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症香港2024詳解!專家建議咁做…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後的父母與學生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學歷競賽之上(以前所謂讀書不成,還可以找一技傍身的想法,迅速地在一般家庭之中都變得缺乏說服力);而與此同時,那段時間也是政府提高學生升讀大學百分率的時期。 一時之間,在完成高中階段後繼續升學的想法,變得普及。 因照顧孩子而焦慮不安,是當代社會的常見現象——不論是香港,還是內地,甚至台灣、新加坡,又或者我們心目之中,應該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的國家如英國、美國,其實都榜上有名。 於是,我們見到,大部分家長都只覺得,那是另一些家長才有的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個較易被家長忽略的病症,若不及早做療程改善,會影響孩子學習及社交生活,嚴重更會誘發其他焦慮症。 讓孩子有能力從恐懼和無助中反彈,因著父母對孩子的愛,與他一起面對挑戰、學習忍耐和復原。 透過細心聆聽了解您或您家人心理障礙的成因,與患者共同走過人生起跌,協助其盡快走出陰霾,重拾健康、享受生活。

兒童焦慮症香港: 焦慮症有甚麼症狀?

但假如我說實際的例子就是我們在現存教育制度的生存經驗,那所謂的抽象就會變得很具體,而所有我們感受到的困擾,都呼之欲出。 兒童焦慮症香港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叫小咪的幼兒園新生,本該是值得慶祝的一天,但無論在學校、車子、教室,小咪的臉上都沒笑容。 困擾的是,媽媽的口袋總是亂七八糟,亞力的媽媽,只要看到任何有趣的事物,通通往口袋裡塞,這使得口袋日漸髒亂、擁擠。 單看這疾病名稱的字面意思,確難以令人理解及疑問叢生,而相信大眾對此症的認知想必亦極為不足。

家長更要準備接納孩子的任何感覺,不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慰和保證,孩子才會慢慢康復。 由於以藥物治療分離焦慮症的效果並不顯著,因此臨床上所發展出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 分離焦慮症若能及時發現,治療的效果是相當不錯的;若再加上家長的配合,則對於個案生活的負面影響絕大部分都能夠消除掉,也能避免將來發展成其他的精神問題。 香港及其他華人社會,如內地、台灣、新加坡、歐美的華人社區,情況特別嚴重,事關華人對孩子的教育有所期望,並不限於中產階級或較高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家長,而是普遍地存在於各個階層的家庭之中。 這種態度,形成了一股相當特別的競爭壓力,每一個階層的家長都十分自覺自己要想辦法,協助子女在這場競賽中出人頭地。

兒童焦慮症香港: 認知行為療法

因此,焦慮症在兒童期出現並不罕見,但因為兒童期的焦慮症狀, 跟成年人的表現不一樣,往往會被忽視,並不容易察覺因此家長和老師需要細心觀察,才能容易及早發現。 兒童焦慮症香港 我們遇見一些不肯定的事情、害怕的東西、或自己沒有信心去做的事情, 出現一些緊張和擔心的情緒是正常反應。 家庭諮詢:預約與我們的兒童心理學家見面,了解孩子的兒童心理狀況及其家人的顧慮。

當每一位家長都「超額」申報學校的時候,競爭的壓力自然增加,甚至是火上加油,令氣氛變得更為緊張。 而當每一位家長都緊張起來,有所動作(例如在幼兒階段已開始學習第三種語言)的時候,其他家長就會作出回應,加碼、加料,唯恐落後於形勢。 結果,即使本地學制內的升學渠道及機會已擴充,高中、大學學額也在過去二十多年裡顯著增加,競爭壓力不只未見減少,還在不斷增加。 更嚴重的是,我們把戰線拉得愈來愈長,將很多本來可以免於競爭壓力的部分(例如幼兒教育階段)統統納入競賽之中,從此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尤其是在五、六歲之後)再無寧日。

兒童焦慮症香港: 治療兒童焦慮症

為回應本地兒童和青少年不斷轉變的需要,香港救助兒童會與本地的非政府組織合作,以支持及改善香港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參與支持團體:你會發現,焦慮症病人或其他心理問題的人並不少見,沒有人是孤單的,鼓勵病患可以參與在支持性團體當中,相信各醫療院所都有協助轉介的服務。 註冊社工,擁有20多年兒童、青少年及家長教育工作經驗,經常舉辦親職教育 兒童焦慮症香港 小組及講座,亦定期於親子雜誌撰寫育兒文章。

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文具和書籍,每天和孩子一起收拾書包,一起討論帶什麼東西去學校,在這些問題上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性。 同時,還可以鼓勵孩子對學習內容做複習或預習,引導孩子逐漸進入學習狀態。 專家們建議,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要向孩子傳遞焦慮情緒,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出現矛盾的時候,要讓自己先平靜下來,讓孩子放鬆、完整地表達,多鼓勵孩子並引導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開學季。 根據多年觀察和經驗,王彥玲表示,大部分孩子的返校焦慮、抑鬱情緒都比較輕,但性格較內向或處於青春期,特別是13—14歲年齡段的孩子,容易出現較重的焦慮情緒。 現時輪候學前康復服務期間可申請學習訓練津貼讓小朋友盡早接受服務,幫助他們的學習及發展,但部分項目需要資產入息審查。 調查顯示,近九成(87.5%)受訪者贊成取消普通額學習訓練津貼的資產入息審查。

兒童焦慮症香港: 情緒支援

無論孩子多大,都不要簡單地忽視他們的擔心、焦慮和恐懼;簡單地安慰他們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或暗示他們這麼想傻乎乎,都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免於焦慮。 •超過八成問卷是母親填寫,有可能幼童在家及在校表現可能有差異。 建議邀請老師填寫問卷,數據有助了解幼童的精神狀況,明白幼童的需要及計劃介入的方法。 “如果在開學前後,孩子出現情緒低落、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覺得疲勞、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者有頭痛、胃痛等身體不適,那家長可能需要關注一下孩子是否有‘返校憂鬱症’了。 近日,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加健康、安全、順利地適應開學生活,科技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專家。

  • 隨著寶寶逐漸能分辨主要照顧者是誰,對熟悉的家中環境有一定的認知度。
  • 其實,焦慮症是最能夠治癒的精神健康問題,愈早治療愈好,因此切勿諱疾忌醫。
  • 「兒童很忙」是近年受到社會關注的問題,不少港爸港媽為著望子成龍,小朋友要面對不同範疇的學習而引起壓力。
  • 外人看來甚至會以為孩子是不會說話甚至語言發展遲緩,但當回到熟悉的環境(如家裡)又可以回復正常。
  • 她稱,10年前,10個小朋友中沒有1個患焦慮症,現時每月卻至少有1至2個求診者,最小的求診者只有2歲。

好爸爸中心註冊社工溫南聲:孩子再次有機會返到校園上學,從兒童福祉的角度看,的確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畢竟子女在校園的生活並不只是吸收書本知識,還有很多課程外的學習和社交生活的經歷,是視像上課不能獲得的。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兒童患上ADHD的比率是5-7%、自閉症的比率是1-2%,與香港的情況十分相近。 而焦慮症等情緒病,香港未有正式的統計數字,我估計大約是10%左右,情況比外國更嚴重。 孩子有某種恐懼是正常的,在他們成長的任何階段都是自然的發展,但如果這種恐懼干擾了他在這裡的生活和學習,就值得求助於專家了。 由於以上焦慮狀況在人生各階段均有機會出現,照顧者的適當輔導,將有助孩子從小建立韌性去面對這些情緒,想知更多關於兒童焦慮分享會的資料或有興趣報名的朋友,不妨登入網站瀏覽詳情。 二、協助孩子分析焦慮的原因,並引導孩子思考其他情況或結果。

兒童焦慮症香港: 兒童躁鬱症疑惑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於1月10日至1月27日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有效訪問350位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和家人,探討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現況與困境,今日(13日)舉行記者會公布結果。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及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林心亷、委員會委員陳凱榮及林德成出席。 正常兒童在成長髮育過程中都可能會對一些特殊的物體或情境出現恐懼害怕的現象,這是面臨危險處境的一種防禦反應,不屬於病態症狀。

兒童焦慮症香港

•本研究並非採用全港隨機抽樣方式,所以不能歸納是次研究代表全港的情況建議以隨機抽樣方式在香港進行研究以掌握實際數據。 運動、放鬆活動:許多有氧運動都有助於紓解壓力,如散步、慢跑、游泳、登山等,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 生理反應:身體發熱、肌肉緊繃或酸痛、顫抖、口乾、出汗、坐立不安、胸口悶或緊、過度換氣、心跳加快、心悸、呼吸困難、暈眩、腸胃不適、腹瀉、頻尿、疲倦、失眠等。

兒童焦慮症香港: 支援服務

倪誌勇認為,家長應關注孩子生活作息、行為習慣兩個方面。 如果孩子生活作息開始不規律,經常晚睡、電子遊戲成癮程度較高,頻繁出現皺眉、悶悶不樂、抱怨“不想上學”等行為,那麼很可能出現了“返校憂鬱症”。 他特別指出,如果上述現象持續半年或以上,孩子可能長期焦慮、抑鬱情緒未得到紓解,此時,家長需要高度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問題。 問及照顧SEN小朋友面對的因難,最多受訪者(80.3%)認為是照顧上的困難,其他包括經濟上的因難(66%)、社會支援不足(65.1%)、服務輪候時間長(64%)。 約一半(48.6%)受訪者認為社會存有歧視,另有30%表示不會求助。

  • 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在台灣有數據顯示大約每100個小學生中約有1個有選擇性緘默症徵狀,台灣教育界更曾有分析指出此症並不罕見,只是未被發現。
  • 我們項目的涵蓋範圍廣泛,根據兒童和青年、父母、老師和專業人士的需求而制定。
  • 一些創傷經歷或壓力,例如轉校、功課壓力、人際關係出現問題、親人患病或離異、受到侵犯等,都可能會引致焦慮症。
  • 它們屬於精神科疾病裡比較輕微的病症,但如沒有早日治療,對生活、工作、健康亦有很大影響。
  •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若被忽視,病情可以一直發展至成人階段,成為長期的選擇性緘默症,為患者帶來嚴重的社交及生活影響,最明顯是患者可能需要有人陪伴才能外出,因而無法工作,完全依賴年邁父母等。

具體行為治療方法有多種,要根據情緒障礙的性質來選擇合適的行為矯正方法。 如強迫症可選用衝擊療法和厭惡療法,恐怖症可選用脫敏療法、衝擊療法和示範法,焦慮症選用衝擊療法和脫敏療法,暴怒發作等選擇消退法和暫時隔離法等。 社福方面,千禧年起政府推行「一校一社工」計畫,惟社工工作量極大,難以兼顧全校學生,因此去年政府改行「一校兩社工」,增加預算予學校聘請人手,處理學生情緒需要,項目每年涉款三億一千萬元。 當兒童面對特定的恐懼對象或情境,如動物、昆蟲、打針、血、黑暗、密閉空間等,會顯得非常恐懼。

兒童焦慮症香港: 家長要狠心 懂得放手

有學者則指,曾聽聞有中學生聽到有人因病沒考DSE,竟爆出一句:「這樣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造成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因,包括社會普遍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接受程度低及認識不足、缺乏精神健康服務的支援、未能找出有需要的兒童、學業壓力和父母期望高等。 驚恐症是於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重複出現原因不明和突如其來的恐慌突襲(Panic Attack),即是患者無故地感到萬分恐懼,而身體又出現恐慌反應,包括心跳急促、呼吸困難、冒汗、顫抖、胸口翳悶、頭昏眼花等。 兒童焦慮症香港 患者往往會擔心這些恐慌反應是嚴重的身體疾病、害怕失去控制甚至即時死亡。

兒童焦慮症香港

廣泛性焦慮症病人會對各種大小事情過於焦慮和消極,而即使病患了解自己不可以太焦慮,他們仍是難以控制焦慮的情緒。 成長中的孩子一般都對父母或照顧者較為依附, 然而如果這種依附的情況 與其年齡及發展階段不符或過度,甚至即使分離片刻也很害怕與父母分開,便可能是分離焦慮的徵狀。 所以情緒不穩定的小孩子,除了情緒問題外,同時也會出現學習及身體上的問題。 在治療的過程中,小心地使用藥物能早日解決情緒問題,使患者生活重回正軌。 配合分析患病深層原因,使患者能從了解自己中得到療癒。 要知道健康的體魄對小孩的成長非常重要,包括精神健康。

兒童焦慮症香港: 兒童焦慮的原因

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專研兒童發展的博士周育如指出,孩子行為不當,家長先不要問「怎麼辦」,而是先問「為什麼」。 如果父母一味制止孩子表面的行為,而不探究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就像是吃止痛藥一樣,只是暫時壓制住表面的疼痛,下次孩子仍舊會重複同樣的行為,或是不斷的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不少父母送小朋友上學時,總會不忍心孩子的哭鬧,令雙方在校門前拉扯,遲遲不願分離,結果令幼童更難適應校園生活。 兒童焦慮症香港 事實上家長應該狠心一點,除了跟孩子說再見外,可以跟他們說會有誰接他們放學,之後就要離開,而且盡量不要回頭;父母要相信老師的專業和過往經驗,相信他們可以處理孩子的焦慮。 雖然不少學校會提供適應日讓幼童於正式上學前先熟悉校園設施及生活,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亦可以多帶孩子到學校門前看看,讓他們對學校及周遭的環境有熟悉的印象,自然在正式上學時便可以大大減少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歲受一般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兒童和青年,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或家庭成員中有心理健康問題;或有特殊教育需要。

兒童焦慮症香港: 兒童期情緒障礙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筆者曾聽過有家長為了子女日後讀書入學鋪路,已經由學前班 (N班) 就開始計劃及部署。 他們會讓子女參加5至6間幼稚園面試,部份甚至多達10多間,試問未足兩歲的幼童怎能應付如此艱巨的挑戰呢? 最終不但令幼童產生心理困擾,更引致他們害怕接觸陌生人、恐懼與父母分離、常常無故哭鬧及發脾氣等。 若幼童沒有獲得適當的照顧及處理,最壞情況可以出現「焦慮」。

兒童焦慮症香港: 情緒行為問題

如果孩子的病情變得嚴重且無法通過 CBT 控制,醫生可能會為他們開出抗焦慮藥物,但這應該由兒童心理學家來完成,而不是由精神科醫生或行為矯正專家來完成。 兒童焦慮症香港 當兒童行為情緒出現問題,除了對學習構成障礙之外,亦會衍生其他問題例如自信心低落,逃避上學,欺凌,與父母關係惡劣,情緒行為失控等等,長此下去更會影響發展,故此千萬不可忽視。 兒童及青少年其實跟成年人一樣,都有情緒起伏的情況,處理不當會造成問題。 而抑鬱症在兒童身上非常罕見,當兒童開始踏入青少年階段後,患上抑鬱症的機會便漸漸增加,然而女性患上的機會亦較男性高。 跟據醫管局的資料及精神科醫生過去的臨床觀察,本港抑鬱症有年輕化的趨勢。

大部分人都擠在相同的社會流動渠道之中,採取相似的手段來競賽,朝著相近的目標進發,以致大家都精神緊張,再而釋出惡性競爭的負能量。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博士於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進行「快樂幼苗培育計劃」研究,該計劃由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協辦,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贊助。 研究者以問卷方式訪問了禮賢會轄下八所學前教育機構中368名幼兒(年齡三歲至六歲)的父母,以了解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對幼兒的精神健康和性格優點有何影響。 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應該堅定且笑笑地告訴孩子,「我要離開了」,不僅能緩解孩子的開學分離焦慮,對舒緩嬰兒分離焦慮也會有幫助。 不少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因為擔憂孩子可能無法獨自適應陌生環境,甚至表現得比孩子更緊張。

焦慮症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 過往我們可能會對成年人的焦慮症比較熟悉, 然而小孩子跟成年人一樣也有不同的情緒, 焦慮症也有可能在幼兒期出現,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 如果家長察覺子女持續出現上述焦慮症的病徵達四星期以上,而且已對他/她的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造成負面影響,便應尋求專業協助。 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了解該兒童的病徵與病因,然後定下適當的治療方法。 家長若明白治療的重點,並在家中幫助子女,療效自然會更加明顯和持久。

其他常見徵狀包括:坐立不安、容易疲勞、難集中精神、易發脾氣、肌肉繃緊酸痛、睡眠欠佳或失眠等。 有些患者會先出現身體上的病徵,例如疲倦、頭痛、腸胃病等,而且很多時會一個徵狀紓緩了,另一個徵狀又出現。 他們甚至會反覆進行各類身體檢查,但都會發現器官功能正常,而沒發現問題源自情緒。

及後會教導兒童作鬆弛練習,以協助處理及減輕焦慮所帶來的生理症狀。 研究者還隨機邀請約半數的幼兒參與一共16節的幼兒正向心理小組活動,最後將幼兒的性格優點和精神健康狀況與未參與活動的幼兒比較,以分析體驗活動的效果。 香港的第二項特點是,本地家長與學生均擅長於工具思維及策略部署。 可是,在香港,大學教育又並非真真正正的走向普及化(受資助學額只佔同齡學生總數的18%)。 在某個意義上,家長與學生的主觀期望超出了院校所能提供的升學機會。 研究者還隨機邀請約半數的幼兒參與為期16節的幼兒正向心理小組活動,最後將幼兒的性格優點和精神健康狀況與未參與活動的幼兒比較,以分析體驗活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