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PARP標靶治療則適用於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乳癌病人,相對於傳統的化療藥物,能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大約五至七個月或以上。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 point inhibitor)」一般療程是每 3 週 1 次,臨床上大概每 2 個月左右做 1 次電腦斷層來判斷療效,通常病患至少要打 4 次藥物,才會做 1 次影像評估。 經過 4 次用藥後,如果有效,病人必須抉擇是否要繼續治療,因為費用相當可觀。
如患者通過入息審查,可獲資助醫管局非安全網下的自費免疫療法藥物,用以治療 4 種癌症,包括皮膚癌、腎細胞癌、肺癌和頭頸癌。 2000年世界權威期刊《Lancet》就曾發表記憶型T細胞治療肝癌患者可降低四成復發風險,有助延長無復發存活期 。 (由左至右)林水龍、謝瀛華、陳光耀、唐稚超、劉炳中共同表示,免疫細胞治療為癌症控制新曙光,呼籲患者盡早掌握免疫細胞治療黃金關鍵期。 乳癌是台灣女性健康的頭號威脅,一名女老師相當注重健康,某次意外發現乳房腫塊,檢查確診「三陰性乳癌」想到生病時給媽媽帶來煩惱,也讓女老師哽咽表示很對不起媽媽。
免疫治療復發: 對抗難治復發與頑固型淋巴癌 細胞免疫治療提供治癒新解方
目前臨床資料的報告急性淋巴白血病約有60-80%可以達到緩解,其中大多數微量殘存癌細胞(MRD)變成陰性,不過許多病患仍會復發,僅約半數的病人,可以達到長期性緩解,也就是治癒。 DLBCL則有50-60%可以達到緩解,長期緩解約有四成。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細胞則對CAR-T治療先天就有抗藥性,最近研究發現在CAR-T治療之前先使用ibrutinib 治療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細胞可以讓CAR T發揮很好的效果。 復發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使用最新的CAR-T細胞治療,約八成有療效,但多數在一年內就失效,目前仍很難達到治癒的效果。 T淋巴細胞要辨識癌細胞需要依賴癌細胞上面的HLA結合腫瘤抗原,作為辨認基礎。 但是腫瘤細胞為逃避攻擊會把自己的腫瘤抗原標記,甚至HLA隱藏起來,另外腫瘤細胞也會使T淋巴細胞弱化,讓這些T細胞怠惰不具攻擊力,藉此逃脫攻擊。
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手術前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可以將病理完全緩解率提升至超過6成,並且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實為乳癌治療的一大進展。 72歲的李奶奶,因為長期咳嗽又容易喘,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穿刺化驗組織,證實罹患第三期肺腺癌,且為EGFR基因突變。 免疫治療復發 除此之外,劉良智主任表示,無事件存活期(EFS)與整體存活時間也是評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成果的關鍵指標。
免疫治療復發: 肺癌患者半數不曾吸菸?女生比男生容易罹癌?找到臺灣人肺癌關鍵成因
值得注意的是,奈米癌症疫苗跟一般疫苗不一樣,不是預防疾病,而是防止「復發」,所以無法製造大眾通用的疫苗。 以 B 型肝炎疫苗為例,每個人接觸的病毒都一樣,所以疫苗成分也一樣;但以癌症來說,每個人癌細胞的基因突變不一樣,奈米癌症疫苗必須等到病患發病後,再為病患量身打造。 另一種免疫療法,並非由病患自己生產殺手 T 細胞,而是將身體原有的分離出來、大量增加後,再注射回病患體內去攻擊腫瘤,稱為「免疫細胞治療」。 CTLA-4 被發現、製造出抑制劑後,已於 2011 年獲歐美藥證,能夠有效治療黑色素瘤轉移癌。
而將人體相容性高的免疫細胞應用在癌症治療上,近年來已被認為是癌症控制的新契機。 目前記憶型T細胞的免疫細胞治療應用已涵蓋16種癌別,在特管辦法許可下,針對一至三期標準治療無效或第四期實體癌症患者,在臨床醫師評估下,可自費接受免疫細胞治療。 癌症每年奪走約5萬條人命,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冠長達40年。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指出,將人體相容性高的免疫細胞應用在癌症治療上,近年來被認為是癌症控制的新契機。 記憶型T細胞做為癌症免疫細胞治療之成分,相關研究明確且成效卓越,應用已涵蓋16種癌別。
免疫治療復發: 科普好健康/骨頭痛 疫苗後遺症?原來癌症復發
如上研究顯示,可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目前最值得進一步研究的仍是三陰性乳癌,且如同其他癌症,病理檢體能檢測出PDL1的病人似乎有稍高的機會從這類治療中獲益。 另外,單用免疫治療的效果仍有進步的空間,在大部分的研究裡不到兩成的病人治療有效;所以現階段或未來進行中的研究除了單獨使用外,也有和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合併治療的組合,希望能更有效的誘發免疫反應、增加療效,或是讓後線的治療反應率提高,存活期更延長。 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5千名乳癌病友,而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15%。 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乳房醫學中心劉良智主任表示,臨床發現有一群病友化療後容易較早復發,治療上不可一視同仁,因此進一步研究,找出容易復發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族群,給予對應的治療對策。
- 近年醫學界致力研究療效較持久的免疫治療,即透過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當中包括CAR-T細胞治療。
- 這些神經內分泌瘤可能會表現特別的蛋白,例如synaptophysin, chromogranin, CD56等。
- 而為迎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易復發的困境,醫界提出「免疫治療助攻」方案,透過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加上術後輔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降低復發風險,同時延長存活時間。
- 原則上,我們體內的T細胞不會辨識「敵人」(癌細胞),一般有病源入侵,巨噬細胞先出動吞噬及分解異物,但是它的能量有限。
- 透過研發出抗 PD-1 與抗 PD-L1 的藥物,阻斷這種效果,就能幫助病人的免疫細胞恢復正常作用,藉此殺死癌細胞。
- 如果能審慎地操作,或許可以得到和傳統開腹手術同樣的預後,而且恢復較快。
除了治療期間容易感到疲累,也幾乎沒有其他不適的症狀。 免疫治療復發 免疫治療復發 不過,約半年左右的某天晚上,這位病患突然發燒、喘個不停,送到急診後發現,病人肺部下方有浸潤、肋膜積水,急診醫師一度懷疑是細菌性肺炎。 免疫治療復發 至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因為腫瘤細胞會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根據過去的治療經驗,大約也只能延長病人三到六個月的壽命。
免疫治療復發: 疫苗喚醒身體免疫反應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指出,三陰性或荷爾蒙陽性合併2處以上轉移、2年內快速復發,稱為「高惡性乳癌」。 根據長庚醫院經驗,乳癌轉移後2年內的死亡危險因子,包括病患年齡大於70歲、三陰性乳癌、轉移部位超過3處、轉移至肝或腦。 台灣本土研究顯示,三陰性乳癌手術治療後3年是復發和轉移的危險期。 醫師提醒,雖然三陰性乳癌治療有瓶頸,但並非無藥可救,應積極面對治療,部分患者可免疫治療助延命。 為了孩子努力抗癌多年,余苑綺不久前卻傳出腸癌二度復發,因肝轉移就醫治療。
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5千名乳癌病友,而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15%。 CAR-T 細胞在治療急性 B 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簡稱 ALL)時效果非常顯著,對晚期患者有效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CAR-T 免疫治療復發 細胞的「抗藥性、專一性與治療伴隨的副作用,都是未來要克服的難題。」陶秘華補充說。
免疫治療復發: 健康生活
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暨輔仁大學外科臨床教授林水龍醫師進一步指出,記憶型T細胞的多寡與治療成效高度相關。 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單獨使用,亦可搭配傳統治療合併使用,副作用較傳統治療更少。 腫瘤侵犯位置太大或已有轉移的病患,唯一能使用的方式就是化療。 原理是利用細胞毒殺藥物,如鉑金類紫杉醇藥物或是口服化學治療藥的藥物來抑制、毒殺快速增殖的癌細胞。 我有一位五十四歲的病患,二○一二年診斷出局部晚期的下咽癌,因為無法手術,他先後接受了紫杉醇的化療、放射與標靶治療。
科學家在尋找免疫系統能夠自然攻擊癌症新方法的過程中發現,人體血液中的免疫細胞T細胞,會自動掃描所有人體細胞,以識別哪些可能是對人體的威脅,以便能及時消除它們。 國際醫學界亦已研發多種CAR-T細胞治療,以治療不同癌症,讓更多病人受惠。 例如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另外兩種CAR-T細胞治療,即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被套細胞淋巴瘤的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以及適用於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Axicabtagene Ciloleucel。 陶秘華指出,PD-1/PD-L1 抑制劑治療效果的關鍵,包括腫瘤內殺手 T 細胞的數量不足、腫瘤細胞的突變點位太少、或腫瘤細胞不表現 PD-L1 配子等。 目前尚無法確認為什麼有些腫瘤殺手 T 細胞數量多、有些比較少。 前面提到,腫瘤抑制免疫細胞其中一招,是讓殺手 T 細胞失去活性。
免疫治療復發: 免疫治療相助!有機會讓早期三陰性乳癌少復發、延存活
翻轉極惡血癌命運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然而,AML合併的基因變異不同,治療反應也不一樣。 以「FLT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相對預後較差、易復發。 一名64歲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日前住院為自體幹細胞移植做準備,沒想到他雖沒有發燒等臨床症狀,肺部X光檢查卻顯示異常,經進一步檢驗確認感染「隱球菌肺炎」。 當人們因健康狀況無法直接由口進食時,可暫時使用鼻胃管攝取營養與水分。 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全臺裝設鼻胃管近20萬人,食藥署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蕭名彥醫師,為大家詳細解說鼻胃管的相關知識。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李柏增醫師表示,「這個病人其實算相對幸運,之前遇過其他不願意服藥的鐵齒病人,中風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到院時已來不及做取栓治療,最後只能帶著半邊癱瘓繼續生活,不只病人痛苦,也加重家人的照護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