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小型第2期的臨床試驗中,收納17位末期肝癌患者,使用tremelimumab治療。 此試驗其中17位患者皆是C型肝炎患者,使用15mg/kg的tremelimumab每90天一次治療,有18%的患者腫瘤顯著縮小,平均腫瘤惡化的時間約6.5個月,有趣的是,其中一位患者的C型肝炎病毒量顯著下降。 「進入秋、冬季節,大家要記得打流感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醫師指出,因為流感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皆不太相同,所以需要每年施打流感疫苗才能產生保護力,預防流感重症的發生。 ・HER-2:HER-2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家族的其中一種,比較有名的變異是乳癌的HER-2過度表現,在大腸癌的病患中,HER-2過度表現常見於RAS/BRAF基因表現正常者。 如果有HER-2過度表現的情形,可以使用HER-2相關的標靶藥物。
免疫療法是一種誘發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使之能重新辨識癌細胞,藉此調整腫瘤微環境來有效抑制癌細胞存活的方法。 免疫療法有不同的類型,其中免疫檢查點封鎖(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最近被認為是改善臨床癌症治療中總體反應率 的最有效方法。 華上生醫將與多家CRO公司合作,進行GNTbm-38的原料藥、製劑、藥理、藥效、毒理、藥物動力等研究,預計投入2年時間,完成美國、台灣及中國的IND 申報,快速進入人體臨床驗證,可大幅提升GNTbm-38的價值。 王羽安醫師說,有極少數病患可能會併發較嚴重的藥物疹,如類天皰瘡或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 Johnson syndrome),此等併發症可能會延遲發生,甚至長達數個月後。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服務
不過,在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如果這些「煞車器」被過度活化,反而會削弱T細胞對腫瘤的偵測與攻擊能力。 目前,這種免疫抑制劑療法,可以用於治療包括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晚期腎癌等多種惡性腫瘤,極大程度上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是項研究分析整體免疫抑制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亦凸顯了TIGIT-NECTIN2 免疫檢查點軸標靶治療在更有效抵抗腫瘤的重要性。 這些均提供了機理基礎以助設計針對肝癌的新一代免疫治療。 使用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臨床試驗中,主要針對黑色素瘤、腎癌、卵巢癌等。 但這項技術的使用受到限制,因難以從所有病人那裡獲取腫瘤浸潤淋巴細胞。
- 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做有系統的腫瘤組織收集,以做區分,否則在不適當時機使用免疫治療反而無效,而且徒增副作用。
- 詳細的理學檢查,如關節炎的程度,關節周邊組織有無發炎,皮疹之種類、部位、特徵,指甲病變、指甲褶旁微血管之觀察,心雜音,肺部哮喘音,後肺基底部之捻髮音,肌肉、神經系統之詳細檢查,也可提供一些訊息來幫助診斷。
- 圖/pxhere以2019 年最新的 歐洲治療指引(ESMO Guidelines) 對於「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建議為例,在排除一些致癌基因突變的條件後,最重要的是評估「PD-L1 表現量」。
- 這篇文章中會提到2種台灣已經有法律認證可以使用的療法:第一個是前陣子剛通過的「免疫細胞治療」是一種;第二個則是台灣已經在使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今天的主角PD-1/PD-L1便是這一種。
- 另外,血液檢查、放射線和肺功能檢測,可以幫忙瞭解內臟器官受到侵犯的程度和嚴重度。
這些細胞像「殺手」一樣,對產生特殊抗原反應的目標細胞進行殺滅。 上述免疫系統的功能,乃是藉著我們身體裡複雜的免疫細胞以及擔任免疫細胞之間溝通的許多表面受體與傳訊的細胞激素。 T細胞根據膜上的特殊受體與功能,再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調控作用為主的輔助T細胞(helper T cell)與調節T細胞(regulatory T cell)、第二類為毒殺為主的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與記憶T細胞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癌症晚期可以治癒嗎?一篇弄懂癌症免疫治療
這些風濕病會引發各種腎病變,不過隨著診斷與醫學的進步,只要及早正確治療,大多數的腎病變皆可緩解。 在臨床上,間質性肺炎及肺部纖維化會有逐漸惡化的呼吸困難,尤其是耗費體能的活動時,以及乾咳。 肺動脈高壓,則可出現缺氧性胸痛、右心衰竭、暈厥等症狀。 由於症狀類似,主要都是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所以診斷上除了病史、理學檢查外,還需藉助核子醫學掃描(發炎掃描、通氣/血流灌流掃描)、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與一些實驗室檢查。 硬皮症目前仍無法完全治癒,但可以用藥物來控制病情的惡化。
因此,若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有缺陷,就不適合接受癌症免疫治療。 依健保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之決定,108年癌症免疫新藥之藥費支出需控制於8億元內,因此醫師處方癌症免疫新藥時,需配合登錄蒐集病患生物標記檢測結果、藥品使用成效與嚴重副作用等資料。 謝佳訓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帶來治癌的曙光,但仍有可能帶來副作用,有極低比率會有心肌炎、免疫失控的情形,尤其是自體免疫患者,或是器官移植者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因此在治療前會教育病人若有呼吸喘、血壓低、嚴重腹瀉、皮膚癢等情形都需回診。 依據多種癌別多份研究的萬人統合分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增加27%腫瘤抑制、延緩腫瘤惡化26%;而5,600人的研究則證實整體死亡風險降低31%;比起傳統的治療可以改善生活品質19%。 健保從108年4月有8億元的預算用在8個癌別,整體的反應率則約3成。 而免疫藥物就是把剎車系統解開,也就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止PD-L1與PD-1兩者結合,進而促使T細胞可以毒殺腫瘤細胞。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健康雲
2017 年 ESMO Open 的文獻 與 2019 ESMO Guidelines ,其建議的簡易治療流程圖如下,可以更加理解 PD-L1 表現量在此類治療中是影響治療決策的關鍵角色。 「正常的 PSA 攝護腺指數會小於 4ng/ml,你的 PSA 攝護腺指數已經超過 1,000ng/ml,要盡快安排檢查。」醫師慎重地回答。 出於對醫學領域的興趣及工作經驗實務接觸,樂於將自己喜愛的科普知識,以淺白的文字讓更多人了解,曾著有《圖解醫療》一書。 2017 年 ESMO Open 的文獻8與2019 ESMO Guidelines9,其建議的簡易治療流程圖如下,可以更加理解 PD-L1 表現量在此類治療中是影響治療決策的關鍵角色。 注:APC細胞是抗原提呈細胞指T細胞在識別Ag遞呈細胞傳遞的抗原資訊時,必須先識別遞呈細胞上的MHC抗原類型,如TH細胞識別MHC-Ⅱ類抗原,而TC細胞只識別MHC-Ⅰ類抗原,之後才獲取抗原資訊的現象。
- 肝癌是香港第3號癌症殺手,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肝癌中的TIGIT-NECTIN2免疫檢查點軸有效抵抗腫瘤。
- 對於瀰漫型腹膜轉移患者(High PCI score),該怎麼辦?
- 至於 PD-1/PD-L1 抑制劑對何杰金氏淋巴瘤具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治療有效率,對於 DNA 修復蛋白發生突變、容易產生細胞突變的各種轉移癌患者,也有高達五成的治療效果;但對於肺癌、肝癌則是效果中等,只有五分之一。
- 但在腫瘤內部的巨噬細胞,即使吞下癌細胞,不僅沒辦法活化殺手 T 細胞,反而會讓 T 細胞失去功能,甚至還會反過來守衛腫瘤,就像被癌細胞招降。
- 青春期或是年輕成年婦女,可以藉由適當的鈣質攝取和負重運動,來儲存骨本,以減少以後骨質流失時,發生骨折的機會。
- 故抑制該免疫檢查點軸,有望為肝癌病人提供更有效的精準治療。
- 目前在荷爾蒙治療的使用上,主要有兩種劑型,患者可選擇一個月或三個月施打一次,而三個月的劑型因為不需要經常回診,便利性高,有助維持生活品質、提升治療順從度。
若出現不明原因貧血、骨頭疼痛、倦怠等症狀,應即早就醫檢查。 林耘曲醫師叮嚀,隨著藥物的發展,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成效已大幅提升,減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延長平均存活期,病患應抱持信心接受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 檢查發現,患者確實罹患攝護腺癌,而且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醫師解釋,因為攝護腺癌合併多處轉移,所以便開始進行荷爾蒙治療,施打 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 PSA 攝護腺指數逐漸下降,甚至降到小於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0.1ng/ml,荷爾蒙治療發揮顯著成效。 接著重點來了,並「不是所有癌症」都被核准使用這些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因為必須先有充份的療效與安全性數據,食藥署才會核准能夠使用的適應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休假30天歸來癌症消失 醫界聚焦「免疫療法」
20世紀的最後幾年、不同國家科學家的發現,讓癌症免疫治療再度燃起了希望。 最重要的,便是美國學者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學者本庶佑,分別發現T細胞的表面受體「CTLA-4」,及引起T細胞凋亡的「PD-1」。 「CTLA-4」,及「PD-1」這兩個受體為什麼重要? 其實免疫治療的觀念很早就開始,但過去由於研究的侷限,一直無法找出癌細胞逃脫的機制。 而免疫檢查點的發現,讓我們重新在自己的身體中找到對抗癌症的著力點,相應而生的治療也因此能適用在多種癌症上。
然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主要瓶頸是在大多數癌症的治療反應率極低,僅10%~30%的病患治療有效。 最新研究顯示,將TLR9活化劑(核酸藥物)直接注射到腫瘤,可提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無效病患的反應率,目前可應用於表淺性腫瘤(如黑色素瘤或皮膚癌)的治療。 因此,工研院使用新穎球型核酸藥物傳輸技術,開發可靜脈注射(免開刀)的TLR9活化劑產品,用於治療轉移性大腸癌與乳癌等深部腫瘤,可強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癌效果,並提升臨床使用的便利性。 郭惟格醫師坦言,不少患者會因化療的副作用問題放棄治療,但他也鼓勵患者假使在綜合條件允許下,可選擇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癌症免疫治療之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2019年世界肺癌大會更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的五年存活率大約是化療的五倍,副作用發生比例比化療低,是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的治療選擇。 免疫療法對治療的反應方式不同於分子靶向藥物或細胞毒性化學療法; 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效果變得明顯。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生活
但是,並非所有尿酸高及有關節炎的人,皆有痛風;因此,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 目前利用特殊抗體的檢查,也可幫助臨床醫師作迅速而正確的判斷。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如抗核抗體,抗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ANCA),抗腎絲球基底膜抗體,抗牛心脂抗體等之測定,皆有助於鑑別風濕病病患腎病變之原因。 風濕病其實在台灣基層醫療甚為常見,民國86年即已躍居門診第三常見的疾病。
研究人員亦鑑定了一個能調節免疫抑制環境的新免疫檢查點軸──TIGIT-NECTIN2。 科學家們在某些腫瘤的深部,發現有免疫系統細胞存在,將它們命名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 這些T細胞從病人的腫瘤樣本中分離出來,然後在實驗室用白細胞介素-2進行處理裝備,然後注射回病人體內,消滅癌細胞。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會拿掉免疫系統的「煞車」,讓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副作用:單克隆抗體需要通過靜脈注射給藥,抗體本身屬於蛋白質,因此,這類抗體有時也會引起過敏反應,尤其是首次給藥時更常見。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肺癌患者半數不曾吸菸?女生比男生容易罹癌?找到臺灣人肺癌關鍵成因
不過,就像汽車靠油門與煞車來調控速度,我們的T細胞上也有許多類似煞車器的分子可調控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弱。 癌症是人體的細胞突變,所以它不是外來的病毒,癌症腫瘤本身就是你的細胞,只不過它們瘋了、造反了。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 為了消滅這些造反的「壞細胞」,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一種T細胞白血球,會吞噬「壞細胞」。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檢查點TIGIT-NECTIN2軸,有望成為治療肝癌新方向。 研究團隊包括前排右起:身兼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講座教授、陸佑基金教授(病理學)的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主任吳呂愛蓮教授、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專職研究員施敏芳博士;後排右起: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徐宇文博士,及助理教授何偉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