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肌陣攣-站立不能發作癲癇:94%的病兒在5歲以內發病,以3~4歲最多,男孩明顯多於女孩。 肌陣攣多為軸性發作,表現為點頭、彎腰、兩臂上舉,常有跌倒,不能站立,所以稱為肌陣攣-站立不能發作。 EEG在發作期或發作間期均可見到不規則棘慢波或多棘慢波,背景波正常。 隱源性癲癇:隱源性癲癇推測為症状性,但以目前的認識水平尚未發現病因。 Caetula(1971年)首先提出這種行為療法,稱為隱蔽消退法。 讓患者在幻想中產生有關焦慮緊張的問題行為,然後在意象中不再接受任何陽性強化刺激,讓它逐漸隱蔽消退。
拍打孩子頭部:經常拍打孩子的頭部會導致孩子顱內出現出血,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疤痕組織,這些疤痕組織一旦遇到誘發條件就很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 雁心多年來從事教育相關行業,曾在第一個工作的地方發病倒地,短暫地失去意識,翌年就不獲續約。 早前「爭取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聯席」成員表示在不同社福機構工作約7年,雖擁有大學學歷,但求職過程往往被病情影響。
兒童腦癇病: 兒童常見的4種癲癇種類
另外还有泛肌阵挛性发作、强直发作、脱力发作等。 兒童腦癇病 过去对脑痫多使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因为绝大多数病症可由药物控制,除非严重的病症一般不进行外科手术,但选择外科手术需要经过缜密的辩证。 若由确定的病因引起,如中风、颅脑外伤、中毒或代谢性疾病,则被称为急性症状性脑痫,并不属于脑痫病本身的范畴,而是被归纳在更大的脑痫相关疾病的范围之中。 脑痫的根本病因是遗传性(自發性),或是源自器質性精神障礙(Organic psychosis)或代谢问题,并不具备如急性疾病(例如:腸胃炎、流感)的外部诱因,但在百分之六十的病例中,病因皆为未知。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脑痫儿童中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3到5倍。 多动症和癫痫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互动发展有显著影响。
有一個家族有暈厥史,家中母親和3個孩子曾被診斷為癲癇,症状多在體育運動中或情緒激動時發生。 心電監護下見有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在得出正確診斷之前有3人死亡,另1個在正確的治療下,暈厥和心律不齊得到控制,故而認為他們患的是家族性心律不齊和長期多變的QT症候群。 2.腦電圖檢查 EEG檢查對癲癇的診斷和分類有很大價值,可出現各種陣發性活動,如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波以及多棘慢波等。 一般常規腦電圖陽性率接近50%左右;加上過度換氣,閃光刺激及睡眠腦電圖誘發試驗可提高20%陽性率;一些多功能腦電圖描記儀,Hoter,腦電圖儀,視屏智能化腦電圖監測儀,觀察與臨床同步的癇性放電,使之陽性率提高至85%以上。
兒童腦癇病: 國際腦癇日 – 香港
强直 – 阵挛性:发作以四肢收缩开始,接着是四肢挺直、背部拱起,因胸部肌肉收缩,病人可能会发出哭叫声,歷時约10–30秒,稱為强直期(tonic phase);之后是四肢同时抖动,稱為阵挛期(clonic phase)。 研究指出,甚少老師及社工曾接受協助患有腦癇症的學生/服務使用者的訓練,近八成受訪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沒有制訂處理腦癇症患者發作的指引。 (2022年2月4日) 前藝人兼瑜伽導師鍾麗淇小姐 因女兒患有罕有病的關係,導致偶有腦癇發作。 所以當國際腦癇日- 香港2022邀請Margaret繼續擔任無癇共融大使的時候,Margaret亦義不容辭地無條件支持。 Margaret即將於教育短片中,為大…
抽動一般不致使患者蘇醒,目睹患者的抽動情況有助於與癲癇相區別。 兒童腦癇病 具有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大部分病兒EEG背景活動正常,在中央區或中央顳區出現棘波或尖波,隨後為一低波幅慢波,可單獨出現或成簇出現。 強直-陣攣性發作(tonic-clonic seizure):發作時突然意識喪失,瞳孔散大,全身肌肉強直或陣攣或強直-陣攣性收縮。 強直發作指肌群持續而強烈的收縮為特徵,肢體軀幹固定在某個姿勢5~20s。 有時表現為軸性強直,頭、頸後仰,軀幹極度伸展呈角弓反張;有時表現為「球樣強直發作」,低頭、彎腰、雙上臂舉起、屈肘,持續2~3s,站立時發作會摔倒;有時輕微的強直發作,表現為眼球上轉、眨眼或眼球震顫,稱為「強直性眼球震顫」。
兒童腦癇病: 癲癇患者心理性格特徵
蔣生不忍太太辛勞,為了給對方一個喘息的空間,因此辭去工作,二人輪流照顧兒子。 2散在遊走性肌陣攣:表現為四肢遠端,面部小組肌群幅度較小的抽動,多部位遊走性,EEG為持續性瀰漫性慢波多灶性棘波,尖波。 脑痫的突发性,以及其常见的一些症状导致很多人存在对病人的偏见与歧视,或遇到突发病人后陷入惊慌状态不能及时给与援护。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在今年6月就殘疾人士就業作出書面回應。 他指政府的政策目標是為殘疾人士提供技能訓練及支援服務,讓殘疾人士在公開就業市場憑自己的能力(而非因其殘疾)擔當具生產力和有酬勞的工作。
雁心續指,患者能從事的工種相當有限,例如不能當廚師或救生員,因為工作期間突然倒下會有危險,病情難以控制的患者更是長期失業。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及早診斷和對早期病患作出有效治療,這樣便能減低同時患上情緒病的機會,悲劇發生的機率也相對減低。 最嚴重的是腦癇症患者,他們患上情緒病的風險高達37%,而另外一個同類型研究也有相似的結果,這證明長期病患本身已經是一個情緒病發的高風險因素,如果病患和中樞神經系統有關,風險就更高。 (2022年2月4日) 腦癇症是香港最常見的腦科病之一。 縱觀全球,就有五千萬人受腦癇症或腦癇發作影響。
兒童腦癇病: 小兒癲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做腦電圖時注意,原服的抗癲癇藥物不需停用,以免誘發癲癇發作;腦電圖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癲癇,但僅有腦電圖的癇樣放電而無臨床發作不能診斷為癲癇。 讓患者在幻想中慣用與促發癲癇刺激相反的一個詞或策略。 這種指示控制鬆弛較為適宜,其他病例,讓患者採用警覺策略較為妥當。 有人採用進行性鬆弛,使患者在幻想中有足夠隱蔽的暴露。 但當先兆發生時,讓患者握緊拳頭來警覺自己,並響亮地說出「停止」之詞和盡量保持警覺。
精神運動性發作,可表現為發作突然,意識模糊,有不規則及不協調動作(如吮吸、咀嚼、尋找、叫喊、奔跑、 掙扎等)。 病人的舉動無動機、無目標、盲目而有衝動性,發作持續數小時,有時長達數天。 值得一提的是,6歲以下的幼童在發高燒時也可能出現類似腦癇症的抽搐,俗稱「小兒急驚風」。 這情況通常在6歲以後就會消失,家長無需過分恐慌。
兒童腦癇病: 兒童腦麻痺 (Cerebral palsy)
⑦嬰兒重症肌陣攣癲癇:1978年Dravet首次描述本病。 兒童腦癇病 一般在5~6個月時出現第一次驚厥,往往伴有發熱或在驚厥前有感染或預防接種史,初起發作形式為陣攣或強直-陣攣,以後才呈肌陣攣發作,形式多樣,可為全身抽動或某個肢體抽動,發作時常摔倒。 自驚厥開始後,智力及語言發育逐漸落後或共濟失調。
EEG第1年往往正常,第2年後出現瀰漫性棘波、棘慢波或多棘慢波。 兒童的生理特徵與成人不同,如兒童的神經系統功能尚未健全,大腦皮質對皮質下的抑制還不完善,動力定型未能牢固建立和內抑制過程減退等。 因此小兒對於較小刺激就容易引起強烈的反應,尤其是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特別敏感,加上神經的變化,所以兒童癲癇在某些方面和成人有所不同,小兒癲癇的特點是:①多樣性;②易變性;③頓挫性;④不典型性;⑤不良因素容易誘發;⑥對智能發育影響較大。
兒童腦癇病: 健康の貼士
兒科專科醫生楊穎欣解釋:「在成人中,腦癇是繼中風、認知障礙、偏頭痛後,第四大腦科疾病,而兒科的腦科疾病則是第一位。」的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約有五千萬人患有腦癇,約每一千人便有四至七人,而本港每一千就有3.92為患者。 4.假性癲癇發作 假性發作又稱精神性發作(包括癔病),在臨床上與癲癇發作應區別開來。 假性發作也可出現運動、感覺、自動症、意識模糊等類似癲癇發作的症状。 但假性發作多在情緒波動後發生且症状有戲劇性。 如假性發作者經常見到癲癇發作,發作中可有睜眼和極似癲癇發作的症状。 鑒於上述,有時即使有經驗的神經科醫師單憑臨床症状也難以區別癲癇與假性發作。
- 研究指出,甚少老師及社工曾接受協助患有腦癇症的學生/服務使用者的訓練,近八成受訪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沒有制訂處理腦癇症患者發作的指引。
- 根據發作類型,在臨床上又可以分成局部性癲癇和全般性癲癇 2 種。
- 這些較難治療的病童,吃藥的時間較久,部分可能須一輩子服藥。
- Schott等人報導,心律不齊致癲癇發作的患者並不少見,在他們的門診中,10個患者有2人在半年的心律失常後伴發了癲癇症状。
- EEG可見瀰漫性異常放電,表現為棘慢波或多棘慢波。
1982年Desai等人提出假性發作的4點診斷標準可供參考:①發作形式不符合癲癇發作的分類標準;②無癲癇樣腦電圖出現;③缺乏癲癇發作後的腦電圖變化;④發作頻率與抗癲癇藥物血清藥物濃度不呈相關性。 ⑥嬰兒良性肌陣攣癲癇:6個月~2歲發病,患兒神經發育正常,發作表現為短暫的肌陣攣,雙上肢向上向外側伸展。 發作時雙眼上翻,意識不完全喪失,很少波及下肢,當下肢有肌陣攣發作時,可使小兒跌倒。 肌陣攣發作時伴有EEG異常放電,表現為瀰漫性棘慢波或多棘慢波,清醒時若無臨床發作,腦電圖常無異常放電,在嗜睡及睏倦時和睡眠早期階段容易出現異常。 丙戊酸鈉很容易控制發作,部分病例以後轉變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 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疾病,相當一部分患者發作期間可完全正常,其他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檢查及輔助檢查等)也不一定有異常發現,其診斷主要靠病史,故要注意與其他發作性疾病相鑒別,特別是在兒童。
兒童腦癇病: 大腦性視障 Cerebral Visual Impairment (CVI)
6.交叉擦腿發作 常於1歲以後發病,可以持續至年長兒,女孩多見。 發作時兩下肢交叉內收,上下移擦,會陰部肌肉收縮,有時面色發紅、出汗、呼吸粗大、眼發直。 本病與癲癇的主要不同之處是意識不喪失,對周圍環境反應正常。 本病屬於兒童神經症一類,沒有神經系統異常。 5.呼吸暫停症或屏氣發作 青紫型呼吸暫停症起病於嬰兒期,在精神刺激時發生,如疼痛、不如意、需求未能滿足等皆可為誘因。
失神發作如未能控制或停藥過早,40%合併全身強直-陣攣發作。 EEG表現為雙側對稱、瀰漫性高波幅每秒3次棘慢波。 部分失神病例可伴有肌陣攣、失張、強直發作或伴自動症等,對藥物的反應及預後可能有所不同。 ⑤嬰兒痙攣:為嚴重的癲癇症候群,較常見,美國資料為1/6000~1/4000,男女比1∶2。 1841年West首先描述本病的發作情況,又稱為West症候群。 引起本病的繼發性原因多種多樣,如腦發育障礙所致的各種畸形、宮內感染、圍生期腦損傷,核黃疸、免疫缺陷、代謝異常,生後感染、窒息,染色體異常等因素,均可引起本病。
兒童腦癇病: 小兒腦癇發作形式多樣 認識成因、種類和治療
家長發現孩子有腦癇症不用太擔心,現在腦癇治療方向一為藥物控制:病人須有規律服用足夠之抗腦癇藥物的治療劑量。 此時期腦癇常以「小發作」即呆滯恍神現象表現,不容易發覺,而且影響學習成效。 ,從而大腦供應系統受到反射,則很容易導致癲癇的發生。 而患者飲食過量,則會使體內血糖直線上漲,就跟高血壓一樣,也是可以導致癲癇的發作。 但還有另一種叫做局部癲癇,又稱為小發作,發作時可能只有單一肢體出現僵直、抽搐,又或像是斷電一樣,整個人會突然靜止下來,像是恍神一樣。 兒童腦癇病 兒童腦癇病 幾乎在電視上所看到的癲癇發作,都呈現全身僵直抽搐及口吐白沫等的症狀,其實上述情形是屬於癲癇中的大發作,會出現全身性的症狀表現。
兒童腦癇病: 發作後期
癲癇患者擇偶時,應避免與有癲癇家族史的人結婚,禁止近親結婚,禁止男女雙方均有原發生性癲癇病史的患者結婚。 癲癇病人所生第一胎為癲癇患兒,不要生第二胎,女性患者如果有明確的遺傳史,應盡量禁止生育,做到上述幾點會使癲癇發病率大大降低。 首先癲癇大發作,一定要立即呼吸叫「120」急救電話,請醫生前來急救,即使發作已停止,也必須到醫院去進一步檢查,確定病因,對症治療,防止複發。 兒童腦癇病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鎮驚,適用於肝陽上亢、熱盛風動所致的抽搐。 鉤藤主要成分為鉤藤鹼和異鉤藤鹼,此藥有明顯鎮驚作用,可以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有預防和控制癲癇發作的作用。
兒童腦癇病: 運動/物理治療
錄像腦電圖監測系統對鑒別假性發作很有意義。 93%的癲癇發作可在長期腦電圖監測下表現異常,僅3%的部分性癲癇發作時腦電圖正常。 發作後立即查腦電圖,強直-陣攣性發作全部異常。 或許,很多人對腦癇症發病的場面有着深刻印象,但對其背後成因卻不太瞭解,甚至存着偏見。 由於腦袋有數以萬計的腦細胞,組成我們腦神經系統,細胞是帶有極微量電流,當腦神經細胞活動異常放電,從而引發大腦功能出現短暫性功能紊亂,向身體發出錯誤信息,就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抽搐、肌肉痙攣、尖叫、身體僵硬和暫時失去意識等情況。
兒童腦癇病: 突然發呆或是小兒癲癇發作
所以國際腦癇日 – 香港2022籌備委員會為了響應國際腦癇局 及國際抗腦癇聯盟 發起的「齊走5000萬步… 腦癇症是香港第4位最常見的腦科病,每20人便有一人在一生中有腦癇發作,一般而言,一個人有兩次或以上的自發腦癇發作,才會被診斷為腦癇症。 香港目前沒有官方的腦癇症統計,按病發率估算全港有7萬人有腦癇症。 正常人平均每數秒眨一次眼,每分鐘約眨15-20次,若發現小孩眨眼次數超出這個頻率,便要留意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他們過度眨眼。
兒童腦癇病: 診斷
有些人看到癲癇病人抽搐時常常採用掐人中的辦法,希望以此來終止病人的發作,病人抽搐是大腦過度放電,一旦發作,不能控制,只能等放電終止,抽搐才能停止,所以遇到病人抽搐發作,不要去掐病人的人中,這樣對病人毫無益處。 有人在病人陣攣期強制性按壓病人四肢,試圖制止抽搐而減少病人的痛苦,但過分用力可造成骨折和肌肉拉傷,反而會增加病人的痛苦。 由於大腦負責控制身體各項功能,患者發作的情況會視乎腦部哪一部份受到干擾。 兒童腦癇病 因此,腦癇症的發作類別眾多,每個人發作的方式亦有不同。 而腦癇症發作的時間通常由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並可能單獨或一連串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