰藥物口服後,可經由胃或小腸壁吸收進入血液,會破壞胃黏膜層的藥物通常不經由口服。
- 化療期間可能影響性功能,大部分在化療結束之後就會恢復。
- 大部分的時候妳無法選擇管路要放在哪一側。
植入人工血管可在局部麻醉或監察麻醉下進行。 外科醫生首先利用照聲波和X光機確認導管經內頸靜脈順利進入上腔靜脈 ,再將導管的另一端連接注射座,然後放在鎖骨下方胸前比較平坦的地方。 完成植入後,導管和注射座都是徹底被收藏在皮膚下,不會外露,減低了受感染的風險。 胸前傷口可使用可吸收縫線或在術後一星期拆線。 化療人工血管 病人會摸到右上胸前皮膚下有一個大約五元硬幣大小、隆起的圓形注射座。 每次使用人工血管前可先在注射座位置的皮膚搽上局部麻醉藥膏,30分鐘後抺去藥膏再進行皮膚消毒,醫護人員用針頭刺入注射座便可抽血或輸入化療藥物。
化療人工血管: 乳癌化療人工血管手術,本身血管細如何做人工血管手術?
療程結束後,林俊昌和每個孩子單獨約會,帶大女兒去吃早餐時,她說「很害怕失去爸爸」,還哭了出來,他才曉得,孩子其實承受很大的壓力。 化療人工血管 白血病俗稱血癌,環境中常暴露於放射及苯類化學物質的人,均是危險族群。 林俊昌說,他的工作不會接觸這些物質,也沒家族史,猜測可能是基因突變,決定將生病當作上帝給他的功課。
這是化療很常見也很困擾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為這項難受的副作用而中斷治療。 所幸如今健保有給付數種效果良好的止吐藥,也可預防性使用。 因此,這些副作用的發生比率相較大約20年前,已經降低很多。 還有極少數化療藥使用其他途徑給藥,像是肝臟栓塞使用肝動脈灌注化療法,阻斷腫瘤的營養供應、餓死癌細胞;或是將化療藥物打入病人腹腔中,以高濃度藥物直接毒殺腹腔內的癌細胞(例如卵巢癌)。 另一類化療藥雖然有血管滲漏的問題,但不會造成嚴重發炎,主要施打在靜脈血管,不用另外做人工血管,白金類藥物就屬於這類。 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賴峻毅表示,癌症治療有幾項主要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治療,這兩項屬於局部性療法,當腫瘤是看得到、有一定範圍的,就會優先採取這兩種方式,有機會將腫瘤斬草除根。
化療人工血管: 不讓老婆「專美於前」,藍先生搶先剃光頭 – IRENE 抗癌筆記 004
不過,看似人性化的醫療設計,卻讓許多癌友身陷生活不便的窘境,生理及心理承受著重大壓力,因為植入人體之後,靠近人工血管的這隻手臂活動受限,無法提重物及做大範圍手部運動。 台東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魏銓延說,為了方便注射化療藥物,避免藥物滲漏引發皮膚潰爛,絕大部分癌友都會在前胸附近埋進人工血管,藉此減少扎針次數,並避免具有刺激性的化療物外漏。 化療人工血管 化療人工血管 化療前請牙醫師將牙齒徹底清潔,若有蛀牙、牙齦疾病、假牙問題也必須事先處理。 清潔時選擇較溫和的0.9%生理食鹽水或不含酒精的漱口水。 刷牙時以軟毛牙刷輕輕刷牙,破皮潰瘍較嚴重時以漱口水代替。 清潔器具如牙刷,應放置在乾燥的地方,避免孳生細菌。
放射治療就如同外科手術一般,屬於局部治療,影響治療區域內的細胞。 當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大多由直線加速器執行(圖二),感覺就像照X光一樣,不會引起任何顯著的熱量或電擊感,照射後在體內也不會有任何放射物質存在。 化學治療是指使用化學方法合成的藥物來治療疾病,通常是指針對惡性腫瘤的治療。 化學治療藥物藉著血液循環而進入癌細胞內,抑制它們的生長,使其凋零和讓癌細胞消失,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化學治療可以單獨使用一種藥物或多種藥物一起治療,藥物的選擇是由醫師依據每位病人疾病的種類、程度、腫瘤位置、病人的身體狀況等因素來決定。 此外,化學治療亦可以作為輔助性治療,意即在惡性腫瘤病人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或放射治療後再給予化學治療,以徹底消滅腫瘤細胞。
化療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在照顧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過去,對於復發率高的癌症,像是非常靠近淋巴腺的乳癌、特別是惡性率高、轉移擴散快的HER2型乳癌,都會建議做完半年化療、1年標靶之後,人工血管要再留置2年以上,就是怕這個期間復發、來不及處理。 不過PICC的價錢較低,大約只需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一半價錢左右,對病人的負擔較少,加上PICC無論植入還是移除的過程都比較簡單,無需以手術形式進行,移除後也不會在手臂留下明顯疤痕。 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為病人減少這方面的壓力和恐懼呢?
化療人工血管: 化療幫手成幫凶!人工血管斷裂掉入心臟
最痛的時候是在醫生好像試著把一條管子(?)接到那個圓形的地方,我感覺是要把什麼東西接上去,然後很用力,真的是很不舒服,像是非常用力的拉扯你的皮。 拔智齒的時候也是這樣,雖然麻醉了,但是非常用力的要把智齒拔出來的時候,就像是把身體的某個部位硬生生的拉扯起來。 小小的一間門診手術室,裡面人來人往的,大部份似乎都是裝人工血管。 有些人是來拆除,有些人跟我一樣是來裝的。 房間的右邊有張小床,躺在上面望著上面的燈。
化療人工血管: 運動專區
Port-A人工血管可提供化學治療、高濃度非腸道營養治療、抽血、輸血及疼痛控制等各種靜脈治療的輸液途徑,對於常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治療或是周邊血管較難打的病人是較為方便與安全的。 有些患者化療療程結束後,仍不肯讓醫師撤下人工血管,導管一放就是好幾年,最後因為摩擦而斷裂,麵線粗細大小的導管就這樣循著血管流至心臟,造成胸悶胸痛,最後進了手術室,醫師以心導管夾出導管。 魏銓延指出,有些患者遭遇更悲慘,化療療程結束後,仍不肯讓醫師撤下人工血管,導管一放就是好幾年,最後因為摩擦而斷裂,麵線粗細大小的導管就這樣循著血管流至心臟,造成胸悶胸痛,最後進了手術室,醫師以心導管夾出導管。 朱芯儀2021年底診斷出乳癌2到3期,並在去年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完成18次化療,總算在1月底結束療程。 她21日久違再進手術室,透露是為了摘除人工血管,但過程中,她也因為聞到「電蚊子的味道」,直呼很緊張。 部分化療藥物使用久了之後,患者會出現手腳發麻無力等副作用,目前雖有預防與治療的方式,但效果有限,當神經病變發展得很嚴重時,可能需要停藥或換藥。
1.執行化學藥物注射前要先確定角針無移位且可回血,點滴若無法滴注順 化療人工血管 暢,應先照胸部X光確定人工血管位置是否正確,若位置正確,可嘗試使用血栓溶解劑處理阻塞問題,若導管位置有問題,應請醫師診斷處理。 Port-A是一種人工血管,需利用手術方式置入,為中央靜脈導管,通常會放置於左側或右側鎖骨下或下腹部等平坦處,依皮下組織厚度,可見人工血管注射盤座置入處,呈微凸起約十元硬幣大小。 傷口癒合後或不使用時,是可以正常生活的,不管是洗澡或是運動都可以,但要避免去擠壓到人工血管凸起的地方。
化療人工血管: 皮膚癌中的基底細胞癌,了解治癒率及自我檢查方式
病患在完成模具製作後,將進行三度空間電腦斷層定位攝影,以獲得精準的腫瘤影像。 在做完模具與模擬定位攝影的準備工作後,接下來大約一周的時間,醫師將綜合治療前各項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在每一張電腦斷層定位攝影影像上畫出腫瘤及可能被侵犯的組織範圍,再依所需的治療劑量及正常組織的耐受劑量設計出專屬的治療計畫。 由於每位患者腫瘤位置與解剖構造都有所差異,醫學物理師會依照醫師所訂出的治療處方,選擇可能的放射角度並依據治療的條件,將電腦計算出治療所用的照野及劑量分布予以調整與優化,以得到最佳化的治療方式。 胡晉源醫師表示,黃先生正值青壯年,也非一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當患者因為胸痛而來到醫院時,經X光、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原來是化療用的人工血管(一般在醫院俗稱Port-A)斷裂掉入心臟而引起胸痛,並造成右邊肋膜積水所以會喘。 醫療團隊以血管腔內手術成功將掉入心臟深處的人工血管取出,因為是微創手術,病患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而且胸痛的情形馬上就消失了。 葉顯堂說明,從人體實驗的研究數據來看,皮下注射劑型的乳癌標靶藥物,與靜脈注射劑型的有效性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