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外國雖是西醫為主,但對中醫的容納度很高,海外的癌症研究中心致力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反觀香港擁有優秀的中、西醫,又背靠內地,若做得好便是榜樣,但香港現像龜兔賽跑,有一天或被超越,失去優勢。 新冠肺炎疫症全球大流行,中國最早走出陰霾,中西醫結合治療建功。 余秋良醫生 本港中醫發展多年來受制於西醫循證醫學的框架,欠缺臨床醫學數據等不足,寸步難行,中西醫結合發展更如龜兔賽跑一樣,失去優勢。 《大公報》深入探討,專訪了三位中西醫兼修的醫生及醫師,拆解現時中、西醫並存而未打通「經脈」的因由。
- 這是一年級同學的必修科,因此課文選了好些方銘教授認為中國現代文學「必讀的」作品..
- 習中醫途上,他有幸遇上3位恩師,一位教他針灸的老師,一位本身也是中西醫的余秋良醫生,一位是上文提及的陳炳忠教授。
- 不論中西醫學,醫學本質均以增強人體健康、減少疾患病苦,使人生活應付裕如。
- 本港中醫發展多年來受制於西醫循證醫學的框架,欠缺臨床醫學數據等不足,寸步難行,中西醫結合發展更如龜兔賽跑一樣,失去優勢。
- 在「沙士」以後為何沒有把握契機把中醫納入公營深化中西合作?
蘇子謙醫生,由註冊中醫師至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擁有雙重身份,在香港確是少數。 這次疫情也帶來一個重要啟示:為了應變大型疫症的變化速度,政府應支持中西醫合作在醫院層面治療傳染病的準備工作。 余秋良醫生 正如港大中醫藥學院署理院長馮奕斌所言,應在未來的中醫醫院設傳染病治療。
余秋良醫生: 余秋良醫生 Dr. YU CHAU LEUNG, EDWIN
中醫可打通西醫的盲點,西醫亦能提升中醫的寬度,例如西醫是將免疫系統與消化系統分開,而中醫的脾概括這兩個系統,近五年多了西醫文獻研究關於消化系統與腸道免疫系統的緊密關係,顯見中、西醫學已相互影響。 當一些極罕見病實證數據不足,惟有靠推論推敲制定治療方案。 接受治療後,病人初時反應不俗,他自言相信中西醫結合,也服用了中藥作輔助治療。 余秋良醫生是先取得西醫資格再獲取中醫資格;蘇子謙醫生則是先取得中醫資格再獲得西醫資格,所以每當治療病人時,他們都會以中西醫互相啟發的思維,去診治不同的疑難雜症,名副其實「醫徹中西」! 書中分享的不同個案,展示了中西醫協作治療,能為病人提供最佳及最妥善的治療方法。
- 現階段在785個蒐集到的回應中,51.3%的中醫師認同中醫和西醫同樣擅長治療急性病,反映他們有信心以中醫手法應對急症。
- 活動旨在宣傳由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的真人比例3D銅製針灸人體模型(3D針炙銅人)。
- 最好電話掛號先, 好多人睇佢, 好多時要等一個鐘以上, 不過佢講d野好詳細, 對大人同小朋友都好好, 佢係兒科專科之外, 都有普通門診, 我自己都係睇佢架.
- 但關於老子的歷史真實身份說法並不統一,司馬遷的《史記》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記載,只是大約給出了一個可能,但是老子在道家學派的身份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余秋良1975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然而行醫途中,發覺自己的醫學知識有限,懂得再多也只是半杯水。 「西醫是微觀醫學,重求證,劃分不同專科,但亦如LEGO,拆散後再拼砌,已不是原來樣子;中醫是宏觀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整體,看『完人』而非身體某部分。」因此,他開始涉獵中醫,同時修讀中醫及西醫兒科專科資格,遠赴英國深造,1982年完成課程後,成為兼具中西醫知識的醫生。 新冠肺炎肆虐,香港中醫師積極爭取進入公營醫療體系與西醫共同抗疫的機會:除了堅守社區作預防和復康,更希望能走進醫院參與治療。
余秋良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虛實夾雜,會有氣血雙虧証、肝腎陰虛証、氣虛血瘀証、脾腎陽虛証等等。 正虛指人體抗病能力下降,脾胃以及其他 余秋良醫生 臟腑功能失調。 情志失調就更加影響造成氣機不暢,氣血瘀滯。
關於西安,我知道—— Ø 它是多少個朝代的古都 Ø 它的著名建築 Ø 在哪條街道能吃到當地美食 Ø 位於西安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甚麼 Ø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行探險是由誰完成 .. 關於黃河,我知道—— 它的形狀 它來自哪裡 它為何被稱為黃河 河的兩岸都有些甚麼 跟它有關的歷史故事 《這就是中.. 關於長江,我知道—— Ø 它有多長 Ø 它來自哪裡 Ø 江邊都有些甚麼 Ø 它曾被稱為甚麼 Ø 跟它有關的歷史故事 《這就是中國》系列是專門為兒童打造的「國情教育.. 關於廣州,我知道—— Ø 它是多少個別稱 Ø 它最高的建築是甚麼 Ø 它特有的飲食文化是甚麼 Ø 關於它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Ø 它的歷史故事 《這就是中國》系列是專..
余秋良醫生: 香港醫生搜尋
余醫生以中西醫結合為己任,繼續帶教醫學生及中醫西醫,重視臨床及基礎醫學,是香港少數中西醫結合行醫者。 2006年獲選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家,2015年開展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之中西醫醫學平台(IJOP)及統籌計劃,獲選為香港創新科技獎學金導師。 2020年啟動創新科技署資助製造3D針灸銅人,榮獲香港工程師學會創科2021大獎,記錄於《香港年鑑》。 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創會副會長、會長、榮譽會長。 2013年曾獲委任為香港政府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
不過,其後中醫求診率從2002到2012年經歷了長時間的停滯不前,到了2014年才回升到17.7%,然後卻再次回落。 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一直以來政府給予市民求診中醫的資助不如西醫多,導致求診率一直無法再提升。 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透過線上參與本次研討會,向醫學界同儕分享科學創新對抗新冠的驕人成績。 在本港,中西醫結合治療並非新鮮事,不少患者會為求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而自發性、分別地向中、西醫求診。 余秋良醫生 然而,就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上,本港尚未有一套被驗證為有效的方式可循,兩方醫護人員也未發展一套成熟、正式的溝通渠道,醫護人員及病人只好摸石過河,未必能充份發揮中、西醫的優勢。
余秋良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採用Microsoft Azure 虛擬雲端實驗室 為3,500名一年級學生提供數碼技能訓練
中醫師的呼聲亦得到不少名西醫如黃譚智媛和余秋良醫生等的支持,推動中西醫合作介入疫症防治。 另一邊廂,政府也從善如流,開始在三方合作中醫診所推出免費中醫內科門診復康服務,有業界人士形容此舉為本地中醫在抗疫工作中的「零的突破」。 講座亦邀得香港醫學博物館基金主席余秋良醫生和教學科研部助理教授鍾麗丹博士擔任主講者。 余醫生不僅是3D針炙銅人項目的策劃人,亦是團隊的其中一位領軍人物,他在模型身上的穴位和經絡定位上,為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提供了專業意見。 余醫生更是本港少數同時擁有中西醫執業資格的醫學專家,他藉此機會為參加者闡釋中西醫在治療疾病與剖析人體方面的不同見解,以及兩者如何相輔相承。 活動以鍾博士的演說作結,她在會上詳述有關針灸臨床研究的當前和未來發展。
「令我印象深刻的,他叫我當他是白老鼠來治療,醫不好他,希望日後相類似的病人能受惠。」至病情藥石無靈,他呼吸困難,戴著氧氣罩與蘇醫生說了最後一番話:「只要你覺得有何研究,而我這副身體可以貢獻,死後我願意把遺體捐出來。」他的大愛,令蘇醫生深深受感動。 余秋良醫生 他遇上一個87歲病人,滿身腫瘤,連原發位置也無法找到,白血球、血小板極低,人卻是很精神,無痛無異樣,生活上如常自理,患病都是無意中發現。 家人建議進行全面身體檢測,病人十分抗拒,蘇醫生認為,就算找出原因,但病人年紀這樣大,也未必做到手術及化療,建議以中藥調理,讓身體功能強壯些。 病人經歷疾病,從中醫或西醫的治療得到痊癒後,見證他們認知的事實;可是,對於不是他們選擇的治療方式,或改用其他方式是否會得出更好療效,他們無從比較。 最終,病人雖然從西醫、中醫或親朋友好獲得大量病情相關資訊,但只能選擇一個疑似最快復元的治療途徑。 因此,本港中醫和西醫處於不協調的狀態下,許多病人未能及時得到最妥善的處理。
余秋良醫生: 註冊專科分類
可望求同存異,發展和擴闊醫學精準療效,讓智慧重新,共識疾病治療和健康調理。 醫療界應把握當下的環境,在這個中西滙聚的地方,打造一個香港獨特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更勝於國內國外,因而創造榜樣,面向世界。 惟本港醫療發展受制於西醫講究學術、方法學的框架,譬如以循證醫學來規管醫療體系,因此西醫認為中醫虛無縹緲,欠缺醫學證據,「但有啲病中醫明明醫好咗又點計」。 余指出中醫、西醫均要「兩步走」發展,既要循證醫學,亦要臨床醫學。
增訂版新增文章十四篇,分布於不同章節,涵蓋不同範疇,尤其多加篇幅探討中西醫治癌的方案和康復調理,以及一些病徵不明顯的「周身唔妥」等。 上文節錄自第16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14日)《中西合璧治病屢見成效 醫者:中醫應納公營醫療》。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余秋良醫生: 中西醫合奏(增訂版)
另一個更值得政府正視的需求則是香港人自我藥療(self-medication)的習慣。 研究發現香港人同時使用中成藥及西藥的比例擴大,從1993年的20.2%升至2015年的30.1%。 以往類似的傳染病疫情裏,市民有自行購買中成藥預防或治療的習慣。 是次疫情中也有市民自行購買板藍根或連花清瘟膠囊等中成藥,但有中醫師團體如「香港中醫流行疫病應變小組」則提出這些藥物對不同體質的市民未必全然有效,必須根據個人差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中醫有別於西醫的對抗病毒模式,用藥強調個體化論治。 中醫藥治療傳染病屬於專業範疇,自行用藥可能會有風險。
承蒙創新科技署的支持,學院與香港醫學博物館今日合辦題為「中醫與科技結合——3D針炙銅人」的網上講座。 活動旨在宣傳由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的真人比例3D銅製針灸人體模型(3D針炙銅人)。 中西醫結合實是醫學發展的一大重要里程,其成熟發展仍需業界的積極參與,促進中、西醫術結合彼此優勢,讓香港市民及早分享到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成果。 在香港,若中醫西醫持續地競爭以求超越對方,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現階段,雖然中西醫學在很多細處存在不相容的地方,但在某些程度上有合作空間,尤其是以病人利益為前提的情况下。
余秋良醫生: 關於明報健康網
顧名思義,《藏在文物裏的中國史》系列,是以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與一般依據歷史文獻講述歷史的著作不同。 《藏在文物裏的中國史05 三國兩晉南北朝》從三國豪傑的妙計奇兵說起。 曹魏時代留下的磚畫、造型別緻的陶俑重現了當時農耕工作的情景、人物的生活百態;五胡十六國至南北朝數百年亂局中,胡、漢文化相互.. 本人允許Chill Health及有關的社交媒體轉發個人資料, 余秋良醫生 直接轉送到醫生聯絡戶口, 同時明白Chill Health平台可能會保存資料。 如發現本網站載列的資料並非最新的資料,請聯絡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
不論中西醫學,醫學本質均以增強人體健康、減少疾患病苦,使人生活應付裕如。 余秋良醫生 惟衞炳江提醒,科學一大戒條,便是現象不能因人而異,即中醫師診斷不能亂無章法,經驗主導,否則難以躋身香港醫療體系之主流,因此,四診信息採集需要解決靈敏度、準確度、穩定性及四診以外的信息整合等問題,令現代中醫診治更精準、到位。 在大數據方面,伴隨臨床醫療、科研的信息化工作升級,中醫臨床數據不斷積累,從傳統手寫的紙質病歷,至今已有中醫藥專門大數據信息庫,再配合人工智能作圖像識別、邏輯分析等,處理前期流程化及重覆性的工作,進一步舒緩醫生壓力。