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脂肪瘤直徑超過5公分,或者突然快速變大、變硬,周邊皮膚顏色和狀態出現改變,都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和處理。 主要食用油膩的肉類等高脂食物,因為工作忙碌,也經常以薯條、漢堡等速食果腹,在外也經常喝酒。 幾年下來,大腸被這些高脂食物影響,再加上酒精的刺激,便長出了瘜肉。
早前有報道指,藝人林子博的太太於今年4月確診患上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s),已經擴散,需要接受化療。 全身肉瘤 平滑肌肉瘤雖然名為「肉瘤」,但別被這看似「良性」的名字誤導,皆因平滑肌肉瘤其實是惡性腫瘤,屬於癌症的一種,通常出現在腹腔、子宮內壁,亦有生長在身體軀幹及手腳,惟本地個案較少,未有病發率等統計數據。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皮膚贅疣生長的真正原因,但醫學專家表示,遺傳和肥胖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根據國外網站《healthylifetricks》的報導,有一種不需外科手術又能去除贅疣的天然方法,而且只要一種材料—蘋果醋。 蘋果醋是具有藥用價值的天然材料,它被用來治療許多不同的健康問題,包括贅疣、調節血壓、關節炎、增強免疫力等。 雖然脂肪瘤比較常在肥胖族群身上發現,但脂肪瘤不是肥胖者的專利,瘦子也可能有脂肪瘤的困擾。
全身肉瘤: 專家拆解交友App現象!大部分玩家係為咗咁!「約炮清單」有咩選項?$4,000萬網上交友騙案如何煉成?甚麼令受害人陷入「痴迷」?
高脂飲食、壓力、酒精、吸菸等都是腫瘤的成因,同時也是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 因此,如果這些危害健康的因素成了腫瘤的成因,那就可看成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 雖然還沒發展成疾病,但已經是處在亞健康狀態,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有自覺。
所以醫院通常都會安慰患者,表示良性腫瘤無礙,好讓患者放心。 身上忽然有不明腫塊突出,不痛不癢,這或是軟組織肉瘤,它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惟因逾半患者無痛感,若長在體內或要等腫瘤變大至器官受壓才有徵狀,令人難以察覺。 有醫生稱,患有致癌風險高的疾病或曾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均屬高危人士,若身體出現比哥爾夫球體積大的肉瘤,應求醫作詳細檢查。 很多人做完大腸內視鏡之後,會發現大腸裡面長了腫瘤,我們稱為「瘜肉」,通常在做大腸內視鏡時,會順便把小的瘜肉清除。
全身肉瘤: 身體長出這種肉瘤、而且越變越大,竟然是罕見的癌症!
不過整體來說,能從外觀看到的腫瘤,只要在剛發現的時候就去就醫、確診,基本上存活率都不低,所以建議千萬不要忽視皮膚上的腫塊。 大部分的軟組織肉瘤都找不出原因,也有些是基因遺傳、或是外傷後病變,不過這還是算比較少見的腫瘤,發生率大約10萬分之一,佔所有惡性腫瘤的100分之一。 不過長在皮膚底下、無痛性的腫塊,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常見的脂肪瘤,因此不去理會,直到腫瘤漸漸長大才開始注意。 【本報訊】身上有不明腫瘤凸起,不痛不癢,可能是患上罕見的軟組織肉瘤徵兆!
選擇薰衣草、玫瑰花或橙花香氣的精油,每次滴3至5滴在手腕處,雙手交疊摩擦後,放到鼻子前方,深呼吸默數到數字8,暫停一下子再由鼻子吐氣而出,連續做6至8回,有助香氛進入大腦,調節自律神經、抒解壓力和幫助睡眠。 此病的五年存活率平均為41%,早期存活率為64%,若已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存活率便降至約13%,故及早發現尤其關鍵。 代表性食物包括:甘藍菜、菠菜、南瓜、牛蒡、海藻、昆布、蕎麥、小米、杏仁、腰果、燕麥、胡桃等。
全身肉瘤: 中醫話春天皮膚病 | 轉季牛皮癬出沒注意!銀屑病、濕疹點分辨?中醫:患者要守「三戒」!煲呢款雪梨茶有幫助
這種腫瘤最常擴散至肺部,而原發於腹腔內的腫瘤則最常擴散至肝臟及腹膜。 一旦確診此病,預期五年存活率僅約一半,確認患上這種腫瘤的階段愈後,存活率則相應遞減。 4.抒壓3大營養素:若本身是合併壓力性失眠的脂肪瘤患者,建議平日一定要注意「鈣」、「鎂」和「色胺酸」等3大抒壓助眠營養素的攝取。
2.痰濕體質:這體質的人除了要減少高熱量、高油和高糖食物之外,中醫也常用使用清熱解毒、健脾和胃、軟堅散結的中藥,例如:決明子、陳皮、山楂等,來化解痰濕,進而改善脂肪瘤。 2.抽脂手術:作法類似抽脂手術,醫師會在脂肪瘤處先開個小孔,再利用抽脂吸管來抽吸病灶內的脂肪,藉以縮小脂肪瘤的體積。 此方式所形成的傷口較小,不易留疤,且恢復期短,但可能因抽不乾淨而有較高的復發機率。 絕大多數脂肪瘤生長在接近體表的皮膚底下,特別是在背部、肩膀、軀幹和四肢部位,因此讓人誤以為脂肪瘤只會長在皮膚部位。 事實上,全身各處都有脂肪細胞的存在,因此脂肪瘤也可能在皮膚以外的部位生長,臨床就有不少個案的脂肪瘤在大腸、肌肉內發現。 龍浩鋒醫生(右)指若發現身上出現比哥爾夫球更大的肉瘤,應盡早求醫。
全身肉瘤: 健康快車
不久之後你會發現,贅疣的顏色稍微變深、摸起來有點硬,這是它們即將消失的徵兆。 但要注意的是,贅疣可能會在皮膚上留下疤痕,這時可以塗抹一些金盞花或蘆薈凝膠,幫助淡化疤痕。 再用蘋果醋浸泡另一個棉球,擠壓出多餘的液體,直接敷在贅疣上,並用OK蹦固定。 一直以來,影響美觀是讓患者選擇切除脂肪瘤的最大決定因素。
雖然還沒確定成因究竟是什麼,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可能是壓力或吸菸造成的。 良性腫瘤中,部分會製造分泌物、產生分泌腺的腺瘤,就有可能演變成癌症。 除了腺瘤,包括胰臟、膽囊、骨頭、荷爾蒙腺體等地方長出的瘤,也都不能輕忽。 胰臟或膽囊長出的瘤,很難只透過檢查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骨頭或荷爾蒙腺體長出的瘤即使是良性,也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問題。 除了這幾種情況外,大部分的良性腫瘤都不會有任何症狀,也不會對健康有害。
全身肉瘤: 中醫話
施博淳醫師分析形成脂肪瘤的常見可能原因,認為「肥胖」只能排第2名,主要元兇還是在於「遺傳和家族史」,而第3名則是「缺乏運動」。 軟組織肉瘤是一種可以生長在軟組織上的一種腫瘤,軟組織包含肌腱、韌帶、結締組織、筋膜、脂肪、血管、淋巴管等,比較常發生在四肢的關節、皮下組織處。 也因此,如果惡性腫瘤已經轉移,就可能被迫需要截肢保命。
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盧建業則稱,在STS擴散後的二線治療中,只有帕唑帕尼(Pazopanib)這一種標靶藥物,適用於多種類型的STS患者;但此藥並未列入醫管局安全網內的藥物。 該會已將帕唑帕尼納入資助,讓合資格人士每月藥費只需約7,700元。 全身肉瘤 3.多補充抗氧化物:多攝取抗氧化物可以對抗肥胖,而在諸多種類的抗氧化物中,趙函穎營養師提醒每天一定要攝取足夠的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 另外,花青素、松樹皮萃取物和巴西莓萃取物,近年研究也發現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可適度補充。 趙函穎營養師也提醒,民眾不要將脂肪瘤與其他角質增生的皮膚病混為一談,若是胡亂去角質、硬搓皮膚,不但無法有效消除脂肪瘤,反而還可能引起皮膚發紅、過敏、發炎,甚至產生傷口、感染和導致蜂窩性組織炎,不可不慎。
全身肉瘤: 健康醫思一點通
這對夫妻雖然不是為了健康檢查回國,但也在親友建議下接受了健檢。 做檢查時他們並不擔心,先生的肚子雖然有點大,但體重還在標準範圍內,整體來說感覺是健康的。 先生的胃和大腸裡有許多瘜肉,甲狀腺和心臟也有水泡。 不過當肉瘤已經長到5公分以上,通常都會侵犯太多的血管、神經,即使儘量保留,功能上也會受到影響、甚至依然無法正常使用肢體,不如採取截肢,讓手術的風險小一些,只是必須跟病人做好溝通跟心理建設。 若肉瘤出現在腹腔,可能全無病徵,直至腫瘤變大、壓着附近的器官,患者才感疼痛和呼吸不暢順等。
腫瘤專科醫生龍浩鋒表示,軟組織肉瘤為惡性原發性腫瘤,是骨骼肌肉腫瘤的一種,約佔惡性肉瘤的八成。 軟組織肉瘤再細分多種類型,亞洲地區較常見的包括平滑肌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瘤及滑液肉瘤。 患者的皮下會出現不明腫塊,最常出現在頭部、頸部、手臂、腳部、身體軀幹、腹部和腹膜後。 本港患者的發病年齡中位數是五十九歲,曾有九十八歲長者出現上述病徵。
全身肉瘤: 脂肪瘤切了會長更多?6個問題,一次看懂脂肪瘤!
陳爺爺最近發現腳上長了一塊腫塊,本來不以為意,以為是脂肪瘤,但後來發現腫塊逐漸變大,就醫之後才發現自己得了「軟組織肉瘤」,醫師說是一種惡性腫瘤,如果再晚點來就可能要截肢,嚇得他直喊「好險好險」。 或者,在泡澡時,取3至5滴精油與沐浴乳調和起泡後按摩身體,並加強胸口、腹部和脂肪瘤部位的按摩,也是香氛抒壓的一個好方法。 建議壓力大和肥胖者想要降低罹患脂肪瘤的風險,可從營養飲食、運動代謝、放鬆舒壓開始調整體質,可以諮詢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別自己聽信偏方會比較安全。 內科腫瘤科專科龍浩鋒醫生表示,軟組織肉瘤(簡稱STS)為惡性原發性腫瘤,是骨骼肌肉腫瘤的一種。 在亞洲常見的類型分別為平滑肌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瘤和滑液肉瘤。
- 這是因為進食過多肥膩之品、高膽固醇食物,可造成脾胃濕熱、痰濕內生、運化失調,也就是所謂的「痰濕體質」,長此以往便容易導致新生脂肪組織過多、異聚、變硬,形成一顆顆的脂肪瘤。
- 蘋果醋是具有藥用價值的天然材料,它被用來治療許多不同的健康問題,包括贅疣、調節血壓、關節炎、增強免疫力等。
- 建議油脂的攝取來源,以富含Omega-3的深海魚、亞麻仁籽油和紫蘇油的好油為優先,Omega-3有抗發炎的效用,可降低肥胖引起的發炎反應。
- 如果透過組織檢驗發現腺瘤,就必須要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追蹤檢查。
另外,也有可能軟組織腫瘤一開始就長在腹腔內,這種腫瘤通常要等到壓迫到其他器官,自己才會有感覺,所以腫瘤會偏大、多半已經有轉移,而且位置不好進行手術切除、預後也比較不好。 如果是皮下腫瘤5年存活期可以達到9成以上,但腹腔內腫瘤的人只有3成。 很多人的皮膚上都有一顆顆的小肉瘤,這些肉瘤又稱為「皮膚贅疣」或「軟纖維瘤」,通常出現於頸部、腋窩,腹股溝,胸部、腹部和眼周區域。
全身肉瘤: 健康快車.石鏡泉、吳國雄信與不信
其次,苦茶油、橄欖油和葵花籽油的油品也不錯,可輪流使用。 3.溶脂針:國外另有一種注射特殊藥物以破壞脂肪細胞的方法,可以改善脂肪瘤的情況,但此作法目前在台灣尚無藥證,不得使用。 此外,此法也非臨床認可的標準治療方式,民眾千萬別輕易嘗試。 由於脂肪瘤仍有小小的機率會發展成惡性的脂肪肉瘤,即使個人不在乎美觀,也實在不宜輕忽。
全身肉瘤: 小孩開學嘍!爸媽不焦慮 健康愛心便當三訣竅
隨着病情發展,病人身體會出現腫塊,腹部會有不適或腹脹,身體亦會疼痛;若平滑肌肉瘤生長在子宮,女士經期有機會出現變化,包括陰道異常出血。 2.多攝取高纖食物:膳食纖維有助代謝體內過多的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和肥胖,進而預防脂肪瘤的形成。 日常食物如綠花椰菜、玉米筍和木耳,都是非常推薦的高纖食物。 1.以好油取代壞油:預防脂肪瘤需避免攝取過多的高脂食物,但脂肪是每人每天一定要攝取的三大營養素之一,不能完全不吃,因此油品的選擇變成重要關鍵! 建議油脂的攝取來源,以富含Omega-3的深海魚、亞麻仁籽油和紫蘇油的好油為優先,Omega-3有抗發炎的效用,可降低肥胖引起的發炎反應。
全身肉瘤: 健康解「迷」疫下配套少難診斷鼻咽癌!港大與國際學者達共識:影像掃描 + 血漿EB病毒DNA,資源短缺下斷症
雖然我們確實是要持續觀察腫瘤是否繼續變大,或發展成惡性腫瘤,但不能只做追蹤而已。 應該要回顧自己的生活作息,想想是否有讓自己長腫瘤的習慣? 全身肉瘤 或是生活壓力太大等,並努力矯正這些錯誤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在我說明先生的身上到處都是腫瘤後,他們才注意到這件事。 很多人一發現自己身上有腫瘤,通常會擔心腫瘤是否為健康問題所致,但其實很少人身上是完全沒有腫瘤。
本港平均每年有205宗新症,每10萬人有2.9人發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9歲,但發病高峰期可由45至90歲。 大腸會長瘜肉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而產生。 環境因素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尤其是高脂肪飲食與酒會帶來最大的影響。 得知朋友的先生長了很多腫瘤之後,她婆婆便語帶責備地問她:「妳到底都給老公吃些什麼啊?」因為婆婆有「家人的飲食起居都必須由女人來打理」的傳統觀念,所以才會這樣質問我的朋友。 雖然婆婆的觀念並不妥當,但似乎也點出了先生長瘜肉的原因。
本港每年平均有二百零五宗這個病症,患者Shirley去年初感到胸口痛,接受多項檢查後才證實是軟組織肉瘤,當時腫瘤直徑已達六厘米,其後更轉移至骨和淋巴,她其後要接受化療,抑制腫瘤惡化,至今沒有復發。 有腫瘤科醫生表示,曾因其他癌症而進行放射治療的患者,或有機會誘發軟組織肉瘤,呼籲這類人士若感到身體出現異常,應立即求醫。 因為即使腫瘤不會立即危害健康,沒有發展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但身體某個地方長了瘤,還是需要小心。 長瘤的原因目前雖然尚未有結果,但「腫瘤」確實是在告訴我們,身體目前並不是處在最佳的健康狀態。 全身肉瘤 一開始因為腫瘤而擔心的人,只要聽到醫師說:「不是只有他身上會長,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會有。」就會比較安心。 而且良性腫瘤和癌症引發的惡性腫瘤不同,在尺寸比較小時不會有什麼症狀,也不會危害到生命。
全身肉瘤: 健康解「迷」手指常做重複動作易患「彈弓指」!症狀分4級,呢3類人工屬高危!新文章
對於不健康生活形態導致脂肪瘤的說法,趙函穎營養師也頗認同。 2.痰濕體質:臨床發現喜歡飲酒,以及經常進食肥肉、動物內臟、無磷魚和蛋黃的人,身上較常有脂肪瘤的蹤跡。 這是因為進食過多肥膩之品、高膽固醇食物,可造成脾胃濕熱、痰濕內生、運化失調,也就是所謂的「痰濕體質」,長此以往便容易導致新生脂肪組織過多、異聚、變硬,形成一顆顆的脂肪瘤。 龍醫生表示,由於軟組織肉瘤可以長在身體各個部位,公眾對此認知不多;而肉瘤初時細小,又不痛不癢,或長在體內不能以肉眼看出等等,故經常有延誤治療情況。 腫瘤(良性腫瘤)等同於是亞健康的產物,也是過去不愛惜身體的證據。 如果知道體內長腫瘤,就要盡快開始改善生活,了解過去連自己也不知道的問題,並努力解決,這就是從亞健康回到健康的第一步。
當然,像這位先生一樣內臟裡有腫瘤的情況並不常見,但根據統計資料,接受綜合健康檢查的人,有八○%都會發現超過一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會有。 全身肉瘤 通常這種皮下腫瘤,切完之後,會同時合併放射線治療、或是冷凍治療,盡可能的將殘餘的癌細胞清乾淨。 不過對於生長在腹腔內的軟組織腫瘤,會建議先做手術前的放射線治療,等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切除,完全無法切除的只能進行化療,但效果不好。
治療脂肪瘤,目前西醫切除手術是主流,但中醫也有輔助治療的效果。 前文提到提到,中醫認為脂肪瘤的形成與3種體質和生活習慣密切有關,因此治療策略也需視不同的體質而定,才能有效改善和預防復發。 除此之外,施博淳醫師特別提醒,雖然大部分脂肪瘤是良性腫瘤,但仍不可輕忽其變成脂肪肉瘤的可能性。 「脂肪肉瘤」比「脂肪瘤」多了一個「肉」字,屬於惡性腫瘤,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外觀與脂肪瘤相差無幾,但生長速度相當快,腫塊多在5公分以上,且觸摸較硬、有疼痛感,必須盡快切除,才能避免病症惡化和癌細胞擴散。 即使切除瘜肉,但若不改善飲食習慣,瘜肉當然會再復發。 如果能放棄以高脂飲食為主的歐美飲食習慣,改吃低脂及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就可以減少瘜肉,或在切除後減少其生長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