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首波通過名單裡,北中南合計有三家醫療院所,分別為三軍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和義大醫院。 癌細胞會抑制免疫細胞調控,使免疫細胞(T細胞)就像被點穴睡著,失去原有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使癌細胞過度增長。 免疫療法目前最被廣泛討論的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阻止T細胞被點穴,重新喚醒並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殺死癌細胞。 免疫檢查點為健康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以避免免疫反應過於強烈,但在癌細胞侵犯其他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抑制免疫檢查點就變得必要了,好增強免疫細胞的抗癌力。
提供全球醫療保障,每年高達港幣$5,000萬的保障額,更不設終身最高賠償額。
免疫療法癌: 抗癌真心話
目前,醫管局藥物名冊的自費藥物類別中備有三種「免疫療法」藥物,用以治療四種癌症,包括皮膚癌、腎細胞癌、肺癌和頭頸癌,當中用以治療皮膚癌的「免疫療法」藥物「尼伏人單抗」自二○一八年八月起已獲納入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資助範圍。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19年10月的頂尖癌症領域期刊—美國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免疫療法癌 Oncology,JCO)。 希望藉此安慰接受免疫治療出現皮膚副作用的癌症病人,不要因為一時的不適而喪志,研究證實了免疫治療出現皮膚副作用可能顯示臨床效果比較有效,並且大部分的皮膚副作用經過適當的治療,可望在一兩個月內有很好的改善。
畢竟要讓免疫大軍一舉消滅癌細胞,除了讓免疫系統能成功出兵,也得要有充足且精實的兵力。 對免疫能力較弱的患者來說,若能同時大量補充具有活力的免疫細胞,自然有助加強對抗癌細胞的能力。 這種方式其實早在一九七○年代細胞培養技術開始後,就已經有人開始嘗試,只不過早期技術尚不成熟,細胞擴增的品質與數量都很有限。
免疫療法癌: がん治療の新しい波「免疫療法」とは
近幾年,坊間開始逐漸聽聞「免疫療法」,各類媒體也時有報道,在金融界還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包括癌症免疫療法(Cancer Immunotherapy)這項新技術。 政府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高度重視為所有病人,包括癌症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同時確保病人在高補貼的公共醫療系統下,可公平地獲處方安全、有效和具成本效益的藥物。 目前全球至少已有數百至數千人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核准使用後至今少有因副作用死亡個案報告,而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理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目前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因此,在輕度副作用發現時就能治療,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 張志隆表示,轉移的部位,可能會有不同的症狀,例如轉移到骨頭,可能會出現疼痛,淋巴結轉移可能會出現背部痠痛等。
擁有20年細胞製備經驗的再生緣生物科技,引進日本權威免疫細胞癌症治療系統,現已通過衛福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下稱特管法)核准,為癌症患者提供大利多。 免疫療法除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外,其他如細胞治療、基因改造型細胞治療、以及癌症疫苗,目前也逐漸進入臨床應用的階段。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未來癌症治療將走向個人化的醫療。 醫師除了病人癌症的類別與期別之外,未來可能還需要考量病人的基因表現、預測性生物標記、評估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來擬定多元的治療策略,提升臨床醫療決策的品質和效率。
免疫療法癌: 全球產值117億美元 免疫細胞療法成醫療展焦點
不過也有部分病人病情惡化、或因為副作用嚴重而不得不中止治療。 若無上述的變化,且對免疫治療維持良好反應者,通常會建議持續使用 1 ~ 2 年。 免疫細胞療法是全球抗癌新顯學,近十年內,共計有三座諾貝爾獎頒發給對免疫細胞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去年衛生福利部終於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正式開放癌症免疫細胞療法。
- DC-CIK是樹突細胞與激素活化殺手細胞的合併療法,這兩種同樣都是透過體外培養擴增後,再將活化的免疫細胞注入患者體內,除了直接殺傷癌細胞,也刺激人體自身免疫系統。
- 一種檢查點用來阻止T細胞成倍增長,另一種檢查點用來削弱它們的力量,縮短它們的生命週期。
- 這種免疫療法的治療機轉,簡單來說就是阻斷癌細胞上的PD-L1與人體免疫T細胞的PD-1結合,讓免疫T細胞能夠再度活化起來,藉由自身的免疫功能消滅癌細胞。
-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留意醫療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聽取病人團體的意見和建議,在善用有限公共資源的原則下,透過既定機制檢討藥物名冊和檢視適合納入為專用藥物或安全網資助範圍的自費藥物,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 陶秘華指出,免疫療法是提供晚期癌症的新選擇,但晚期補救遠遠不及早期發現、治療有效,因此定期健康檢查、腫瘤偵測依然不可少。
- 常見的症狀有比平常容易感到疲勞,毛髮脫落,體重增加或減少,畏寒,行為上的變化(性慾減低、焦躁、健忘等)。
- 因BRCA病人本身在修復基因的能力上有一些缺陷,再加上PARP抑制劑打擊基因的修復,累積太多基因突變修復的破壞,癌細胞就會自然慢慢凋謝而死。
但由於個人體質差異,不論是哪一種免疫治療,仍無法保證一定有治療效果,還要考慮龐大醫藥費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治療轉移癌的困難在於,即使手術切除了可見腫瘤,仍可能有少數癌細胞早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根據臨床病例,肺跟肝是轉移癌常發生的區域,但每位病患情況不同,醫生難以判斷癌細胞往哪裡跑,只能用化學或是標靶治療,給予病患全身性的藥物,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 潘醫生指出,免疫標靶治療多數應用於晚期乳癌病人,全因藥物發展的里程。 免疫療法癌 新的藥物完成研發後,會首先選擇應用於晚期癌症患者,因為這類病人已消耗掉一些常規化的治療。
免疫療法癌: 癌症免疫療法常見皮膚副作用 醫師:副作用代表藥物正在努力對抗癌細胞!
如果一旦檢測出T790M基因突變,可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塔格瑞斯(Tagrisso)接力治療,不過此藥目前需自費,平均服藥後1年左右可能再次失效。 晚期肺腺癌的標靶治療成效確實不錯,據統計約60~70%患者服藥後腫瘤會縮小一半以上、80~90%腫瘤可獲控制,只有約10%完全無效,且有效用的病人,多半服藥後短時間內就見成效。 儘管如此,標靶藥物最後都會面臨抗藥性,失去藥效,「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也是目前肺癌治療的一大困境。 肺癌的治療有許多方式,要根除肺癌仍需靠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提必須是早期肺癌(第一、二或第三期)。 如果已有全身多處轉移,如第四期的晚期肺癌通常無法開刀,只好採取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
這些T細胞從病人的腫瘤樣本中分離出來,然後在實驗室用白細胞介素-2進行處理裝備,然後注射回病人體內,消滅癌細胞。 目前針對癌症免疫治療引發的皮膚副作用,醫師大都可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或系統性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研究發現使用特定的生物製劑也有很好的療效。 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跨國合作,針對1,983位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的癌症病人研究結果發現,皮膚副作用與癌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相關:接受免疫治療後發生皮膚副作用的癌症患者,其整體存活期比未發生皮膚副作用的患者延長了42個月。
免疫療法癌: 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
陶秘華強調,原本罹患這種癌症的病人很少能活過一年,但臨床上長期追蹤使用 CTLA-4 抑制劑的 1,800 位病人,發現有 免疫療法癌 20% 存活超過 10 年。 像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原本負責活化殺手 T 細胞。 雖然大多數癌細胞一出現即被殲滅,仍可能有少數躲過免疫細胞追殺、緩慢地增殖,經過數年、甚至十多年的漫長時間,演化出許多抵抗免疫系統的奇招,最終發展成免疫系統再也無法控制生長的腫瘤。 「認真說起來,其實腫瘤的生長歷程也是很艱辛的」,陶秘華打趣。 至於病人的存活期,相關研究則發現,比起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平均可使患者多活將近五個月。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醫師表示,若臨床上懷疑是膽管癌,一般考慮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 但手術對於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因附近的主要供應肝臟的大血管相當多,難度相對很高;另外若是長在肝臟內部的膽管癌,雖較有機會切除,但常因症狀不明顯,常常等到病程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而使得預後不佳。 不過,無論如何,比起過去肺癌晚期無藥可醫的窘境,隨著肺癌新藥陸續開發,治療愈趨精準,現代醫療已能為肺癌患者爭取更多存活時間,這場與癌細胞的戰爭,武器不斷改良,勝率已提高不少。 免疫療法癌 也有研究發現,不抽菸的肺腺癌女性,大都帶有驅動突變,適合標靶治療;反之,抽菸量大的男性患者多半屬於麟狀細胞肺癌,比較適合免疫治療。 目前衛福部已核准數種免疫治療藥物,可做為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二線治療。 肺癌的另一種基因突變ROS1,約占肺癌病人的1~2%,標靶藥物截剋瘤(Crizotinib)也有療效,但目前無健保給付,一個月藥費約30萬元。
免疫療法癌: 子宮頸癌治療費用多少?哪些治療有納入健保?
因此,患者在考慮接受治療之前,還是應該跟醫療團隊謹慎討論。 其中,有些是將樹突細胞與抗原共同培養後就輸回淋巴系統中,使其在患者體內自行教育T細胞,又被稱為「樹突細胞疫苗」。 也有些是直接將T細胞與樹突細胞在體外培養,再將被活化的T細胞擴增後輸回體內。 把人的細胞改造成抗癌「藥物」,可謂癌症醫學史上革命性的創舉。 政策開放後,台灣癌友終於迎來一道曙光,這道曙光會不會愈趨明亮? 「在血液中,我們無法保證DC何時才能遇見殺手型T細胞。相較之下,在腫瘤附近的T細胞,是殺手型T細胞的機率比較高。」蘇院長解釋。
要的角色,兩者合併使用,「聯手攻擊」,有助提高治癌的效果。 免疫療法癌 這是因為放、化療後會引起癌細胞凋零,在裂解過程中釋放出更多腫瘤抗原,進而成為免疫細胞辨識癌細胞的重要訊息,使T細胞對癌細胞的偵測與消滅更為敏感。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後,讓大家了解到癌細胞抑制免疫系統的機制,並成功找出解開鎖鏈的方式,也使得細胞治療又再度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免疫療法癌: 最新消息
●針對EGFR基因突變陽性的標靶藥物:第一代艾瑞莎(Iressa)、得舒緩(Tarceva),以及第二代的妥復克(Afatinib)。 值得庆幸的是,只要治疗得当,HPV相关口咽癌的整体预后要显著优于其他HPV阴性患者。 近年来,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运用给更多患者争取了非手术治疗的机会,一些敏感患者甚至有机会在标准治疗强度的基础上作一定减法,在保留优越疗效的同时显著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而“如何在治疗前精准筛选出治疗敏感和预后良好的患者”则成了亟待回答的一大难题。
至於肺癌的二線治療,即使沒有進行生物標記測試,也可考慮免疫治療。 惟要注意,若癌症病人本身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便不適宜接受免疫治療。 不過免疫治療非仙丹神藥,亦不是所有肺癌病人適用,現時指引主要針對沒有特定基因突變的肺癌病人。 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可以選擇化療加上免疫療法藥物治療;若屬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非鱗狀細胞癌,則需要進一步做基因測試,看看有否基因突變? 假如驗出帶有 EGFR、ALK 等不同基因變異,可選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無須接受免疫治療。
免疫療法癌: 子宮頸癌 2022 最新治療進度
即使是現在,卡介苗(BCG)目前仍用於治療早期或表淺型的膀胱癌,還有一些臨床上所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這些都是典型的免疫治療。 張志隆表示,希望健保能將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納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適應症範圍,「免疫新藥在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的治療成效都很卓著,但是尚未被納入健保,真的很可惜」。 之後發展出化療與標靶藥物的治療組合,顯著提升晚期子宮頸癌治療的反應率。 在 2014 年之後,這種治療甚至成為標準的治療方式。 微創手術在子宮頸癌的應用上稍具爭議,有些研究數據指出,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復發率、存活率等結果反而較差。 如果能審慎地操作,或許可以得到和傳統開腹手術同樣的預後,而且恢復較快。
免疫療法癌: 「免疫でがんに挑め 最新報告!CAR-T細胞療法」
檢測費用健保並未給付,自費約1萬餘元(有些醫院會以研究經費或其它經費提供病人免費檢查)。 過去台灣要做細胞免疫治療,只能申請人體試驗或以「恩慈條款」方式進行,所謂恩慈條款就是當沒有其他可用的治療方法時,可以向人體試驗委員會提出申請,但限制只能做3人。 以臺大醫院的經驗來說,過去曾申請使用NK細胞治療胰臟癌和膽囊癌的患者,不過治療效果並不明顯,可能與患者都已經是第四期有關。 王正旭表示,目前免疫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是在黑色素瘤、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等癌症,「肺癌的免疫治療比較複雜一點,若是基因突變型的肺癌,用標靶治療效果可能更好。」其他癌症還在進行人體實驗的階段。 艾利森和本庶佑分別發現透過「CTLA-4」和「PD-1」兩個蛋白質,就像阻斷免疫系統一直以來的「煞車器」(brakes of immunity),能活化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讓免疫系統可以用以對抗癌症。
免疫療法癌: 要價不菲 細胞療法治癌 注意三要點
臨床的作法是先從病患的血液,分離出富含淋巴細胞的單核球細胞,再將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或殺手T細胞與特定的細胞激素、腫瘤抗原共同培養,藉此活化、增殖免疫細胞,最後再輸入回患者體內。 癌症發展到晚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任何部位,即使當下看似痊癒,復發的案例不在少數。 藉由接種奈米癌症疫苗,有機會降低復發與轉移機率,甚至將癌細胞徹底殲滅。 至於 PD-1/PD-L1 抑制劑對何杰金氏淋巴瘤具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治療有效率,對於 DNA 修復蛋白發生突變、容易產生細胞突變的各種轉移癌患者,也有高達五成的治療效果;但對於肺癌、肝癌則是效果中等,只有五分之一。
免疫療法癌: 癌症免疫治療功能與優點
目前已有七種免疫治療藥物獲美國FDA批准,可用於治療數十種癌症,包括肺癌、肝癌等。 同時,有超過2,500個臨牀實驗正在各國進行,除了開拓免疫治療在一線治療的功效外,亦有不同免疫治療混合療法的研究,旨在取得足夠數據,證實免疫治療能治療大部分癌症。 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例如自然殺手細胞(NK):NK細胞浸潤在固態腫瘤和轉移腫瘤中,被發現與腫瘤治療預後相關,已在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中,顯示出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