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廟11大著數2024!內含侯王廟絕密資料

侯王到底是何方神聖,其實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只是現在一般都認為他是南宋忠臣楊亮節。 據九龍城侯王廟中於一九一七年寫成的一篇「侯王廟聖史碑記」記載,侯王名楊亮節,是南宋帝(宋端宗)的國舅,他生前已封「侯」,死後因為忠義被封為「王」,故稱為「侯王」。 或許大家對九龍城的「侯王道」不會陌生,在侯王道附近更有一座規模不小的侯王廟。 侯王廟很有歷史,早在1730年就建成,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不過遊人可別以為這裡還接墓碑訂單,因為舊址已變成「旅遊資訊中心」作為訪客諮詢服務。 南宋末年,元軍追殺宋帝,名臣楊亮節一直跟隨,即使身患重病仍指揮大軍,護主期間曾路經現在的大嶼山。 對於古蹟被圍封,向來不以為然(可參閱《風火山林月刊》第34期專欄〈封不掉的執念〉)。 隔著欄網,莫說拍照留念,就連觀賞的興味也大減。 無奈之下,只好從圍網底下覓一缺口拍攝作記錄。 東涌小炮台只餘殘垣,據說曾有僧人在此取石修補塌毀的馬灣涌橋。

侯王廟: 歷史

查楊亮節生前已是「侯爵」,死後,又追封為「王」,時人追念楊氏忠貞,就在其身葬處搭建茅屋為廟,後到元亡明世,茅屋才改為土磚結構,這就是今日仍在九龍城聯合道左的「侯王廟」了。 目前在聯合道的侯王古廟,落成於清雍正八年(1730 年),屬法定古跡。 楊亮節這位國舅爺,追隨着宋末兩位帝主和姊姊楊淑妃,這個君臣的家庭組結,因國難之故,而南走愴惶。 查史書所載,端宗、帝昺在九龍最少逗留了半年,真想不到南宋最末的幾頁歷史,有一頁竟揭在香港這南方蕞爾之地。 又據《大清一統志》所載,宋行宮在九龍有三十餘所,可考者四,官富場之宋王台,即是其中之一。 屬於法定古蹟,雖然經過幾次重修,依舊保留了古貌。

侯王古廟建築群,並非建於平地,而是座落於用石砌成的高台之上。 它的屋頂,是中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的「歇山頂」,以花崗石柱和木樑架支撐;後殿的山採用「五岳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後山大石的「一筆鶴」亦是為人所讚歎的歷史文物。 據說楊亮節生逢元兵南侵,南宋首都臨安被佔,他帶同只有七、八歲的帝逃難,一路走到現在的九龍城,眼見元兵勢大,雖然盡力保護帝,卻無法力挽狂瀾,最後更病死於九龍城。 侯王死後,當地人不忍他的屍體遭元兵侮辱,便靜靜草葬,以一茅屋作廟,直到八十九年後,明朝興起,鄉民才為他立廟祭祀。 據說現在九龍城聯合道的侯王廟,即為最初的侯王墓。

侯王廟: 侯王廟

2001年,為配合該區的發展計畫,寮屋區已被全面清拆,猶幸石屋得以保留。 2008年,石屋被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畫」的第二期活化計畫,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文物探知中心」內的廚房反映40年代仍然使用石灶及柴火煮食的情況,牆上樓梯形的設計其實就是空心煙囪用以排氣。 出去門外天井,可見被保留的原裝旱廁,如廁地方不單狹窄,衛生及私隱度亦欠奉,後來居民都逐漸改往公廁去。 近期香港新冠疫情大爆發,葵涌邨更成為重災區,。 今次爆發疫區嘅葵涌邨,其實係一條重建嘅公共屋邨,重建前嘅葵涌邨可以話係昔日荃葵青一帶出晒名嘅公共屋邨。

侯王廟

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的《重修楊侯王宮碑記》,是九龍黃大仙區最古老的碑刻。 周樹佳說香港打正旗號供奉大聖的廟宇共有七間,當中以秀茂坪的大聖寶廟最為人熟悉,舉辦的節慶活動亦最具規模。 小時候居於秀茂坪的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表示,童年時每逢農曆八月十六,街坊都會跑去大聖寶廟,為猴王慶生。 正如前述,侯王廟曾經是附近唯一大型廟宇,因此九龍城附近村落的居民外,遠至鯉魚門的居民都會前來,三、四十年代至和平(1945年)後,侯王廟仍然非常熱鬧,之後不知何故,侯王廟的香火不再鼎盛。 說到求健康,很多人會去九龍城侯王廟參拜,尤其是身患惡疾久病者,因為夠靈驗!

侯王廟: 黃大仙祠

據《廣東通志》記載,東涌南面的石獅山山麓曾建有兩座炮台。 當時大澳雖設守軍,惟兵員緊缺,而分流炮台(舊稱「雞翼砲台」)亦離大澳甚遠。 考慮到大嶼山僅東涌口及大澳可供船隻停泊,兩廣總督於1817年(嘉慶22年)下令於石獅山山麓建造兩座小炮台,以加強海防能力。 全港共有24間委員會直轄廟宇,委員會一般會以投標方式外判廟宇的日常管理運作,獲得廟宇管理權的人士可於廟宇內售賣參神物品及提供祈福及功德法事等服務,但必須遵守與委員會所簽訂的廟宇管理合約。 家下侯王廟一帶,東有有美東邨,華人基督敎永遠墳場。

  • 活化後的「石屋家園」不只是留住上一代的某段歷史,更不斷將新鮮感帶到這座建築之中,令上世紀的石屋連接現在與未來的一代,讓昔日文化及歷史價值得以傳承,體會我城家園在歲月之下的種種變遷。
  • 第四天下午一時,各個組織齊集於小棚內參與「投炮」,東涌鄉事委員會成員先從侯王宮請出侯王的分身像,「監察」整個過程。
  •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是侯王寶誕,廟內香火鼎盛,不妨於當日來參觀一下。
  • 但有學者持不同意見,有說侯王姓楊名侯,被尊稱為「楊侯大王」,亦有指他是醫治宋帝昺的楊二伯公。
  • 31號石屋曾是「藍恩記」山墳墓碑廠,門口保留昔日白底紅字的招牌。

想保家人安康的人士,也可向有求必應的黃大仙祈福。 侯王廟 不過黃大仙祠宣布,於3月30日開始會一連關閉至4月12日,期間所有宗教活動亦取消,大家要遲陣子才去找大仙了。 以前九龍寨城西門的「廟道」,曾於光緒廿二年(1896)重修,石牌背書「鶴嶺鍾靈」,侯王廟所在地叫白鶴山,有「鶴嶺」之稱。

侯王廟: 香港廟宇1. 黃大仙 (求籤準、有求必應)

從海外或台灣地區來港人士已免除隔離及疫苗接種要求。 香港與內地亦全面通關,包括開放全部口岸及取消出行前核酸檢測要求! 按此了解相關入境資訊詳情,或下載旅遊小貼士。

九龍城侯王廟是香港九龍的侯王廟,位於黃大仙區近九龍城的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昔日白鶴山南麓。 自1928年開始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於2014年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爲香港法定古蹟。 炮廠——又稱為細棚,主要供各花炮會擺放物資及休息。 由於東涌侯王誕出席的花炮會來自大嶼山島上各處,為方便鄉民,所以細棚的數量特別多。 (受訪者提供)【明報專訊】剛過去的中秋節,不少人到大坑睇舞火龍,去維園賞花燈,體驗傳統節慶。

侯王廟: 香港廟宇7. 上環濟公廟 (明星最愛 求得好姻緣)

學院建於1930年代,前身為上海的「基督教伯特利教會」,亦曾改名為「伯特利聖經學院」。 兩座對稱的半獨立式洋房屬折衷主義風格建築,並融合新古典主義元素,外觀面貌反映時代要求,是區內富殖民地色彩的歷史建築。 現時學院除提供神學學士課程,亦設有碩士及博士課程以供報讀。 從清代的軍事前哨站演變成20世紀的貧民窟,「三不管」的特殊問題令九龍寨城成為罪惡溫床。

戰後,大量人口從內地湧入香港,石屋一帶便成為寮屋區。 這片區域又被稱為何家園、荔枝園和侯王廟新村。 穿梭於九龍城就如揭開一本歷史書,區內大街小巷隨時都藏有不少歷史瑰寶,而「石屋家園」附近就有以下三個特色古蹟建築,下次到訪石屋不妨順道逛逛。 啟德機場告別港人之前,曾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為九龍城寫下人所共知的輝煌歷史,但當中與石屋有關的小章節大家就可能未曾聽聞。 最近疫情依然反覆,因此身體健康便成為不少港人的願望,而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主要供奉南宋忠臣楊亮節,據說特別適合祈求身體健康! 如果家中不幸有人長期受疾病困擾,不妨到侯王廟為他祈福。

侯王廟: 歷史文物

侯王廟是三幢式建築設計,由正門進入是正殿,中央供奉侯王像;左面分別是羅漢堂、佛光堂及龍華堂。 羅漢堂及佛光堂前有一個小庭院,庭院牆頭的石灣人物雕塑精美,色彩鮮明,與正殿前古色古香的亭子相連。 雖然歷史上對侯王的出處未有定案,但一般認同第一種說法,即侯王爲楊亮節,是南宋的國舅,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叫「侯王」。 據稱,南宗末代皇帝(宋帝昺)曾在楊亮節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龍,楊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故建廟以紀念。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許多片場都在寮屋區開設,例如著名的世光片場、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以及友僑片場。

侯王廟

西南係九龍寨城,南係衙前塱同馬頭圍,西面係九龍仔,東北係打鼓嶺,東北稍東係衙前圍。 姻緣石位於半山上,由寶雲道上要行百多級樓梯上到頂;而在樓梯中段是一個依石而建的「廟」,有廟祝售賣香燭元寶,供誠心信眾向石公石婆參拜。 位於筲箕灣的城隍廟原本只細小的地盤神壇,後來1974年廟中加入了城隍像,才變成了今日的城隍廟,據說城隍負責管理城中所有大小事務,當中不少人說這裏求籤超準,因此香火不停,很多善信特地到此求籤問卜。

侯王廟: 好去處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其建成年份已不可考。 但根據古廟內的古鐘推斷,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代(雍正八年)或更早,直至今天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廟宇採用三幢式建築設計,正殿供奉侯王像,裡頭還有鐵香爐及石刻等,值得欣賞。

侯王廟

廟內有許文深(首任九龍巡檢司)於1847年捐贈的香爐,上面刻有「侯王座前」四字。 華人廟宇委員會並沒有授權任何第三方就其直接管轄的廟宇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進行任何商業性質的宣傳、推廣及銷售活動。 九龍城侯王古廟於201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亦是九龍區唯一主奉侯王的廟宇。 侯王廟 本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根據廟內的古鐘推斷侯王廟約於雍正八年(1730年)或之前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雖然古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但據廟內刻有「雍正八年」的古鐘推算,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或更早,即已有近300年歷史。

侯王廟: 香港十八區景點

●楊侯王廟所在地,該處水面有土丘突起形如一粒寶珠,故名寶珠潭。 但是,由於這粒寶珠,位於大嶼山的獅山與虎山水口之處,成為獅虎爭珠之局,風水家認為,要在這一粒寶珠之前,建侯王廟,才可避免獅虎爭珠而傷及鄉民。 所謂得寶,就是得這一粒寶珠,令到獅虎不敢攫去,因而民安物阜,使大澳很早就開發成為一個漁港。

侯王廟: 建築

201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早於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初為一座茅屋,而現存的侯王廟則建於清雍正八年,有二百多年歷史。 到現在還眾說紛紜,最廣為人傳的說法是南宋國舅楊亮節,他曾助宋帝昺南逃至九龍,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建廟紀念。 自1928年開始一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至今。

侯王廟: 「九龍城」的重要性

楊侯古廟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主要供奉楊侯王,另外亦有關帝、北帝及洪聖三神。 東涌砲台是百多年前由滿清政府所興建,以對抗外敵及海盗,保障沿海一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現在東涌砲台已列入香港的法定古蹟。 另一說法認爲侯王是一位曾爲宋帝昺治癒失眠症的楊姓村民。 侯王廟 還有人認爲侯王是曾協助宋兵抗元的楊姓人家祖先。 周樹佳估計,由於文革時中共政權大力打擊宗教信仰,一批曾經在故鄉管理廟宇的「異能人士」,成為頭號打擊對象,所以紛紛避走香港。 來港後,他們重操故業,加上鶴佬族群在面對新環境時,亦藉信仰、節慶聯誼,所以大聖信仰的興起,絕不止神仙顯靈那麼簡單。

侯王古廟建築群座落於石砌高台之上,包括廟宇主建築及其後加建的廂房、亭、刻石等。 侯王廟 廟宇前方建有獨立的香亭,其歇山頂以精美的花崗岩石柱和木樑架支撐。 神壇設於廟宇的後殿,是敬拜侯王和其他神祇(如觀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